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要略方/水氣病脈證並治第十四
首頁 | 《金匱要略方》 | |
◀上一篇 | 漢·張仲景 | 下一篇▶ |
水氣病脈證並治第十四
論七首 脈證五條 方八首
師曰:病有風水,有皮水,有正水,有石水,有黃汗。風水,其脈自浮,外證骨節疼痛,其人惡風;皮水,其脈亦浮,外證胕腫,按之沒指,不惡風,其腹如鼓,不渴,當發其汗;正水,其脈沉遲,外證自喘;石水,其脈自沉,外證腹滿不喘;黃汗,其脈沉遲,身體發熱[1],胸滿,四肢頭面腫,久不愈,必致癰膿。
脈浮而洪,浮則為風,洪則為氣[2],風氣相擊,身體洪腫,汗出乃愈。惡風則虛,此為風水;不惡風者,小便通利,上焦有寒,其人多涎[3],此為黃汗[4]。
太陽病,脈浮而緊,法當骨節疼痛,而[5]反不疼,身體反重而酸,其人不渴,汗出即愈,此為風水。惡寒者,此為極虛,發汗得之。渴而不惡寒者,此為皮水。身腫而冷,狀如周痹,胸中窒,不能食,反聚痛,暮躁不眠[6],此為黃汗,痛在骨節。咳而喘,不渴者,此為脾脹,其狀如腫,發汗即愈。然諸病此者,渴而下利,小便數者,皆不可發汗。里水者,一身面目自洪腫[7],其脈沉,小便不利,故令病水。假如小便自利,亡津液[8],故令渴也[9]。
趺陽脈當伏,今反緊,本自有寒,疝,瘕,腹中痛,醫反下之,下之即胸滿短氣。
趺陽脈當伏,今反數,本自有熱,消谷,小便數,今反不利,此欲作水。
寸口脈浮而遲,浮脈則熱[10],遲脈則潛,熱潛相搏,名曰沉。趺陽脈浮而數,浮脈則熱,數脈即止,熱止相搏,名曰伏。沉伏相搏,名曰水。沉則絡脈虛,伏則小便難,虛難相搏,水走皮膚,即為水矣。
寸口脈弦而緊,弦則衛氣不行,衛氣不行[11]即惡寒,水不沾流,走在腸間[12]。
少陰脈緊而沉,緊則為痛,沉則為水,小便即難。脈得諸沉,當責有水,身體腫重。水病脈出者,死。
夫水病人,目下有臥蠶,面目鮮澤,脈伏,其人消渴。病水腹大,小便不利,其脈沉絕者,有水,可下之。
問曰:病下利後,渴飲水,小便不利,腹滿因腫者,何也?答曰:此法當病水。若小便自利及汗出者,自當愈。
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氣,不得臥,煩而躁,其人陰腫。肝水者,其腹大,不能自轉側,脅下腹痛,時時津液微生,小便續通。肺水者,其身腫,小便難,時時鴨溏。脾水者,其腹大,四肢苦重,津液不生,但苦少氣,小便難。腎水者,其腹大,臍腫腰痛,不得尿,陰下濕如牛鼻上汗,其足逆冷,面反瘦。
師曰:諸有水者,腰以下腫,當利小便,腰以上腫,當發汗乃愈。
師曰:寸口脈沉而遲,沉則為水,遲則為寒,寒水相搏。趺陽脈伏,水谷不化,脾氣衰則鶩溏,胃氣衰則身腫。少陰脈細[13],男子則小便不利,婦人則經水不通。經為血,血不利則為水,名曰血分。
問曰:病者若水,面目、身體四肢皆腫,小便不利。師脈之[14],不言水,反言胸中痛,氣上沖咽,狀如炙肉,當微咳喘。審如師言,其脈何類?師曰:寸口脈沉而緊,沉為水,緊為寒,沉緊相搏,結在關元,始時當微,年盛不覺,陽衰之後,榮衛相干,陽損陰盛,結寒微動,緊氣上沖[15],喉咽塞噎,脅下急痛。醫以為留飲而大下之,氣擊不去,其病不除。後重吐之,胃家虛煩,咽燥欲飲水,小便不利,水谷不化,面目手足浮腫。又與葶藶丸下水,當時如小差,食飲過度,腫復如前,胸脅苦痛,象若奔豚,其水揚溢,則浮咳喘逆。當先攻擊沖氣令止,乃治咳,咳止,其喘自差。先治新病,病當在後。
風水脈浮,身重,汗出惡風者,防己黃芪湯主之。腹痛者[16]加芍藥。方見風濕中[17]。
風水惡風,一身悉腫,脈浮不渴,續自汗出,而無大熱者[18],越婢湯主之。方[19]:
越婢湯方[20]
麻黃六兩,去節[21],石膏半斤,碎[22],生薑三兩,切[23],大棗十五枚,擘[24],甘草二兩,炙[25]
