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要略方/腹滿寒疝宿食病脈證並治第十

勤求古訓,博采眾方
於 2023年2月15日 (三) 13:07 由 鹿野耕云留言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差異) ←上個修訂 | 最新修訂 (差異) | 下個修訂→ (差異)
首頁 金匱要略方
◀上一篇 ·張仲景 下一篇▶

腹滿寒疝宿食病脈證並治脈證並治:鄧珍本無「並」字。第十

脈證一十八條 方一十三首[1]

趺陽脈微弦,法當腹滿,不滿者必便難,兩胠疼痛,此虛寒從下上也,當以溫藥服之。

病者腹滿,按之不痛為虛,痛者為實[2],可下之。舌黃未下者,下之黃自去。

腹滿時減,復如故,此為寒,當與溫藥。

病者痿黃,躁而不渴,胸中寒實,而利不止者,死。

寸口脈弦者,即脅下拘急而痛,其人嗇嗇惡寒也。

夫中寒家,喜欠,其人清涕出,發熱色和者,善嚏。

中寒,其人下利,以里虛也,欲嚏不能,此人肚中寒。一雲痛。

夫瘦人繞臍痛,必有風冷,谷氣不行,而反下之,其氣必沖,不沖者,心下則痞。

病腹滿,發熱十日,脈浮而數,飲食如故,厚朴七物湯主之。方[3]

厚朴七物湯方[4]

厚朴半斤,炙[5]甘草三兩,炙[6]大黃三兩[7]大棗十枚,擘[8]枳實五枚,炙[5]桂枝二兩,去皮[9]生薑五兩,切[10]

右藥,㕮咀[11],以水一斗,煮取四升,去滓[12],溫服八合,日三服。嘔者加半夏五合,下利者[13]大黃,寒多者加生薑至半斤。

腹中寒氣,雷鳴切痛,胸脅逆滿,嘔吐,附子粳米湯主之。方[14]

附子粳米湯方[4]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15]半夏半升,洗[16]甘草一兩,炙[5]大棗十枚,擘[8]粳米半升

右五味,㕮咀[17],以水八升,煮米熟,湯成,去滓,溫服一升,三日服。

腹滿,脈數[18],厚朴三物湯主之。方[19]

厚朴三物湯方[4]

厚朴半斤,炙[20]大黃四兩枳實五枚,炙[5]

右藥,㕮咀[21],以水一斗二升,先煮二味,取五升,內大黃,煮取三升,去滓[12],溫服[22]一升。腹中轉動更服,不動勿服[23]

病腹中[24]滿痛者,此為實也,當下之,宜大柴胡湯。方[25]

大柴胡湯方[4]

柴胡八兩[26]黃芩三兩芍藥三兩半夏半升,洗枳實四枚,炙大棗[27]十二枚,擘[8]生薑五兩,切[10]

右七味[28],㕮咀[17],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29],溫服一升[30]。一方加大黃二兩,若不加,恐不名大柴胡也[31]

腹滿不減,減不足言,當須下之,宜大承氣湯[32]方見痓病中[33]

心胸中大寒痛,嘔,不能飲食,腹中寒,上沖皮起,出見有頭足,上下痛而不可觸近,大建中湯主之。方[34]

大建中湯方[4]

蜀椒二合,汗乾薑四兩人參二兩

右三味,㕮咀[17],以水四升[35],去滓,內膠飴一升,微火煎取一升半,分溫再服。如一炊頃,可飲粥二升許[36],更服,當一日食糜,溫覆之。

脅下偏痛,發熱,其脈弦緊[37],此寒也。以溫藥下之,宜大黃附子湯。方[38]

大黃附子湯方[4]

大黃三兩附子三枚,炮,去皮,破[39]細辛二兩

右三味,㕮咀[17],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去滓[12],分溫三服。若強人煮取二升半,分三服[40],服後如人行四五里,進一服。

寒氣厥逆,赤丸主之。方[41]

