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要略方/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並治第七

勤求古訓,博采眾方
於 2023年2月11日 (六) 22:55 由 鹿野耕云留言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首頁 金匱要略方
◀上一篇 ·張仲景 下一篇▶

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並[1]治第七

論一首[2] 脈證四條 方一十八首[3]

問曰:熱在上焦者,因咳為肺痿。肺痿之病何從得之?師曰:或從汗出,或從嘔吐,或從消渴,小便利數[4],又被快藥下利,重亡津液,故得之。

[5]:寸口脈數,其人咳,口中反有濁唾涎沫者何?師曰:此[6]為肺痿之病。若口中闢辟燥,咳即胸中隱隱痛,脈反滑數,此為肺癰,咳唾膿血。肺[7]數虛者為肺痿,數實者為肺癰。

問曰:病咳逆,脈之何以知此為肺癰?當有膿血,吐之則死,其脈何類?師曰:寸口脈微而數,微則為風,數則為熱,微則汗出,數則惡寒。風中於衛,呼氣不入;熱過於榮,吸而不出。風傷皮毛,熱傷血脈[8]。風舍[9]於肺,其人則咳,口乾喘滿,咽燥不渴,唾而濁沫[10],時時振寒。熱之所過,血為[11]凝滯,畜結癰膿,吐如米粥。始萌可救,膿成則死。

上氣面浮腫,肩息,其脈浮大,不治,又加利尤甚。

上氣躁而喘[12]者,屬肺脹,欲作風水,發汗則愈。

肺痿吐涎沫,而不能[13]咳者,其人不渴,必遺溺[14],小便數。所以然者,以上虛不能制下故也。此為肺中冷,必眩[15],甘草乾薑湯以溫其病[16]。方[17]

甘草乾薑湯方[18]

甘草四兩,炙乾薑二兩[19]

右二味[20],㕮咀,以水四升[21],煮取一升半[22],去滓,分溫再服。服湯已,小溫覆之。若渴者,屬消渴[23]

咳而上氣,喉中水雞聲,射干麻黃湯主之。方[24]

射干十三枚,一法三兩麻黃四兩,去節[25]生薑四兩,切[26]細辛三兩[27]紫菀三兩[27]款冬花三兩[28]五味子半升半夏[29]大者八枚,洗[30],一法半升大棗七枚,擘[31]

上九味,㕮咀[32],以水一斗二升,先煮麻黃兩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33],分溫三服。

咳逆氣上沖[34],唾濁[35],但坐不得臥[36],皂莢丸主之。方[37]

皂莢丸方[18]

皂莢一挺[38],刮去皮,炙焦[39],去子[40]

右一味,末之,蜜丸梧桐子[41]大,以棗膏和湯服三丸,日三夜一服。

上氣[42]脈浮者,厚朴麻黃湯主之。方[43]

厚朴麻黃湯方[18]

厚朴五兩,炙[44]麻黃四兩,去節[45]石膏如雞子大,碎[46]杏仁半升,去皮尖[47]乾薑[48]二兩細辛二兩小麥一升五味子半升半夏半升,洗[49]

右九味,㕮咀[32],以水一斗二升,先煮小麥熟,去滓,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脈沉者,澤漆湯主之。方[50]

澤漆湯方[18]

澤瀉[51]三斤,以東流水五斗煮取一斗五升半夏半升,洗[49]紫參五兩,一作紫菀生薑五兩,切[26]白前五兩甘草三兩,炙[52]黃芩三兩[27]人參三兩[27]桂枝三兩,去皮[53]

右九味,㕮咀,內澤漆汁中,煮取五升,去滓[33],溫服五合,至夜盡。

大逆上氣,喉咽[54]不利,止逆下氣者,麥門冬湯主之。方[55]

麥門冬七升,去心[56]半夏一升,洗[49]人參二兩甘草二兩,炙[44]粳米三合大棗十二枚,擘[31]

