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金匮方论/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第三

勤求古训,博采众方
首页 新编金匮方论
◀上一篇 ·张仲景 下一篇▶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第三

论一首 证三条 方十二首

论曰:百合病者,百脉一宗[1],悉致其病[2]也。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3],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饮食[4]或有美时,或有不用[5],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6]者,身形如和[7],其脉微数。每溺[8]时头痛者,六十日乃愈;若溺时头不痛,淅然[9]者,四十日愈;若溺快[10]然,但头眩者,二十日愈。其证或未病而预见,或病四五日而出,或病二十日,或一月微见[11]者,各随证治之。

百合病,发汗后者,百合知母汤主之。

百合知母汤方

百合七枚,擘知母三两,切

右先以水洗百合,溃[12]一宿,当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滓,别以泉水二升,煎知母,取一升,去滓,后合和,煎取一升五合,分温再服。

百合病,下之后者,滑石代赭汤主之。

滑石代赭汤方

百合七枚,擘滑石三两,碎,绵裹代赭石如弹丸大乙枚[13],碎,绵裹

右先以水洗百合,渍一宿,当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滓,别以泉水二升,煎滑石代赭,取一升,去滓,后合和重煎,取一升五合,分温服。

百合病,吐之后者,百合鸡子汤[14]主之。

百合鸡子汤方

百合七枚,擘鸡子黄一枚

右先以水洗百合,渍一宿,当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滓,内鸡子黄搅匀,煎五分,温服。

百合病,不经吐下发汗[15],病形如初者,百合地黄汤主之。

百合地黄汤方

百合七枚,擘生地黄汁一升

右以水洗百合,渍一宿,当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滓,内地黄汁,煎取一升五合,分温再服。中病勿更服,大便当如漆[16]

百合病,一月[17]不解,变成渴者,百合洗方主之。

百合洗方

右以百合一升,以水一斗,渍之一宿,以洗身。洗已,食煮饼[18],勿以盐豉也。

百合病,渴不差[19]者,括蒌牡蛎散[20]主之。

括蒌牡蛎散方

括萎根牡蛎熬,等分

右为细末,饮服方寸匕,日三服。

百合病,变发热者,一作发寒热。百合滑石散主之。

百合滑石散方

百合一两,炙滑石三两

右为散,饮服方寸匕,日三服。当微利者止,服,热则除。

百合病,见于阴者,以阳法救之;见于阳者,以阴法救之。见阳攻阴,复发其汗,此为逆,见阴攻阳,乃复下之,此亦为逆[21]

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22]于喉为惑,蚀于阴[23]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24]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25]则声喝[26]一作“嘎”。甘草泻心汤主之。

甘草泻心汤方

甘草四两黄芩人参干姜各三两[27]黄连乙两大枣十二枚半夏半升[28]

右七味,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温服一升,日三服。

蚀于下部[29]则咽干,苦参汤洗之[30]

蚀于肛[31]者,雄黄[32]熏之。

雄黄

右一味为末,筒瓦二枚合之烧,向肛熏之。

脉经》云:病人或从呼吸上蚀其咽,或从下焦蚀其肛。阴蚀上为惑,蚀下为狐。狐惑病者,猪苓散主之。[33]

病者脉数,无热微烦,默默但欲卧,汗出。初得之三四日,目赤如鸠[34]眼,七八日目四眦一本此有“黄”字。黑,若能食者,脓已成也,赤豆当归散[35]主之。

赤豆当归散方

赤小豆三升,浸令芽出,曝干当归

右二味,杵为散,浆水[36]方寸匕,日三服。

阳毒[37]之为病,面赤斑斑如锦文[38],咽喉痛,唾脓血,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鳖甲汤主之。

阴毒[39]之为病,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鳖甲汤去雄黄、蜀椒主之。

升麻鳖甲汤方

升麻二两当归一两蜀椒炒去汗[40],乙两甘草二两鳖甲手指大一片,炙雄黄半两,研[41]

右六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顿服之,老小再服[42],取汗。

肘后》、《千金方》阳毒用升麻汤,无鳖甲,有桂;阴毒用甘草汤,无雄黄。[43][44]



