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要略方/腹滿寒疝宿食病脈證並治第十
首頁 | 《金匱要略方》 | |
◀上一篇 | 漢·張仲景 | 下一篇▶ |
腹滿寒疝宿食病脈證並治脈證並治:鄧珍本無「並」字。第十
脈證一十八條 方一十三首[1]
趺陽脈微弦,法當腹滿,不滿者必便難,兩胠疼痛,此虛寒從下上也,當以溫藥服之。
病者腹滿,按之不痛為虛,痛者為實[2],可下之。舌黃未下者,下之黃自去。
腹滿時減,復如故,此為寒,當與溫藥。
病者痿黃,躁而不渴,胸中寒實,而利不止者,死。
寸口脈弦者,即脅下拘急而痛,其人嗇嗇惡寒也。
夫中寒家,喜欠,其人清涕出,發熱色和者,善嚏。
中寒,其人下利,以里虛也,欲嚏不能,此人肚中寒。一雲痛。
夫瘦人繞臍痛,必有風冷,谷氣不行,而反下之,其氣必沖,不沖者,心下則痞。
病腹滿,發熱十日,脈浮而數,飲食如故,厚朴七物湯主之。方[3]:
厚朴七物湯方[4]
厚朴半斤,炙[5],甘草三兩,炙[6],大黃三兩[7],大棗十枚,擘[8],枳實五枚,炙[5],桂枝二兩,去皮[9],生薑五兩,切[10]
右藥,㕮咀[11],以水一斗,煮取四升,去滓[12],溫服八合,日三服。嘔者加半夏五合,下利者[13]去大黃,寒多者加生薑至半斤。
腹中寒氣,雷鳴切痛,胸脅逆滿,嘔吐,附子粳米湯主之。方[14]:
附子粳米湯方[4]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15],半夏半升,洗[16],甘草一兩,炙[5],大棗十枚,擘[8],粳米半升
右五味,㕮咀[17],以水八升,煮米熟,湯成,去滓,溫服一升,三日服。
厚朴三物湯方[4]
右藥,㕮咀[21],以水一斗二升,先煮二味,取五升,內大黃,煮取三升,去滓[12],溫服[22]一升。腹中轉動更服,不動勿服[23]。
病腹中[24]滿痛者,此為實也,當下之,宜大柴胡湯。方[25]:
大柴胡湯方[4]
柴胡八兩[26],黃芩三兩,芍藥三兩,半夏半升,洗,枳實四枚,炙,大棗[27]十二枚,擘[8],生薑五兩,切[10]
右七味[28],㕮咀[17],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29],溫服一升[30]。一方加大黃二兩,若不加,恐不名大柴胡也[31]。
腹滿不減,減不足言,當須下之,宜大承氣湯[32]。方見痓病中[33]。
心胸中大寒痛,嘔,不能飲食,腹中寒,上沖皮起,出見有頭足,上下痛而不可觸近,大建中湯主之。方[34]:
大建中湯方[4]
右三味,㕮咀[17],以水四升[35],去滓,內膠飴一升,微火煎取一升半,分溫再服。如一炊頃,可飲粥二升許[36],更服,當一日食糜,溫覆之。
脅下偏痛,發熱,其脈弦緊[37],此寒也。以溫藥下之,宜大黃附子湯。方[38]:
大黃附子湯方[4]
右三味,㕮咀[17],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去滓[12],分溫三服。若強人煮取二升半,分三服[40],服後如人行四五里,進一服。
寒氣厥逆,赤丸主之。方[41]:
赤丸方[4]
茯苓四兩,半夏四兩,洗,一方用桂,細辛[42]一兩,《千金》作人參,烏頭二兩,炮,去皮[9],附子二兩炮,去皮,射罔一枚,如棗大
右六味,末之,內真朱為色,煉蜜和[43]丸如麻子大,先食酒飲服一丸[44],日再夜一服。不知,二丸為度[45]。
