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編金匱方論/痰飲咳嗽病脈證並治第十二

勤求古訓,博采眾方
於 2022年9月19日 (一) 16:16 由 入我相思门留言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首頁 新編金匱方論
◀上一篇 ·張仲景 下一篇▶

○痰飲咳嗽病脈證並治第十二

論一首 脈證二十一條 方十八首

問曰:夫飲有四,何謂也?師曰[1]:有痰飲[2],有懸飲,有溢飲,有支飲。○問曰:四飲何以為異?師曰[1]:其人素盛今瘦[3],水走腸間,瀝瀝有聲,謂之痰飲。飲後水流在脅下,咳唾引痛,謂之懸飲。飲水流行,歸於四肢,當汗出而不汗出,身體疼重,謂之溢飲。咳逆倚息[4],短氣不得臥,其形如腫,謂之支飲。○水在心,心下堅築[5],短氣,惡水不欲飲。

○水在肺,吐涎沫,欲飲水。○水在脾,少氣身重。○水在肝,脅下支滿,嚏而痛。○水在腎,心下悸。○夫心下有留飲[6],其人背寒冷如水[7]大。○留飲者,脅下痛引缺盆,咳嗽則輒巳[8]一作「轉甚」。○胸中有留飲,其人短氣而渴,四肢歷節痛[9],脈沉者,有留飲。○膈上病痰,滿喘咳吐,發則寒熱,背痛腰疼,目泣自出,其人振振[10]四身瞤劇,必有伏飲[11]。○夫病人飲水多,必暴喘滿,凡食少飲多,水停心下,甚者則悸,微者短氣。脈雙弦[12]者,寒也,皆大下後□[13]虛,脈偏弦[14]者,飲也。○肺飲[15]不弦,但苦喘短氣。○支飲亦喘而不能臥,加短氣,其脈平也。○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

心下有痰飲,胸脅支滿,目眩,苓桂術甘湯主之。

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方[16]

茯苓四兩桂枝白朮各叄兩[17]甘草貳兩[18]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小便則利。

夫短氣,有微飲,當從小便去之,苓桂術甘湯主之;方見上;腎氣丸亦主之。方見腳氣中。

病者脈伏,其人慾自利,利反快,雖利,心下續堅滿,此為留飲欲去故也,甘遂半夏湯主之。

甘遂半夏湯方

甘遂大者,叄枚半夏拾貳枚,以水乙升[19]煮取半升去滓芍藥伍枚甘草如指大乙枚,灸,一本作「無」

右四味,以水二升,煮取半升,去滓,以蜜半升,和藥汁煎,取八合,頓服之。

脈浮而細滑,傷飲[20]。○脈弦數,有寒飲,冬夏難治。○脈沉而弦者,懸飲內痛[21]。○病懸飲者,十棗湯主之。

十棗湯方

芫花甘遂大戟各等分

右三味,搗篩,以水一升五合,先煮肥大棗十枚,取八[22]合,去滓,內藥末。強人服一錢匕,羸人服半錢,平旦溫服之。不下者,明日更加半錢。得快下後,糜粥自養。

溢飲者,當發其汗,大青龍湯主之; ○小青龍湯亦主之。

大青龍湯方

麻黃六兩,去節桂枝貳兩,去皮甘草貳兩[23],炙杏仁四十個,去皮尖生薑叄兩[24]大棗拾貳枚石膏如雞子大,碎

右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多者,溫粉粉之。

小青龍湯方

麻黃去節,叄兩[25]芍藥叄兩五味子半升乾薑叄兩甘草叄兩,炙細辛叄兩桂枝叄兩,去皮半夏半升,湯洗[26]

右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

膈間支飲[27],其人喘滿,心下痞堅,面色黧黑[28],其脈沉緊,得之數十日,醫吐下之不愈,木防已湯主之。虛者[29]即愈,實者三日復發。復與不愈者,宜木防已湯去石膏,加茯苓芒消[30]湯主之。

木防己[31]湯方

木防己叄兩石膏拾貳枚,如[32]雞子大桂枝貳兩人參四兩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溫再服。

木防己加茯苓芒硝湯方

木防己桂枝各貳兩[33]人參[34]芒硝叄合茯苓各四兩[35]

