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金匮要略方》 | |
◀上一篇 | 汉·张仲景 | 下一篇▶ |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脉证并治:邓珍本无“并”字。第十
脉证一十八条 方一十三首[1]
趺阳脉微弦,法当腹满,不满者必便难,两胠疼痛,此虚寒从下上也,当以温药服之。
病者腹满,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2],可下之。舌黄未下者,下之黄自去。
腹满时减,复如故,此为寒,当与温药。
病者痿黄,躁而不渴,胸中寒实,而利不止者,死。
寸口脉弦者,即胁下拘急而痛,其人啬啬恶寒也。
夫中寒家,喜欠,其人清涕出,发热色和者,善嚏。
中寒,其人下利,以里虚也,欲嚏不能,此人肚中寒。一云痛。
夫瘦人绕脐痛,必有风冷,谷气不行,而反下之,其气必冲,不冲者,心下则痞。
病腹满,发热十日,脉浮而数,饮食如故,厚朴七物汤主之。方[3]:
厚朴七物汤方[4]
厚朴半斤,炙[5],甘草三两,炙[6],大黄三两[7],大枣十枚,擘[8],枳实五枚,炙[5],桂枝二两,去皮[9],生姜五两,切[10]
右药,㕮咀[11],以水一斗,煮取四升,去滓[12],温服八合,日三服。呕者加半夏五合,下利者[13]去大黄,寒多者加生姜至半斤。
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附子粳米汤主之。方[14]:
附子粳米汤方[4]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15],半夏半升,洗[16],甘草一两,炙[5],大枣十枚,擘[8],粳米半升
右五味,㕮咀[17],以水八升,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三日服。
厚朴三物汤方[4]
右药,㕮咀[21],以水一斗二升,先煮二味,取五升,内大黄,煮取三升,去滓[12],温服[22]一升。腹中转动更服,不动勿服[23]。
病腹中[24]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柴胡汤。方[25]:
大柴胡汤方[4]
柴胡八两[26],黄芩三两,芍药三两,半夏半升,洗,枳实四枚,炙,大枣[27]十二枚,擘[8],生姜五两,切[10]
右七味[28],㕮咀[17],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29],温服一升[30]。一方加大黄二两,若不加,恐不名大柴胡也[31]。
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须下之,宜大承气汤[32]。方见痓病中[33]。
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大建中汤主之。方[34]:
大建中汤方[4]
右三味,㕮咀[17],以水四升[35],去滓,内胶饴一升,微火煎取一升半,分温再服。如一炊顷,可饮粥二升许[36],更服,当一日食糜,温覆之。
胁下偏痛,发热,其脉弦紧[37],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方[38]:
大黄附子汤方[4]
右三味,㕮咀[17],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去滓[12],分温三服。若强人煮取二升半,分三服[40],服后如人行四五里,进一服。
寒气厥逆,赤丸主之。方[41]:
赤丸方[4]
茯苓四两,半夏四两,洗,一方用桂,细辛[42]一两,《千金》作人参,乌头二两,炮,去皮[9],附子二两炮,去皮,射罔一枚,如枣大
右六味,末之,内真朱为色,炼蜜和[43]丸如麻子大,先食酒饮服一丸[44],日再夜一服。不知,二丸为度[45]。
寸口[46]脉弦而紧,弦则卫气不行,卫气不行[47]即恶寒;紧则不欲食,弦紧相抟[48],即为寒疝。寒疝绕脐痛,若发则白汗出[49],手足厥寒[50],其脉沉弦者,大乌头煎主之。方[51]:
大乌头煎方[4]
右一味[53],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蜜二升,煎令水气尽,取二升。强人服七合,弱人服五合。不差,明日更服,慎[54]不可一日再服。邓氏乌头“大者五枚”十字必误也[55]。
寒疝,腹中痛及胁痛里急者,当归生姜羊肉汤主之。方[56]:
当归生姜羊肉汤方[4]
右三味,㕮咀[17],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12],温服七合,日三服。若寒多者加生姜成一斤;痛多而呕者,加橘皮二两、术[57]一两。加生姜者,亦加水五升,煮取三升二合,服之。
寒疝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者,身疼痛[58],灸刺诸药不能治,抵当乌头桂枝汤主之。方[59]:
抵当乌头桂枝汤方[4]
右一味,以蜜二斤,煎减半,去滓,以桂枝汤五合解之,今得一升许。初服二合,不知,即服三合,又不知,复更加至五合。其知者如醉状,得吐者为中病。
桂枝汤方
右五味,㕮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
