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編金匱方論/痓濕暍病脈證治第二
首頁 | 《新編金匱方論》 | |
◀上一篇 | 漢·張仲景 | 下一篇▶ |
○痓濕暍病脈證治第二暍音謁[1]
論一首 脈證十二條 方十一首
太陽病,發熱無汗,反惡寒者[2],名曰剛痓[3]。一作「痙」,余同。○太陽病,發熱汗出而不惡寒[4],名曰柔痓。○太陽病,發熱,脈沉而細者,名曰痓,為難治[5]。○太陽病,發汗[6]太多,因致痓。○夫風病[7]下之則痓,復發汗,必拘急。○瘡家[8]雖身疼痛,不可發汗,汗出則痓。
病者,身熱足寒,頸項強急,惡寒,時頭熱,面赤目赤,獨頭動搖,卒口噤[9],背反張者,痓病也。若發其汗者,寒濕相得[10],其表益虛,即惡寒甚,發其汗已,其脈如蛇[11]。一云:其脈滄滄[12]。○暴[13]腹脹大者,為欲解,脈如故,反伏弦者,痓。○夫痓脈,按之緊如弦,直上下行[14]。一作:築築而弦,《脈經》云:其脈伏堅,直上下。○痓病有灸瘡[15],難治。○《脈經》云:痓家其脈伏堅,直上下[16]。
太陽病,其證備,身體[17]強几几然,脈反沉遲,此為痓。括蔞桂枝湯主之。
括蔞桂枝湯方
括蔞根二兩,桂枝三兩,芍藥三兩,甘草二兩,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
右六味,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取微汗。汗不出,食頃,啜熱粥發之[18]。
太陽病,無汗而小便反少,氣上沖胸,口噤不得語,欲作剛痓,葛根湯主之。
葛根湯方
葛根四兩,麻黃三兩,去節,桂枝二兩,去皮,芍藥二兩,甘草二兩,炙,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
右七味㕮咀[19],以水乙升[20],先煮麻黃、葛根,減[21]二升,去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乙升[22],覆取微似汗,不須啜粥。余如桂枝湯法,將息及禁忌。
痓為病[23],一本「痓」字上有「剛」字。胸滿口噤,臥不著席,腳攣急,必齘齒[24],可與大承氣湯。
大承氣湯方
大黃四兩,酒洗,厚朴半斤,炙,去皮,枳實王枚[25],炙,芒硝三合
右四味,以水乙[26]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內大黃,煮取二升;去滓,內芒消,更上火,微一二弗[27],分溫再服,得下止服。
太陽病,關節疼痛而煩,脈沉而細[28]一作「緩」。者,此名濕痹[29]。《玉函》云:中濕。濕痹之候[30],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當利其小便。○濕家之為病,一身盡疼,一云:疼煩。發熱,身色如熏黃[31]也。○濕家,其人但頭汗出,背強,欲得被覆向火。若下之早則噦,或胸滿,小便不利一云:利。,舌上如胎[32]者,以丹田[33]有熱,胸上有寒,渴欲得飲而不能飲,則口燥煩也。○濕家,下之,額上汗出,微喘,小便利一云:不利。者死,若下利不止者亦死。○風濕相摶,一身盡疼痛,法當汗出而解,值天陰雨不止,醫云:此可發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蓋發其汗,汗大出者,但風氣去,濕氣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風濕者,發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風濕俱去也。○濕家,病身疼發熱,面黃而喘,頭痛,鼻塞而煩,其脈大,自能飲食,腹中和,無病,病在頭中寒濕,故鼻塞,內藥鼻中則愈。《脈經》云:病人喘而無濕,家病以下至而喘十三字[34]。
○濕家身煩疼,可與麻黃加術湯,發其汗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35]。
麻黃加術湯方
麻黃三兩,去節,桂枝二兩,去皮,甘草一兩[36],炙,杏仁七十個[37],去皮尖,白朮四兩
右五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38]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半,去滓,溫服八合,覆取微似汗。
病者一身盡疼,發熱,日晡所[39]劇者,名風濕。此病傷於汗出當風,或久傷取冷[40]所致也,可與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
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方
麻黃去節,半兩,炮,甘草一兩,炙,薏苡仁半兩,杏仁十個,去皮尖炒
右剉麻豆大,每服四錢匕,水盞半,煮八分,去滓,溫服。有微汗,避風。
風濕,脈浮,身重,汗出,惡風者,防己黃耆湯[41]主之。
防己黃耆湯方
防己[42]一兩,甘草半兩,炒,白朮七錢半,黃耆一兩一分,去蘆[43]
右剉麻豆大,每抄五錢匕,生薑四片,大棗一枚,水盞半,煎八分,去滓,溫服,良久再服。○喘者,加麻黃半兩。○胃中不和者,加芍藥三分。○氣上沖者,加桂枝三分。○下有陳寒者,加細辛三分。○服後當如蟲行皮中,從腰下如冰,後坐被上,又以一被繞腰以下,溫令微汗,差。
傷寒八九日,風濕相摶,身體疼煩,不能自轉側,不嘔不渴[44],脈浮虛而澀[45]者,桂枝附子湯主之。若大便堅,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朮湯主之。
