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金匮方论/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勤求古训,博采众方
首页 新编金匮方论
◀上一篇 ·张仲景 下一篇▶

新编金匮方论卷上

尚书司封郎中充秘阁校理林亿等诠次[1]

王叔和

张仲景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论十三首 脉证二条

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2]。四季脾王[3]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夫肝之病,补用醋[4],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伤肾[5],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则肝自愈。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经》[6]曰:“虚虚实实[7],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余藏准此[8]

夫人禀[9]五常[10],因风气[11]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脏元真[12]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13],中[14]人多死。千般疢难[15],不越三条: 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16]经络;适[17]中经络,未流传腑脏,即医[18]治之;四肢才[19]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20],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21]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脏腑之文理也[22]

问曰:病人有气色见于面部,愿闻其说。师曰:鼻头色青,腹中痛,苦冷者死。一云:腹中冷,苦痛者死。鼻头色微黑者,有水气。色黄者,胸上[23]有寒。色白者,亡血也。设微赤,非时者,死。其目正圆者,痓[24],不治。又色青为痛,色黑为劳,色赤为风,色黄者便难,色鲜明者有留饮。

师曰:病人语声寂然[25]、喜惊呼者,骨节间病;语声[26]喑喑然[27]不彻者,心膈间病;语声啾啾然[28]细而长者,头中病。一作“痛”。

师曰:息摇肩者,心中坚[29];息引胸中上气者,咳;息张口短气者,肺痿唾沫。

师曰:吸而微数,其病在中焦,实也,当下之即愈,虚者不治。在上焦者,其吸促[30];在下焦者,其吸远[31]。此皆难治。呼吸动摇振振[32]者,不治。

师曰:寸口[33]脉动者,因其王时而动。假令肝王色青,四时各随其色[34]。肝色青而反色白,非其时色脉,皆当病。

问曰:有未至而至[35],有至而不至,有至而不去,有至而太过,何谓也?○师曰:冬至之后,甲子[36]夜半少阳起[37],少阴[38]之时阳始生,天得温和。以未得甲子,天因温和,此为未至而至也;以得甲子而天未温和,此为至而不至也;以得甲子而天大寒不解,此为至而不去也;以得甲子而天温如盛夏五六月时,此为至而太过也。

师曰:病人脉浮者在前[39],其病在表;浮者在后[40],其病在里,腰痛背强不能行,必短气而极[41]也。

问曰:《经》云:厥阳独行,何谓也?○师曰:此为有阳无阴,故称厥阳[42]

问曰:寸脉沉大而滑,沉则为实,滑则为气,实气[43]相抟,血气入脏即死,入腑即愈,此为卒厥[44]。何谓也?○师曰:唇口青,身冷,为入脏,即死;知[45]身和,汗自出,为入腑,即愈。

问曰:脉脱[46]入脏即死,入腑即愈,何谓也?○师曰:非为一病,百病皆然。譬如浸淫疮,从口起流向四肢者,可治;从四肢流来入口者,不可治。病在外者可治,入里者即死。

问曰:阳病[47]十八,何谓也?○师曰:头痛、项、腰、脊、臂、脚掣痛。[48]阴病[49]十八,何谓也?师曰:咳、上气、喘、哕、咽[50]、肠鸣、胀满、心痛、拘急。五脏病各有十八,合为九十病。人又有六微[51],微有十八病,合为一百八病。五劳[52]、七伤[53]、六极[54],妇人三十六病,不在其中。清邪居上,浊邪居下。大邪中表,小邪中里[55]。䅽饪[56]之邪,从口入者,宿食也。五邪[57]中人,各有法度,风中于前[58],寒中于暮[59],湿伤于下,雾伤于上,风令脉浮,寒令脉急,雾伤皮腠,湿流关节,食伤脾胃,极寒伤经,极热伤络。

问曰: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谓也?○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60]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61]者,急当救表也。○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62]

师曰:五藏病各有得者愈,五藏病各有所恶[63],各随其所不喜者为病。病者素不应食,而反暴思之,必发热也。○夫诸病在藏,欲攻之,当随其所得[64]而攻之。如渴者,与猪苓汤。余皆仿此。