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內芒硝,再微煎,分溫再服,微利則愈。

心下有支飲,其人苦冐[36]眩,澤瀉湯主之。

澤瀉湯方

澤瀉[37]白朮貳兩

右二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分溫再服。

支飲胸滿者,厚朴大黃湯主之。

厚朴大黃湯方

厚朴乙尺大黃[38]枳實四枚

右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溫再服。

支飲不得息,葶藶[39]大棗瀉肺湯主之。方見肺癰中。

嘔家本渴,渴者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飲故也,小半夏湯主之。千金》云:小半夏加茯苓湯。[40]

小半夏湯方

半夏乙升生薑半斤

右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分溫再服。

腹滿,口舌乾燥,此腸間有水氣,己椒歷黃丸主之。

防己椒目葶藶大黃丸方[41]

防己椒目葶藶大黃各乙兩

右四味,末之,蜜丸如梧子大,先食飲服一丸,日三服,稍增,口中有津液。渴者,加芒硝半兩。

卒嘔吐,心下痞,膈間有水,眩悸者,半夏加茯苓湯主之。

小半夏加茯苓湯方

半夏乙升生薑半斤茯苓叄兩,一法:四兩

右三味,以[42]七升,煮取一升五合,分溫再服。

假令瘦人,臍下有悸,吐涎沫而癲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

五苓散方

澤瀉乙兩乙分豬苓叄分,去皮茯苓叄分白朮叄分貳分,去皮

右五味,為末,白飲[43]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飲暖水,汗出愈。

附方:

外台》茯苓飲[44]

治心胸中有停痰宿水,自吐出水後,心胸間虛氣,滿不能食,消痰氣,令能食。

茯苓人參白朮各叄兩枳實貳兩橘皮二兩半生薑四兩

右六味,水六升,煮取一升八合,分溫三服。如人行八九里,進之。

咳家其脈弦,為有水,十棗湯主之[45]方見上。

夫有支飲家,咳煩,胸中痛者,不卒死,至一百日、一歲,宜十棗湯。方見上。

久咳數歲,其脈弱者,可治;實大數者,死。其脈虛者,必苦冒。其人本有支飲在胸中故也,治屬飲家。

咳逆,倚息不得臥,小青龍湯主之[46]方見上及[47]肺癰中。

青龍湯下已,多唾,口燥,寸脈沉,尺脈微,手足厥逆,氣從小腹上沖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熱如醉狀,因復下流陰股[48],小便難,時復冒者,與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湯[49],治其氣沖。

桂苓五味甘草湯方

茯苓四兩桂枝四兩,去皮甘草炙,叄兩[50]五味子半升

右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溫服。

沖氣即低,而反更咳,胸滿者,用桂苓五味甘草湯去桂加乾薑、細辛,以治其咳滿。

苓甘五味姜辛湯方[51]

茯苓四兩甘草乾薑細辛各叄兩[52]五味子半升

右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半升,日三。

咳滿即止,而更復渴,沖氣復發者,以細辛乾薑為熱藥也,服之當遂渴,而渴反止者,為支飲也。支飲者,法當冐,冐者必嘔,嘔者復內半夏,以去其水。

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乾薑細辛半夏湯方[53]

茯苓四兩甘草細辛乾薑各貳兩[54]五味子半夏各半升

右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半升,日三。

水去嘔止,其人形腫者,加杏仁主之。其證應內麻黃,以其人遂痹,故不內之。若逆而內之者,必厥。所以然者,以其人血虛,麻黃發其陽故也。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湯方[55]

茯苓四兩甘草叄兩五味子[56]半升乾薑叄兩細辛叄兩半夏半升杏仁半升,去皮尖

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溫服半升,日三。

若面熱如醉,此為胃熱上沖,熏其面,加大黃以利之。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黃湯方[57]