赤丸方[4]

茯苓四兩半夏四兩,洗,一方用桂細辛[42]一兩,《千金》作人參烏頭二兩,炮,去皮[9]附子二兩炮,去皮射罔一枚,如棗大

右六味,末之,內真朱為色,煉蜜和[43]丸如麻子大,先食酒飲服一丸[44],日再夜一服。不知,二丸為度[45]

寸口[46]脈弦而緊,弦則衛氣不行,衛氣不行[47]即惡寒;緊則不欲食,弦緊相摶[48],即為寒疝。寒疝繞臍痛,若發則白汗出[49],手足厥寒[50],其脈沉弦者,大烏頭煎主之。方[51]

大烏頭煎方[4]

烏頭十五枚,熬黑[52],不㕮咀

右一味[53],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內蜜二升,煎令水氣盡,取二升。強人服七合,弱人服五合。不差,明日更服,慎[54]不可一日再服。鄧氏烏頭「大者五枚」十字必誤也[55]

寒疝,腹中痛及脅痛里急者,當歸生薑羊肉湯主之。方[56]

當歸生薑羊肉湯方[4]

當歸三兩生薑五兩,切[10]羊肉一斤

右三味,㕮咀[17],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12],溫服七合,日三服。若寒多者加生薑成一斤;痛多而嘔者,加橘皮二兩、術[57]一兩。加生薑者,亦加水五升,煮取三升二合,服之。

寒疝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者,身疼痛[58],灸刺諸藥不能治,抵當烏頭桂枝湯主之。方[59]

抵當烏頭桂枝湯方[4]

烏頭五枚,實者去角[60]

右一味,以蜜二斤,煎減半,去滓,以桂枝湯五合解之,今得一升許[61]。初服二合,不知,即服三合,又不知,復更[62]加至五合。其知者如醉狀,得吐者為中病。

桂枝湯方

桂枝去皮[63]芍藥[64]生薑[65]各三兩[66]甘草二兩,炙大棗十二枚,擘[8]

右五味,㕮咀[67],以水七升,煮取三升[68],去滓。

附方[69]

烏頭湯主寒疝[70],腹中絞痛,賊風入腹[71],攻五臟,拘急不得轉側,叫呼[72],發作有時,使人陰縮,手足厥逆。用上方,見《外台[73]

夫脈浮[74]而緊乃弦,狀如弓弦,按之不移。脈數弦者,當下其寒;脈雙弦[75]而遲者,必心下堅;脈大而緊者,陽中有陰,可下之[76]

寒疝腹中痛者[77],柴胡桂枝湯主之。方[78]

柴胡桂枝湯湯方[4]

柴胡四兩黃芩人參芍藥桂枝去皮[9]生薑[10],各一兩半甘草一兩,炙[5]半夏二合[79],洗[80]大棗六枚,擘[8]

右九味,㕮咀[17],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12],溫服一升,日三服。

卒疝,走馬湯主之。方[81]

走馬湯方[4]

巴豆二枚,去皮心,熬杏仁二枚,去皮尖[82]

右二味,取[83]綿纏,槌[84]令碎,熱湯二合,捻取白汁飲之,當下。老小量之,通治飛屍鬼擊病。並見《外台[85]

問曰:人病有宿食,何以別之?師曰:寸口脈浮而大,按之反澀,尺中亦微而澀,故知有宿食,大承氣湯主之。方見痓病中[86]

脈緊者[87],如轉索無常者,有宿食[88]

脈緊頭痛,風寒,腹中有宿食不化[89]一雲寸口脈緊。[90]

大承氣湯方[4]

脈數而滑者,實也,此有宿食。下之愈,宜大承氣湯。方見痓病中[91]

下利不欲食[92]者,有宿食故[93]也,當下之,宜大承氣湯。用上方[94]

宿食在上管[95],當吐之,可與[96]瓜蒂散。方[97]

