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金匮方论/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修订间差异

勤求古训,博采众方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无编辑摘要
无编辑摘要
 
(未显示2个用户的5个中间版本)
第5行: 第5行:
'''论一首 脉证十六条 方十四首'''
'''论一首 脉证十六条 方十四首'''


趺阳脉微弦,法当腹满,不满者必<ref>必:《[[脉经]]》卷十、《[[千金要方]]》卷十六下有“下部闭塞大”五字。</ref>便难,两胠<ref>胠(qū):指腋下。</ref>疼痛,此虚寒从下上也,当<ref>当:[[赵开美]]本无此字。。</ref>以温药服之。○病者<ref>病者:《[[金匮玉函经]]》作“伤寒”。</ref>腹满,按之不痛为虚,实<ref>实:[[赵开美]]本为“痛”。</ref>者为实,可下之。舌黄未下者,下之黄自去。○腹满时减,复如故,此为寒,当与温药。○病者痿黄<ref>痿黄:痿,同“萎”。黄色而黯淡不泽,是脾虚的一种表现。</ref>,躁<ref>躁:[[徐彬]]《[[金匮要略论注]]》、[[沈明宗]]《[[金匮要略编注]]》、[[尤怡]]《[[金匮要略心典]]》及《[[医宗金鉴]]》作“燥”。赵开美本亦作“躁”。</ref>而不渴,胸中<ref>胸中:《[[脉经]]》卷八作“胃中”。</ref>寒实,而利<ref>利:《[[脉经]]》卷八上有“下”字。《[[千金要方]]》卷十五此句为“下利舌黄燥而不渴,胸中实,下利不止者死。”</ref>不止者死。○寸口<ref>寸口:《[[千金要方]]》卷十六上有“右手”二字。</ref>脉弦者,即胁下拘急而痛,其人啬啬恶寒也。○夫中寒家喜欠,其人清涕出,发热色和者,善嚏。○中寒,其人下利,以里虚也。欲嚏不能,此人肚中寒。<sub>一云“痛”。</sub>○夫瘦人绕脐痛,必有风冷,谷气不行,而反下之,其气必冲,不冲者,心下则痞<ref>痞:[[赵开美]]本后有“也”字。</ref>。
趺阳脉微弦,法当腹满,不满者必<ref>必:《[[脉经]]》卷十、《[[千金要方]]》卷十六下有“下部闭塞大”五字。</ref>便难,两胠<ref>胠(qū):指腋下。</ref>疼痛,此虚寒从下上也,当<ref>当:[[赵开美]]本无此字。。</ref>以温药服之。○病者<ref>病者:《[[金匮玉函经]]》作“伤寒”。</ref>腹满,按之不痛为虚,实<ref>实:[[赵开美]]本为“痛”。</ref>者为实,可下之。舌黄未下者,下之黄自去。○腹满时减,复如故,此为寒,当与温药。○病者痿黄<ref>痿黄:痿,同“萎”。黄色而黯淡不泽,是脾虚的一种表现。</ref>,躁<ref>躁:[[徐彬]]《[[金匮要略论注]]》、[[沈明宗]]《[[金匮要略编注]]》、[[尤怡]]《[[金匮要略心典]]》及《[[医宗金鉴]]》作“燥”。赵开美本亦作“躁”。</ref>而不渴,胸中<ref>胸中:《[[脉经]]》卷八作“胃中”。</ref>寒实,而利<ref>利:《[[脉经]]》卷八上有“下”字。《[[千金要方]]》卷十五此句为“下利舌黄燥而不渴,胸中实,下利不止者死。”</ref>不止者死。○寸口<ref>寸口:《[[千金要方]]》卷十六上有“右手”二字。</ref>脉弦者,即胁下拘急而痛,其人啬啬<ref>啬啬:形容瑟缩畏寒的状态。《[[千金要方]]》卷十六作“涩涩”。</ref>恶寒也。○夫中寒家喜欠<ref>欠:呵欠。</ref>,其人清涕出,发热色和者,善嚏。○中寒,其人下利,以里虚也。欲嚏不能,此人肚中寒。<sub>一云“痛”。</sub>○夫瘦人<ref>瘦人:指形体虚弱的人。</ref>绕脐痛,必有风冷,谷气不行<ref>谷气不行:大便不通。</ref>,而反下之,其气必冲,不冲者,心下则痞<ref>痞:[[赵开美]]本后有“也”字。</ref>。


病腹满,发热十日,脉浮而数,饮食如故,厚朴七物汤主之。
病腹满<ref>病腹满:《[[脉经]]》卷八作“腹满痛”,《[[千金要方]]》卷十六作“腹满气胀”。</ref>,发热十日,脉浮而数,饮食如故,厚朴七物汤主之。