桂枝附子湯方
桂枝四兩,去皮,生薑三兩,切,附子三枚,炮,去皮,破八片,甘草二兩,炙,大棗十二枚,擘
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
白朮附子湯方
白朮二兩,附子一枚半,炮,去皮,甘草一兩,炙,生薑一兩半,切,大棗六枚
右五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溫三服。一服斍身痹,半日許再服。三服都盡,其人如冐狀,勿怪,即是術附並走皮中,逐水氣,未得除故耳。
風濕相摶,骨節疼煩,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或身微腫者,甘草附子湯主之。
甘草附子湯方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則解,能食。汗出復煩者,服五合,恐一升多者,服六七合為妙。
太陽中暍,發熱惡寒,身重而疼痛,其脈弦細芤遲,小便已,灑洒然毛聳,手足逆冷,小有勞,身即熱,口前開,板齒燥,若發其汗, 則其惡寒甚,加溫針則發熱甚,數下之則淋甚。
太陽中熱者,暍是也,汗出惡寒,身熱而渴,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白虎人參湯方
右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湯成,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太陽中暍,身熱疼重,而脈微弱,此以夏月傷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一物苽蒂湯主之。
一物苽蒂湯方
苽蒂二七個
右剉,以水一升,煮取五合,去滓,頓服。
- ↑ 暍音謁:趙開美本無此三字小注。
- ↑ 反惡寒者:《千金翼方》卷九「反」上有「而」字,《甲乙經》卷七無「反」字,桂林古本「反」作「及」字。
- ↑ 痓:明·張自烈《正字通》:「痓證有五,秦越人《難經》,督脈為病, 脊強而厥。張仲景《金匱》:脊強者,五痓之總名,其證卒口噤,背反張而瘈瘲。」
- ↑ 不惡寒:《諸病源候論·傷寒痓候》無「不」字,《脈經》:卷八「不惡寒」下細註:一雲「惡寒」。
- ↑ 為難治:《傷寒論·辨痓濕暍脈證》、《金匱玉函經》、《脈經》卷八、《甲乙經》卷七、《千金翼方》卷九均無「為難治」三字。
- ↑ 汗:《金匱玉函經》、《脈經》卷八「汗」上有「其」字,下句同。
- ↑ 風病:指太陽中風。
- ↑ 瘡家:有兩種含義:其一,指久患瘡瘍,精血虧損的人;其二,「瘡」,指被刀劍所傷,出血過多的人。
- ↑ 卒口噤:卒,通猝,急遽之意。噤,閉。
- ↑ 相得:程林《金匱要略直解》、徐彬《金匱要略論注》作「相搏」。
- ↑ 脈如蛇:指脈來堅勁,屈曲如蛇狀。即筋脈拘急已極的真髒脈。參見《五臟風寒積聚篇》「肝死臟」條。
- ↑ 其脈滄滄:趙開美本為「其脈浛」。俞橋刻本、趙以德
- ↑ 暴(pù):「曝」的古字,顯露之義。
- ↑ 直上下行:指從寸到尺部,都見緊而弦的強直勁急的脈象。
- ↑ 灸瘡:因火灸所引起的瘡瘍。
- ↑ 此句與一句前小注同,參《脈經·卷第八·平痓濕暍脈證第二》:「痓家其脈伏堅,直上下。」
- ↑ 體:趙開美本為「體」。
- ↑ 啜熱粥發之:喝熱粥以助發汗。
- ↑ 㕮咀:咬碎之義。
- ↑ 乙升:趙開美本為「七升」。
- ↑ 減:趙開美本為「減」。
- ↑ 乙升:趙開美本為「一升」,本書下文量凡見「乙」者,趙開美本均為「一」。
- ↑ 痓為病:《金匱玉函經》、《脈經》卷八、《甲乙經》卷七作「剛痙為病」
- ↑ 必齘齒:《金匱玉函經》、《脈經》卷八、《甲乙經》卷七「必」字上有「其人」二字。齘齒,形容牙齒相磨切有聲。徐彬《金匱要略論注》、沈明宗《金匱要略編注》「齘」作「介」。
- ↑ 王:趙開美本為「五」。
- ↑ 乙:趙開美本為「一」。
- ↑ 弗:趙開美本為「沸」。
- ↑ 細:《金匱玉函經》、《脈經》卷八、《千金翼方》卷九作「緩」。
- ↑ 此名濕痹:徐彬《金匱要略論注》、沈明宗《金匱要略編注》「此名濕痹,濕痹之候」八字,作「此名中濕,亦曰濕痹,其候」十字。
- ↑ 候:《傷寒論·辨痓濕暍脈證》此下有「其人」二字。
- ↑ 熏黃:色如煙燻,黃而滯暗。
- ↑ 胎:舌頭上的垢膩。
- ↑ 丹田:穴名,在臍下三寸。這裡泛指臍下部位而言,與胸上對舉。
- ↑ 十三:趙開美本為「十一」。
- ↑ 火攻:用火法治療疾病,如燒針,艾灸,熨熏等。陸淵雷云:「火攻乃漢末俗醫常用之法,故仲景屢以為戒。」
- ↑ 一兩:趙開美本為「二兩」。
- ↑ 個:趙開美本為「個」,下均同。
- ↑ 減:趙開美本為「減」。
- ↑ 日晡所:晡,指申時,下午三點至五點,泛指傍晚。所,表約數,大約之義。此句即大約傍晚時間,發熱比較厲害。
- ↑ 取冷:貪涼的意思。
- ↑ 防己黃耆湯:《金匱玉函經》、《脈經》卷八名「防己湯」。
- ↑ 己:此處及上行方名趙開美本均為「已」。
- ↑ 蘆:趙開美本為「蘆」。
- ↑ 不渴:《千金翼方》卷九此下有「下已」二字。
- ↑ 脈浮虛而澀:《千金翼方》卷九作「浮而緊」。
◀上一篇 | 下一篇▶ |
|
中医百科不提供医学建议。本站内容仅供学习和参考,不能替代医生和其他医务人员的建议。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免责声明的约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