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金匮方论/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修订间差异

勤求古训,博采众方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无编辑摘要
无编辑摘要
第16行: 第16行: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小便则利。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小便则利。


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sub>方见上</sub>;肾气丸亦主之。<sub>方见脚气中。</sub>
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sub>方见上</sub>;肾气丸亦主之。<sub>方见脚气中。</sub>{{anchor|肾气丸}}


病者脉伏,其人欲自利,利反快,虽利,心下续坚满,此为留饮欲去故也,甘遂半夏汤主之。
病者脉伏,其人欲自利,利反快,虽利,心下续坚满,此为留饮欲去故也,甘遂半夏汤主之。

2022年10月6日 (四) 19:13的版本

首页 新编金匮方论
◀上一篇 ·张仲景 下一篇▶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论一首 脉证二十一条 方十八首

问曰:夫饮有四,何谓也?师曰[1]:有痰饮[2],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问曰:四饮何以为异?师曰[1]:其人素盛今瘦[3],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咳逆倚息[4],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水在心,心下坚筑[5],短气,恶水不欲饮。

○水在肺,吐涎沫,欲饮水。○水在脾,少气身重。○水在肝,胁下支满,嚏而痛。○水在肾,心下悸。○夫心下有留饮[6],其人背寒冷如水[7]大。○留饮者,胁下痛引缺盆,咳嗽则辄巳[8]一作“转甚”。○胸中有留饮,其人短气而渴,四肢历节痛[9],脉沉者,有留饮。○膈上病痰,满喘咳吐,发则寒热,背痛腰疼,目泣自出,其人振振[10]四身瞤剧,必有伏饮[11]。○夫病人饮水多,必暴喘满,凡食少饮多,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脉双弦[12]者,寒也,皆大下后□[13]虚,脉偏弦[14]者,饮也。○肺饮[15]不弦,但苦喘短气。○支饮亦喘而不能卧,加短气,其脉平也。○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方[16]

茯苓四两桂枝白术各叁两[17]甘草贰两[18]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小便则利。

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方见上;肾气丸亦主之。方见脚气中。

病者脉伏,其人欲自利,利反快,虽利,心下续坚满,此为留饮欲去故也,甘遂半夏汤主之。

甘遂半夏汤方

甘遂大者,叁枚半夏拾贰枚,以水乙升[19]煮取半升去滓芍药伍枚甘草如指大乙枚,灸,一本作“无”

右四味,以水二升,煮取半升,去滓,以蜜半升,和药汁煎,取八合,顿服之。

脉浮而细滑,伤饮[20]。○脉弦数,有寒饮,冬夏难治。○脉沉而弦者,悬饮内痛[21]。○病悬饮者,十枣汤主之。

十枣汤方

芫花甘遂大戟各等分

右三味,捣筛,以水一升五合,先煮肥大枣十枚,取八[22]合,去滓,内药末。强人服一钱匕,羸人服半钱,平旦温服之。不下者,明日更加半钱。得快下后,糜粥自养。

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 ○小青龙汤亦主之。

大青龙汤方

麻黄六两,去节桂枝贰两,去皮甘草贰两[23],炙杏仁四十个,去皮尖生姜叁两[24]大枣拾贰枚石膏如鸡子大,碎

右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多者,温粉粉之。

小青龙汤方

麻黄去节,叁两[25]芍药叁两五味子半升干姜叁两甘草叁两,炙细辛叁两桂枝叁两,去皮半夏半升,汤洗[26]

右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膈间支饮[27],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28],其脉沉紧,得之数十日,医吐下之不愈,木防已汤主之。虚者[29]即愈,实者三日复发。复与不愈者,宜木防已汤去石膏,加茯苓芒消[30]汤主之。

木防己[31]汤方

木防己叁两石膏拾贰枚,如[32]鸡子大桂枝贰两人参四两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再服。

木防己加茯苓芒硝汤方

木防己桂枝各贰两[33]人参[34]芒硝叁合茯苓各四两[35]

