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編金匱方論/中風歷節病脈證並治第五
首頁 | 《新編金匱方論》 | |
◀上一篇 | 漢·張仲景 | 下一篇▶ |
○中風歷節病脈證並治第五
論一首 脈證三條 方十一首
夫風之為病,當半身不遂[1],或但臂不遂者,此為痹。脈微而數,中風使然。○寸口[2]脈浮而緊,緊則為寒,浮則為虛,寒虛相摶,邪在皮膚[3]。浮者血虛,絡脈空虛,賊邪不瀉,或左或右。邪氣反緩,正氣即急,正氣引邪,喎僻[4]不遂。邪在於絡,肌膚不仁[5],邪在於經,即重不勝[6]。邪入於府,即不識人,邪入於藏,舌即難言[7],口吐涎。
侯氏黑散
菊花四十分,白朮十分,細辛三分,茯苓三分,牡蠣三分,桔梗八分,防風十分,人參三分,礬石三分,黃苓[9]五分,當歸三分,乾薑三分,芎藭三分,桂枝三分
右十四味,杵為散,酒服方寸匕,日一服。初服二十日,溫酒調服。禁一切魚肉大蒜,常宜冷食,六十日止,即藥積在[10]腹中不下也,熱食即下矣,冷食自能助藥力。
寸口脈遲而緩,遲則為寒,緩則為虛。榮緩則為亡血,衛緩則為中風。邪氣中經,則身癢而癮疹[11],心氣不足[12],邪氣人中,則胸滿而短氣。
風引湯
除熱癱癇[13]。
大黃、乾薑、龍骨各四兩,桂枝三兩,甘草、牡蠣各二兩,寒水石、滑石、赤石脂、白石脂、紫石英、石膏各六兩
右十二味,杵麄[14]篩,以韋囊[15]盛之,取三指,撮井花水[16]三升。煮三沸,溫服一升。治大人風引[17],少小驚癇瘈瘲,日數十發,醫所不療,除熱方。巢■腳氣宜風引湯[18]。
防己地黃湯
治病如狂狀,妄行獨語不休,無寒熱,其脈浮[19]。
右四味,以酒一杯[21],漬[22]之一宿,絞取汁,生地黃二斤㕮咀,蒸之如斗米飯,久以銅器盛其汁,更絞地黃汁,和分再服。
頭風[23]摩[24]散方
寸口脈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為腎,弱即為肝。汗出人水中,如水傷心,歷節黃汗出,故日歷節。
少陰脈浮而弱,弱則血不足,浮則為風,風血相摶,即疼痛如掣。
盛人[28]脈澀小,短氣,自汗出,歷節疼,不可屈伸,此皆飲酒汗出,當風所致。
諸肢節疼痛,身體魁瘰[29],腳腫如脫[30],頭眩短氣,溫溫[31]欲吐,桂枝芍藥知母湯主之。
桂枝芍藥知母湯方
桂枝四兩,芍藥三兩,甘草二兩,麻黃二兩,生薑五兩,白朮五兩,知母四兩,防風四兩,附子二兩[32],炮
右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溫服七合,日三服。
味酸則傷筋,筋傷則緩,名曰泄;咸則傷骨,骨傷則痿,名日枯。枯泄相摶,名日斷泄[33],榮氣不通,衛不獨行,榮衛俱微,三焦無所御[34],四屬斷絕[35],身體羸瘦,獨足腫大,黃汗出,脛冷,假令發熱,便為歷節也。
病歷節,不可屈伸,疼痛,烏頭湯主之。
烏頭湯方
治腳氣疼痛,不可屈伸。
麻黃、芍藥、黃耆[36]各三兩,甘草炙,川烏五枚,㕮咀,以蜜二升煎取一升即出烏頭[37]
右五味,㕮咀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內蜜煎中,更煎之,服七合。不知,盡服之。
礬石湯
治腳氣衝心[38]。
礬石二兩
右一味,以漿水一斗五升,煎三五沸,浸腳良。
附方[39]:
《古今錄驗》續命湯
