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金匮方论/痓湿暍病脉证治第二:修订间差异
小无编辑摘要 |
|||
第7行: | 第7行: | ||
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ref>反恶寒者:《千金翼方》卷九“反”上有“而”字,《甲乙经》卷七无“反”字,桂林古本“反”作“及”字。</ref>,名曰刚痓<ref>痓:明·张自烈《正字通》:“痓证有五,秦越人《难经》,督脉为病, 脊强而厥。张仲景《金匮》:脊强者,五痓之总名,其证卒口噤,背反张而瘈疭。”</ref>。<sub>一作“痉”,余同。</sub>○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ref>不恶寒:《诸病源候论·伤寒痓候》无“不”字,《脉经》:卷八“不恶寒”下细注:一云“恶寒”。</ref>,名曰柔痓。○太阳病,发热,脉沉而细者,名曰痓,为难治<ref>为难治:《伤寒论·辨痓湿暍脉证》、《金匮玉函经》、《脉经》卷八、《甲乙经》卷七、《千金翼方》卷九均无“为难治”三字。</ref>。○太阳病,发汗<ref>汗:《金匮玉函经》、《脉经》卷八“汗”上有“其”字,下句同。</ref>太多,因致痓。○夫风病<ref>风病:指太阳中风。</ref>下之则痓,复发汗,必拘急。○疮家<ref>疮家:有两种含义:其一,指久患疮疡,精血亏损的人;其二,“疮”,指被刀剑所伤,出血过多的人。</ref>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痓。 |
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ref>反恶寒者:《千金翼方》卷九“反”上有“而”字,《甲乙经》卷七无“反”字,桂林古本“反”作“及”字。</ref>,名曰刚痓<ref>痓:明·张自烈《正字通》:“痓证有五,秦越人《难经》,督脉为病, 脊强而厥。张仲景《金匮》:脊强者,五痓之总名,其证卒口噤,背反张而瘈疭。”</ref>。<sub>一作“痉”,余同。</sub>○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ref>不恶寒:《诸病源候论·伤寒痓候》无“不”字,《脉经》:卷八“不恶寒”下细注:一云“恶寒”。</ref>,名曰柔痓。○太阳病,发热,脉沉而细者,名曰痓,为难治<ref>为难治:《伤寒论·辨痓湿暍脉证》、《金匮玉函经》、《脉经》卷八、《甲乙经》卷七、《千金翼方》卷九均无“为难治”三字。</ref>。○太阳病,发汗<ref>汗:《金匮玉函经》、《脉经》卷八“汗”上有“其”字,下句同。</ref>太多,因致痓。○夫风病<ref>风病:指太阳中风。</ref>下之则痓,复发汗,必拘急。○疮家<ref>疮家:有两种含义:其一,指久患疮疡,精血亏损的人;其二,“疮”,指被刀剑所伤,出血过多的人。</ref>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痓。 |
||
病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赤,独头动摇,卒口噤<ref>卒口噤:卒,通猝,急遽之意。噤,闭。</ref>,背反张者,痓病也。若发其汗者,寒湿相得<ref>相得:程林《金匮要略直解》、徐彬《金匮要略论注》作“相搏”。</ref>,其表益虚,即恶寒甚,发其汗已,其脉如蛇<ref>脉如蛇:指脉来坚劲,屈曲如蛇状。即筋脉拘急已极的真脏脉。参见《五脏风寒积聚篇》“肝死臟”条。</ref>。<sub>一云:其脉滄滄<ref>其脉滄滄:赵开美本为“其脉浛”。俞桥刻本、赵以德</ref>。</sub>○暴腹胀大者,为欲解 |
病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赤,独头动摇,卒口噤<ref>卒口噤:卒,通猝,急遽之意。噤,闭。</ref>,背反张者,痓病也。若发其汗者,寒湿相得<ref>相得:程林《金匮要略直解》、徐彬《金匮要略论注》作“相搏”。</ref>,其表益虚,即恶寒甚,发其汗已,其脉如蛇<ref>脉如蛇:指脉来坚劲,屈曲如蛇状。即筋脉拘急已极的真脏脉。参见《五脏风寒积聚篇》“肝死臟”条。</ref>。<sub>一云:其脉滄滄<ref>其脉滄滄:赵开美本为“其脉浛”。俞桥刻本、赵以德</ref>。</sub>○暴<ref>暴(pù):“曝”的古字,显露之义。</ref>腹胀大者,为欲解。脉如故,反伏弦者,痓。○夫痓脉,按之紧如弦,直上下行<ref>直上下行:指从寸到尺部,都见紧而弦的强直劲急的脉象。</ref>。<small>一作:筑筑而弦,《[[脉经]]》云:其脉伏坚,直上下。</small>○痓病有灸疮<ref>灸疮:因火灸所引起的疮疡。</ref>,难治。○《[[脉经]]》云:痓家其脉伏坚,直上下<ref>此句与一句前小注同,参《脉经·卷第八·平痓湿暍脉证第二》:“痓家其脉伏坚,直上下。”</ref>。 |
||
太阳病,其证备,身体<ref>体:赵开美本为“體”。</ref>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痓。括蒌桂枝汤主之。 |
