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金匮方论/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修订间差异

勤求古训,博采众方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无编辑摘要
无编辑摘要
 
第5行: 第5行:
'''脉证十二条 方五首'''
'''脉证十二条 方五首'''


寸口脉动而弱,动即为惊,弱则为悸。○'''师曰''':尺脉浮<ref>尺脉浮:[[赵开美]]本为“夫脉浮”。[[俞桥]]本、[[程林]]《[[金匮要略直解]]》、《[[医宗金鉴]]》同。其余诸本均作“尺”。</ref>,目睛晕黄,衄未止;晕黄去,目睛慧了<ref>目睛慧了:指目睛清明,视物清晰。</ref>,知衄今止。○'''又曰''':从春至夏,衄者,太阳;从秋至冬,衄者,阳明。○衄家不可汗,汗出必额上陷<ref>额上陷:额上两旁动脉因血脱于上而致下陷不起。</ref>,脉紧急,直视不能眴<ref>眴:目动。</ref>,不得眠。○病人面无色<ref>面无色:《[[脉经]]》卷八作“面无血色”,诸注家皆以为是。</ref>,无寒热,脉沉弦者,衄;浮弱,手按之绝者,下血;烦咳者,必吐血。○夫吐血,咳逆,上气,其脉数而有热,不得卧者,死。○夫酒客咳者,必致吐血,此因极饮过度所致也。○寸口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寒虚相击,此名曰革,妇人则半产漏下,男子则亡血<ref>亡血:泛指一切出血症而出血过多。</ref>。○亡血不可发其表,汗出即<ref>即:[[赵开美]]本为“则”。</ref>寒慄而振<ref>寒慄而振:怕冷发抖貌。</ref>。○病人胸满,唇痿<ref>唇痿:口唇色萎不泽。痿,即“萎”。</ref>舌青,口燥,但欲嗽水,不欲嚥,无寒热,脉微大,来迟,腹不满,其人言我满,为有瘀血。○病者如热状<ref>如热状:[[徐彬]]《[[金匮要略论注]]》、[[尤怡]]《[[金匮要略心典]]》、[[陈念祖]]《[[金匮要略浅注]]》作“如有热伏”。</ref>,烦满,口干燥而渴,其脉反无热,此为阴状,是瘀血也,当下之。
寸口脉动而弱,动即为惊,弱则为悸。○'''师曰''':尺脉浮<ref>尺脉浮:[[赵开美]]本为“夫脉浮”。[[俞桥]]本、[[程林]]《[[金匮要略直解]]》、《[[医宗金鉴]]》同。其余诸本均作“尺”。</ref>,目晴<ref>晴:[[吴迁]]本作“”。应是。</ref>晕黄,衄未止;晕黄去,目睛慧了<ref>目睛慧了:指目睛清明,视物清晰。</ref>,知衄今止。○'''又曰''':从春至夏,衄者,太阳;从秋至冬,衄者,阳明。○衄家不可汗,汗出必额上陷<ref>额上陷:额上两旁动脉因血脱于上而致下陷不起。</ref>,脉紧急,直视不能眴<ref>眴:目动。</ref>,不得眠。○病人面无色<ref>面无色:《[[脉经]]》卷八作“面无血色”,诸注家皆以为是。</ref>,无寒热,脉沉弦者,衄;浮弱,手按之绝者,下血;烦咳者,必吐血。○夫吐血,咳逆,上气,其脉数而有热,不得卧者,死。○夫酒客咳者,必致吐血,此因极饮过度所致也。○寸口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寒虚相击,此名曰革,妇人则半产漏下,男子则亡血<ref>亡血:泛指一切出血症而出血过多。</ref>。○亡血不可发其表,汗出即<ref>即:[[赵开美]]本为“则”。</ref>寒慄而振<ref>寒慄而振:怕冷发抖貌。</ref>。○病人胸满,唇痿<ref>唇痿:口唇色萎不泽。痿,即“萎”。</ref>舌青,口燥,但欲嗽水,不欲嚥,无寒热,脉微大,来迟,腹不满,其人言我满,为有瘀血。○病者如热状<ref>如热状:[[徐彬]]《[[金匮要略论注]]》、[[尤怡]]《[[金匮要略心典]]》、[[陈念祖]]《[[金匮要略浅注]]》作“如有热伏”。</ref>,烦满,口干燥而渴,其脉反无热,此为阴状,是瘀血也,当下之。