治中風痱,身體不能自收,口不能言,冐[40]昧不知痛處,或拘急不得轉側。姚云:與大續命同,兼治婦人產後去血者,及老人小兒。
麻黃、桂枝、當歸、人參、石膏、乾薑、甘草各三兩,芎藭[41],杏仁四十枚
右九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溫服一升,當小汗,薄覆脊[42],憑几坐,汗出則愈,不汗更服。無所禁,勿當風。並治但伏不得臥,咳逆上氣,面目浮腫。
《千金》三黃湯[43]
治中風,手足拘急,百節疼痛,煩熱心亂,惡寒,經日不欲飲食。
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溫三服。一服小汗,二服大汗。心熱[44],加大黃二分;腹滿,加枳實一枚;氣逆,加人參三分;悸,加牡蠣三分;渴,加括蔞根三分;先有寒,加附子一枚。
《近效方》術附子湯
治風虛頭重眩,苦極,不知食味,暖[45]肌補[46]中,益精氣。
白朮二兩,附子一枚半,炮,去皮,甘草[47]一[48]兩,炙
右三味,到,每五錢匕,姜五片,棗一枚,水盞半,煎七分,去滓,溫服。
崔氏八味丸
治腳氣上入,少腹不仁。
干地黃八兩,山茱萸、署蕷[49]各四兩,澤瀉、茯苓、牡丹皮各三兩,桂枝、附子炮,各乙兩
右八味,末之,煉蜜和丸梧子大,酒下十五丸,日再服。
《千金方》越婢加術湯[50]
治肉極[51]熱,則身體津脫,腠理開,汗大泄,厲風氣下焦腳弱。
麻黃六兩,石膏半斤,生薑三兩,甘草二兩,白朮四兩,大棗十五枚
右六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黃,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分溫三服。○[52]惡風,加附子一枚,炮。
- ↑ 不遂:不能隨意運動。
- ↑ 寸口:指左右兩手寸脈。寸口主表,主營衛。
- ↑ 皮膚:與絡脈同義,猶言邪在淺表。即第一篇所謂:「為外皮膚所中也」之候。
- ↑ 喎僻:口眼喎斜。
- ↑ 肌膚不仁:即肌膚麻木不仁。
- ↑ 重不勝:指肢體重滯不易舉動。
- ↑ 舌即難言:謂舌強,語言不清。
- ↑ 參王燾《外台秘要方·卷第十五·風癲方七首》:「《古今錄驗》……又侯氏黑散,療風癲方。菊花(四十分),防風、白朮(各十分),茯苓、細辛、牡蠣(熬)、鍾乳(研)、礜石(泥裹,燒半日,研)、人參、乾薑、桂心、芎藭、當歸、礬石(如馬齒者,燒令汁盡,研各三分),黃芩(五分)。右十五味,搗合下篩,以酒服方寸匕,日三。忌桃李、雀肉、胡荽、青魚鮓、酢物、生蔥、生菜。並出第十卷中。(張仲景此方更有桔梗八分,無鍾乳、礜石,以溫酒下之。禁一切魚肉、大蒜,常宜冷食六十日,上即藥積在腹中不下也,熱食即下矣,冷食自能助藥力)。」
- ↑ 黃苓:趙開美本為「黃芩」。
- ↑ 六十日止,即藥積在:趙開美本無此八字,代之為「自能助藥力」五字。
- ↑ 癮疹:風疹。其病常突然發作,起伏無定。
- ↑ 心氣不足:指胸中正氣不足。
- ↑ 癱癇:癱,半身不遂;癇,指癲癇病。
- ↑ 麄:同「粗」。
- ↑ 韋囊:古代用皮革制的盛藥器。
- ↑ 井花水:井華水,在平旦最先汲的井水,取其清潔之義。
- ↑ 風引:中風牽引之義。
- ↑ 發:趙開美本為「後」。■:趙開美本為「○」。參巢元方《諸病源候論·卷十三·氣諸病候腳氣諸病候·腳氣緩若候》:「凡腳氣病……脈微而弱,宜服風引湯二三劑。」