右六味,㕮咀[32],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33],溫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肺癰,喘不得臥,葶藶大棗瀉肺湯主之。方[57]

葶藶大棗瀉肺湯方[18]

葶藶熬令黃色,搗丸如彈丸大大棗十二枚,擘[31]

上先以水三升煮棗,取二升,去棗,內葶藶,煮取一升,頓服之[58]

咳而胸滿,振寒脈數,咽干不渴,時出濁唾腥臭,久久吐膿如米粥者,為肺癰,桔梗湯主之。方[59]

桔梗湯方[18]

桔梗一兩甘草二兩,炙[44]

右二味,㕮咀[32],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33],分溫再服,則吐膿血也。亦治喉痹[60]

咳逆倚息[61],此為肺脹,其人喘,目如脫狀,脈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湯主之。方[62]

越婢加半夏湯方[18]

麻黃六兩,去節[45]石膏半斤,碎[46]生薑三兩,切[26]大棗十五枚,擘[31]甘草二兩,炙[44]半夏半升,洗[49]

右六味,㕮咀[32],以水六升,先煮麻黃再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33],分溫三服。

肺脹,咳而上氣,煩躁[63]而喘,脈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龍加石膏湯[64]主之。方[65]

小青龍加石膏湯方[18]

麻黃去節[45]芍藥桂枝細辛甘草[44]乾薑各三兩五味子半夏[49],各半升石膏二兩,碎[46]

右九味,㕮咀[32],以水一斗,先煮麻黃,減二升[66],去上沫,內諸藥,取三升[67],去滓[33]。強人服一升,羸者減之,日三服。小兒服四合。

附方[68]

炙甘草湯方[18]

治肺痿涎唾多[69],心中溫溫液液者,炙甘草湯主之[70]方見虛勞門中,見《外台[71]

又甘草湯方[72]

甘草湯方[18]

甘草炙,二兩[73]

右一味,㕮咀[32],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74],去滓[33],分溫三服。見《千金[75]

肺痿咳唾涎沫不止[76],咽燥而渴,生薑甘草湯主之[77]。方[78]

生薑甘草湯方[18]

生薑五兩,切[26]人參二兩甘草四兩,炙[44]大棗十五枚,擘[31]

右四味,㕮咀[32],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33],分溫三服。見《千金[75]

肺痿吐涎沫[79],桂枝去芍藥加皂莢湯主之[80]。方[78]

桂枝去芍藥加皂莢湯方[18]

桂枝三兩,去皮[81]生薑三兩,切[82]甘草二兩,炙[44]大棗十二枚,擘[83]皂莢一枚,去皮子,炙焦

右五味,㕮咀[32],以水七升,微微火煮取三升,去滓[33],分溫三服。見《千金》。[75]

咳而胸滿[84],振寒脈數,咽干不渴,時出濁唾腥臭,久久吐膿如米粥者,為肺癰,桔梗白散主之[85]。方[78]

桔梗白散方[18]

桔梗三分[86]貝母三分[87]巴豆一分,去皮心[88],熬,研如脂

右三味,為散,強人飲服半錢匕,羸者減之。病在膈上者吐出[89],在[90]膈下者瀉出;若下多不止,飲冷水一杯則定。見《外台[91]

治肺癰葦湯方[92]

葦湯方[18]

葦葉[93][94],二升薏苡仁半升桃仁五十枚,去皮尖[95]瓜瓣半升

右四味,以水一斗先煮葦[96],得五升,去滓,內諸藥,煮取二升,分溫[97],再服,當吐如膿。見《千金》[75]

肺癰胸滿脹,一身面目浮腫,鼻塞,清涕出,不聞香臭酸辛,咳逆上氣,喘鳴迫塞,葶藶大棗瀉肺湯主之。用上方,三日一劑,可至三四劑,此先服小青龍湯一劑乃進之。小青龍湯方[98]

小青龍湯方[18]