附方:
乌头汤主寒疝,腹中绞痛,贼风入腹,攻五脏,拘急不得转侧,叫叫呼,发作有时,使人阴缩,手足厥逆。用上方,见《外台》。
夫脉浮而紧乃弦,状如弓弦,按之不移。脉数弦者,当下其寒;脉双弦而迟者,必心下坚;脉大而紧者,阳中有阴,可下之。
寒疝腹中痛者,柴胡桂枝汤主之。方:
柴胡桂枝汤汤方[4]
柴胡四两,黄芩、人参、芍药、桂枝去皮、生姜切,各一两半,甘草一两,炙,半夏二合,洗,大枣六枚,擘
右九味,㕮咀,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卒疝,走马汤主之。方:
走马汤方[4]
右二味,取绵缠,捶令碎,热汤二合,捻取白汁饮之,当下。老小量之,通治飞尸鬼击病。并见《外台》。
问曰:人病有宿食,何以别之?师曰:寸口脉浮而大,按之反涩,尺中亦微而涩,故知有宿食,大承气汤主之。方见痓病中。
脉紧者,如转索无常者,有宿食。
脉紧头痛,风寒,腹中有宿食不化。 一云寸口脉紧。
大承气汤方[4]
脉数而滑者,实也,此有宿食。下之愈,宜大承气汤。方见痓病中。
下利不欲食者,有宿食故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用上方。
宿食在上管,当吐之,可与宜瓜蒂散。方:
瓜蒂散方
右二味,杵为散,取一钱匕,以香豉一合,热汤七合煮取汁,和散,温服之。不吐者,少少加之,快吐乃止。 亡血虚家不可与之。
《金匮要略方》卷上
- ↑ 脉证一十八条 方一十三首:邓珍本作“论一首 脉证十六条 方十四首”
- ↑ 痛者为实:邓珍本作“实者为实”,误。
- ↑ 方:邓珍本作“厚朴七物汤方”。
- ↑ 4.00 4.01 4.02 4.03 4.04 4.05 4.06 4.07 4.08 4.09 4.10 4.11 4.12 此标题为整理者所加,原书无。
- ↑ 5.0 5.1 5.2 5.3 炙:邓珍本无。
- ↑ 三两,炙:邓珍本无。
- ↑ 三两:邓珍本作“各三两”。
- ↑ 8.0 8.1 8.2 擘:邓珍本无。
- ↑ 9.0 9.1 去皮:邓珍本无。
- ↑ 10.0 10.1 10.2 切:邓珍本无。
- ↑ 右药,㕮咀:邓珍本作“右七味”。
- ↑ 12.0 12.1 12.2 12.3 去滓:邓珍本无。
- ↑ 者:邓珍本无。
- ↑ 方:邓珍本作“附子粳米汤方”。
- ↑ 去皮,破八片:邓珍本无。
- ↑ 洗:邓珍本无。
- ↑ 17.0 17.1 17.2 17.3 17.4 㕮咀:邓珍本无。
- ↑ 腹满,脉数:邓珍本作“痛而闭者”。
- ↑ 方:邓珍本作“厚朴三物汤方”。
- ↑ 半斤,炙:邓珍本作“八两”。
- ↑ 右药,㕮咀:邓珍本作“右三味”。
- ↑ 温服:邓珍本作“温分”,误。
- ↑ 腹中转动更服,不动勿服:邓珍本作“以利为度”。
- ↑ 病腹中:邓珍本作“按之心下”。
- ↑ 方:邓珍本作“大柴胡汤方”。
- ↑ 八两:邓珍本作“半斤”。
- ↑ 大枣:邓珍本其上有“大黄二两”。
- ↑ 右七味:邓珍本作“右八味”。
- ↑ 取三升:邓珍本无。
- ↑ 温服一升:邓珍本其下有“日三服”三字。
- ↑ “一方”至此,邓珍本无。
- ↑ 宜大承气汤:邓珍本“宜大承气汤”下有“大承气汤方:大黄四两,酒洗,厚朴半斤,去皮,炙,枳实五枚,炙,芒消三合。右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内大黄,煮取二升,内芒消,更上火微一二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六十九字。
- ↑ 方见痓病中:邓珍本无。
- ↑ 方:大建中汤方。
- ↑ 以水四升:邓珍本“四升”下有“煮取二升”四字,当是。
- ↑ 二升许:邓珍本作“二升后”。
- ↑ 弦紧:邓珍本作“紧弦”。
- ↑ 方:邓珍本作“大黄附子汤方”。
- ↑ 去皮,破:邓珍本无。
- ↑ 分三服:邓珍本“分”下有“温”字。
- ↑ 方:邓珍本作“赤丸方”。
- ↑ 细辛:邓珍本此下二味的顺序为乌头、细辛。又邓珍本此方唯茯苓、半夏、乌头、细辛四味,无附子、射罔二味。
- ↑ 和:邓珍本无。
- ↑ 饮服一丸:邓珍本作“饮下三丸”。
- ↑ 二丸为度:邓珍本作“稍增之,以知为度”。
- ↑ 寸口:邓珍本作“腹痛”。
- ↑ 卫气不行:邓珍本无。
- ↑ 弦紧相抟:邓珍本为“邪正相抟”。
- ↑ 若发则白汗出:当行天头附笺:“若发则白汗出,‘白’一作‘自’。”
- ↑ 寒:邓珍本作“冷”。
- ↑ 方:邓珍本作“乌头煎方”。
- ↑ 十五枚,熬黑:邓珍本作“大者五枚,熬,去皮”。
- ↑ 一味:邓珍本无。
- ↑ 慎:邓珍本无。
- ↑ 邓氏乌头“大者五枚”十字必误也:此句是吴迁注文。其中“十字必误”指邓珍本“乌头”下“大者五枚,熬,去皮,不㕮咀”十字。
- ↑ 方:邓珍本作“当归生姜羊肉汤”。
- ↑ 术:邓珍本作“白术”。
- ↑ 手足不仁者,身疼痛:邓珍本作“手足不仁,若身疼痛”,又当行天头附笺:“者身疼痛,‘者’字误,当作‘苦’。”
- ↑ 方:邓珍本作“乌头桂枝汤方”
- ↑ 五枚,实者去角:邓珍本无。
◀上一篇 | 下一篇▶ |
中医百科不提供医学建议。本站内容仅供学习和参考,不能替代医生和其他医务人员的建议。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免责声明的约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