  1. 赵开美本的文字及顺序为: 汉长沙太守张机仲景述 晋太医令王叔和集宋尚书司封郎中充 秘阁校理臣林亿诠次。卷中、卷下同。
  2. 实脾:即调补脾脏。
  3. 四季脾王:王,通“旺”,即一年当中脾气旺盛的季节。四季脾王,指春之三月,夏之六月,秋之九月,冬之十二月。
  4. 醋:赵开美本为“酸”
  5. 伤肾:《三因方》卷八作“制肾”。
  6. 经:指《难经》。
  7. 虚虚实实:“虚虚”指虚证用泻法;“实实”指实证用补法。
  8. 此文后赵开美本未回行分段,加有○
  9. 禀:遵循。徐彬金匮要略论注》、沈明宗金匮要略编注》及《医宗金鉴》均作“秉”,义同。
  10. 五常:即五行,指金木火土水。
  11. 风气:此指自然界的气候,包括风寒署湿燥火六气。
  12. 元真:指元气或真气。《灵枢·刺节真邪》:“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
  13. 客气邪风:外至曰客,不正曰邪,指能令人致病的不正常气候。
  14. 中(zhòng):伤害之义,下文二“中”字同。
  15. 疢(chèn)难:疾病。
  16. 干忤:干者犯也,忤者逆也。干忤指触犯或侵犯。
  17. 适:刚才之意。
  18. 即医:此处破损两字,赵开美本为“即”、“医”二字。
  19. 才:赵开美本为“ 纔”。
  20. 塞:此字破损,赵开美本为“塞”字。
  21. 服食:即衣服、饮食。
  22. 此文后赵开美本未回行分段。
  23. 胸上:周扬俊金匮玉函经二注》作“胸中”。
  24. 痓:尤怡金匮要略心典》、魏荔彤金匮要略方论本义》及《医宗金鉴》作“痉”,《医统正脉》及赵开美本均作“痓”。
  25. 寂然:谓病人安静而无语声。徐彬金匮要略论注》、尤怡金匮要略心典》、陈念祖金匮要略浅注》均作“寂寂然”。
  26. 语声:《千金翼方》卷二十六作“言声”。
  27. 喑喑然:形容声音低微而不清脆。
  28. 啾啾然:形容声音细小而长。
  29. 心中坚:即胸中坚满。
  30. 吸促:指吸气浅短。
  31. 吸远:指吸气深长而困难。
  32. 动摇振振:形容呼吸迫促而引起全身振动。
  33. 寸口:指脉法。本书脉法一种是独取寸口法,分寸口,关上,尺中;一种是三部诊法,分寸口(手太阴动脉)、趺阳(足阳明冲阳穴)、少阴(足少阴太溪穴)。凡条文中寸口与关上、尺中并举的,则此寸口仅指两手寸脉;如单举寸口或寸口与趺阳、少阴对举的,则此寸口包括两手的寸、关、尺三部(或仅指两寸,应视内容而定)。本条的寸口,则包括两手的六部脉。
  34. 四时各随其色:指春青、夏赤、秋白、冬黑。
  35. 未至而至:前“至”字指时至,后“至”字指气至。
  36. 甲子:指古代用天干、地支配合来计算年月日的方法。
  37. 少阳起:少阳,古代用来代表时令的名称。始于少阳,终于厥阴,是说一阳从东方起而出于地上。详见《难经·七难
  38. 少阴:赵开美本亦同,徐镕本为“少阳”。
  39. 前:指关前寸脉;一指病的前期。
  40. 后:指关后尺脉;一指病的后期。
  41. 极:即短气之甚;濒于危笃之候。一说作疲劳解。
  42. 厥阳:指阳气偏盛,孤阳上逆。厥,上逆之义。
  43. 实气:谓邪气实于气血,而非正常的气血充实。实为血实,气为气实。
  44. 卒厥:卒,通“猝”。卒厥,是突然昏倒的一种病症。
  45. 知:赵开美本为“如”。
  46. 脉脱:指脉乍伏不见,是邪气阻遏正气,血脉一时不通所致。
  47. 阳病:指属表而在经络的病症。
  48. 此处赵开美本另起一行。
  49. 阴病:指属里而在脏腑的病症。
  50. 咽(yè):阻塞。
  51. 六微:六腑。腑病较脏病为轻,所以称为六微。
  52. 五劳:《素问·宣明五气》及《灵枢·九针》均以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为五劳所伤;《诸病源候论》、《千金要方》以志劳、思劳、忧劳、心劳、疲劳为五劳。
  53. 七伤:《诸病源候论》以大饱伤脾、大怒气逆伤肝、强力举重、久坐湿地伤肾,形寒饮冷伤肺,忧思愁虑伤心,风雨寒暑伤形,大恐惧不节伤志为七伤;本书《虚劳病》篇“大黄䗪虫丸”条,有伤食、忧伤、饮伤、房室伤、饥饿伤、劳伤、经络营卫气伤。
  54. 六极:《诸病源候论》、《千金要方》均以气极、血极、筋极、骨极、肌极(《千金要方》作髓极)、精极为六极。
  55. 大邪中表,小邪中里:《医宗金鉴》:“六淫天邪为大邪,七情人邪为小邪。”《类经·针刺篇》:“大邪为实邪,小邪为虚邪。”
  56. 䅽(gǔ)饪(rèn):䅽,同“谷”,饪,熟食。
  57. 五邪:即风、寒、湿、雾、饮食之邪。
  58. 前:指“日前”早晨,或“岁前”春季。
  59. 暮:指“日暮”夜晚,或“岁暮”冬季。
  60. 体:赵开美本为“體”,后同。
  61. 清便自调:指大小便已恢复正常。
  62. 此文后赵开美本未回行分段。
  63. 所恶:指病人厌恶的饮食居处。
  64. 所得:指病邪与痰、血、水、食等有形之邪相合。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