茯苓四兩甘草叄兩五味子半升乾薑叄兩細辛叄兩半夏半升杏仁半升大黃叄兩

右八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溫服半升,日三。

先渴後嘔,為水停心下,此屬飲家,小半夏茯苓湯主之。方見上。



  1. 1.0 1.1 師曰:趙開美本此二字前「○」。
  2. 痰飲:《脈經》、《千金翼方》俱作「淡飲」,《諸病源候論·痰飲候》作「流飲」。
  3. 素盛今瘦:謂痰飲病人在未病之前,身體很豐盛,既病之後,身體很消瘦。
  4. 倚息:呼吸困難,不能平臥。
  5. 心下堅築:心下痞堅而悸動。
  6. 留飲:指痰飲停留不去,並不是四飲之外,另有所謂留飲。
  7. 水:趙開美本為「手」。
  8. 咳嗽則輒巳:趙開美本「輒巳」作「輒已」。「輒巳」作「輒甚」解,即轉劇的意思,就是咳嗽時痛勢更加劇烈之義。
  9. 四肢歷節痛:飲邪,流入關節,陽氣不通,陰寒凝澀,故四肢歷節痛。
  10. 振振:戰慄。
  11. 伏飲:是痰飲潛伏於內的意思,不是另有伏飲的病名。
  12. 雙弦:謂兩手之脈俱弦。
  13. □:此字脫,趙開美本為「善」字。尤注本和《醫宗金鑒》均作「里虛」。
  14. 偏弦:指或左或右之一手脈弦。
  15. 肺飲:指水飲犯肺,屬支飲之類。
  16. 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方:趙開美本為「茯桂術甘湯方」
  17. 各叄兩:趙開美本為「桂枝三兩,白朮三兩」。本篇中藥量「叄」,趙開美本均作「三」。
  18. 貳:本篇中趙開美本藥量均為「二」。
  19. 乙升:趙開美本為「一升」。本篇中藥量凡見「乙」者,趙開美本均為「一」。
  20. 傷飲:指被外飲所傷。
  21. 內痛:指胸脅疼痛。
  22. 八:趙開美本為「九」
  23. 貳兩:趙開美本為「二兩,去節」。
  24. 叄兩:趙開美本為「三兩,切」。
  25. 去節,叄兩:趙開美本為「三兩,去節」。
  26. 湯洗:趙開美本為「洗」
  27. 膈間支飲:指飲邪支撐於胸膈。
  28. 黧黑:即黑而晦暗。黧,黑而帶黃的顏色。《難經·二十四難》:「血不流則色澤去,故面色黑如黧。」
  29. 虛者:指心下虛軟。
  30. 芒消:趙開美本為「芒硝」。
  31. 木防己:趙開美本為「術防巳」,方中藥名文字亦同。其中「防己」趙開美本均作「防巳」,下同。
  32. 如:趙開美本無此字。
  33. 各貳兩:趙開美本無「各」,為「術防巳二兩,桂枝二兩」。
  34. 人參:此下無劑量,趙開美本為「四兩」。
  35. 各四兩:趙開美本無「各」。
  36. 冐:趙開美本為「冒」
  37. 伍:趙開美本為「五」。
  38. 陸:趙開美本為「六」。
  39. 葶藶:趙開美本為「亭歷」,下同。
  40. 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十八大腸腑·痰飲第六》:「嘔家不渴,渴者為欲解。本渴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飲故也,小半夏湯主之。宜加茯苓者,是先渴卻嘔,此為水停心下,小半夏加茯芩湯主之。卒嘔吐,心下痞,膈間有水,目眩悸,小半夏加茯苓湯主之,方:半夏(一升),生薑(半斤),茯苓(三兩)右三味,㕮咀,以水七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溫再服(《胡洽》不用茯苓,用桂心四兩)。」又:未經朱臣校改的《孫真人千金方》本卷佚。
  41. 防己椒目葶藶大黃丸方:趙開美本為「巳椒歷黃丸」,藥名為「防巳」、「亭歷」。
  42. 以:趙開美本為「以水」。
  43. 白飲:白開水
  44. 王燾外台秘要方`卷第八·淡飲食不消及嘔逆不下食方九首》:「《延年》茯苓飲,主心胸中有停淡宿水,自吐水出後,心胸間虛,氣滿,不能食,消淡氣,令能食方:茯苓(三兩),人參(二兩),白朮(三兩),生薑(四兩),枳實(二兩炙),橘皮(一兩半切)。右六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一升八合,去滓,分溫三服,如人行八九里進之。忌酢物、桃李、雀肉等。仲景傷寒論》同,出第十七卷中」。