麻黃去節桂枝細辛甘草乾薑各三兩五味子半夏洗,各半升芍藥三兩

上八味,㕮咀,以水一斗,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渴者去半夏,加瓜蔞根三兩;微利者去麻黃,加蕘花一雞子大,熬;噎者去麻黃,加附子一枚,炮;小便不利者去麻黃,加茯苓四兩;喘者去麻黃,加杏仁半升。

小青龍加石膏湯方[18]

喘而上氣,肺脹,其脈浮,心下有水氣,脅下痛引缺盆,小青龍加石膏湯主之。方見上,並見《千金》。[99]



  1. 並:鄧珍本無。
  2. 論一首:鄧珍本作「論三首」,應是。
  3. 方一十八首:鄧珍本作「方十六首」。
  4. 小便利數:鄧珍本「數」下有「或從便難」四字。
  5. 問:鄧珍本無。
  6. 此:鄧珍本無。
  7. 肺:鄧珍本作「脈」字。
  8. 熱傷血脈:鄧珍本作「熱傷血肺」,誤。
  9. 舍:鄧珍本作「含」,誤。
  10. 唾而濁沫:鄧珍本作「時唾濁沫」。
  11. 為:鄧珍本「為」字下有「之」字。
  12. 躁而喘:鄧珍本作「喘而躁」。
  13. 能:鄧珍本無。
  14. 溺:鄧珍本作「尿」。
  15. 必眩:鄧珍本「眩」下有「多涎唾」三字。
  16. 以溫其病:鄧珍本作「以溫之。若服湯已,渴者,屬消渴」。
  17. 方:鄧珍本作「甘草乾薑湯方」
  18. 18.00 18.01 18.02 18.03 18.04 18.05 18.06 18.07 18.08 18.09 18.10 18.11 18.12 18.13 18.14 18.15 此標題為整理者所加,原書無。
  19. 二兩:鄧珍本作「二兩,炮」。
  20. 二味:鄧珍本無。
  21. 四升:鄧珍本作「三升」。
  22. 一升半:鄧珍本作「一升伍合」。
  23. 服湯已,小溫覆之。若渴者,屬消渴:此二句鄧珍本無。
  24. 方:鄧珍本作「射干麻黃湯方」。
  25. 去節:鄧珍本無。
  26. 26.0 26.1 26.2 26.3 切:鄧珍本無。
  27. 27.0 27.1 27.2 27.3 三兩:鄧珍本無。
  28. 三兩:鄧珍本作「各三兩」。
  29. 半夏:鄧珍本此下兩味的順序為大棗、半夏。
  30. 八枚,洗:鄧珍本作「洗,八枚」。
  31. 31.0 31.1 31.2 31.3 31.4 擘:鄧珍本無。
  32. 32.0 32.1 32.2 32.3 32.4 32.5 32.6 32.7 32.8 㕮咀:鄧珍本無。
  33. 33.0 33.1 33.2 33.3 33.4 33.5 33.6 33.7 33.8 去滓:鄧珍本無。
  34. 氣上沖:鄧珍本作「上氣」。
  35. 唾濁:鄧珍本「唾」上有「時時」二字。
  36. 臥:鄧珍本作「眠」。
  37. 方:鄧珍本作「皂莢丸方」。
  38. 一挺:鄧珍本作「八兩」。
  39. 炙焦:鄧珍本作「用酥炙」。
  40. 去子:鄧珍本無。
  41. 梧桐子:鄧珍本作「梧子」。
  42. 上氣:鄧珍本作「咳而」。
  43. 方:鄧珍本作「厚朴麻黃湯方」。
  44. 44.0 44.1 44.2 44.3 44.4 44.5 44.6 炙:鄧珍本無。
  45. 45.0 45.1 45.2 去節:鄧珍本無。