火邪<ref>火邪:指误用烧针、艾灸、火熏等法劫汗亡阳,引起惊狂起卧不安的变证。</ref>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捄逆汤主之。
火邪<ref>火邪:指误用烧针、艾灸、火熏等法劫汗亡阳,引起惊狂起卧不安的变证。</ref>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捄逆汤主之。

2023年3月30日 (四) 13:52的最新版本

首页 新编金匮方论
◀上一篇 ·张仲景 下一篇▶

○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

脉证十二条 方五首

寸口脉动而弱,动即为惊,弱则为悸。○师曰:尺脉浮[1],目晴[2]晕黄,衄未止;晕黄去,目睛慧了[3],知衄今止。○又曰:从春至夏,衄者,太阳;从秋至冬,衄者,阳明。○衄家不可汗,汗出必额上陷[4],脉紧急,直视不能眴[5],不得眠。○病人面无色[6],无寒热,脉沉弦者,衄;浮弱,手按之绝者,下血;烦咳者,必吐血。○夫吐血,咳逆,上气,其脉数而有热,不得卧者,死。○夫酒客咳者,必致吐血,此因极饮过度所致也。○寸口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寒虚相击,此名曰革,妇人则半产漏下,男子则亡血[7]。○亡血不可发其表,汗出即[8]寒慄而振[9]。○病人胸满,唇痿[10]舌青,口燥,但欲嗽水,不欲嚥,无寒热,脉微大,来迟,腹不满,其人言我满,为有瘀血。○病者如热状[11],烦满,口干燥而渴,其脉反无热,此为阴状,是瘀血也,当下之。

火邪[12]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捄逆汤主之。

桂枝捄逆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灸生姜三两牡蛎五两,熬龙骨四两大枣十二枚蜀漆三两,洗去腥

右为末,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蜀漆,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心下悸者,半夏麻黄丸主之。

半夏麻黄丸方

半夏麻黄等分

右二味,末之,炼蜜和丸,小豆大,饮服三丸,日三服。

吐血不止者,栢叶汤主之。

栢叶汤方

栢叶干姜各三两三把

右三味,以水五升,取马通汁一升,合煮,取一升,分温再服。

下血,先便后血,此远血也,黄土汤主之。

黄土汤方

亦主吐血、衄血。

甘草干地黄白术附子阿胶黄芩各三两灶中黄土半斤

右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温二服。

下血,先血后便,此近血也,赤小豆当归散主之。方见狐惑中。

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

泻心汤方

亦治霍乱。

大黄二两黄连黄芩各乙两[13]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



  1. 尺脉浮:赵开美本为“夫脉浮”。俞桥本、程林金匮要略直解》、《医宗金鉴》同。其余诸本均作“尺”。
  2. 晴:吴迁本作“睛”。应是。
  3. 目睛慧了:指目睛清明,视物清晰。
  4. 额上陷:额上两旁动脉因血脱于上而致下陷不起。
  5. 眴:目动。
  6. 面无色:《脉经》卷八作“面无血色”,诸注家皆以为是。
  7. 亡血:泛指一切出血症而出血过多。
  8. 即:赵开美本为“则”。
  9. 寒慄而振:怕冷发抖貌。
  10. 唇痿:口唇色萎不泽。痿,即“萎”。
  11. 如热状:徐彬金匮要略论注》、尤怡金匮要略心典》、陈念祖金匮要略浅注》作“如有热伏”。
  12. 火邪:指误用烧针、艾灸、火熏等法劫汗亡阳,引起惊狂起卧不安的变证。
  13. 各乙两:赵开美本无“各”字,二药后标明“一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