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方/趺蹶手指臂胫转筋狐疝蛔虫病脉证并治第十九

勤求古训,博采众方
鹿野耕云留言 | 贡献2023年4月7日 (五) 10:16的版本
(差异) ←上一版本 | 最后版本 (差异) | 下一版本→ (差异)
首页 金匮要略方
◀上一篇 ·张仲景 下一篇▶

趺蹶手指臂胫转筋狐疝蛔虫病脉证并治[1]第十九

论一首 脉证二条 方四首

师曰:病者趺蹶[2],其人但能前不能却,刺腨入二寸,此太阳经伤也。

病人常以手指臂胫动[3],此人身体𥆧𥆧者,藜芦甘草汤主之[4]方未见[5]

转筋之为病,其人臂脚直,脉上下行,微弦,转筋入腹者,鸡屎白散主之。方[6]

鸡屎白散方[7]

鸡屎白

右一味,为散,取方寸匕,以水六合和,温服。

阴狐疝气者,偏有小大,时时上下,蜘蛛散主之。方:

蜘蛛散方[7]

蜘蛛十四枚,熬焦桂枝半两,去皮[8]

右二味为散,取八分一匕,饮和服,日再服,蜜丸亦得[9]

问曰:病腹痛有虫,其脉何以别之?师曰:腹中痛,其脉当沉,若弦,反洪大,故有蛔虫。

蛔虫之为病,令人吐涎,心痛,发作有时,毒药不止,甘草粉蜜汤主之。

甘草粉蜜汤方[7]

甘草二两,炙[10]一两[11]四两

右三味,㕮咀[12],以水三升,先煮甘草,取二升,去滓,内粉、蜜,搅令和,煎如薄粥,温服一升,差即止。

蛔厥者,其人[13]当吐蛔,令病者静,而复时烦者[14],此为脏寒,蛔上入其膈[15],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方[16]又主久利[17]

乌梅丸方[7]

乌梅三百枚[18]细辛六两干姜十两黄连十六两[19]当归四两附子六枚,炮,去皮[20]蜀椒[21]四两,去目及闭口者,汗[22]桂枝六两,去皮[23]人参六两[24]黄蘗六两[25]

右一十味[26],各异捣筛[27],合治之,以苦酒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斗米下[28],饭熟,捣成泥,和药相得[29],内臼中,与蜜杵三千下,丸如梧桐子[30]。先食饮服十丸,日三服[31],稍加二十丸[32]



  1. 手指臂胫:邓珍本“胫”作“肿”;脉证并治:邓珍本无“并”字。
  2. 病者趺蹶:邓珍本无“者”字。
  3. 臂胫动:邓珍本作“臂肿动”。
  4. 藜芦甘草汤主之:邓珍本“主之”下有“藜芦甘草汤方”六字。
  5. 方未见:邓珍本无“方”字。
  6. 方:邓珍本作“鸡屎白散方”。
  7. 7.0 7.1 7.2 7.3 此标题为整理者所加,原书无。
  8. 去皮:邓珍本无。
  9. 蜜丸亦得:邓珍本作“蜜丸亦可”。
  10. 炙:邓珍本无。
  11. 一两:邓珍本“两”下有“重”字。
  12. 㕮咀:邓珍本无。
  13. 其人:邓珍本无。
  14. 而复时烦者:邓珍本无“者”字。
  15. 蛔上入其膈:邓珍本无“其”字。
  16. 方:邓珍本作“乌梅丸方”。
  17. 又主久利:邓珍本无。
  18. 三百枚:邓珍本作“三百个”。
  19. 十六两:邓珍本作“乙斤”。
  20. 六枚,炮,去皮:邓珍本作“六两,炮”。
  21. 蜀椒:邓珍本作“川椒”。
  22. 去目及闭口者,汗:邓珍本作“去汗”。
  23. 去皮:邓珍本无。
  24. 六两:邓珍本无。
  25. 六两:邓珍本作“各六两”。
  26. 右一十味:邓珍本作“右十味”。
  27. 各异捣筛:邓珍本无“各”字。
  28. 蒸之五斗米下:邓珍本“五斗”作“五升”。
  29. 和药相得:邓珍本“药”下有“令”字。
  30. 丸如梧桐子大:邓珍本无“桐”字。
  31. 日三服:邓珍本无“日”字。
  32. 稍加二十丸:邓珍本“加”下有“至”字,“丸”下有“禁生冷滑臭等食”七字。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