  1. 百脉一宗:指人体百脉,同出一源。
  2. 悉致其病:指百合病影响整体,全身经脉都受累而致病。
  3. 默默:即病人精神不振,静默不语。
  4. 赵开美本“饮食”前有“欲”字。
  5. 不用:尤怡金匮要略心典》作“不欲”。
  6. 神灵:指人死后的灵魂。此处借以形容百合病病人神志恍惚、精神不定的症状,好像有神灵作祟似的,捉摸不定。
  7. 身形如和:指从患者外形上看,似无显著病态。
  8. 溺:尿,即小便。此指动作,即排泄小便之义。
  9. 淅然:形容怕风、寒栗之意。淅,象声词,形容轻微的风雨声。
  10. 快:魏荔彤金匮要略方法本义》作“怏”。
  11. 微见:《千金要方》卷十作“后见”。《外台秘要》卷第二作“复见”。
  12. 溃:当为“渍”,指浸泡。
  13. 乙枚:赵开美本为“一枚”,本篇药量凡见“乙”者,赵开美本均为“一”。
  14. 百合鸡子汤:赵开美本无,表示为“用后方主之”。
  15. 吐下发汗:《千金要方》卷十作“发汗吐下”。《外台秘要》卷第二作“不吐不下不发汗”。
  16. 大便当如漆:形容服药后大便的颜色黑入漆。
  17. 一月:《千金要方》卷十作“经月”。
  18. 煮饼:犹汤面。《资治通鉴·汉质帝本初元年》:“冀(梁冀)使左右置毒于煮饼而进之。”胡三省注:“煮饼,今汤饼也。”
  19. 差:同“瘥”,病愈。
  20. 括蒌牡蛎散:赵开美本无,表示为“用后方主之”。
  21. 为逆:《脉经》卷八两处“为逆”下,均有“其病难治”四字。逆,乱、反。意为治法与病情不符。
  22. 蚀:腐蚀。
  23. 阴:指前阴。
  24. 乍:忽然。《广雅·释言》:“暂也。”
  25. 上部:指喉部。
  26. 声喝(yè):说话声音嘶哑或噎塞不利。
  27. 各三两:赵开美本无“各”字,在黄芩、人参、干姜各药物后分别注明三两。
  28. 半升:赵开美本为“半斤”。
  29. 下部:指前阴。
  30. 洗之:《医统正脉》下有“苦参汤方:苦参一升,以水一斗,煎取七升,去滓,熏洗,日三。”
  31. 肛:《千金要方》卷十、《外台秘要》卷二下有“外”字。
  32. 雄黄:程林金匮要略直解》下有“散字。”
  33. 见《脉经·卷八·平阳毒阴毒百合狐惑脉证第三》:“病人或从呼吸上蚀其咽,或从下膲蚀其肛阴,蚀上为惑,蚀下为狐。狐惑病者,猪苓散之。”
  34. 鸠:《说文》:鹘鸼也。似山雀而小,短尾,青黑色。
  35. 赤豆当归散:《医统正脉》作“赤小豆当归散”。“当归”后,《千金要方》卷十、《外台秘要》卷二、《小品方》卷四均作“三两”。
  36. 浆水:《本草纲目》称浆水又名酸浆。
  37. 阳毒:指邪气侵犯血分热甚,面赤者。
  38. 锦文:美丽的花纹。
  39. 阴毒:指邪气侵犯血脉瘀滞面青者。
  40. 去汗:此指蜀椒炒去油,去水。
  41. 雄黄:赵开美本雄黄置于“鳖甲”前。
  42. 再服:分两次服用。
  43. 葛洪肘后备急方·卷之二·治伤寒时气温病方第十三》:“初得伤寒,便身重,腰背痛,烦闷不已,脉浮,面赤斑斑如锦文,咽喉痛,或下痢,或狂言欲走,此名中阳毒。五日可治,过此死,宜用此方:雄黄、甘草、升麻、当归、椒、桂各一分,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温覆取汗,服后不汗,更作一剂。若身重背强,蛰蛰如被打,腹中痛,心下强,短气呕逆,唇青面黑,四肢冷,脉沉细而紧数,此名中阴毒。五日可治,过此死,宜用此方:甘草、升麻各二分,当归、椒各一分,鳖甲一两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温覆取汗,汗不出,汤煮更作也。”
  44.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卷第九·伤寒方上·发汗汤第五》:“阳毒汤治伤寒一二日便成阳毒,或服药吐下之后,变成阳毒。身重,腰背痛,烦闷不安狂言,或走或见鬼,或吐血下痢,其脉浮大数,面赤斑斑如锦文,咽喉痛,唾脓血,五日可治,至七日不可治,宜服升麻汤方:升麻、甘草(各半两),当归、蜀椒、雄黄、桂心(各六铢)。右六味㕮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如人行五里进一服,温覆手足,毒出则汗,汗出则解,不解重作服之,得吐亦佳(仲景无桂心有鳖甲手大一片,《肘后》与《千金[[》同。《古今录验》]]有栀子六铢,鳖甲如手一片)。阴毒汤治伤寒初病一二日,便结成阴毒,或服药六七日已上至十日,变成阴毒。身重背强,腹中绞痛,咽喉不利,毒气攻心,心下坚强,短气不得息,呕逆,唇青面黑,四肢厥冷,其脉沉细紧数。仲景云:此阴毒之候,身如被打,五六日可治,至七日不可治也。甘草汤方:甘草、升麻(各半两),当归、蜀椒 (各六铢),鳖甲(一两)。右五味㕮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如人行五里顷更进一服,温覆取汗,毒当从汗出,汗出则愈,若不汗则不除,重作服(仲景方去蜀椒)。”又:未经宋臣校改的《孙真人千金方》本卷佚。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