  46. 46.0 46.1 46.2 碎:鄧珍本無。
  47. 去皮尖:鄧珍本無。
  48. 乾薑:鄧珍本此後五味的順序為半夏、乾薑、細辛、小麥、五味子。
  49. 49.0 49.1 49.2 49.3 49.4 洗:鄧珍本無。
  50. 方:鄧珍本作「澤漆湯方」。
  51. 澤瀉:鄧珍本作「澤漆」。當行天頭硃筆附箋:『澤瀉,「瀉」字誤,當作「漆」。』又,鄧珍本此方前三位的順序為半夏、紫參、澤漆。
  52. 三兩,炙:鄧珍本無。
  53. 三兩,去皮:鄧珍本作「各三兩」。
  54. 喉咽:鄧珍本作「咽喉」。
  55. 方:鄧珍本作「麥門冬湯方」。
  56. 去心:鄧珍本無。
  57. 方:鄧珍本作「葶藶大棗瀉肺湯方」。
  58. 之:鄧珍本無。
  59. 方:鄧珍本作「桔梗湯方」,且後有「亦治血痹」四字。
  60. 亦治喉痹:鄧珍本無此小注。
  61. 咳逆倚息:鄧珍本作「咳而上氣」。
  62. 方:鄧珍本作「越婢加半夏湯方」。
  63. 煩躁:鄧珍本作「煩燥」。
  64. 湯:鄧珍本無。
  65. 方:鄧珍本作「小青龍加石膏湯方」。
  66. 減二升:鄧珍本無。
  67. 取三升:鄧珍本「取」上有「煮」字。
  68. 方:鄧珍本無。
  69. 治肺痿涎唾多:鄧珍本此句前有「《外台》炙甘草湯治」七字。
  70. 炙甘草湯主之:鄧珍本無。
  71. 方見虛勞門中,見《外台》:鄧珍本此小注無「門中見《外台》」五字。
  72. 又甘草湯方:鄧珍本作「《千金》炙甘草湯」。
  73. 炙,二兩:鄧珍本無。
  74. 煮取一升半:鄧珍本作「煮減半」
  75. 75.0 75.1 75.2 75.3 見《千金》:鄧珍本無此小注。
  76. 肺痿咳唾涎沫不止:鄧珍本此句上有「《千金》生薑甘草湯治」八字。
  77. 生薑甘草湯主之:鄧珍本無。
  78. 78.0 78.1 78.2 方:鄧珍本無。
  79. 肺痿吐涎沫:鄧珍本此句前有「《千金》桂枝去芍藥加皂莢湯治」十二字。
  80. 桂枝去芍藥加皂莢湯主之:鄧珍本無。
  81. 三兩,去皮:鄧珍本無。
  82. 三兩,切:鄧珍本作「各三兩」。
  83. 十二枚,擘:鄧珍本作「十枚」。
  84. 咳而胸滿:鄧珍本此句前有「《外台》桔梗白散治」七字。
  85. 桔梗白散主之:鄧珍本無。
  86. 三分:鄧珍本無。
  87. 三分:鄧珍本作「各三分」。
  88. 心:鄧珍本無。
  89. 吐出:鄧珍本作「吐膿血」。
  90. 在:鄧珍本無。
  91. 見《外台》:鄧珍本無此小注。
  92. 治肺癰葦湯方:鄧珍本作「《千金》葦莖湯,治咳,有微熱,煩滿,胸中甲錯,是為肺癰。」
  93. 葦葉:鄧珍本作「葦莖」。
  94. 切:鄧珍本無。
  95. 去皮尖:鄧珍本無。
  96. 以水一斗先煮葦:鄧珍本作「以水一升先煮葦莖」。
  97. 分溫:鄧珍本作「服一升」。
  98. 自「用上方」至「小青龍湯方」,鄧珍本為小注,且「用上方」作「方見上」,「乃進之」作「乃進」,「小青龍湯方」作「小青龍湯方見咳嗽門中」。
  99. 自「麻黃去節」至此,鄧珍本無。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