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再微煎,分温再服,微利则愈。

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冐[36]眩,泽泻汤主之。

泽泻汤方

泽泻[37]白术贰两

右二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分温再服。

支饮胸满者,厚朴大黄汤主之。

厚朴大黄汤方

厚朴乙尺大黄[38]枳实四枚

右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温再服。

支饮不得息,葶苈[39]大枣泻肺汤主之。方见肺痈中。

呕家本渴,渴者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饮故也,小半夏汤主之。千金》云:小半夏加茯苓汤。[40]

小半夏汤方

半夏乙升生姜半斤

右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

腹满,口舌干燥,此肠间有水气,己椒历黄丸主之。

防己椒目葶苈大黄丸方[41]

防己椒目葶苈大黄各乙两

右四味,末之,蜜丸如梧子大,先食饮服一丸,日三服,稍增,口中有津液。渴者,加芒硝半两。

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半夏加茯苓汤主之。

小半夏加茯苓汤方

半夏乙升生姜半斤茯苓叁两,一法:四两

右三味,以[42]七升,煮取一升五合,分温再服。

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

五苓散方

泽泻乙两乙分猪苓叁分,去皮茯苓叁分白术叁分贰分,去皮

右五味,为末,白饮[43]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

附方:

外台》茯苓饮[44]

治心胸中有停痰宿水,自吐出水后,心胸间虚气,满不能食,消痰气,令能食。

茯苓人参白术各叁两枳实贰两橘皮二两半生姜四两

右六味,水六升,煮取一升八合,分温三服。如人行八九里,进之。

咳家其脉弦,为有水,十枣汤主之[45]方见上。

夫有支饮家,咳烦,胸中痛者,不卒死,至一百日、一岁,宜十枣汤。方见上。

久咳数岁,其脉弱者,可治;实大数者,死。其脉虚者,必苦冒。其人本有支饮在胸中故也,治属饮家。

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46]方见上及[47]肺痈中。

青龙汤下已,多唾,口燥,寸脉沉,尺脉微,手足厥逆,气从小腹上冲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热如醉状,因复下流阴股[48],小便难,时复冒者,与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49],治其气冲。

桂苓五味甘草汤方

茯苓四两桂枝四两,去皮甘草炙,叁两[50]五味子半升

右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温服。

冲气即低,而反更咳,胸满者,用桂苓五味甘草汤去桂加干姜、细辛,以治其咳满。

苓甘五味姜辛汤方[51]

茯苓四两甘草干姜细辛各叁两[52]五味子半升

右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

咳满即止,而更复渴,冲气复发者,以细辛干姜为热药也,服之当遂渴,而渴反止者,为支饮也。支饮者,法当冐,冐者必呕,呕者复内半夏,以去其水。

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干姜细辛半夏汤方[53]

茯苓四两甘草细辛干姜各贰两[54]五味子半夏各半升

右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

水去呕止,其人形肿者,加杏仁主之。其证应内麻黄,以其人遂痹,故不内之。若逆而内之者,必厥。所以然者,以其人血虚,麻黄发其阳故也。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汤方[55]

茯苓四两甘草叁两五味子[56]半升干姜叁两细辛叁两半夏半升杏仁半升,去皮尖

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

若面热如醉,此为胃热上冲,熏其面,加大黄以利之。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黄汤方[57]