  45. 本條與上條,王燾外台秘要方·卷第九·十咳方六首》中有載:「又咳家,其人脈弦為有水,可與十棗湯下之。不能臥出者,陰不受邪故也。又夫有支飲家,咳煩胸中痛者,不卒死,至一百日、一歲,與十棗湯方:芫花、甘遂、大戟(並熬等分) 右三味,搗下篩,以水一升五合,煮大棗十枚,取八合,絞去滓,內藥末,強人取重一錢,羸人半錢匕,頓服之。平旦服而不下者,明旦更益藥半錢,下後自補養。《古今錄驗》同。(此方仲景傷寒論》方)。」
  46. 本條與上條,王燾外台秘要方·卷第九·十咳方六首》中有載:「又夫酒客咳者,必致吐血,此坐久極飲過度所致也。其脈沉者,不可發汗。久咳數歲,其脈弱者可療,實大數者死。其脈虛者必苦冒也,其人本有支飲在胸中故也,治屬飲家。上氣汗出而咳屬飲家,咳而小便利,若失溺,不可發汗,發汗出則厥逆冷。又咳逆倚息不得臥,小青龍湯主之:麻黃(去節)、芍藥、細辛、桂心、乾薑、甘草(炙各三兩),五味子(半升),半夏(半升洗)右八味,切,以水一斗,先煮麻黃減二升,去沫,乃內諸藥,煮得三升,去滓,服一升。若渴者,去半夏加栝樓根三兩。微利者,去麻黃加芫花如雞子大,熬黃。若食飲噎者,去麻黃加附子一枚,炮去皮,六片破。小便不利,少腹滿者,去麻黃加茯苓四兩。若喘去麻黃加杏人半升、去尖皮兩人者,熬。芫花不主利,麻黃止喘,今語反之,疑非仲景意加減。忌海藻、菘菜、生蔥、生菜、羊肉、餳。(此本仲景傷寒論》方)。
  47. 及:趙開美本為「文」。
  48. 陰股:兩腿內側。此處泛指下焦。
  49. 王燾外台秘要方·卷第九·十咳方六首》,與本方名不同:「青龍下已,多唾口燥,寸脈沉而尺脈微,手足厥逆,氣從少腹上撞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熱如醉狀,因復下流陰股,小便難,時復冒者,可與茯苓桂心甘草五味子等湯主之,治其氣撞方:茯苓(四兩)桂心(一兩)甘草(三兩炙)五味子(半升)右四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分三服。忌海藥、菘菜、生蔥。(以《千金》校之,亦脫此方,今於仲最方錄附之)。」
  50. 炙,叄兩:趙開美本為「三兩,炙」。
  51. 苓甘五味姜辛湯方:趙開美本無「方」字。
  52. 各叄兩:趙開類本無「各」,三藥後分別標明「三兩」。
  53. 趙開美本方名為「茯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姜辛夏湯方」。參王燾外台秘要方·卷第九·十咳方六首》,但無方名:「咳滿即止,而復更渴,沖氣復發者,以細辛乾薑為熱藥,此法不當逐渴,而渴反止者,為支飲也。支飲法當冒,冒者必嘔,嘔者復內半夏,以去其水方:茯苓(四兩)甘草(炙)乾薑細辛(各三兩)五味子(半升)半夏(半升洗)。右六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三。忌海藻、菘菜、生菜、羊肉、餳、酢等。」
  54. 各貳兩:趙開美本無「各」,三藥後分別標明「二兩」
  55.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湯方:趙開美本為「茯苓甘草五味姜辛湯方」。參王燾外台秘要方·卷第九·十咳方六首》,但無方名:「水去嘔則止,其人形腫,可內麻黃。以其欲逐痹,故不內麻黃,乃內杏人也。若逆而內麻黃者,其人必厥。所以然者,以其人血虛,麻黃髮其陽故也。方:茯苓(四兩),乾薑(三兩),細辛(三兩),五味子(半升),半夏(半升洗),杏人(半升去尖皮兩人者),甘草(三兩炙)右七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忌海藻、菘菜、生菜、羊肉、餳、酢等。
  56. 五味子:趙開美本為「五味」。
  57.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黃湯方:趙開美本為「茯甘姜味辛夏仁黃湯方」。參王燾外台秘要方·卷第九·十咳方六首》,但無方名:「若面熱如醉狀者,此為胃中熱上沖,熏其面令熱,加大黃利之。方:細辛、甘草(炙)、乾薑(各三兩),茯苓(四兩),五味子、半夏(洗)、杏人(去皮尖各半升),大黃(三兩蒸)右八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忌海藻、菘菜、生菜、餳、醋、羊肉。並出第十八卷中。」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