寸口[46]脈弦而緊,弦則衛氣不行,衛氣不行[47]即惡寒;緊則不欲食,弦緊相摶[48],即為寒疝。寒疝繞臍痛,若發則白汗出[49],手足厥寒[50],其脈沉弦者,大烏頭煎主之。方[51]:
大烏頭煎方[4]
右一味[53],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內蜜二升,煎令水氣盡,取二升。強人服七合,弱人服五合。不差,明日更服,慎[54]不可一日再服。鄧氏烏頭「大者五枚」十字必誤也[55]。
寒疝,腹中痛及脅痛里急者,當歸生薑羊肉湯主之。方[56]:
當歸生薑羊肉湯方[4]
右三味,㕮咀[17],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12],溫服七合,日三服。若寒多者加生薑成一斤;痛多而嘔者,加橘皮二兩、術[57]一兩。加生薑者,亦加水五升,煮取三升二合,服之。
寒疝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者,身疼痛[58],灸刺諸藥不能治,抵當烏頭桂枝湯主之。方[59]:
抵當烏頭桂枝湯方[4]
右一味,以蜜二斤,煎減半,去滓,以桂枝湯五合解之,今得一升許。初服二合,不知,即服三合,又不知,復更加至五合。其知者如醉狀,得吐者為中病。
桂枝湯方
右五味,㕮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
附方:
烏頭湯主寒疝,腹中絞痛,賊風入腹,攻五臟,拘急不得轉側,呌呌呼,發作有時,使人陰縮,手足厥逆。用上方,見《外台》。
夫脈浮而緊乃弦,狀如弓弦,按之不移。脈數弦者,當下其寒;脈雙弦而遲者,必心下堅;脈大而緊者,陽中有陰,可下之。
寒疝腹中痛者,柴胡桂枝湯主之。方:
柴胡桂枝湯湯方[4]
柴胡四兩,黃芩、人參、芍藥、桂枝去皮、生薑切,各一兩半,甘草一兩,炙,半夏二合,洗,大棗六枚,擘
右九味,㕮咀,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卒疝,走馬湯主之。方:
走馬湯方[4]
右二味,取綿纏,搥令碎,熱湯二合,捻取白汁飲之,當下。老小量之,通治飛屍鬼擊病。並見《外台》。
問曰:人病有宿食,何以別之?師曰:寸口脈浮而大,按之反澀,尺中亦微而澀,故知有宿食,大承氣湯主之。方見痓病中。
脈緊者,如轉索無常者,有宿食。
脈緊頭痛,風寒,腹中有宿食不化。 一雲寸口脈緊。
大承氣湯方[4]
脈數而滑者,實也,此有宿食。下之愈,宜大承氣湯。方見痓病中。
下利不欲食者,有宿食故也,當下之,宜大承氣湯。用上方。
宿食在上管,當吐之,可與宜瓜蒂散。方:
瓜蒂散方
右二味,杵為散,取一錢匕,以香豉一合,熱湯七合煮取汁,和散,溫服之。不吐者,少少加之,快吐乃止。 亡血虛家不可與之。
《金匱要略方》卷上
- ↑ 脈證一十八條 方一十三首:鄧珍本作「論一首 脈證十六條 方十四首」
- ↑ 痛者為實:鄧珍本作「實者為實」,誤。
- ↑ 方:鄧珍本作「厚朴七物湯方」。
- ↑ 4.00 4.01 4.02 4.03 4.04 4.05 4.06 4.07 4.08 4.09 4.10 4.11 4.12 此標題為整理者所加,原書無。
- ↑ 5.0 5.1 5.2 5.3 炙:鄧珍本無。
- ↑ 三兩,炙:鄧珍本無。
- ↑ 三兩:鄧珍本作「各三兩」。
