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金匮方论/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勤求古训,博采众方
首页 新编金匮方论
◀上一篇 ·张仲景 下一篇▶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论一首 脉证二十七条 方二十三首

夫呕家有痈脓,不可治,呕脓尽,自愈。○先呕却[1]渴者,此为欲解。先渴却呕者,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呕家本渴,今反不渴者,以心下有支饮故也,此属支饮。○问曰: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2],而反吐者,何也?师曰[3]:以发其汗,令阳微,膈气虚,脉乃数。数为客热[4],不能消谷,胃中虚冷故[5]也。脉弦者,虚也,胃气无余,朝食暮吐,变为胃反,寒在于上,医反下之,今脉反弦,故名曰虚。○寸口脉微而数,微则无气,无气则荣虚,荣虚则血不足,血不足则胸中冷。○趺阳脉浮而涩,浮则为虚,涩则伤脾,脾伤则不磨,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名日胃反,脉紧[6]而涩,其病难治。○病人欲吐者,不可下之。

[7]而腹满,视其前后[8],知何部不利,利之即愈。

呕而胸满者,茱萸汤主之。

茱萸汤方

吴茱萸乙升[9]人参三两生姜六两大枣十二枚

右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干呕[10],吐涎洙,头痛者,茱萸汤主之。方见上。

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

半夏泻心汤方[11]

半夏半升,洗,黄苓[12]干姜人参各三两[13]黄连乙两大枣十二枚甘草三两,炙

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干呕而利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方

黄芩三两甘草二两,炙芍药二两半夏半升生姜三两大枣二十枚

右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诸呕吐,谷不得下者,小半夏汤主之。方见痰饮中。

呕吐而病在膈上,后思水者,解,急与之。思水者,猪苓散主之。

猪苓散方

猪苓茯苓白术各等分

右三味,杵为散,饮服方寸匕,日三服。

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四逆汤主之。

四逆汤方

附子乙枚,生用干姜乙两半甘草二两,炙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

小柴胡汤方

柴胡半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甘草三两半夏半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

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胃反呕吐者,大半夏汤主之。千金》云:治胃反不受食,食入即吐[14]。《外台》云:治呕,心下痞鞭者[15]

半夏二升,洗,完用人参三两白蜜乙升

右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和蜜扬之,二百四十遍,煮药取升半[16],温服一升, 余分再服。

食已即吐者,大黄甘草汤主之。外台》方,又治吐水[17]

大黄甘草汤方

大黄四两甘草乙两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温再服。

胃反,吐而渴,欲饮水者,茯苓泽泻汤主之。

茯苓泽泻汤方

《外台》云:治消渴脉绝,胃反吐食之。有小麦乙升。

茯苓半斤泽泻四两甘草二两桂枝二两白术三两生姜四两

右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内泽泻,再煮取二升半,温服八合,日三服。

吐后,渴欲得水,而贪饮者,文蛤汤主之。兼主微风,脉肾[18]头痛。

文蛤汤方

文蛤五两麻黄甘草生姜各三两[19]石膏五两杏仁五十枚大枣十二枚

右七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一升,汗出愈[20]

干呕吐逆,吐涎沫,半夏干姜散主之。

半夏干姜散方

半夏干姜各等分[21]

右二味,杵为散,取方寸匕,浆水一升半,煎取七合,顿服之。

病人胸中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彻心中[22]愦愦[23]然无奈者,生姜半夏汤主之[24]

半夏半斤生姜汁乙升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半夏,取二升,内生姜汁,煮取一升半,小冷,分四服。日三,夜一服。止,停后服。

