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編金匱方論/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第十七

勤求古訓,博采眾方
首頁 新編金匱方論
◀上一篇 ·張仲景 下一篇▶

○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第十七

論一首 脈證二十七條 方二十三首

夫嘔家有癰膿,不可治,嘔膿盡,自愈。○先嘔卻[1]渴者,此為欲解。先渴卻嘔者,為水停心下,此屬飲家。嘔家本渴,今反不渴者,以心下有支飲故也,此屬支飲。○問曰:病人脈數,數為熱,當消谷引食[2],而反吐者,何也?師曰[3]:以發其汗,令陽微,膈氣虛,脈乃數。數為客熱[4],不能消谷,胃中虛冷故[5]也。脈弦者,虛也,胃氣無餘,朝食暮吐,變為胃反,寒在於上,醫反下之,今脈反弦,故名曰虛。○寸口脈微而數,微則無氣,無氣則榮虛,榮虛則血不足,血不足則胸中冷。○趺陽脈浮而澀,浮則為虛,澀則傷脾,脾傷則不磨,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名日胃反,脈緊[6]而澀,其病難治。○病人慾吐者,不可下之。

[7]而腹滿,視其前後[8],知何部不利,利之即愈。

嘔而胸滿者,茱萸湯主之。

茱萸湯方

吳茱萸乙升[9]人參三兩生薑六兩大棗十二枚

右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溫服七合,日三服。

乾嘔[10],吐涎洙,頭痛者,茱萸湯主之。方見上。

嘔而腸鳴,心下痞者,半夏瀉心湯主之。

半夏瀉心湯方[11]

半夏半升,洗,黃苓[12]乾薑人參各三兩[13]黃連乙兩大棗十二枚甘草三兩,炙

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乾嘔而利者,黃芩加半夏生薑湯主之。

黃芩加半夏生薑湯方

黃芩三兩甘草二兩,炙芍藥二兩半夏半升生薑三兩大棗二十枚

右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諸嘔吐,谷不得下者,小半夏湯主之。方見痰飲中。

嘔吐而病在膈上,後思水者,解,急與之。思水者,豬苓散主之。

豬苓散方

豬苓茯苓白朮各等分

右三味,杵為散,飲服方寸匕,日三服。

嘔而脈弱,小便複利,身有微熱,見厥者,難治,四逆湯主之。

四逆湯方

附子乙枚,生用乾薑乙兩半甘草二兩,炙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再服。強人可大附子一枚、乾薑三兩。

嘔而發熱者,小柴胡湯主之。

小柴胡湯方

柴胡半斤黃芩三兩人參三兩甘草三兩半夏半斤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

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胃反嘔吐者,大半夏湯主之。千金》云:治胃反不受食,食入即吐[14]。《外台》云:治嘔,心下痞鞭者[15]

半夏二升,洗,完用人參三兩白蜜乙升

右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和蜜揚之,二百四十遍,煮藥取升半[16],溫服一升, 余分再服。

食已即吐者,大黃甘草湯主之。外台》方,又治吐水[17]

大黃甘草湯方

大黃四兩甘草乙兩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溫再服。

胃反,吐而渴,欲飲水者,茯苓澤瀉湯主之。

茯苓澤瀉湯方

《外台》云:治消渴脈絕,胃反吐食之。有小麥乙升。

茯苓半斤澤瀉四兩甘草二兩桂枝二兩白朮三兩生薑四兩

右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內澤瀉,再煮取二升半,溫服八合,日三服。

吐後,渴欲得水,而貪飲者,文蛤湯主之。兼主微風,脈腎[18]頭痛。

文蛤湯方

文蛤五兩麻黃甘草生薑各三兩[19]石膏五兩杏仁五十枚大棗十二枚

右七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溫服一升,汗出愈[20]

乾嘔吐逆,吐涎沫,半夏乾薑散主之。

半夏乾薑散方

半夏乾薑各等分[21]

右二味,杵為散,取方寸匕,漿水一升半,煎取七合,頓服之。

病人胸中似喘不喘,似嘔不嘔,似噦不噦,徹心中[22]憒憒[23]然無奈者,生薑半夏湯主之[24]

半夏半斤生薑汁乙升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半夏,取二升,內生薑汁,煮取一升半,小冷,分四服。日三,夜一服。止,停後服。