太阳病,其证备,身体<ref>体:赵开美本为“體”。</ref>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痓。括蒌桂枝汤主之。 |
||
第14行: | 第14行: | ||
[[括蒌根]]<sub>二两</sub>,[[桂枝]]<sub>三两</sub>,[[芍药]]<sub>三两</sub>,[[甘草]]<sub>二两</sub>,[[生姜]]<sub>三两</sub>,[[大枣]]<sub>十二枚</sub> |
[[括蒌根]]<sub>二两</sub>,[[桂枝]]<sub>三两</sub>,[[芍药]]<sub>三两</sub>,[[甘草]]<sub>二两</sub>,[[生姜]]<sub>三两</sub>,[[大枣]]<sub>十二枚</sub> |
||
右六味,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取微汗。汗不出,食顷,啜热粥发之。 |
右六味,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取微汗。汗不出,食顷,啜热粥发之<ref>啜热粥发之:喝热粥以助发汗。</ref>。 |
||
2022年8月28日 (日) 19:27的版本
首页 | 《新编金匮方论》 | |
◀上一篇 | 汉·张仲景 | 下一篇▶ |
○痓湿暍病脉证治第二暍音谒[1]
论一首 脉证十二条 方十一首
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2],名曰刚痓[3]。一作“痉”,余同。○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4],名曰柔痓。○太阳病,发热,脉沉而细者,名曰痓,为难治[5]。○太阳病,发汗[6]太多,因致痓。○夫风病[7]下之则痓,复发汗,必拘急。○疮家[8]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痓。
病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赤,独头动摇,卒口噤[9],背反张者,痓病也。若发其汗者,寒湿相得[10],其表益虚,即恶寒甚,发其汗已,其脉如蛇[11]。一云:其脉滄滄[12]。○暴[13]腹胀大者,为欲解。脉如故,反伏弦者,痓。○夫痓脉,按之紧如弦,直上下行[14]。一作:筑筑而弦,《脉经》云:其脉伏坚,直上下。○痓病有灸疮[15],难治。○《脉经》云:痓家其脉伏坚,直上下[16]。
太阳病,其证备,身体[17]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痓。括蒌桂枝汤主之。
括蒌桂枝汤方
括蒌根二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
右六味,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取微汗。汗不出,食顷,啜热粥发之[18]。
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痓,葛根汤主之。
葛根汤方
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芍药二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
右七味叹咀,以水乙升,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乙升,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汤法,将息及禁忌。
痓为病,一本“痓”字上有“刚”字。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𬹼齿,可与大承气汤。
大承气汤方
右四味,以水乙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内大黄,煮取二升;去滓,内芒消,更上火,微一、二弗,分温再服,得下止服。
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一作“缓”。者,此名湿痹。《玉函》云:中湿。湿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湿家之为病,一身尽疼,一云:疼烦。发热,身色如熏黄也。○湿家,其人但头汗出,背强,欲得被覆向火。若下之早则哕,或胸满,小便不利一云:利。,舌上如胎者,以丹田有热,胸上有寒,渴欲得饮而不能饮,则口燥烦也。○湿家,下之,额上汗出,微喘,小便利一云:不利。者死,若下利不止者亦死。○风湿相抟,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解,值天阴雨不止,医云:此可发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盖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风湿俱去也。○湿家,病身疼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塞而烦,其脉大,自能饮食,腹中和,无病,病在头中寒湿,故鼻塞,内药鼻中则愈。《脉经》云:病人喘而无湿,家病以下至而喘十三字。