右五味,㕮咀[26],以水六升,先煮麻黃再沸[27],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28],分溫三服。惡風者,加附子一枚,炮[29]。《古今錄驗》云:風水加術四兩[30]。
皮水為病,四肢腫,水氣在皮膚中,四肢聶聶動者,防己茯苓湯主之。方[31]:
防己茯苓湯方[20]
防己五兩[32],黃芪三兩,桂枝三兩,去皮[33],茯苓六兩,甘草二兩,炙[25]
右五味,㕮咀[26],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28],分溫再服[34]。
里水,越婢加術湯主之。方見腳氣中。
又,甘草麻黃湯亦主之。方[35]:
甘草麻黃湯方[20]
右二味,㕮咀[26],以水五升,先煮麻黃再沸[36],去上沫,內甘草,煮取三升,去滓[28],溫服一升,重覆汗出,不汗再服,慎風寒。
水之為病,其脈沉小,屬少陰。浮者為風,無水,虛脹者為氣。水,發其汗即已。脈沉者,宜附子麻黃湯[37];浮者,宜杏子湯[38]。
附子麻黃湯方[20]
附子[39]一枚,炮,去皮,破八片[40],麻黃二兩[41],去節[21],甘草二兩,炙[25]
右三味,㕮咀[26],以水七升,先煮麻黃再沸[36],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半,去滓[28],溫服八分,日三服。
杏子湯方[20]
厥而皮水者,蒲灰散主之。[44]
師曰[45]:黃汗之為病,身體腫一作重,發熱汗出而渴,狀如風水,汗沾衣,色正黃如柏汁,脈自沉。問曰[46]:何從得為之?師曰:以汗出入水中浴,水從汗孔入得之[47]。
黃芪芍藥桂枝苦酒湯方[20]
右三味,㕮咀[26],以苦酒一升,水七升相和,煮取三升,溫服一升,去滓[28],溫服一升,當心煩,服至六七日乃解。若心煩不止者,以苦酒阻故也。一方用美酒醯醯代苦酒。
黃汗之病,兩脛自冷,假令發熱,此屬歷節。食已汗出,又身常暮臥盜汗出者,此勞氣也。若汗出已,反發熱者,久久其身必甲錯,發熱不止者,必生惡瘡。若身重,汗出已輒輕者,久久必身瞤瞤,瞤瞤,即胸中痛,又從腰以上必汗出,下無汗,腰髖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狀,劇者不能食,身疼重,煩躁,小便不利,此為黃汗,桂枝加黃芪五兩湯主之。方:鄧氏本無「五兩」二字。
桂枝加黃耆湯方[20]
桂枝去皮、生薑、芍藥各三兩,甘草二兩,炙,大棗十二枚,擘,黃芪二兩
右六味,㕮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須臾飲熱稀粥一升余,以助藥力,溫覆取微汗。若不汗者,更取。
師曰:寸口脈遲而澀,遲則為寒,澀為血不足。趺陽脈微而遲,微則為氣,遲則為寒。寒氣不足,則手足逆冷,手足逆冷,則榮衛不利,榮衛不利則腹滿脅鳴相逐,氣轉膀胱,榮衛俱勞。陽氣不通即身冷,陰氣不通,即骨疼;陽前通則惡寒,陰前通則痹不仁;陰陽相得,其氣乃行,大氣一轉,其氣乃散。實則失氣,虛則遺尿,名曰氣分。
氣分,心下堅大如盤,邊如旋杯,水飲所作,桂枝去芍藥加麻黃細辛附子湯主之。方:
桂枝去芍藥加麻黃細辛附子湯方[20]
桂枝去皮、生薑切,各三兩,甘草二兩,炙,大棗十二枚,擘,麻黃二兩,去節,細辛二兩,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右七味,㕮咀,以水七升,先煮麻黃再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當汗出,如蟲行皮中,即愈。
心下堅大如盤,邊如旋盤,水飲所作,枳實術湯主之。方:
枳術湯方[20]
右二味,㕮咀,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腹中軟,即當散也。