====厚朴七物汤方====
====厚朴七物汤方====
[[厚朴]]<sub>半斤</sub>,[[甘草]]、[[大黄]]<sub>各三两<ref>各三两:[[赵开美]]本无“各”字,为“甘草三两、大黄三两”。</ref></sub>,[[大枣]]<sub>十枚</sub>,[[枳实]]<sub>五枚</sub>,[[桂枝]]<sub>二两</sub>,[[生姜]]<sub>五两</sub>
[[厚朴]]<sub>半斤</sub>,[[甘草]]、[[大黄]]<sub>各三两<ref>各三两:[[赵开美]]本无“各”字,为“甘草三两、大黄三两”。</ref></sub>,[[大枣]]<sub>十枚</sub>,[[枳实]]<sub>五枚</sub>,[[桂枝]]<sub>二两</sub>,[[生姜]]<ref>生姜:《[[外台秘要]]》卷七不用生姜用干姜,云:“此仲景伤寒论方。”</ref><sub>五两</sub>


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温服八合,日三服。○呕者,加[[半夏]]五合。○下利,去[[大黄]]。○寒多者,加[[生姜]]至半斤。
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温服八合,日三服。○呕者,加[[半夏]]五合。○下利,去[[大黄]]。○寒多者,加[[生姜]]至半斤。


腹中寒气<ref>腹中寒气:《[[千金要方]]》卷十六作“腹中寒气胀满”。《[[外台秘要]]》卷七引《[[范汪方]]》“寒气”下有“胀”字。</ref>,雷鸣切痛<ref>雷鸣切痛:雷鸣,形容肠鸣的声音很响;切痛,形容腹痛的厉害,有如刀割。《[[千金要方]]》卷十六作“肠鸣且痛”。</ref>,胸胁逆满,呕吐<ref>呕吐:《[[外台秘要]]》卷七引《[[范汪方]]》无“呕吐”二字。</ref>,附子粳米汤主之。
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附子粳米汤主之。


====附子粳米汤方====
====附子粳米汤方====
第21行: 第21行:
右五味,以水八升,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右五味,以水八升,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痛而闭者,厚朴三物汤主之。
痛而闭<ref>闭:大便闭结不通。</ref>者,厚朴三物汤主之。


====厚朴三物汤方====
====厚朴三物汤方====
第28行: 第28行:
右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二味,取五升,内[[大黄]],煮取三升,温分<ref>分:[[赵开美]]本为“服”。</ref>一升,以利为度。
右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二味,取五升,内[[大黄]],煮取三升,温分<ref>分:[[赵开美]]本为“服”。</ref>一升,以利为度。


按之心下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柴胡汤。
按之心下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柴胡汤<ref>大柴胡汤:《[[医宗金鉴]]》“按之心下满通之下,当有‘潮热之’三字。若无此三字,则不当与大柴胡汤。是必传写之遗”。</ref>


====大柴胡汤方====
====大柴胡汤方====
第42行: 第42行:
右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内[[大黄]],煮取二升,内[[芒消]],更上火微一二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
右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内[[大黄]],煮取二升,内[[芒消]],更上火微一二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


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大建中汤主之。
心胸中<ref>心胸中:《[[千金要方]]》卷十六作“心胁中”。</ref>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寒<ref>腹中寒:《[[千金要方]]》卷十六上有“饮食下咽,自知偏从一面下流,有声决决然。若”一句。</ref>上冲,皮起<ref>皮起:形容腹中寒气攻冲,腹皮突起。</ref>出见有头足<ref>有头足:指有如头足样的块状物,上下冲动。</ref>,上下痛而不可触近<ref>不可触近:《[[千金要方]]》卷十六作“其头不可触近”。</ref>,大建中汤主之。


====大建中汤方====
====大建中汤方====
[[蜀椒]]<sub>二合,汗<ref>汗:[[赵开美]]本为“去汗”。</ref></sub>,[[干姜]]<sub>四两</sub>,[[人参]]<sub>二两</sub>
[[蜀椒]]<sub>二合,汗<ref>二合,汗:[[赵开美]]本为“二合,去汗”。</ref></sub>,[[干姜]]<sub>四两</sub>,[[人参]]<sub>二两</sub>


右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内胶饴一升,微火煎取一升半,分温再服。如一炊顷,可饮粥二升,后更服。当一日,食糜,温覆之。
右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内胶饴一升,微火煎取一升半,分温再服。如一炊顷<ref>如一炊顷:约当烧一餐饭的时间。</ref>,可饮粥二升,后更服。当一日,食糜<ref>食糜:指吃粥或稀薄易消化的食物。</ref>,温覆之。


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
胁下偏痛<ref>胁下偏痛:《[[医宗金鉴]]》认为“偏”字当是“满”字。</ref>,发热<ref>发热:《[[脉经]]》卷八无此二字。</ref>,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