瓜蒂散方

瓜蒂一分,熬黃赤小豆一分,熬[98]

右二味,杵為散,取一錢匕[99],以香豉一合,熱湯七合[100],煮取汁,和散[101],溫服之。不吐者,少少加之[102],快吐乃止[103]。 亡血虛家不可與之[104]


《金匱要略方》卷上



  1. 脈證一十八條 方一十三首:鄧珍本作「論一首 脈證十六條 方十四首」
  2. 痛者為實:鄧珍本作「實者為實」,誤。
  3. 方:鄧珍本作「厚朴七物湯方」。
  4. 4.00 4.01 4.02 4.03 4.04 4.05 4.06 4.07 4.08 4.09 4.10 4.11 4.12 此標題為整理者所加,原書無。
  5. 5.0 5.1 5.2 5.3 5.4 炙:鄧珍本無。
  6. 三兩,炙:鄧珍本無。
  7. 三兩:鄧珍本作「各三兩」。
  8. 8.0 8.1 8.2 8.3 8.4 擘:鄧珍本無。
  9. 9.0 9.1 9.2 去皮:鄧珍本無。
  10. 10.0 10.1 10.2 10.3 切:鄧珍本無。
  11. 右藥,㕮咀:鄧珍本作「右七味」。
  12. 12.0 12.1 12.2 12.3 12.4 去滓:鄧珍本無。
  13. 者:鄧珍本無。
  14. 方:鄧珍本作「附子粳米湯方」。
  15. 去皮,破八片:鄧珍本無。
  16. 洗:鄧珍本無。
  17.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㕮咀:鄧珍本無。
  18. 腹滿,脈數:鄧珍本作「痛而閉者」。
  19. 方:鄧珍本作「厚朴三物湯方」。
  20. 半斤,炙:鄧珍本作「八兩」。
  21. 右藥,㕮咀:鄧珍本作「右三味」。
  22. 溫服:鄧珍本作「溫分」,誤。
  23. 腹中轉動更服,不動勿服:鄧珍本作「以利為度」。
  24. 病腹中:鄧珍本作「按之心下」。
  25. 方:鄧珍本作「大柴胡湯方」。
  26. 八兩:鄧珍本作「半斤」。
  27. 大棗:鄧珍本其上有「大黃二兩」。
  28. 右七味:鄧珍本作「右八味」。
  29. 取三升:鄧珍本無。
  30. 溫服一升:鄧珍本其下有「日三服」三字。
  31. 「一方」至此,鄧珍本無。
  32. 宜大承氣湯:鄧珍本「宜大承氣湯」下有「大承氣湯方:大黃四兩,酒洗,厚朴半斤,去皮,炙,枳實五枚,炙,芒消三合。右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內大黃,煮取二升,內芒消,更上火微一二沸,分溫再服。得下,余勿服」六十九字。
  33. 方見痓病中:鄧珍本無。
  34. 方:大建中湯方。
  35. 以水四升:鄧珍本「四升」下有「煮取二升」四字,當是。
  36. 二升許:鄧珍本作「二升後」。
  37. 弦緊:鄧珍本作「緊弦」。
  38. 方:鄧珍本作「大黃附子湯方」。
  39. 去皮,破:鄧珍本無。
  40. 分三服:鄧珍本「分」下有「溫」字。
  41. 方:鄧珍本作「赤丸方」。
  42. 細辛:鄧珍本此下二味的順序為烏頭、細辛。又鄧珍本此方唯茯苓、半夏、烏頭、細辛四味,無附子、射罔二味。
  43. 和:鄧珍本無。
  44. 飲服一丸:鄧珍本作「飲下三丸」。
  45. 二丸為度:鄧珍本作「稍增之,以知為度」。
  46. 寸口:鄧珍本作「腹痛」。