- ↑ 8.0 8.1 8.2 擘:鄧珍本無。
- ↑ 9.0 9.1 去皮:鄧珍本無。
- ↑ 10.0 10.1 10.2 切:鄧珍本無。
- ↑ 右藥,㕮咀:鄧珍本作「右七味」。
- ↑ 12.0 12.1 12.2 12.3 去滓:鄧珍本無。
- ↑ 者:鄧珍本無。
- ↑ 方:鄧珍本作「附子粳米湯方」。
- ↑ 去皮,破八片:鄧珍本無。
- ↑ 洗:鄧珍本無。
- ↑ 17.0 17.1 17.2 17.3 17.4 㕮咀:鄧珍本無。
- ↑ 腹滿,脈數:鄧珍本作「痛而閉者」。
- ↑ 方:鄧珍本作「厚朴三物湯方」。
- ↑ 半斤,炙:鄧珍本作「八兩」。
- ↑ 右藥,㕮咀:鄧珍本作「右三味」。
- ↑ 溫服:鄧珍本作「溫分」,誤。
- ↑ 腹中轉動更服,不動勿服:鄧珍本作「以利為度」。
- ↑ 病腹中:鄧珍本作「按之心下」。
- ↑ 方:鄧珍本作「大柴胡湯方」。
- ↑ 八兩:鄧珍本作「半斤」。
- ↑ 大棗:鄧珍本其上有「大黃二兩」。
- ↑ 右七味:鄧珍本作「右八味」。
- ↑ 取三升:鄧珍本無。
- ↑ 溫服一升:鄧珍本其下有「日三服」三字。
- ↑ 「一方」至此,鄧珍本無。
- ↑ 宜大承氣湯:鄧珍本「宜大承氣湯」下有「大承氣湯方:大黃四兩,酒洗,厚朴半斤,去皮,炙,枳實五枚,炙,芒消三合。右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內大黃,煮取二升,內芒消,更上火微一二沸,分溫再服。得下,余勿服」六十九字。
- ↑ 方見痓病中:鄧珍本無。
- ↑ 方:大建中湯方。
- ↑ 以水四升:鄧珍本「四升」下有「煮取二升」四字,當是。
- ↑ 二升許:鄧珍本作「二升後」。
- ↑ 弦緊:鄧珍本作「緊弦」。
- ↑ 方:鄧珍本作「大黃附子湯方」。
- ↑ 去皮,破:鄧珍本無。
- ↑ 分三服:鄧珍本「分」下有「溫」字。
- ↑ 方:鄧珍本作「赤丸方」。
- ↑ 細辛:鄧珍本此下二味的順序為烏頭、細辛。又鄧珍本此方唯茯苓、半夏、烏頭、細辛四味,無附子、射罔二味。
- ↑ 和:鄧珍本無。
- ↑ 飲服一丸:鄧珍本作「飲下三丸」。
- ↑ 二丸為度:鄧珍本作「稍增之,以知為度」。
- ↑ 寸口:鄧珍本作「腹痛」。
- ↑ 衛氣不行:鄧珍本無。
- ↑ 弦緊相摶:鄧珍本為「邪正相摶」。
- ↑ 若發則白汗出:當行天頭附箋:「若發則白汗出,『白』一作『自』。」
- ↑ 寒:鄧珍本作「冷」。
- ↑ 方:鄧珍本作「烏頭煎方」。
- ↑ 十五枚,熬黑:鄧珍本作「大者五枚,熬,去皮」。
- ↑ 一味:鄧珍本無。
- ↑ 慎:鄧珍本無。
- ↑ 鄧氏烏頭「大者五枚」十字必誤也:此句是吳遷注文。其中「十字必誤」指鄧珍本「烏頭」下「大者五枚,熬,去皮,不㕮咀」十字。
- ↑ 方:鄧珍本作「當歸生薑羊肉湯」。
- ↑ 術:鄧珍本作「白朮」。
- ↑ 手足不仁者,身疼痛:鄧珍本作「手足不仁,若身疼痛」,又當行天頭附箋:「者身疼痛,『者』字誤,當作『苦』。」
- ↑ 方:鄧珍本作「烏頭桂枝湯方」
- ↑ 五枚,實者去角:鄧珍本無。
◀上一篇 | 下一篇▶ |
|
中医百科不提供医学建议。本站内容仅供学习和参考,不能替代医生和其他医务人员的建议。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免责声明的约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