====大黄附子汤方====
====大黄附子汤方====
第56行: 第56行:
右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若强人煮取二升半,分温三服。服后如人行四五里,进一服。
右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若强人煮取二升半,分温三服。服后如人行四五里,进一服。


寒气厥逆<ref>厥逆:有两种含义,既指病机,又言症状。《[[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云:“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ref>,赤丸主之。
寒气厥逆,赤丸主之。


====赤丸方====
====赤丸方====
[[茯苓]]<sub>四两</sub>,[[半夏]]<sub>四两,洗,一方用佳<ref>佳:[[赵开美]]本为“桂”。</ref></sub>,[[乌头]]<sub>二两,炮</sub><ref>乌头:[[赵开美]]本置于“半夏”前。</ref>,[[细辛]]<sub>一两,《[[千金]]》作[[人参]]<ref>参[[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卷第十六胃腑·痼冷积热第八》:“赤丸主寒气厥逆方:茯苓、桂心(各四两),细辛(一两)乌头、附子(各二两)射罔 (加大枣一枚)
[[茯苓]]<sub>四两</sub>,[[半夏]]<sub>四两,洗,一方用佳<ref>佳:[[赵开美]]本为“桂”。</ref></sub>,[[乌头]]<ref>乌头:[[赵开美]]本置于“半夏”前。</ref><sub>二两,炮</sub>,[[细辛]]<sub>一两,《[[千金]]》作[[人参]]<ref>参[[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卷第十六胃腑·痼冷积热第八》:“赤丸主寒气厥逆方:茯苓、桂心各四两),细辛一两乌头、附子各二两射罔 加大枣一枚
右六味,末之,纳真朱为色,蜜丸,如麻子,空腹酒服一丸,日再,夜一服,不知加至二丸,以知为度。一方用半夏四两,而不用桂。”又:未经宋臣校改的《[[孙真人千金方]]》本卷佚。</ref></sub>
右六味,末之,纳真朱为色,蜜丸,如麻子,空腹酒服一丸,日再,夜一服,不知加至二丸,以知为度。一方用半夏四两,而不用桂。”又:未经宋臣校改的《[[孙真人千金方]]》本卷佚。</ref></sub>


右六<ref>六:[[赵开美]]本为“四。</ref>味,末之,内[[真朱]]为色,炼蜜丸如[[麻子]]大,先食酒饮下三丸,日再,夜一服。不知,稍增之,以知为度。
右六<ref>六:[[赵开美]]本为“四”,应是。</ref>味,末之,内[[真朱]]为色,炼蜜丸如[[麻子]]大,先食酒饮下三丸,日再,夜一服。不知,稍增之,以知为度。


腹痛,脉弦而紧,弦则卫气不行,即恶寒,紧则不欲食,邪正相抟,即为[[寒疝]]。寒疝<ref>寒疝:此二字[[赵开美]]本无。</ref>绕脐痛,若发则白汗出,手足厥冷,其脉沉弦者,大乌头煎主之。
腹痛,脉弦而紧,弦则卫气不行,即恶寒,紧则不欲食,邪正相抟,即为[[寒疝]]。寒疝<ref>寒疝:此二字[[赵开美]]本无。</ref>绕脐痛,若发<ref>若发:徐镕本、俞桥本作“苦发”。</ref>则白汗<ref>白汗:[[赵开美]]本作“自汗”,他本多作“自津”。《[[素问·阴阳别论]]》:“魄汗未尽。”《[[经脉别论]]》:“发为白汗”。魄汗,白汗,白、魄、薄,古通用,有逼迫的意思。《战国策·楚四》:“白汗交流。”鲍彪注:“白汗,不缘暑而汗也。”意即有所逼迫而出汗也。白汗,或指因剧痛而出的冷汗。</ref>出,手足厥冷,其脉沉弦者,大乌头煎主之。


====乌头煎方====
====乌头煎方====
[[乌头]]<sub>大者五枚,熬,去皮不㕮咀</sub>
[[乌头]]<sub>大者五枚,熬,去皮不㕮咀</sub>


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蜜二升,煎令水气尽,取二升。强人服七合,弱人服五合。不差,明日更服,不可一<ref>一:此字[[赵开美]]本无。</ref>日再服。
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蜜二升,煎令水气尽,取二升。强人服七合,弱人服五合。不差,明日更服,不可一<ref>一:此字[[赵开美]]本无。</ref>日再服。
第95行: 第95行:


===附<ref>附:[[赵开美]]本为“附方”。</ref>:===
===附<ref>附:[[赵开美]]本为“附方”。</ref>:===
====《[[外台]]》乌头汤<ref>参[[王焘]]《[[外台秘要方·卷第十四·贼风方一十二首]]》:“又乌头汤,主寒疝,腹中绞痛,贼风入腹,攻五脏,拘急不得转侧,呌呼,发作有时,使人阴缩,手足厥逆方。乌头(十五枚炮),芍药(四两),甘草二两(),大枣(十枚擘),生姜(一斤),桂心(六两)右六味, 切,以水七升,煮五物,取三升,去滓,别取乌头去皮四破,蜜二升,微火煎令减五、六合,内汤中两、三沸,去滓,服一合,日三,间食,强人三合,以如醉状为知,不知渐增。忌海藻、菘菜、猪肉、冷水、生葱。《[[深师]]》同。”</ref>====
====《[[外台]]》乌头汤<ref>参[[王焘]]《[[外台秘要方·卷第十四·贼风方一十二首]]》:“又乌头汤,主寒疝,腹中绞痛,贼风入腹,攻五脏,拘急不得转侧,呌呼,发作有时,使人阴缩,手足厥逆方。乌头十五枚炮),芍药四两),甘草二两),大枣十枚擘),生姜一斤),桂心六两右六味, 切,以水七升,煮五物,取三升,去滓,别取乌头去皮四破,蜜二升,微火煎令减五、六合,内汤中两、三沸,去滓,服一合,日三,间食,强人三合,以如醉状为知,不知渐增。忌海藻、菘菜、猪肉、冷水、生葱。《[[深师]]》同。”</ref>====
治寒疝腹中绞痛,贼风入攻五脏,拘急不得转侧,发作有时,使人阴缩,手足厥逆。<sub>方见上。</sub>
治寒疝腹中绞痛,贼风入攻五脏,拘急不得转侧,发作有时,使人阴缩<ref>阴缩:生殖器因受寒而上缩。</ref>,手足厥逆。<sub>方见上。</sub>


====《[[外台]]》柴胡桂枝汤方<ref>参[[王焘]]《[[外台秘要方·卷第七·寒疝腹痛方一十三首]]》:“仲景《[[伤寒论]]》……又疗寒疝腹中痛者,柴胡桂枝汤方。柴胡(四两),大枣(六枚擘),黄芩(一两半),人参(一两半),甘草(一两炙),半夏(二合半洗),桂心、生姜(各一两半),芍药(一两半)右九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本云:人参汤,作如桂枝法,加半夏、茈胡、黄芩,复如茈胡法,今著人参作半剂。忌海藻、菘菜、羊肉、饧、生葱。并出第十五卷中。”</ref>====
====《[[外台]]》柴胡桂枝汤方<ref>参[[王焘]]《[[外台秘要方·卷第七·寒疝腹痛方一十三首]]》:“仲景《[[伤寒论]]》……又疗寒疝腹中痛者,柴胡桂枝汤方。柴胡四两),大枣六枚擘),黄芩一两半),人参一两半),甘草一两炙),半夏二合半洗),桂心、生姜各一两半),芍药一两半右九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本云:人参汤,作如桂枝法,加半夏、茈胡、黄芩,复如茈胡法,今著人参作半剂。忌海藻、菘菜、羊肉、饧、生葱。并出第十五卷中。”</ref>====
治心腹卒中痛<ref>心腹卒中痛:突然感受外邪而致心腹疼痛。卒,同“猝”,突然。</ref>者。
治心腹卒中痛者。


[[柴胡]]<sub>四两</sub>,[[黄芩]]、[[人参]]、[[芍药]]、[[桂枝]]、[[生姜]]<sub>各一两半</sub>,[[甘草]]<sub>一两</sub>,[[半夏]]<sub>二合半</sub>,[[大枣]]<sub>六枚</sub>
[[柴胡]]<sub>四两</sub>,[[黄芩]]、[[人参]]、[[芍药]]、[[桂枝]]、[[生姜]]<sub>各一两半</sub>,[[甘草]]<sub>一两</sub>,[[半夏]]<sub>二合半</sub>,[[大枣]]<sub>六枚</sub>
第105行: 第105行:
右九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右九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外台》走马汤<ref>参[[王焘]]《[[外台秘要方·卷第七·卒疝方三首]]》:“又若不差,服诸利丸下之,走马汤亦佳,此名寒疝,亦名阴疝,张仲景飞尸走马汤方:巴豆(二枚去心皮,熬),杏人(一枚去尖皮)右二味,取绵缠,槌令极碎,投热汤二合,捻取白汁服之,须臾差。未差,更一服,老小量之。通疗鬼击有尸疹者,常畜此药,用验。忌野猪肉、芦笋。《[[备急]]》同。出第十卷中。”
====《[[外台]]》走马汤<ref>走马汤:形容药效急速如奔马之势。</ref><ref>参[[王焘]]《[[外台秘要方·卷第七·卒疝方三首]]》:“又若不差,服诸利丸下之,走马汤亦佳,此名寒疝,亦名阴疝,张仲景飞尸走马汤方:巴豆二枚去心皮,熬),杏人一枚去尖皮右二味,取绵缠,槌令极碎,投热汤二合,捻取白汁服之,须臾差。未差,更一服,老小量之。通疗鬼击有尸疹者,常畜此药,用验。忌野猪肉、芦笋。《[[备急]]》同。出第十卷中。”
</ref>====
</ref>====
治[[中恶]]<ref>中恶:病名。俗称绞肠乌痧。有忽然扑倒,精神混乱,颜面发黑,心腹痛,胀满,大便不通等症状。与《[[诸病源候论·霍乱病诸候]]》所述的干霍乱病情相似。</ref>,心痛腹胀,大便不通。
治中恶,心痛腹胀,大便不通。