乾嘔噦,若手足厥[25]者,橘皮湯主之。

橘皮湯方

橘皮四兩生薑半斤

右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溫服一升,下咽即愈。

噦逆者,橘皮竹茹湯主之。

橘皮竹茹湯方

橘皮二升竹茹二升大棗三十個[26]生薑半斤甘草五兩人參乙兩

右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夫六府氣絕[27]於外者,手足寒,上氣腳縮;五藏氣絕於內者,利不禁[28],下甚者,手足不仁。○下利[29],脈沉弦者,下重[30];脈大者,為未止;脈微弱數者,為欲自止,雖發熱,不死。○下利,手足厥冷,無脈者,灸之不溫。若脈不還,反微喘者,死。少陰負趺陽[31]者,為順也。○下利,有微熱而渴,脈弱者,今自愈。○下利,脈數,有微熱汗出,今自愈,設脈緊為未解。○下利,脈數而渴者,今自愈,設不差,必清膿血,以有熱故也。○下利,脈反弦,發熱身汗者,自愈。○下利氣[32]者,當利其小便。○下利,寸脈反浮數,尺中自澀者,必清膿血。○下利清谷,不可攻其表,汗出必脹滿。○下利,脈沉而遲,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熱。下利清谷者,必郁冒[33],汗出而解,病人必微熱。所以然者,其面戴陽[34],下虛故也。○下利後,脈絕,手足厥冷,晬時[35]脈還,手足溫者生,脈不還者死。○下利,腹脹滿,身體疼痛者,先溫其里,乃攻其表。溫里宜四逆湯,攻表宜桂枝湯。

四逆湯方

方見上[36]

桂枝湯方

桂枝三兩,去皮芍藥三兩甘草二兩,炙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

右五味,咬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適寒溫,服一升。服已,須臾啜稀粥一升,以助藥力。溫覆,令一時許。遍身漐漐[37],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淋漓。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後服。

下利,三部脈皆平,按之心下堅者,急下之,宜大承湯[38]。○下利,脈遲而滑者,實也。利未欲止,急下之,宜大承氣湯。○下利,脈反滑者,當有所去,下乃愈,宜大承氣湯。○下利已差,至其年月日時,復發者,以病不盡故也,當下之,宜大承氣湯。

大承氣湯方

見痓病中。

下利譫語者,有燥屎也,小承氣湯主之。

小承氣湯方

大黃四兩厚朴二兩,炙枳實大者三枚,炙

右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二服。得利則止。

下利便膿血者,桃花湯主之。

桃花湯方

赤石脂乙斤乙兩,剉,乙半篩末乾薑乙兩粳米乙升

右三味,以水七升,煮米令熟,去滓,溫七合,內赤石脂末方寸匕,日三服。若一服愈,余勿服。

熱利重下者,白頭翁湯主之。

白頭翁湯方

白頭翁二兩黃連黃栢秦皮各三兩[39]

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不愈更服。

下利後更煩,按之心下濡者,為虛煩也,梔子豉湯主之。

梔子豉湯方

梔子十四枚香豉四合,絹裹

右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梔子,得二升半,內,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溫進一服, 得吐則止。

下利清谷,里寒外熱,汗出而厥者,通脈四逆湯主之。

通脈四逆湯方

附子大者一枚,生用乾薑三兩,強人可四兩甘草二兩,炙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再服。

下利肺痛[40],紫參湯主之。

紫參湯方

紫參半斤甘草三兩

右二味,以水五升,先煮紫參,取二升,內甘草,煮取一升半,分溫三服。疑非仲景方。

氣利[41],訶梨勒散主之。

訶梨勒散方

訶梨勒十枚,煨

右一味,為散,粥飲和[42],頓服。疑非仲景方。

附方:

千金翼》小承氣湯[43]

治大便不通,噦數[44]譫語。方見上。

外台》黃芩湯[45]

