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金匮方论/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勤求古训,博采众方
首页 新编金匮方论
◀上一篇 ·张仲景 下一篇▶

○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论七首 脉证五条 方八首

师曰:病有风水,有皮水,有正水,有石水,有黄汗。风水,其脉自浮,外证骨节疼痛,恶风。皮水,其脉亦浮,外证胕肿[1],按之没指,不恶风,其腹如鼓,不渴,当发其汗。正水[2],其脉沉迟,外证自喘。石水,其脉自沉,外证腹满,不喘。黄汗,其脉沉迟,身发热,胸满,四肢头面肿,久不愈,必致痈脓。○脉浮而洪,浮则为风,洪则为气,风气相抟,风强[3]则为隐疹[4],身体为痒,痒为泄风[5],久为痂癩[6],气强[7]则为水,难以俛[8]仰。风气相击,身体洪肿,汗出乃愈,恶风则虚,此为风水。不恶风者,小便通利,上焦有寒,其口多涎,此为黄汗。○寸口脉沉滑者,中有水气,面目肿大,有热,名曰风水,视人之目褁[9]上微擁[10],如蚕新卧起状[11],其颈脉[12]动,时时咳,按其手足上,陷而不起者,风水。○太阳病,脉浮而紧,法当骨节疼痛,反不疼,身体反重而酸,其人不渴,汗出即愈,此为风水。恶寒者,此为极虚,发汗得之。渴而不恶寒者,此为皮水。身肿而冷,状如周痹[13],胸中窒,不能食,反聚痛,暮躁不得眠,此为黄汗,痛在骨节。咳而喘,不渴者,此为脾胀[14],其状如肿,发汗即愈。然诸病此者,渴而下利,小便数者,皆不可发汗。○里水者,一身面目黄肿,其脉沉,小便不利,故令病水。假如小便自利,此亡津液,故令渴也,越婢加术汤主之。方见下。○趺阳脉当伏,今反紧,本自有寒疝、瘕、腹中痛,医反下之,下之即胸满短气。○趺阳脉当伏,今反数,本自有热,消谷,小便数,今反不利,此欲作水。○寸口脉浮而迟,浮脉则热,迟脉则潜,热潜相搏[15],名曰沈[16]。趺阳脉浮而数,浮脉即热,数脉即止,热止相搏,名曰伏。沉伏相抟,名曰水。沉则络脉虚,伏则小便难,虚难相抟,水走皮肤,即为水矣。○寸口脉弦而紧,弦则卫气不行,即恶寒,水不沾流[17],走于肠间。○少阴脉紧而沉,紧则为痛,沉则为水,小便即难。脉得诸沉,当责有水,身体肿重,水病脉出[18]者死。○夫水病人,目下有卧蚕,面目鲜泽,脉伏,其人消渴,病水腹大,小便不利,其脉沉绝[19]者,有水,可下之。

问曰:病下利后,渴饮水,小便不利,腹满因肿[20]者,何也?答曰:此法当病水,若小便自利及汗出者,自当愈。○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而燥,其人阴肿。○肝水者,其腹大,不能自转侧,胁下腹痛,时时津液微生,小便续通。○肺水者,其身肿,小便难,时时鸭溏。○脾水者,其腹大,四肢苦重,津液不生,但苦少气,小便难。○肾水者,其腹大,脐肿腰痛,不得溺,阴下湿如牛鼻上汗,其足逆冷,面反瘦。○师曰: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师曰:寸口脉沉而迟,沉则为水,迟则为寒,寒水相抟,趺阳脉伏,水谷不化,脾气衰则鹜溏,胃气衰则身肿,少阳脉卑[21],少阴脉细,男子则小便不利,妇人则经水不通。经为血,血不利则为水,名日血分。

问曰:病者苦水[22],面目身体四肢皆肿,小便不利,脉之不言水,反言胸中痛,气上冲咽,状如炙肉[23],当微咳喘,审如师言,其脉何类?师曰[24]:寸口脉沉而紧,沉为水,紧为寒,沉紧相抟,结在关元[25]。始时当微,年盛[26]不觉,阳衰[27]之后,荣卫相干[28],阳损阴盛,结寒微动,肾气上冲,喉咽塞噎,胁下急痛。医以为留饮而大下之,气击不去,其病不除。后重吐之,胃家虚烦,咽燥欲饮水,小便不利,水谷不化,面目手足浮肿。又与葶苈丸下水,当时如小差,食饮过度,肿复如前,胸胁苦痛,象若奔㹠,其水扬溢,则浮咳喘逆。当先攻击冲气,令止,乃治咳。咳止,其喘自差。先治新病,病当在后。