干呕哕,若手足厥[25]者,橘皮汤主之。

橘皮汤方

橘皮四两生姜半斤

右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下咽即愈。

哕逆者,橘皮竹茹汤主之。

橘皮竹茹汤方

橘皮二升竹茹二升大枣三十个[26]生姜半斤甘草五两人参乙两

右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夫六府气绝[27]于外者,手足寒,上气脚缩;五藏气绝于内者,利不禁[28],下甚者,手足不仁。○下利[29],脉沉弦者,下重[30];脉大者,为未止;脉微弱数者,为欲自止,虽发热,不死。○下利,手足厥冷,无脉者,灸之不温。若脉不还,反微喘者,死。少阴负趺阳[31]者,为顺也。○下利,有微热而渴,脉弱者,今自愈。○下利,脉数,有微热汗出,今自愈,设脉紧为未解。○下利,脉数而渴者,今自愈,设不差,必清脓血,以有热故也。○下利,脉反弦,发热身汗者,自愈。○下利气[32]者,当利其小便。○下利,寸脉反浮数,尺中自涩者,必清脓血。○下利清谷,不可攻其表,汗出必胀满。○下利,脉沉而迟,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热。下利清谷者,必郁冒[33],汗出而解,病人必微热。所以然者,其面戴阳[34],下虚故也。○下利后,脉绝,手足厥冷,晬时[35]脉还,手足温者生,脉不还者死。○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

四逆汤方

方见上[36]

桂枝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

右五味,咬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稀粥一升,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37],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淋漓。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

下利,三部脉皆平,按之心下坚者,急下之,宜大承汤[38]。○下利,脉迟而滑者,实也。利未欲止,急下之,宜大承气汤。○下利,脉反滑者,当有所去,下乃愈,宜大承气汤。○下利已差,至其年月日时,复发者,以病不尽故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大承气汤方

见痓病中。

下利谵语者,有燥屎也,小承气汤主之。

小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厚朴二两,炙枳实大者三枚,炙

右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二服。得利则止。

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桃花汤方

赤石脂乙斤乙两,锉,乙半筛末干姜乙两粳米乙升

右三味,以水七升,煮米令熟,去滓,温七合,内赤石脂末方寸匕,日三服。若一服愈,余勿服。

热利重下者,白头翁汤主之。

白头翁汤方

白头翁二两黄连黄柏秦皮各三两[39]

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不愈更服。

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濡者,为虚烦也,栀子豉汤主之。

栀子豉汤方

栀子十四枚香豉四合,绢裹

右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得二升半,内,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 得吐则止。

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通脉四逆汤方

附子大者一枚,生用干姜三两,强人可四两甘草二两,炙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

下利肺痛[40],紫参汤主之。

紫参汤方

紫参半斤甘草三两

右二味,以水五升,先煮紫参,取二升,内甘草,煮取一升半,分温三服。疑非仲景方。

气利[41],诃梨勒散主之。

诃梨勒散方

诃梨勒十枚,煨

右一味,为散,粥饮和[42],顿服。疑非仲景方。

附方:

千金翼》小承气汤[43]

治大便不通,哕数[44]谵语。方见上。

外台》黄芩汤[45]