治乾嘔下利。

黃芩人參乾薑各三兩[46]桂枝乙兩大棗十二枚半夏半升

右六味,以[47]七升,煮取三升,溫分三服。



  1. 卻:此作「後」解。
  2. 引食:徐彬金匱要略論注》、尤怡金匱要略心典》、陳念祖金匱要略淺注》等俱作「引飲」。
  3. 師曰:趙開美本此二字前有「○」。
  4. 客熱:指虛寒或假熱,即相對於真熱而言。
  5. 虛冷故:《傷寒論》、《脈經》卷八「故」下有「吐」字。
  6. 脈緊:《千金要方》卷十六此上有「趺陽」二字。
  7. 噦:呃逆。
  8. 前後:前指小便,後指大便。
  9. 乙升:趙開美本為「一升」。本篇中藥量凡見「乙」者,趙開美本均為「一」。
  10. 乾嘔:《諸病源候論·嘔噦病諸候·乾嘔候》云:「乾嘔者,胃氣逆故也,但嘔而欲吐,吐而無所出,故謂之乾嘔也。」故乾嘔即是有聲無物之候。
  11. 半夏瀉心湯方:趙開美本為「半夏瀉心湯」
  12. 黃苓:吳遷本作「黃芩」,應是。
  13. 各三兩:趙開美本無「各」字,三藥後標明「三兩」。
  14. 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十六胃腑·反胃第四》:「治胃反不受食,食巳即嘔吐,大半夏湯方:半夏(三升),人參(二兩),白蜜(一升),白朮(一升),生薑(三兩)右五味,㕮咀,以水五升,和蜜揚之二三百下,煮取一升半,分三服。」又:未經朱臣校改的《孫真人千金方》本卷佚。
  15. 王燾外台秘要方·卷第六·雜療嘔吐噦方三首》:「仲景《傷寒論》……又嘔,心下痞堅者,大半夏湯主之方:半夏(三升洗全用)、人參(三兩切)、白蜜(一升)。右三味,以泉水一斗二升,並蜜和,揚之二百四十遍,煮藥取二升半,溫服一升,日再服。忌羊肉、餳(本論治反胃支飲。)」
  16. 煮藥取升半:趙開美本為「煮取二升半」。
  17. 王燾外台秘要方·卷第八·胃反方二十首》:「《必效》……又療胃反,吐水及吐食方:大黃四兩、甘草二兩(炙)。 右二味,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溫再服。如得可,則隔兩日更服一劑,神驗。千金不傳。忌海藥、菘菜。並出第二卷中(此本仲景《傷寒論》方)」。
  18. 脈腎:吳遷本作「脈緊」。
  19. 各三兩:趙開美本無「各」字,三藥後標明「三兩」。
  20. 汗出愈:趙開美本為「汗出即愈」。
  21. 各等分:趙開美本無「各」字。
  22. 徹心中:徹,徹的繁體字。徹,通徹、通透之義。心中,即廣義的胸胃之義。
  23. 憒憒:煩悶貌、憂愁貌。漢·焦贛《易林·訟之升》:「憒憒不悅,優從中出。」漢·王符《潛夫論·浮侈》:「婦女羸弱,疾病之家,懷憂憒憒,皆易恐懼。」
  24. 主之:此後下行趙開美本有「生薑半夏湯方」六字方名。
  25. 厥:《千金要方》卷十六「嘔吐噦第五逆」此下有「冷」字。
  26. 三十個:趙開美本為「三十枚」。
  27. 氣絕:即臟腑之氣虛衰之義。《醫宗金鑒》:「氣絕非謂脫絕,乃謂虛絕也。」
  28. 利不禁:《千金要方》卷十五下作「下不自禁」。《脈經》卷八作「下利不禁」。
  29. 下利:利,通「痢」。本篇「下利」包括泄瀉與立即,此「下利」指痢疾。
  30. 下重:指里急後重。
  31. 少陰負趺陽:即少陰脈比趺陽脈弱之義。
  32. 下利氣:指為下利而作矢氣,氣隨利失之證。
  33. 郁冒:即鬱悶昏冒之義。
  34. 戴陽:虛陽上浮,面呈赤色。
  35. 晬時:一周時;一整天。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煮膠》:「經宿啐時,勿令絕火。」石聲漢註:「周時日啐。」
  36. 方見上:趙開美本為「見上」。
  37. 漐:出汗貌。
  38. 大承湯:吳遷本作「大承氣湯」。
  39. 各三兩:趙開美本無「各」字,三藥後分別標明「三兩」。
  40. 肺痛:歷來注家認識分歧,既有肺痛不知何證而存疑,亦有肺痛、胸痛、腹痛的不同說法,徐、趙注本主張以肺與大腸相表里,大腸病而引起肺氣不利,故作肺痛,曹注本更以肺居胸中,肺痛即胸痛,有參考價值。
  41. 氣利:指下利滑脫,大便隨矢氣排出之證。
  42. 粥飲和:指用米粥之稀飲調和服之。
  43. 孫思邈千金翼方·卷第十八雜病上·霍亂第一》:「治大便不通,噦,數口譫語方:厚朴(貳兩炙)、大黃(肆兩)、枳實(伍枚炙)右叄味,㕮咀,以水肆升,煮取壹升貳合,分再服,當通。不通,盡服之。」
  44. 噦數:指呃逆較甚,頻作不已。
  45. 王燾外台秘要方·卷第六·雜療嘔吐噦方三首》:「仲景《傷寒論》……乾嘔下利,黃芩湯主之方:黃芩(三兩),人參(三兩),桂心(二兩),大棗(十二枚擘破),半夏(半升洗),乾薑(三兩)右六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溫分三服。忌羊肉、餳、生蔥。出第十六卷中。」
  46. 各三兩:趙開美本無「各」字,三藥後分別標明「三兩」。
  47. 以:趙開美本為「以水」。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