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編金匱方論
《新編金匱方論》 | |
---|---|
鄧珍本《新編金匱方論》 | |
基本信息 | |
別名 | 《金匱要略》 |
作者 | 張仲景 |
類型 | 金匱要略本文 |
成書年代 | 東漢 |
篇卷數 | 篇數:二十五篇 卷數:三卷 |
版本 | 元後至元六年(1340)鄧珍本 |
《新編金匱方論》全三卷二冊,屬《金匱要略》流傳版本之一。作者漢·張仲景,編者元·鄧珍,屬現存最早的《金匱要略》版本,亦為大字版系統之最善本。此書系元·後至元六年序刊、明·嘉靖間修刻重印本,為日本學者真柳誠教授於20世紀80年代在北京中醫學院留學時所發現,現藏於北京大學圖書館[1]。
簡介
鄧珍本《新編金匱方論》分三卷,綴為二冊,第一冊有鄧珍序二葉、宋臣序(後付小序)一葉,目錄二十葉,卷上二十九葉,第二冊卷中二十六葉,卷下二十葉。據鄧珍序可知,出身於福建南平的鄧珍從位於鄰地的江西撫洲丘氏處得到了當時久未通行的《金匱方論》,並加以刊行。原序作於元·後至元六年(1340),但北京大學藏本卷上第三、四葉匡郭略大,字體顯示為明·嘉靖間新安修刻,可能是因原版木破損後又新雕而成。如實表述則該本為元·後至元六年序刊、明·嘉靖間修刻重印本[2]。
卷上末頁余白,有楊守敬自筆墨書識語:「金匱要略,以明趙開美仿宋本為最佳,次則俞橋本,然皆流傳絕少。醫統本則脫誤至多。此元刊本與趙本悉合,尤為希有之籍。光緒丁酉三月,得見於上海寄觀閣,因記。宜都楊守敬。」即此本為清末藏書家楊守敬舊藏,入手於上海寄觀閣。楊氏鑑定此本為元刊本,但遺漏了其中屬明中期修刻、重印部分。且將趙開美本誤認為仿宋版,故很可能未理解鄧珍版與趙本的關係。鄧珍版共有二十二顆藏書印記,可知經袁廷檮→孫從添→寄觀閣→楊守敬→李盛鐸→李滂之手流傳二百多年後,最終藏於北京大學之由。
版本特點
鄧珍版保留了之前所見各版中未見的宋版本舊態,如書名前冠有「新編」二字;由林億序文中可見有對「國家」、「主上」、「太子」三詞的敬畏書寫方式;如前所述與葛洪相關未記撰者的小序等,這些均可考慮為書中殘留了部分宋版線索,原是依底本《金匱玉函要略方》而成;且此本各捲起始處編著人員順序依次為林億、王叔和、張仲景,與其它通行本完全相反。從鄧珍版部分書寫方式,可推測出底本《金匱玉函要略方》原文與宋改補填文字之別。以上特徵說明,鄧珍版保存了宋版大字本之古態。
宋大字本、小字本及金初通行本的書名記錄均為《金匱要略》,而鄧珍本書名無「要略」二字,故推測可能系鄧氏個人所為或因傳承變化所致。另經與吳遷本對比可知,鄧珍版「論」部分原改行文章頭部加「○」與前行接續,意似在節約紙張成本。北京大學本屬鄧珍本刊行二百年後修刻重印,故多處可見版木磨損及裂紋而致印刷不清文字,但未見後諸版所見的明顯改文及誤字、脫文。鄧珍版在現存大字本系統中為最善本[2]。
爭議
有研究認為鄧珍本對《金匱要略》官刻做了全方位修改,屬於元代民間重編本。因此,鄧珍本及其衍生的各傳本都已失去宋版原貌,不應再繼續稱之為大字本系統。亦認為沒有證據表明宋修《金匱要略》大字本和小字本有重大的文本差別,因而吳遷小字本與鄧珍本的諸多差別其實不能視為小字本和大字本的差別;同理,也就不宜繼續以大、小字本來區分《金匱要略》的版本,建議今後以官刻本、新編本概括之。官刻本系統現存僅吳遷本,新編本系統則包括以鄧珍本為代表的多個傳本[3]。
出版
1988年10月,日本東京燎原書店影印出版了鄧珍版《新編金匱方論》;2002年中國正式立項建設的國家重點文化工程——「中華再造善本工程」,於2005年12月亦在金元編子部收入同書,由北京圖書館出版社影印。2009年5月,日本東洋醫學會將鄧珍本、吳遷本及後述的趙開美第二版《宋版傷寒論》以影印加相同格式排印方式出版。
全文閱讀
|
參考資料
中医百科不提供医学建议。本站内容仅供学习和参考,不能替代医生和其他医务人员的建议。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免责声明的约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