附方:
夫風水,脈浮為在表,其人或頭汗出,表無他病,病者但下重,故知從腰以上為和,腰以下當腫及陰,難以屈伸,防己黃芪湯主之。方見風濕中,見《外台》,出《深師》。
- ↑ 身體發熱:鄧珍本無「體」字。
- ↑ 洪則為氣:鄧珍本其下有「風氣相摶,風強則為隱疹,身體為癢,癢為泄風,久為痂癩,氣強則為水,難以俯仰」三十一字。
- ↑ 其人多涎:鄧珍本作「其口多涎」。
- ↑ 此為黃汗:鄧珍本此條下有「寸口脈沉滑者,中有水氣,面目腫大,有熱,名曰風水,視人之目褁上微擁,如蠶新臥起狀,其頸脈動,時時咳,按其手足上,陷而不起者,風水」一條,凡五十三字。
- ↑ 而:鄧珍本無。
- ↑ 暮躁不眠:鄧珍本作「暮躁不得眠」。
- ↑ 自洪腫:鄧珍本作「黃腫」。
- ↑ 亡津液:鄧珍本「亡」字上有「此」字。
- ↑ 故令渴也:鄧珍本其下有「越婢加術湯主之,方見下」十字。
- ↑ 浮脈則熱:鄧珍本「則」作「即」。
- ↑ 衛氣不行:鄧珍本無。
- ↑ 走在腸間:鄧珍本作「走於腸間」。
- ↑ 少陰脈細:鄧珍本其上有「少陰脈卑」四字。
- ↑ 師脈之:鄧珍本無「師」字。
- ↑ 緊氣上沖:鄧珍本作「腎氣上沖」。
- ↑ 者:鄧珍本無。
- ↑ 方見風濕中:鄧珍本作「防己黃耆湯方:防己乙兩,黃耆乙兩乙分,白朮叄分,甘草半兩,炙,右銼,每服五錢匕,生薑四片,棗一枚,水盞半,煎取八分。去滓,溫服,良久再服」。
- ↑ 而無大熱者:鄧珍本作「無大熱」。
- ↑ 方:鄧珍本作「越婢湯方」。
-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此標題為整理者所加,原書無。
- ↑ 21.0 21.1 21.2 去節:鄧珍本無。
- ↑ 碎:鄧珍本無。
- ↑ 切:鄧珍本無。
- ↑ 擘:鄧珍本無。
- ↑ 25.0 25.1 25.2 25.3 炙:鄧珍本無。
- ↑ 26.0 26.1 26.2 26.3 26.4 㕮咀:鄧珍本無。
- ↑ 再沸:鄧珍本無。
- ↑ 28.0 28.1 28.2 28.3 28.4 去滓:鄧珍本無。
- ↑ 炮:鄧珍本為小注。
- ↑ 《古今錄驗》云:風水加術四兩:鄧珍本作「風水,加術四兩。《古今錄驗》」,其中前六字為大字,後四字為小注,無「雲」字。
- ↑ 方:鄧珍本作「防己茯苓湯方」。
- ↑ 五兩:鄧珍本作「三兩」。
- ↑ 33.0 33.1 去皮:鄧珍本無。
- ↑ 再服:鄧珍本作「三服」。
- ↑ 自前行小注「方見腳氣中」至此,鄧珍本作「甘草麻黃湯亦主之。越婢加術湯方見上,於內加白朮四兩。又見腳氣中。甘草麻黃湯方」,其中「見上,於內加白朮四兩,又見腳氣中」為小注,其於為大字。
- ↑ 36.0 36.1 再沸:鄧珍本無。
- ↑ 附子麻黃湯:鄧珍本作「麻黃附子湯」。
- ↑ 杏子湯:鄧珍本「湯」下有「麻黃附子湯方」六字。
- ↑ 附子:鄧珍本此方三味的順序為麻黃、甘草、附子。
- ↑ 去皮,破八片:鄧珍本無。
- ↑ 二兩:鄧珍本作「三兩」。
- ↑ 未見:鄧珍本作小注。
- ↑ 杏子:鄧珍本作「杏仁」。
- ↑ 方見消渴中。
- ↑ 師曰:鄧珍本作「問曰」。
- ↑ 問曰:鄧珍本無。
- ↑ 水從汗孔入得之:鄧珍本「得之」下有「宜耆芍桂酒湯主之」八字。
- ↑ 黃汗:鄧珍本無。
- ↑ 主之:鄧珍本無。
- ↑ 方:鄧珍本作「黃耆芍藥桂枝苦酒湯方」。
- ↑ 二兩:鄧珍本作「三兩」。
◀上一篇 | 下一篇▶ |
|
中医百科不提供医学建议。本站内容仅供学习和参考,不能替代医生和其他医务人员的建议。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免责声明的约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