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29]黄耆汤主之。腹痛加芍药。

防已黄耆汤方

防己乙两[30]黄耆乙两乙分白术叁分甘草半两,炙

右剉,每服五钱匕,生姜四片,枣一枚,水盏半,煎取八分。去滓,温服,良久再服。

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越婢汤主之。

越婢汤方

麻黄六两石膏半斤生姜叁两[31]大枣十五枚甘草弍两[32]

右五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恶风者,加附子一枚;○风水,加四两。《古今录验》。

皮水为病,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33]者,防己茯苓汤主之。

防己茯苓汤方

防已叁两黄耆叁两桂枝叁两茯苓六两甘草弍两

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

里水,越婢加术汤主之;甘草麻黄汤亦主之。

越婢加术汤方

见上,于内加白术四两。又见脚气中。

甘草麻黄汤方

甘草弍两麻黄四两

右二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甘草,煮取三升,温服一升,重覆汗出,不汗,再服。慎风寒。

水之为病,其脉沉小,属少阴;浮者为风,无水,虚胀者,为气水,发其汗即已。脉沉者,宜麻黄附子汤;浮者,宜杏子汤。

麻黄附子汤方

麻黄叁两甘草弍两附子乙枚,炮

右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温服八分,日三服。

杏子汤方

未见,恐是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厥而皮水者,蒲灰散主之。方见消渴中。

问曰:黄汗之为病,身体肿,一作“重”,发热汗出而渴,状如风水,汗沾衣色,正黄如蘖[34]汁,脉自沉,何从得之?师曰[35]:以汗出入水中浴,水从汗孔入,得之,宜耆芍桂酒汤主之。

黄耆芍药桂枝苦酒汤方[36]

黄耆五两芍药叁两桂枝叁两

右三味,以苦酒一升,水七升,相和,煮取三升,温服一升。当心烦,服至六七日,乃解。若心烦不止者,以苦酒阻故也。一方用美酒醯[37]代苦酒。

黄汗之病,两胫自冷,假令发热,此属历节,食已[38]汗出,又身常暮[39]盗汗出者,此劳气也。若汗出已,反发热者,久久其身必甲错,发热不止者,必生恶疮。若身重汗出已,辄轻者,久久必身瞤[40],瞤即胸中痛,又从腰以上必汗出,下无汗,腰髋弛痛[41],如有物在皮中状,剧者不能食,身疼重,烦燥,小便不利,此为黄汗,桂枝加黄耆汤主之。

桂枝加黄耆汤方

桂枝芍药各三两[42]甘草弍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黄耆弍两

右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须臾饮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服取微汗,若不汗,更服。

师曰:寸脉迟而涩,迟则为寒,涩为血不足。趺阳脉微而迟,微则为气,迟则为寒,寒气不足[43],则手足逆冷;手足逆冷,则荣卫不利;荣卫不利,则腹满胁鸣[44],相逐气转膀胱,荣卫俱劳[45]。阳气不通,即身冷;阴气不通,即骨疼。阳前通[46],则恶寒;阴前通,则痹不仁。阴阳相得,其气乃行,大气[47]一转,其气乃散。实则失气,虚则遗尿,名日气分。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水饮所作,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主之。

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方[48]

桂枝生姜叁两[49]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麻黄细辛各二两[50]附子乙枚,炮

右七味,以水七升,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分温三服,当汗出,如虫行皮中,即愈。

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水饮所作,枳术汤主之。

枳术汤方

枳实七枚白术二两

右二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腹中耎[51],即当散也。

附方:

外台》防已黄耆汤[52]