[[巴豆]]<sub>二枚,去皮心,熬</sub><ref>巴豆:[[赵开美]]本“巴豆”置于“杏仁”之后。</ref>,[[杏仁]]<sub>二枚</sub>
[[巴豆]]<sub>二枚,去皮心,熬</sub><ref>巴豆:[[赵开美]]本“巴豆”置于“杏仁”之后。</ref>,[[杏仁]]<sub>二枚</sub>


右二味,以绵缠,槌令碎,热汤二合,捻取白汁饮之,当下。老小量之,通治飞尸鬼击病。
右二味,以绵缠,槌令碎,热汤二合,捻取白汁饮之,当下。老小量之,通治[[飞尸]][[鬼击]]<ref>飞尸鬼击:《[[诸病源候论·尸病诸候·飞尸候]]》:“飞尸者,发无由渐,忽然而至,若飞走之急疾,故谓之飞尸。其状心腹刺痛,气息喘急,胀满上冲心胸者是也。”《[[诸病源候论·中恶病诸候·鬼击候]]》:“鬼击者,谓鬼厉之气击著于人也。得之无渐,卒著如人以万矛刺状,胸胁腹内绞急切痛,不可仰按,或吐血,或鼻中出血,或下血。”</ref>病。


'''问曰''':人病有宿食,何以别之?'''师曰'''<ref>师曰:[[赵开美]]本此二字前有“○”。</ref>:寸口脉浮而大,按之反涩,尺中亦微而涩,故知有宿食,大承气汤主之。○脉数而滑者,实也,此有宿食,下之愈,宜大承气汤。○下利不饮食者,有宿食也,当下之, 宜大承气汤。
'''问曰''':人病有宿食,何以别之?'''师曰'''<ref>师曰:[[赵开美]]本此二字前有“○”。</ref>:寸口脉浮而大,按之反涩,尺中亦微而涩,故知有宿食,大承气汤主之。○脉数而滑者,实也<ref>也:此字模糊不清,据赵开美本补。</ref>,此有宿食,下之愈,宜大承气汤。○下利不饮食者,有宿食也,当<ref>当:此字模糊不清,据赵开美本补。</ref>下之, 宜大承气汤。


====大承气汤方====
====大承气汤方====
第125行: 第125行:
右二味,杵为散,以[[香豉]]七合,煮取汁,和散一钱匕,温服之。不吐者,少加之,以快吐为度而止。<sub>亡血及虚者不可与之。</sub>
右二味,杵为散,以[[香豉]]七合,煮取汁,和散一钱匕,温服之。不吐者,少加之,以快吐为度而止。<sub>亡血及虚者不可与之。</sub>


脉紧如转索无常者,有宿食也。O脉紧,头痛风寒,腹中有宿食不化也。<sub>一云:寸口脉紧。</sub><ref>此文后[[赵开美]]本有音释:䅽,音谷,即谷也。几,音殊。齘,音介,戛也。</ref>
脉紧如转索无常者,有宿食也。脉紧,头痛风寒,腹中有宿食不化也。<sub>一云:寸口脉紧。</sub><ref>此文后[[赵开美]]本有音释:䅽,音谷,即谷也。几,音殊。齘,音介,戛也。</ref>




第131行: 第131行:
'''<big>新编金匮方论卷上</big>'''<ref>此八字[[赵开美]]本无。</ref>
'''<big>新编金匮方论卷上</big>'''<ref>此八字[[赵开美]]本无。</ref>


《金匮要略》以明[[赵开美]]仿宋本为最佳,次则俞桥本。然皆流传绝少,医统本则夺误至多,此元刊本与赵本悉合,尤为希有之籍。光绪丁西三月得见于上海寄观阁,因记。宜都杨守敬。<ref>此文仅见于邓珍本《新编金匮方论》卷上文末空白处,为清末藏书家杨守敬之跋语</ref>
[[金匮要略]]》以明[[赵开美]]仿宋本为最佳,次则[[俞桥]]本。然皆流传绝少,医统本则夺误至多,此元刊本与赵本悉合,尤为希有之籍。光绪丁西三月得见于上海寄观阁,因记。宜都杨守敬。<ref>此文仅见于[[邓珍]]本《[[新编金匮方论]]》卷上文末空白处,为清末藏书家杨守敬的墨书评。杨守敬,湖北宜都(今桂城)人,清代著名历史地理学家、金石文字学家、目录版本学家、藏书家。</ref>