○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
麻黄加术汤方
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一两,炙,杏仁七十个,去皮尖,白术四两
右五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
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方
麻黄去节,半两,炮,甘草一两,炙,薏苡仁半两,杏仁十个,去皮尖炒
右剉麻豆大,每服四钱匕,水盏半,煮八分,去滓,温服。有微汗,避风。
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耆汤主之。
防己黄耆汤方
右剉麻豆大,每抄五钱匕,生姜四片,大枣一枚,水盏半,煎八分,去滓,温服,良久再服。○喘者,加麻黄半两。○胃中不和者,加芍药三分。○气上冲者,加桂枝三分。○下有陈寒者,加细辛三分。○服后当如虫行皮中,从腰下如冰,后坐被上,又以一被绕腰以下,温令微汗,差。
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抟,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大便坚,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
桂枝附子汤方
桂枝四两,去皮,生姜三两,切,附子三枚,炮,去皮,破八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
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白术附子汤方
白术二两,附子一枚半,炮,去皮,甘草一两,炙,生姜一两半,切,大枣六枚
右五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三服。一服斍身痹,半日许再服。三服都尽,其人如冐状,勿怪,即是术附并走皮中,逐水气,未得除故耳。
风湿相抟,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
甘草附子汤方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则解,能食。汗出复烦者,服五合,恐一升多者,服六七合为妙。
太阳中暍,发热恶寒,身重而疼痛,其脉弦细芤迟,小便已,洒洒然毛耸,手足逆冷,小有劳,身即热,口前开,板齿燥,若发其汗,
则其恶寒甚,加温针则发热甚,数下之则淋甚。
太阳中热者,暍是也,汗出恶寒,身热而渴,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白虎人参汤方
右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太阳中暍,身热疼重,而脉微弱,此以夏月伤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一物苽蒂汤主之。
一物苽蒂汤方
苽蒂二七个
右剉,以水一升,煮取五合,去滓,顿服。
- ↑ 暍音谒:赵开美本无此三字小注。
- ↑ 反恶寒者:《千金翼方》卷九“反”上有“而”字,《甲乙经》卷七无“反”字,桂林古本“反”作“及”字。
- ↑ 痓:明·张自烈《正字通》:“痓证有五,秦越人《难经》,督脉为病, 脊强而厥。张仲景《金匮》:脊强者,五痓之总名,其证卒口噤,背反张而瘈疭。”
- ↑ 不恶寒:《诸病源候论·伤寒痓候》无“不”字,《脉经》:卷八“不恶寒”下细注:一云“恶寒”。
- ↑ 为难治:《伤寒论·辨痓湿暍脉证》、《金匮玉函经》、《脉经》卷八、《甲乙经》卷七、《千金翼方》卷九均无“为难治”三字。
- ↑ 汗:《金匮玉函经》、《脉经》卷八“汗”上有“其”字,下句同。
- ↑ 风病:指太阳中风。
- ↑ 疮家:有两种含义:其一,指久患疮疡,精血亏损的人;其二,“疮”,指被刀剑所伤,出血过多的人。
- ↑ 卒口噤:卒,通猝,急遽之意。噤,闭。
- ↑ 相得:程林《金匮要略直解》、徐彬《金匮要略论注》作“相搏”。
- ↑ 脉如蛇:指脉来坚劲,屈曲如蛇状。即筋脉拘急已极的真脏脉。参见《五脏风寒积聚篇》“肝死臟”条。
- ↑ 其脉滄滄:赵开美本为“其脉浛”。俞桥刻本、赵以德
- ↑ 暴(pù):“曝”的古字,显露之义。
- ↑ 直上下行:指从寸到尺部,都见紧而弦的强直劲急的脉象。
- ↑ 灸疮:因火灸所引起的疮疡。
- ↑ 此句与一句前小注同,参《脉经·卷第八·平痓湿暍脉证第二》:“痓家其脉伏坚,直上下。”
- ↑ 体:赵开美本为“體”。
- ↑ 啜热粥发之:喝热粥以助发汗。
◀上一篇 | 下一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