- ↑ 妄行獨語不休,無寒熱,其脈浮:此處模糊不清,據趙開美本辨識。
- ↑ 分:此方趙開美本劑量均為「錢」。
- ↑ 杯:趙開美本為「盃」。
- ↑ 漬:趙開美本為「浸」。
- ↑ 頭風:指發作性頭眩、頭痛之類的疾患。
- ↑ >摩:塗搽外敷之義。
- ↑ □:趙開美本為「一」。
- ↑ 疢:趙開美本為「疾」。
- ↑ 趺陽:為胃脈,,在足背上五寸骨間動脈處,即足陽明經的沖陽穴。
- ↑ 盛人:指身體肥胖的人。
- ↑ 魁瘰:指身體瘦弱。趙開美本為「魁羸」。
- ↑ 腳腫如脫:形容兩腳腫脹,且又麻木不仁,似乎和身體要脫離一樣。
- ↑ 溫溫:心中鬱郁不舒的感覺。
- ↑ 二兩:趙開美本為「二枚」。
- ↑ 斷泄:《醫宗金鑒》以為是「斷絕」之訛誤。肝不能收斂,腎不能生髓,人體生機日衰,來源逐漸斷絕。
- ↑ 御:作「統馭」、「統治」講。
- ↑ 四屬斷絕:指四肢得不到氣血營養。
- ↑ 耆:趙開美本為「茋」,下同。
- ↑ 烏頭:趙開美本為「烏豆」。
- ↑ 腳氣衝心:指腳氣病而見心悸、氣喘、嘔吐諸證者。
- ↑ 附方:正文無此二字,整理者據目錄添加。
- ↑ 冐:趙開美本為「冒」。下均同。
- ↑ 芎藭:藥後無劑量,趙開美本同。
- ↑ 覆脊:此二字模糊不清,據趙開美本辨識。
- ↑ 參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八諸風·偏風第四》:「治中風,手足拘攣,百節疼痛,煩熱心亂,惡寒,經日不欲飲食,仲景三黃湯方:麻黃(三十銖),黃耆(十二銖),黃芩(十八銖),獨活(一兩),細辛(十二銖)右五味,㕮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二服,一服小汗,兩服大汗。心中熱,加大黃半兩;脹滿,加枳實六銖;氣逆,加人參十八銖;心悸,加牡蠣十八銖;渴,加栝樓十八銖;先有寒,加八角附子一枚。 此方秘不傳。」又:未經宋臣校改的《孫真人千金方》本卷佚。
- ↑ 心熱:指胃腸實熱積滯。
- ↑ 暖:趙開美本為「煖」。
- ↑ 補:此字模糊不清,趙開美本辨識。
- ↑ 甘草:趙開美本置於「附子」之前。
- ↑ 一:此字模糊不清,據趙開美本補。
- ↑ 署蕷:趙開美本為「薯蕷」。
- ↑ 參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卷十五脾藏上·肉極論第四》:「治肉極熱,則身體津液脫,腠理開,汗大泄,厲風氣下焦腳弱,越婢湯。方出第七卷中」。卷七風毒腳氣·湯液第二:「越婢湯治風痹腳弱方:麻黃(六兩),石膏(半升),白朮(四兩),大附子(一枚),生薑(三兩),甘草(二兩),大棗 (十五枚)右七味,㕮咀,以水七升,先煮麻黃,再沸掠去沫,人諸藥,煮取三升,分三服,覆取汗(《胡洽方》只五味,若惡風者加附子一枚,多淡水者加白朮四兩)。」又:未經宋臣校改的《孫真人千金方》卷七佚;《卷十五·肉極第四》中有論似而無方。
- ↑ 肉極:指肌肉極度消瘦。
- ↑ ○:趙開美本前無「○」。
◀上一篇 | 下一篇▶ |
|
中医百科不提供医学建议。本站内容仅供学习和参考,不能替代医生和其他医务人员的建议。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免责声明的约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