----
----
<references />
<references />
----

<gallery >
File:新编金匮方论35.jpg|
File:新编金匮方论36.jpg|
File:新编金匮方论37.jpg|
File:新编金匮方论38.jpg|
File:新编金匮方论39.jpg|
</gallery>
{{daohang-f|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daohang-f|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2023年2月15日 (三) 08:34的最新版本

首页 新编金匮方论
◀上一篇 ·张仲景 下一篇▶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

论一首 脉证十六条 方十四首

趺阳脉微弦,法当腹满,不满者必[1]便难,两胠[2]疼痛,此虚寒从下上也,当[3]以温药服之。○病者[4]腹满,按之不痛为虚,实[5]者为实,可下之。舌黄未下者,下之黄自去。○腹满时减,复如故,此为寒,当与温药。○病者痿黄[6],躁[7]而不渴,胸中[8]寒实,而利[9]不止者死。○寸口[10]脉弦者,即胁下拘急而痛,其人啬啬[11]恶寒也。○夫中寒家喜欠[12],其人清涕出,发热色和者,善嚏。○中寒,其人下利,以里虚也。欲嚏不能,此人肚中寒。一云“痛”。○夫瘦人[13]绕脐痛,必有风冷,谷气不行[14],而反下之,其气必冲,不冲者,心下则痞[15]

病腹满[16],发热十日,脉浮而数,饮食如故,厚朴七物汤主之。

厚朴七物汤方

厚朴半斤甘草大黄各三两[17]大枣十枚枳实五枚桂枝二两生姜[18]五两

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温服八合,日三服。○呕者,加半夏五合。○下利,去大黄。○寒多者,加生姜至半斤。

腹中寒气[19],雷鸣切痛[20],胸胁逆满,呕吐[21],附子粳米汤主之。

附子粳米汤方

附子一枚,炮半夏半升甘草一两大枣十枚粳米半升

右五味,以水八升,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痛而闭[22]者,厚朴三物汤主之。

厚朴三物汤方

厚朴八两大黄四两枳实五枚

右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二味,取五升,内大黄,煮取三升,温分[23]一升,以利为度。

按之心下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柴胡汤[24]

大柴胡汤方

柴胡半斤黄芩三两芍药三两半夏半升,洗枳实四枚,炙大黄二两大枣十二枚生姜五两

右八味,以水乙斗[25]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温服一升。日三服。

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须下之,宜大承气汤。

大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酒洗厚朴半斤,去皮,炙枳实五枚,炙芒消三合

右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内大黄,煮取二升,内芒消,更上火微一二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

心胸中[26]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寒[27]上冲,皮起[28]出见有头足[29],上下痛而不可触近[30],大建中汤主之。

大建中汤方

蜀椒二合,汗[31]干姜四两人参二两

右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内胶饴一升,微火煎取一升半,分温再服。如一炊顷[32],可饮粥二升,后更服。当一日,食糜[33],温覆之。

胁下偏痛[34],发热[35],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

大黄附子汤方

大黄三两附子三枚,炮细辛二两

右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若强人煮取二升半,分温三服。服后如人行四五里,进一服。

寒气厥逆[36],赤丸主之。

赤丸方

茯苓四两半夏四两,洗,一方用佳[37]乌头[38]二两,炮细辛一两,《千金》作人参[39]

右六[40]味,末之,内真朱为色,炼蜜丸如麻子大,先食酒饮下三丸,日再,夜一服。不知,稍增之,以知为度。

腹痛,脉弦而紧,弦则卫气不行,即恶寒,紧则不欲食,邪正相抟,即为寒疝。寒疝[41]绕脐痛,若发[42]则白汗[43]出,手足厥冷,其脉沉弦者,大乌头煎主之。

乌头煎方

乌头大者五枚,熬,去皮,不㕮咀

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蜜二升,煎令水气尽,取二升。强人服七合,弱人服五合。不差,明日更服,不可一[44]日再服。

寒疝,腹中痛,及胁痛、里急者,当归生姜羊肉汤主之。

当归生姜羊肉汤方

当归三两生姜五两羊肉一斤

右三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七合,日三服。若寒多者,加生姜成一斤;痛多而呕者,加橘皮二两,白术一两。

生姜者,亦加水五升,煮取三升二合,服之。

寒疝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若身疼痛,灸刺诸药不能治,抵当乌头桂枝汤主之。

乌头桂枝汤方

乌头

右一味,以蜜二斤,煎减半,去滓,以桂枝汤五合解之,令[45]得一升,后初服二合;不知,即服三合,又不知,复加至五合。其知者,如醉状,得吐者,为中病。

桂枝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

右五味,剉,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

其脉数而紧,乃弦,状如弓弦,按之不移。脉数弦者,当下其寒。脉紧大而迟者,必心下坚;脉大而紧者,阳中有阴,可下之。

[46]:

外台》乌头汤[47]

治寒疝腹中绞痛,贼风入攻五脏,拘急不得转侧,发作有时,使人阴缩[48],手足厥逆。方见上。

外台》柴胡桂枝汤方[49]

治心腹卒中痛[50]者。

柴胡四两黄芩人参芍药桂枝生姜各一两半甘草一两半夏二合半大枣六枚

右九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外台》走马汤[51][52]

中恶[53],心痛腹胀,大便不通。

巴豆二枚,去皮心,熬[54]杏仁二枚

右二味,以绵缠,槌令碎,热汤二合,捻取白汁饮之,当下。老小量之,通治飞尸鬼击[55]病。

问曰:人病有宿食,何以别之?师曰[56]:寸口脉浮而大,按之反涩,尺中亦微而涩,故知有宿食,大承气汤主之。○脉数而滑者,实也[57],此有宿食,下之愈,宜大承气汤。○下利不饮食者,有宿食也,当[58]下之, 宜大承气汤。

大承气汤方

见前痓病中。

宿食在上脘,当吐之,宜瓜蒂散。

瓜蒂散方

瓜蒂一分,熬黄赤小豆一分,煮

右二味,杵为散,以香豉七合,煮取汁,和散一钱匕,温服之。不吐者,少加之,以快吐为度而止。亡血及虚者不可与之。

脉紧如转索无常者,有宿食也。○脉紧,头痛风寒,腹中有宿食不化也。一云:寸口脉紧。[59]


新编金匮方论卷上[60]

金匮要略》以明赵开美仿宋本为最佳,次则俞桥本。然皆流传绝少,医统本则夺误至多,此元刊本与赵本悉合,尤为希有之籍。光绪丁西三月得见于上海寄观阁,因记。宜都杨守敬。[61]