茯苓四两甘草叁两五味子半升干姜叁两细辛叁两半夏半升杏仁半升大黄叁两

右八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

先渴后呕,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小半夏茯苓汤主之。方见上。



  1. 1.0 1.1 师曰:赵开美本此二字前“○”。
  2. 痰饮:《脉经》、《千金翼方》俱作“淡饮”,《诸病源候论·痰饮候》作“流饮”。
  3. 素盛今瘦:谓痰饮病人在未病之前,身体很丰盛,既病之后,身体很消瘦。
  4. 倚息:呼吸困难,不能平卧。
  5. 心下坚筑:心下痞坚而悸动。
  6. 留饮:指痰饮停留不去,并不是四饮之外,另有所谓留饮。
  7. 水:赵开美本为“手”。
  8. 咳嗽则辄巳:赵开美本“辄巳”作“辄已”。“辄巳”作“辄甚”解,即转剧的意思,就是咳嗽时痛势更加剧烈之义。
  9. 四肢历节痛:饮邪,流入关节,阳气不通,阴寒凝涩,故四肢历节痛。
  10. 振振:战栗。
  11. 伏饮:是痰饮潜伏于内的意思,不是另有伏饮的病名。
  12. 双弦:谓两手之脉俱弦。
  13. □:此字脱,赵开美本为“善”字。尤注本和《医宗金鉴》均作“里虚”。
  14. 偏弦:指或左或右之一手脉弦。
  15. 肺饮:指水饮犯肺,属支饮之类。
  16.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方:赵开美本为“茯桂术甘汤方”
  17. 各叁两:赵开美本为“桂枝三两,白术三两”。本篇中药量“叁”,赵开美本均作“三”。
  18. 贰:本篇中赵开美本药量均为“二”。
  19. 乙升:赵开美本为“一升”。本篇中药量凡见“乙”者,赵开美本均为“一”。
  20. 伤饮:指被外饮所伤。
  21. 内痛:指胸胁疼痛。
  22. 八:赵开美本为“九”
  23. 贰两:赵开美本为“二两,去节”。
  24. 叁两:赵开美本为“三两,切”。
  25. 去节,叁两:赵开美本为“三两,去节”。
  26. 汤洗:赵开美本为“洗”
  27. 膈间支饮:指饮邪支撑于胸膈。
  28. 黧黑:即黑而晦暗。黧,黑而带黄的颜色。《难经·二十四难》:“血不流则色泽去,故面色黑如黧。”
  29. 虚者:指心下虚软。
  30. 芒消:赵开美本为“芒硝”。
  31. 木防己:赵开美本为“术防巳”,方中药名文字亦同。其中“防己”赵开美本均作“防巳”,下同。
  32. 如:赵开美本无此字。
  33. 各贰两:赵开美本无“各”,为“术防巳二两,桂枝二两”。
  34. 人参:此下无剂量,赵开美本为“四两”。
  35. 各四两:赵开美本无“各”。
  36. 冐:赵开美本为“冒”
  37. 伍:赵开美本为“五”。
  38. 陆:赵开美本为“六”。
  39. 葶苈:赵开美本为“亭历”,下同。
  40.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卷第十八大肠腑·痰饮第六》:“呕家不渴,渴者为欲解。本渴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饮故也,小半夏汤主之。宜加茯苓者,是先渴却呕,此为水停心下,小半夏加茯芩汤主之。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目眩悸,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方:半夏(一升),生姜(半斤),茯苓(三两)右三味,㕮咀,以水七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胡洽》不用茯苓,用桂心四两)。”又:未经朱臣校改的《孙真人千金方》本卷佚。
  41. 防己椒目葶苈大黄丸方:赵开美本为“巳椒历黄丸”,药名为“防巳”、“亭历”。
  42. 以:赵开美本为“以水”。
  43. 白饮:白开水
  44. 王焘外台秘要方`卷第八·淡饮食不消及呕逆不下食方九首》:“《延年》茯苓饮,主心胸中有停淡宿水,自吐水出后,心胸间虚,气满,不能食,消淡气,令能食方:茯苓(三两),人参(二两),白术(三两),生姜(四两),枳实(二两炙),橘皮(一两半切)。右六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一升八合,去滓,分温三服,如人行八九里进之。忌酢物、桃李、雀肉等。仲景伤寒论》同,出第十七卷中”。
