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要略方/瘧病脈證並治第四

勤求古訓,博采眾方
於 2023年2月12日 (日) 18:20 由 鹿野耕云留言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首頁 金匱要略方
◀上一篇 ·張仲景 下一篇▶

瘧病脈證並治第四

證二條 方六首

師曰:瘧脈自弦,弦數者多熱,弦遲者多寒。弦小緊者下之差,弦遲者可溫之,弦緊者可發汗、針灸也,浮大者可吐之,弦數者風疾[1]也,以飲食消息止之。

鱉甲煎丸方[2]

問曰[3]:瘧[4]以月一日發,當以十五日愈;設不差,當月盡解也[5];如其不差,當云何[6]師曰:此結為癥瘕,名曰瘧母,急治之,宜鱉甲煎丸。方[7]

鱉甲十二分,炙烏扇三分,燒黃芩三分柴胡六分鼠婦三分,熬乾薑三分大黃三分芍藥五分桂枝三分,去皮[8]葶藶一分,熬石韋三分,去毛厚朴三分牡丹五分,去心瞿麥二分紫威三分半夏一分,洗[9]人參一分䗪蟲五分,熬阿膠[10]三分,炙蜂窠四分,熬赤消十二分蜣蜋六分,熬桃仁二分,去皮尖,熬焦[11]

右二十三味,為末,取煆[12]灶下灰一斗,清酒一斛五斗浸灰,候酒盡一半,著鱉甲於中,煮令泛爛如膠漆,絞取汁,內諸藥,煎為丸,如梧桐子[13]大,空心服七丸,日三服。千金[14]鱉甲十二片,又有海藻三分,大戟一分,䗪蟲五分,無鼠婦赤消二味,以鱉甲煎和諸藥為丸。

師曰:陰氣孤絕,陽氣獨發,則熱而少氣煩滿[15],手足熱而欲嘔,名曰癉瘧。若但熱不寒者,邪氣內藏於心,外舍分肉之間,令人消鑠脫肉[16]

白虎加桂枝湯方[2]

溫瘧者,其脈如平,身無寒但熱,骨節疼煩,時嘔,白虎加桂枝湯主之。方[17]

知母六兩甘草二兩,炙石膏一斤,碎,綿裹[18]粳米六合[19]桂枝三兩,去皮[20]

右五味,㕮咀,以水一斗二升煮米熟,去滓,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21],汗出愈。

蜀漆散方[2]

瘧多寒者,名曰牡瘧,蜀漆散主之。方[22]

蜀漆[23]去腥雲母燒之三日三夜[24]龍骨等分

右三味,杵為散,未發前以漿水服半錢。溫瘧蜀漆半分,臨發時服一錢匕。一方「雲母」作「雲實」。

附方[25]

牡蠣湯方[2]

牡瘧,牡蠣湯方[26]

牡蠣四兩,熬麻黃去節,四兩甘草二兩,炙[27]蜀漆洗,去腥[28],三兩

右四味,㕮咀[29],以水八升,先煮蜀漆麻黃,去上沫,得六升,內諸藥,煮取二升,去滓[30],溫服一升。吐[31]則勿更服。見《外台[32]

小柴胡去半夏加瓜蔞湯方[2]

瘧病發渴者,與小柴胡去半夏加瓜蔞湯。方[33]

柴胡八兩人參黃芩甘草[34],各三兩瓜蔞根四兩生薑二兩,切[35]大棗十二枚,擘[36]

右七味,㕮咀[29],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37]見《外台》「《經心錄》治勞瘧」。[38]

柴胡桂薑湯方[2]

柴胡桂薑湯。方[39]此方治寒多微有熱,或但寒不熱[40],服一劑如神,故錄之[41]

柴胡八兩[42]桂枝三兩,去皮黃芩[43]三兩栝蔞根四兩牡蠣[44]甘草[45]乾薑[46]二兩

右七味,㕮咀[29],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初服微煩[47],汗出愈[48]出《傷寒論[49]



  1. 風疾:鄧珍本作「風發」。
  2. 2.0 2.1 2.2 2.3 2.4 2.5 此標題為整理者所加,原書無。
  3. 問曰:鄧珍本無。
  4. 瘧:鄧珍本其上有「病」字。
  5. 也:鄧珍本無。
  6. 云何:鄧珍本作「如何」。
  7. 方:鄧珍本作「鱉甲煎丸方」。
  8. 去皮:鄧珍本無。
  9. 洗:鄧珍本無。
  10. 阿膠:鄧珍本作「附膠」,誤。
  11. 去皮尖,熬焦:鄧珍本無。
  12. 煆:鄧珍本作「鍛」。
  13. 梧桐子:鄧珍本無「桐」字。
  14. 千金》:鄧珍本作「《千金方》」
  15. 煩滿:鄧珍本作「煩寃」。
  16. 當行天頭硃筆附箋:「消鑠脫肉,『脫』字誤,當作『肌』。」
  17. 方:鄧珍本作「白虎加桂枝湯方」。
  18. 碎,綿裹:鄧珍本無。
  19. 六合:鄧珍本作「二合」。
  20. 桂枝三兩,去皮:鄧珍本作「桂去皮,三兩」。
  21. 日三服:「右五味,㕮咀」至此,鄧珍本作「右剉,每五錢,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溫服」。
  22. 方:鄧珍本作「蜀漆散方」。
  23. 洗:鄧珍本作「燒」,誤。
  24. 燒之三日三夜:鄧珍本作「燒二日夜」。
  25. 附方:鄧珍本「附」下有「外台秘要」四字。
  26. 治牡瘧,牡蠣湯方:鄧珍本作「牡蠣湯治牡瘧」。
  27. 炙:鄧珍本無。
  28. 洗,去腥:鄧珍本無。
  29. 29.0 29.1 29.2 㕮咀:鄧珍本無。
  30. 去滓:鄧珍本無。
  31. 吐:鄧珍本其上有「若」字。
  32. 見《外台》:鄧珍本無。
  33. 方:「瘧病發渴者」至此,鄧珍本作「柴胡去半夏加括萎湯,治瘧病發渴者,亦治勞瘧」。
  34. 炙:鄧珍本無。
  35. 切:鄧珍本無。
  36. 擘:鄧珍本無。
  37. 日三:鄧珍本作「日二服」。
  38. 見《外台》九字:鄧珍本無。
  39. 方:鄧珍本無。
  40. 此方治寒多微有熱,或但寒不熱:鄧珍本作大字「治瘧寒多微有熱,或但寒不熱」。
  41. 故錄之:鄧珍本無。
  42. 八兩:鄧珍本作「半斤」。
  43. 黃芩:鄧珍本此下五味的順序為乾薑、栝樓根、黃芩、牡蠣、甘草。
  44. 熬:鄧珍本其上有「二兩」二字。
  45. 炙:鄧珍本其上有「二兩」二字。
  46. 各:鄧珍本無。
  47. 微煩:鄧珍本「煩」下有「復服」二字。
  48. 汗出愈:鄧珍本「愈」上有「便」字。
  49. 出《傷寒論》:鄧珍本無。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