  1. 必:《脉经》卷十、《千金要方》卷十六下有“下部闭塞大”五字。
  2. 胠(qū):指腋下。
  3. 当:赵开美本无此字。。
  4. 病者:《金匮玉函经》作“伤寒”。
  5. 实:赵开美本为“痛”。
  6. 痿黄:痿,同“萎”。黄色而黯淡不泽,是脾虚的一种表现。
  7. 躁:徐彬金匮要略论注》、沈明宗金匮要略编注》、尤怡金匮要略心典》及《医宗金鉴》作“燥”。赵开美本亦作“躁”。
  8. 胸中:《脉经》卷八作“胃中”。
  9. 利:《脉经》卷八上有“下”字。《千金要方》卷十五此句为“下利舌黄燥而不渴,胸中实,下利不止者死。”
  10. 寸口:《千金要方》卷十六上有“右手”二字。
  11. 啬啬:形容瑟缩畏寒的状态。《千金要方》卷十六作“涩涩”。
  12. 欠:呵欠。
  13. 瘦人:指形体虚弱的人。
  14. 谷气不行:大便不通。
  15. 痞:赵开美本后有“也”字。
  16. 病腹满:《脉经》卷八作“腹满痛”,《千金要方》卷十六作“腹满气胀”。
  17. 各三两:赵开美本无“各”字,为“甘草三两、大黄三两”。
  18. 生姜:《外台秘要》卷七不用生姜用干姜,云:“此仲景伤寒论方。”
  19. 腹中寒气:《千金要方》卷十六作“腹中寒气胀满”。《外台秘要》卷七引《范汪方》“寒气”下有“胀”字。
  20. 雷鸣切痛:雷鸣,形容肠鸣的声音很响;切痛,形容腹痛的厉害,有如刀割。《千金要方》卷十六作“肠鸣且痛”。
  21. 呕吐:《外台秘要》卷七引《范汪方》无“呕吐”二字。
  22. 闭:大便闭结不通。
  23. 分:赵开美本为“服”。
  24. 大柴胡汤:《医宗金鉴》“按之心下满通之下,当有‘潮热之’三字。若无此三字,则不当与大柴胡汤。是必传写之遗”。
  25. 乙斗:赵开美本为“一斗”。
  26. 心胸中:《千金要方》卷十六作“心胁中”。
  27. 腹中寒:《千金要方》卷十六上有“饮食下咽,自知偏从一面下流,有声决决然。若”一句。
  28. 皮起:形容腹中寒气攻冲,腹皮突起。
  29. 有头足:指有如头足样的块状物,上下冲动。
  30. 不可触近:《千金要方》卷十六作“其头不可触近”。
  31. 二合,汗:赵开美本为“二合,去汗”。
  32. 如一炊顷:约当烧一餐饭的时间。
  33. 食糜:指吃粥或稀薄易消化的食物。
  34. 胁下偏痛:《医宗金鉴》认为“偏”字,当是“满”字。
  35. 发热:《脉经》卷八无此二字。
  36. 厥逆:有两种含义,既指病机,又言症状。《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云:“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
  37. 佳:赵开美本为“桂”。
  38. 乌头:赵开美本置于“半夏”前。
  39.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卷第十六胃腑·痼冷积热第八》:“赤丸主寒气厥逆方:茯苓、桂心(各四两),细辛(一两)乌头、附子(各二两)射罔 (加大枣一枚) 右六味,末之,纳真朱为色,蜜丸,如麻子,空腹酒服一丸,日再,夜一服,不知加至二丸,以知为度。一方用半夏四两,而不用桂。”又:未经宋臣校改的《孙真人千金方》本卷佚。
  40. 六:赵开美本为“四”,应是。
  41. 寒疝:此二字赵开美本无。
  42. 若发:徐镕本、俞桥本作“苦发”。
  43. 白汗:赵开美本作“自汗”,他本多作“自津”。《素问·阴阳别论》:“魄汗未尽。”《经脉别论》:“发为白汗”。魄汗,白汗,白、魄、薄,古通用,有逼迫的意思。《战国策·楚四》:“白汗交流。”鲍彪注:“白汗,不缘暑而汗也。”意即有所逼迫而出汗也。白汗,或指因剧痛而出的冷汗。
  44. 一:此字赵开美本无。
  45. 令:此字赵开美本无。
  46. 附:赵开美本为“附方”。
  47. 王焘外台秘要方·卷第十四·贼风方一十二首》:“又乌头汤,主寒疝,腹中绞痛,贼风入腹,攻五脏,拘急不得转侧,呌呼,发作有时,使人阴缩,手足厥逆方。乌头(十五枚炮),芍药(四两),甘草二两(灸),大枣(十枚擘),生姜(一斤),桂心(六两)右六味, 切,以水七升,煮五物,取三升,去滓,别取乌头去皮四破,蜜二升,微火煎令减五、六合,内汤中两、三沸,去滓,服一合,日三,间食,强人三合,以如醉状为知,不知渐增。忌海藻、菘菜、猪肉、冷水、生葱。《深师》同。”
  48. 阴缩:生殖器因受寒而上缩。
  49. 王焘外台秘要方·卷第七·寒疝腹痛方一十三首》:“仲景《伤寒论》……又疗寒疝腹中痛者,柴胡桂枝汤方。柴胡(四两),大枣(六枚擘),黄芩(一两半),人参(一两半),甘草(一两炙),半夏(二合半洗),桂心、生姜(各一两半),芍药(一两半)右九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本云:人参汤,作如桂枝法,加半夏、茈胡、黄芩,复如茈胡法,今著人参作半剂。忌海藻、菘菜、羊肉、饧、生葱。并出第十五卷中。”
  50. 心腹卒中痛:突然感受外邪而致心腹疼痛。卒,同“猝”,突然。
  51. 走马汤:形容药效急速如奔马之势。
  52. 王焘外台秘要方·卷第七·卒疝方三首》:“又若不差,服诸利丸下之,走马汤亦佳,此名寒疝,亦名阴疝,张仲景飞尸走马汤方:巴豆(二枚去心皮,熬),杏人(一枚去尖皮)右二味,取绵缠,槌令极碎,投热汤二合,捻取白汁服之,须臾差。未差,更一服,老小量之。通疗鬼击有尸疹者,常畜此药,用验。忌野猪肉、芦笋。《备急》同。出第十卷中。”
  53. 中恶:病名。俗称绞肠乌痧。有忽然扑倒,精神混乱,颜面发黑,心腹痛,胀满,大便不通等症状。与《诸病源候论·霍乱病诸候》所述的干霍乱病情相似。
  54. 巴豆:赵开美本“巴豆”置于“杏仁”之后。
  55. 飞尸鬼击:《诸病源候论·尸病诸候·飞尸候》:“飞尸者,发无由渐,忽然而至,若飞走之急疾,故谓之飞尸。其状心腹刺痛,气息喘急,胀满上冲心胸者是也。”《诸病源候论·中恶病诸候·鬼击候》:“鬼击者,谓鬼厉之气击著于人也。得之无渐,卒著如人以万矛刺状,胸胁腹内绞急切痛,不可仰按,或吐血,或鼻中出血,或下血。”
  56. 师曰:赵开美本此二字前有“○”。
  57. 也:此字模糊不清,据赵开美本补。
  58. 当:此字模糊不清,据赵开美本补。
  59. 此文后赵开美本有音释:䅽,音谷,即谷也。几,音殊。齘,音介,戛也。
  60. 此八字赵开美本无。
  61. 此文仅见于邓珍本《新编金匮方论》卷上文末空白处,为清末藏书家杨守敬的墨书评语。杨守敬,湖北宜都(今桂城)人,清代著名历史地理学家、金石文字学家、目录版本学家、藏书家。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