治风水,脉浮为在表,其人或头汗出,表无他病,病者但下重,从腰以上为和,腰以下当肿及阴,难以屈伸。方见风湿中。



  1. 胕肿:即浮肿。
  2. 正水:指肾脏之水自盛,当正治其水。
  3. 风强
  4. 隐疹:即风疹之类,指皮肤上的小丘疹。隐,据上下文义当为“瘾”。
  5. 泄风:隐疹身痒,是风邪外出之象,故名。
  6. 痂癩:即化脓结痂,有如癞疾之象。
  7. 气强:指水气盛。
  8. 俛:“俯”的异体字。
  9. 褁:赵开美本为“里”。“褁”古同“裏”。
  10. 微擁:《灵枢·论疾诊尺》作“微痈”。“擁”、“痈”古义相同,皆肿之义。
  11. 如蚕新卧起状:形容病人眼泡微肿,像睡眠后刚起床之人眼泡微肿一样。
  12. 颈脉:指结喉旁的人迎脉。唐·王冰曰:“颈脉,谓耳下结喉旁人迎脉也。”
  13. 周痹:病名。病在血中,上下游行,周身都痛。
  14. 脾胀:各注家多作“肺胀”。
  15. 搏:相合之义。
  16. 沈:同“沉”,内伏而不外达之义。
  17. 水不沾(tiān)流:指水液不能循常道流行。沾:《说文解字》:“沾,一曰益也,义同添。”
  18. 脉出:指脉暴出而无根,上有而下绝无。
  19. 脉沉绝:形容脉沉之甚,并非真正欲绝。
  20. 因肿:前阴水肿。
  21. 脉卑:指脉象按之沉而弱,表示营血不足。
  22. 苦水:指患水气病,或为水气病所苦。
  23. 状如炙肉:形容咽中如有物阻塞,似烤肉块一样。《说文解字》:“炙,炙肉也,从肉在火上。”
  24. 师曰:赵开美本此二字前有“○”
  25. 关元:此泛指下焦,非指穴位。
  26. 年盛:指年壮之时。
  27. 阳衰:指女子五七,男子六八之阳明脉衰之时。
  28. 荣卫相干:指营卫相互触犯,即营卫不相和谐。
  29. 防己:赵开美本为“防巳”。
  30. 乙两:赵开美本为“一两”。本篇中药量凡见“乙”者,赵开美本均为“一”。
  31. 叁两:本篇中药量之“叁”,赵开美本均为“三”。
  32. 弍两:本篇中药量之“弍”,赵开美本均为“二”。
  33. 聂聂动:形容跳动轻微之状。
  34. 蘖:据文义当为“蘗”。赵开美本为“藥”。蘗,同“檗”。黄檗,落叶乔木,木材坚硬,茎可制黄色染料,树皮入药。
  35. 师曰:赵开美本此二字前有“○”
  36. 黄耆芍药桂枝苦酒汤方:赵开美本名为“黄耆芍桂苦酒汤方”。
  37. 美酒醯:指的是一次酒继续发酵成的醋。醯,指醋。
  38. 已:赵开美本为“巳”,下“汗出巳”亦同。
  39. 暮:《医统正脉》此下有“卧”字。
  40. 身瞤:指身上肌肉掣动。
  41. 腰髋弛痛:即腰部和髀上的筋肉松弛无力疼痛。髋,指髀(大腿)上的部位。
  42. 各三两:赵开美本无“各”字。二药后标明“三两”。
  43. 寒气不足:指有寒邪而又气血不足。
  44. 胁鸣:程林金匮要略直解》、魏荔彤金匮要略方论本义》均作“肠鸣”。
  45. 荣卫俱劳:营卫俱病。
  46. 前通:断绝流通之义。前,《说文解字》云:“前,齊断也……古假借作剪。”
  47. 大气:指膻中之宗气。
  48. 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方:赵开美本为“桂姜草枣黄辛附子汤方”
  49. 叁两:疑前脱“各”字,赵开美本为“桂枝三两,生姜三两”。
  50. 各二两:
  51. 耎:同“软”。
  52. 王焘外台秘要方 · 卷第十九 · 风湿方九首》:《深师》疗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方:汉防己(四两),白术(三两),蜀黄耆(五分),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生姜(三两)右六味叹咀, 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为三服,服汤当坐被中,欲解汗出,如虫行皮中。忌桃、李、雀肉、海藻、菘菜。《千金》同(此本仲景《伤寒论》方)。又卷第二十 · 风水方八首:“《深师》疗大风水,脉浮,浮为在表,其人或头汗出,表无他病,但下重,故知从腰以上为秘,腰以下当肿及阴,难以屈伸,木防已汤方。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擘),白术(四两),木防已(四两),甘草(二两炙),黄耆(五两)右六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五服。喘者加麻黄;身重、胃中不和者加芍药;气上冲者加桂心;下久寒者加细辛、防巳、黄耆。为本服药欲醉,当如虫行皮中状,从腰以下冷如水,服汤后坐披上,又以一被绕腰,温下令得汗,汗出则愈也。忌海藻、菘菜、桃李、雀肉等(此本仲景《伤寒论》方)。”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