  45. 本条与上条,王焘外台秘要方·卷第九·十咳方六首》中有载:“又咳家,其人脉弦为有水,可与十枣汤下之。不能卧出者,阴不受邪故也。又夫有支饮家,咳烦胸中痛者,不卒死,至一百日、一岁,与十枣汤方:芫花、甘遂、大戟(并熬等分) 右三味,捣下筛,以水一升五合,煮大枣十枚,取八合,绞去滓,内药末,强人取重一钱,羸人半钱匕,顿服之。平旦服而不下者,明旦更益药半钱,下后自补养。《古今录验》同。(此方仲景伤寒论》方)。”
  46. 本条与上条,王焘外台秘要方·卷第九·十咳方六首》中有载:“又夫酒客咳者,必致吐血,此坐久极饮过度所致也。其脉沉者,不可发汗。久咳数岁,其脉弱者可疗,实大数者死。其脉虚者必苦冒也,其人本有支饮在胸中故也,治属饮家。上气汗出而咳属饮家,咳而小便利,若失溺,不可发汗,发汗出则厥逆冷。又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麻黄(去节)、芍药、细辛、桂心、干姜、甘草(炙各三两),五味子(半升),半夏(半升洗)右八味,切,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沫,乃内诸药,煮得三升,去滓,服一升。若渴者,去半夏加栝楼根三两。微利者,去麻黄加芫花如鸡子大,熬黄。若食饮噎者,去麻黄加附子一枚,炮去皮,六片破。小便不利,少腹满者,去麻黄加茯苓四两。若喘去麻黄加杏人半升、去尖皮两人者,熬。芫花不主利,麻黄止喘,今语反之,疑非仲景意加减。忌海藻、菘菜、生葱、生菜、羊肉、饧。(此本仲景伤寒论》方)。
  47. 及:赵开美本为“文”。
  48. 阴股:两腿内侧。此处泛指下焦。
  49. 王焘外台秘要方·卷第九·十咳方六首》,与本方名不同:“青龙下已,多唾口燥,寸脉沉而尺脉微,手足厥逆,气从少腹上撞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热如醉状,因复下流阴股,小便难,时复冒者,可与茯苓桂心甘草五味子等汤主之,治其气撞方:茯苓(四两)桂心(一两)甘草(三两炙)五味子(半升)右四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分三服。忌海藥、菘菜、生葱。(以《千金》校之,亦脱此方,今于仲最方录附之)。”
  50. 炙,叁两:赵开美本为“三两,炙”。
  51. 苓甘五味姜辛汤方:赵开美本无“方”字。
  52. 各叁两:赵开美本无“各”,三药后分别标明“三两”。
  53. 赵开美本方名为“茯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姜辛夏汤方”。参王焘外台秘要方·卷第九·十咳方六首》,但无方名:“咳满即止,而复更渴,冲气复发者,以细辛干姜为热药,此法不当逐渴,而渴反止者,为支饮也。支饮法当冒,冒者必呕,呕者复内半夏,以去其水方:茯苓(四两)甘草(炙)干姜细辛(各三两)五味子(半升)半夏(半升洗)。右六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三。忌海藻、菘菜、生菜、羊肉、饧、酢等。”
  54. 各贰两:赵开美本无“各”,三药后分别标明“二两”
  55.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汤方:赵开美本为“茯苓甘草五味姜辛汤方”。参王焘外台秘要方·卷第九·十咳方六首》,但无方名:“水去呕则止,其人形肿,可内麻黄。以其欲逐痹,故不内麻黄,乃内杏人也。若逆而内麻黄者,其人必厥。所以然者,以其人血虚,麻黄发其阳故也。方:茯苓(四两),干姜(三两),细辛(三两),五味子(半升),半夏(半升洗),杏人(半升去尖皮两人者),甘草(三两炙)右七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忌海藻、菘菜、生菜、羊肉、饧、酢等。
  56. 五味子:赵开美本为“五味”。
  57.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黄汤方:赵开美本为“茯甘姜味辛夏仁黄汤方”。参王焘外台秘要方·卷第九·十咳方六首》,但无方名:“若面热如醉状者,此为胃中热上冲,熏其面令热,加大黄利之。方:细辛、甘草(炙)、干姜(各三两),茯苓(四两),五味子、半夏(洗)、杏人(去皮尖各半升),大黄(三两蒸)右八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忌海藻、菘菜、生菜、饧、醋、羊肉。并出第十八卷中。”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