治干呕下利。

黄芩人参干姜各三两[46]桂枝乙两大枣十二枚半夏半升

右六味,以[47]七升,煮取三升,温分三服。



  1. 却:此作“后”解。
  2. 引食:徐彬金匮要略论注》、尤怡金匮要略心典》、陈念祖金匮要略浅注》等俱作“引饮”。
  3. 师曰:赵开美本此二字前有“○”。
  4. 客热:指虚寒或假热,即相对于真热而言。
  5. 虚冷故:《伤寒论》、《脉经》卷八“故”下有“吐”字。
  6. 脉紧:《千金要方》卷十六此上有“趺阳”二字。
  7. 哕:呃逆。
  8. 前后:前指小便,后指大便。
  9. 乙升:赵开美本为“一升”。本篇中药量凡见“乙”者,赵开美本均为“一”。
  10. 干呕:《诸病源候论·呕哕病诸候·干呕候》云:“干呕者,胃气逆故也,但呕而欲吐,吐而无所出,故谓之干呕也。”故干呕即是有声无物之候。
  11. 半夏泻心汤方:赵开美本为“半夏泻心汤”
  12. 黄苓:吴迁本作“黄芩”,应是。
  13. 各三两:赵开美本无“各”字,三药后标明“三两”。
  14.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卷第十六胃腑·反胃第四》:“治胃反不受食,食巳即呕吐,大半夏汤方:半夏(三升),人参(二两),白蜜(一升),白术(一升),生姜(三两)右五味,㕮咀,以水五升,和蜜扬之二三百下,煮取一升半,分三服。”又:未经朱臣校改的《孙真人千金方》本卷佚。
  15. 王焘外台秘要方·卷第六·杂疗呕吐哕方三首》:“仲景《伤寒论》……又呕,心下痞坚者,大半夏汤主之方:半夏(三升洗全用)、人参(三两切)、白蜜(一升)。右三味,以泉水一斗二升,并蜜和,扬之二百四十遍,煮药取二升半,温服一升,日再服。忌羊肉、饧(本论治反胃支饮。)”
  16. 煮药取升半:赵开美本为“煮取二升半”。
  17. 王焘外台秘要方·卷第八·胃反方二十首》:“《必效》……又疗胃反,吐水及吐食方:大黄四两、甘草二两(炙)。 右二味,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再服。如得可,则隔两日更服一剂,神验。千金不传。忌海药、菘菜。并出第二卷中(此本仲景《伤寒论》方)”。
  18. 脉肾:吴迁本作“脉紧”。
  19. 各三两:赵开美本无“各”字,三药后标明“三两”。
  20. 汗出愈:赵开美本为“汗出即愈”。
  21. 各等分:赵开美本无“各”字。
  22. 彻心中:彻,彻的繁体字。彻,通彻、通透之义。心中,即广义的胸胃之义。
  23. 愦愦:烦闷貌、忧愁貌。汉·焦赣《易林·讼之升》:“愦愦不悦,优从中出。”汉·王符《潜夫论·浮侈》:“妇女羸弱,疾病之家,怀忧愦愦,皆易恐惧。”
  24. 主之:此后下行赵开美本有“生姜半夏汤方”六字方名。
  25. 厥:《千金要方》卷十六“呕吐哕第五逆”此下有“冷”字。
  26. 三十个:赵开美本为“三十枚”。
  27. 气绝:即脏腑之气虚衰之义。《医宗金鉴》:“气绝非谓脱绝,乃谓虚绝也。”
  28. 利不禁:《千金要方》卷十五下作“下不自禁”。《脉经》卷八作“下利不禁”。
  29. 下利:利,通“痢”。本篇“下利”包括泄泻与立即,此“下利”指痢疾。
  30. 下重:指里急后重。
  31. 少阴负趺阳:即少阴脉比趺阳脉弱之义。
  32. 下利气:指为下利而作矢气,气随利失之证。
  33. 郁冒:即郁闷昏冒之义。
  34. 戴阳:虚阳上浮,面呈赤色。
  35. 晬时:一周时;一整天。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煮胶》:“经宿啐时,勿令绝火。”石声汉注:“周时日啐。”
  36. 方见上:赵开美本为“见上”。
  37. 漐:出汗貌。
  38. 大承汤:吴迁本作“大承气汤”。
  39. 各三两:赵开美本无“各”字,三药后分别标明“三两”。
  40. 肺痛:历来注家认识分歧,既有肺痛不知何证而存疑,亦有肺痛、胸痛、腹痛的不同说法,徐、赵注本主张以肺与大肠相表里,大肠病而引起肺气不利,故作肺痛,曹注本更以肺居胸中,肺痛即胸痛,有参考价值。
  41. 气利:指下利滑脱,大便随矢气排出之证。
  42. 粥饮和:指用米粥之稀饮调和服之。
  43. 孙思邈千金翼方·卷第十八杂病上·霍乱第一》:“治大便不通,哕,数口谵语方:厚朴(贰两炙)、大黄(肆两)、枳实(伍枚炙)右叁味,㕮咀,以水肆升,煮取壹升贰合,分再服,当通。不通,尽服之。”
  44. 哕数:指呃逆较甚,频作不已。
  45. 王焘外台秘要方·卷第六·杂疗呕吐哕方三首》:“仲景《伤寒论》……干呕下利,黄芩汤主之方:黄芩(三两),人参(三两),桂心(二两),大枣(十二枚擘破),半夏(半升洗),干姜(三两)右六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温分三服。忌羊肉、饧、生葱。出第十六卷中。”
  46. 各三两:赵开美本无“各”字,三药后分别标明“三两”。
  47. 以:赵开美本为“以水”。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