  47. 衛氣不行:鄧珍本無。
  48. 弦緊相摶:鄧珍本為「邪正相摶」。
  49. 若發則白汗出:當行天頭附箋:「若發則白汗出,『白』一作『自』。」
  50. 寒:鄧珍本作「冷」。
  51. 方:鄧珍本作「烏頭煎方」。
  52. 十五枚,熬黑:鄧珍本作「大者五枚,熬,去皮」。
  53. 一味:鄧珍本無。
  54. 慎:鄧珍本無。
  55. 鄧氏烏頭「大者五枚」十字必誤也:此句是吳遷注文。其中「十字必誤」指鄧珍本「烏頭」下「大者五枚,熬,去皮,不㕮咀」十字。
  56. 方:鄧珍本作「當歸生薑羊肉湯」。
  57. 術:鄧珍本作「白朮」。
  58. 手足不仁者,身疼痛:鄧珍本作「手足不仁,若身疼痛」,又當行天頭附箋:「者身疼痛,『者』字誤,當作『苦』。」
  59. 方:鄧珍本作「烏頭桂枝湯方」
  60. 五枚,實者去角:鄧珍本無。
  61. 一升:鄧珍本作「一升後」。
  62. 更:鄧珍本無。
  63. 去皮:鄧珍本其上有「三兩」二字。
  64. 芍藥:鄧珍本其下有「三兩」二字。
  65. 生薑:鄧珍本此下三味的順序為甘草、生薑、大棗。
  66. 各三兩:鄧珍本無「各」字。
  67. 㕮咀:鄧珍本作「剉」。
  68. 煮取三升:鄧珍本此句上有「微火」二字。
  69. 附方:鄧珍本無「方」字。
  70. 烏頭湯主寒疝:鄧珍本作「《外台》烏頭湯治寒疝」。
  71. 賊風入腹:鄧珍本無「腹」字。
  72. 叫呼:鄧珍本無。
  73. 用上方,見《外台》:鄧珍本作「見上方」。
  74. 夫脈浮:鄧珍本作「其脈數」。
  75. 雙弦:鄧珍本作「緊大」。
  76. 「夫脈浮」至此,此條鄧珍本在「附方」之前。
  77. 寒疝腹中痛者:鄧珍本無。
  78. 柴胡桂枝湯主之。方:鄧珍本作「《外台》柴胡桂枝湯方治心腹卒中痛者」。
  79. 二合:鄧珍本作「二合半」。
  80. 洗:鄧珍本無。
  81. 卒疝,走馬湯主之。方:鄧珍本作「《外台》走馬湯治中惡,心痛腹脹,大便不通」。
  82. 去皮尖:鄧珍本無。
  83. 取:鄧珍本作「以」。
  84. 槌:鄧珍本作「搥」。
  85. 並見《外台》:鄧珍本無。
  86. 方見痓病中:鄧珍本無。
  87. 者:鄧珍本無。
  88. 有宿食:鄧珍本「食」下有「也」字。
  89. 腹中有宿食不化:鄧珍本「化」下也「也」字。
  90. 「脈緊者如轉索」至此,鄧珍本在卷末。
  91. 方見痓病中:鄧珍本無。
  92. 不欲食:鄧珍本作「不飲食」。
  93. 故:鄧珍本無。
  94. 用上方:鄧珍本無。鄧珍本「宜大承氣湯」下有「大承氣湯方見前痓病中」十字。
  95. 管:鄧珍本作「脘」
  96. 可與:鄧珍本作「宜」。
  97. 方:鄧珍本作「瓜蒂散方」。
  98. 熬:鄧珍本作「煮」。
  99. 取一錢匕:鄧珍本無。
  100. 以香豉一合,熱湯七合:鄧珍本作「以香豉七合」。
  101. 和散:鄧珍本其下有「一錢匕」三字。
  102. 少少加之:鄧珍本作「少加之」。
  103. 快吐乃止:鄧珍本作「以快吐為度而止」。
  104. 亡血虛家不可與之:鄧珍本為小注,作「亡血及虛者不可與之。」。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