新编金匮方论/疟病脉证并治第四

勤求古训,博采众方
首页 新编金匮方论
◀上一篇 ·张仲景 下一篇▶

○疟病脉证并治第四

证二条 方六首

师曰:疟脉自弦,弦数者,多热;弦迟者,多寒。弦小紧者,下之差;弦迟者,可温之;弦紧者,可发汗针灸也;浮大者可吐之,弦数者,风发[1]也,以饮食消息[2]止之。[3]

病疟[4],以月一日发,当以十五日[5]愈。设不差,当月尽解。如其不差,当如何[6]?师曰:此结[7]癥瘕,名曰疟母,急治之,宜鳖甲煎丸。

鳖甲煎丸方

鳖甲十二分,炙乌扇三分,烧黄芩三分柴胡六分鼠妇三分,熬干姜三分大黄三分芍药五分桂枝三分葶苈乙分[8],熬石韦三分,去毛厚朴三分牡丹五分,去心瞿麦二分紫葳三分半夏一分人参一分䗪虫五分,熬,附胶[9]三分,炙蜂窠四分,熬[10]赤消十二分蜣蜋六分,熬桃仁二分

右二十三味,为末,取锻灶下灰[11]一斗,清酒一斛五斗,浸灰,候酒尽一半,着鳖甲于中,煮令泛烂如胶漆[12],绞取汁,内诸药,煎为丸,如梧子大,空心服七丸,日三服。

千金方》用鳖甲十二片,又有海藻三分、大戟一分、䗪虫五分,无鼠妇赤消二味,以鳖甲煎和诸药为丸。[13]

师曰:阴气孤绝,阳气独发[14],则热而少气烦寃[15],手足热而欲呕,名曰瘅疟[16],若但[17]热不寒者,邪气内藏于心,外舍分肉之间,令人消铄脱肉。

温疟者,其脉如平[18],身无寒但热,骨节疼烦[19],时呕,白虎加桂枝汤主之。

白虎加桂枝汤方

知母六两甘草二两,炙石膏乙斤粳米二合去皮,三两

右剉,每五钱,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温服,汗出愈。

疟多寒者,名曰牡疟[20],蜀漆散主之。

蜀漆散方

蜀漆烧去腥云母烧二日夜龙骨等分

右三味,杵为散。未发前,以浆水服半钱。○温[21]疟加蜀漆半分,临发时服一钱匕。一方“云母”作“云实”。

附:《外台秘要方

牡蛎汤[22]

牡疟

牡蛎四两,熬麻黄去节,四两甘草二两蜀漆三两

右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蜀漆麻黄,去上沫,得六升,内诸药,煮取二升,温服一升。 若吐则勿更服。

柴胡去半夏加括萎汤[23]

治疟病发渴者,亦治劳疟

柴胡八两人参黄芩甘草各三两[24]括蒌根四两生姜二两[25]大枣十二枚

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二服。

柴胡桂姜汤[26][27]

治疟寒[28]多微有热,或但寒不热。服一剂如神。

柴胡半斤桂枝三两,去皮干姜二两括蒌根四两黄芩三两牡蛎二两,熬甘草二两,炙

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微烦,复服,汗出便愈[29]



  1. 风发:比喻迅疾。《资治通鉴·晋成帝咸和五年》:“俟足下军到,风发相赴。”胡三省注:“风发,言其速也。”
  2. 消息:消长,增减;盛衰之义。
  3. 止之:此后赵开美本未分段。
  4. 病疟:此二字前赵开美本有○。
  5. 十五日:农历以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气,即十五日。
  6. 当如何:赵开美本为“当云何”。
  7. 结:《脉经》卷八上有“疟疾”二字。
  8. 乙分:赵开美本为“一分”。本篇中药量凡见“乙”者,赵开美本均为“一”。
  9. 附:赵开美本为“阿”。
  10. 熬:赵开美本为“炙”。
  11. 锻灶下灰:指锻铁灶下的灰,又叫炉灰。
  12. 胶漆:形容药物熬至稠黏的状态。
  13.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卷第十伤寒方下·温疟第六》:“病疟以月一日发,当以十五日愈。设不差,当月尽解也,今不愈,当云何?师曰:此病结为癥瘕,名日疟母,急当治之,鳖甲煎丸方:成死鳖(十二斤,治如食法,《要略》作鳖甲三两),半夏、人参、大戟(各八铢),瞿麦、阿胶、紫葳(一作紫菀)、牡丹皮、石韦、干姜、大黄、厚朴、桂心、海藻(《要略》作赤硝)、葶苈、蜣螂(各十二铢),蜂窠、桃人、芍药(各一两),乌羽 (烧,一作乌扇)、黄芩(各十八铢),廑虫、虻虫(各三十铢,《要略》作鼠妇),柴胡(一两半)右二十四味,末之,取锻灶下灰一斗,清酒一斛五斗,以酒渍灰,去灰取酒,著鳖其中,煮鳖尽烂,泯泯如漆,绞去滓,下诸药煎,为丸如梧子。未食服七丸,三(仲景方无大戟、海藻)”。又:未经宋臣校改的《孙真人千金方》本卷佚。
  14. 阴气孤绝,阳气独发:指阴津(液)不足,热邪过盛。
  15. 烦寃:胸中烦闷不舒的感觉。《千金要方》卷十、《外台秘要》卷五作“烦闷”。
  16. 曰瘅疟:此三字模糊不清,据赵开美本补入。
  17. 若但:此二字模糊不清,据赵开美本补入。
  18. 如平:《千金要方》卷十作“如平人”。
  19. 千金要方》卷十上有“病六七日,但有热也”。
  20. 牡疟:以寒为主的一种疟病。赵开美本“牡”作“牝”字。
  21. 温:《张氏医通·寒热门》作“湿”。
  22. 牡蛎汤:参王焘外台秘要·卷五·牡疟方二首》:“仲景《伤寒论》牡疟多寒者名牡疟,牡蛎汤主之方:牡蛎(四两熬),麻黄(四两去节),甘草 (三两炙),蜀漆(三两若无, 用常山代之)右四味,切,以水先洗蜀漆三遍,去腥,以水八升,煮蜀漆及麻黄,去沫,取六升,内二物,更煎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即吐,勿更服,则愈。忌海藻,菘菜。”
  23. 柴胡去半夏加括萎汤:赵开美本此方名前加有○。参王焘外台秘要·卷第五·疗疟方二十一首》:“又疟发渴者,与小柴胡去半夏加栝楼汤方:柴胡(八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大枣(十二枚擘),甘草(三两炙),生姜(三两),栝楼根(四两)右七味,切,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更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并出第十五卷中。忌海藻、菘菜(《经心录》疗劳疟)。”
  24. 各三两:赵开美本无“各”字,在三药前分别标明剂量三两。
  25. 二两:《外台秘要》卷五作“三两”。
  26. 柴胡桂姜汤:《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作“柴胡桂枝干姜汤”。
  27. 柴胡桂姜汤:参王焘外台秘要·卷第一·崔氏方一十五首》:“又小前胡汤……(仲景方用柴胡,不用前胡,今详此方治寒疝腹痛,恐性凉耳,合用仲景柴胡桂姜汤)”。卷第二·伤寒小便不利方:“仲景《伤寒论》……又伤寒六七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未解也,属小柴胡桂姜汤主之方。”
  28. 治疟寒:《三因方》卷六作“治牡疟”。
  29. 汗出便愈:赵以德金匮方论衍义》作“汗出顷愈”。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