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方/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第七
首页 | 《金匮要略方》 | |
◀上一篇 | 汉·张仲景 | 下一篇▶ |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1]治第七
问曰:热在上焦者,因咳为肺痿。肺痿之病何从得之?师曰:或从汗出,或从呕吐,或从消渴,小便利数[4],又被快药下利,重亡津液,故得之。
问[5]曰:寸口脉数,其人咳,口中反有浊唾涎沫者何?师曰:此[6]为肺痿之病。若口中辟辟燥,咳即胸中隐隐痛,脉反滑数,此为肺痈,咳唾脓血。肺[7]数虚者为肺痿,数实者为肺痈。
问曰:病咳逆,脉之何以知此为肺痈?当有脓血,吐之则死,其脉何类?师曰:寸口脉微而数,微则为风,数则为热,微则汗出,数则恶寒。风中于卫,呼气不入;热过于荣,吸而不出。风伤皮毛,热伤血脉[8]。风舍[9]于肺,其人则咳,口干喘满,咽燥不渴,唾而浊沫[10],时时振寒。热之所过,血为[11]凝滞,畜结痈脓,吐如米粥。始萌可救,脓成则死。
上气面浮肿,肩息,其脉浮大,不治,又加利尤甚。
上气躁而喘[12]者,属肺胀,欲作风水,发汗则愈。
肺痿吐涎沫,而不能[13]咳者,其人不渴,必遗溺[14],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此为肺中冷,必眩[15],甘草干姜汤以温其病[16]。方[17]:
甘草干姜汤方[18]
右二味[20],㕮咀,以水四升[21],煮取一升半[22],去滓,分温再服。服汤已,小温覆之。若渴者,属消渴[23]。
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方[24]:
射干十三枚,一法三两,麻黄四两,去节[25],生姜四两,切[26],细辛三两[27],紫菀三两[27],款冬花三两[28],五味子半升,半夏[29]大者八枚,洗[30],一法半升,大枣七枚,擘[31]
上九味,㕮咀[32],以水一斗二升,先煮麻黄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33],分温三服。
咳逆气上冲[34],唾浊[35],但坐不得卧[36],皂荚丸主之。方[37]:
皂荚丸方[18]
右一味,末之,蜜丸梧桐子[41]大,以枣膏和汤服三丸,日三夜一服。
厚朴麻黄汤方[18]
厚朴五两,炙[44],麻黄四两,去节[45],石膏如鸡子大,碎[46],杏仁半升,去皮尖[47],干姜[48]二两,细辛二两,小麦一升,五味子半升,半夏半升,洗[49]
右九味,㕮咀[32],以水一斗二升,先煮小麦熟,去滓,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脉沉者,泽漆汤主之。方[50]:
泽漆汤方[18]
泽泻[51]三斤,以东流水五斗煮取一斗五升,半夏半升,洗[49],紫参五两,一作紫菀,生姜五两,切[26],白前五两,甘草三两,炙[52],黄芩三两[27],人参三两[27],桂枝三两,去皮[53]
右九味,㕮咀,内泽漆汁中,煮取五升,去滓[33],温服五合,至夜尽。
大逆上气,喉咽[54]不利,止逆下气者,麦门冬汤主之。方[55]:
麦门冬七升,去心[56],半夏一升,洗[49],人参二两,甘草二两,炙[44],粳米三合,大枣十二枚,擘[31]
右六味,㕮咀[32],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33],温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肺痈,喘不得卧,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方[57]:
葶苈大枣泻肺汤方[18]
上先以水三升煮枣,取二升,去枣,内葶苈,煮取一升,顿服之。
咳而胸满,振寒脉数,咽干不渴,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者,为肺痈,桔梗汤主之。方:
桔梗一两 甘草二两,炙
上二味,㕮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再服,则吐脓血也。亦治喉痹。
咳逆倚息,此为肺胀,其人喘,目如脱状,脉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汤主之。方:
麻黄六两,去节 石膏半斤,碎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五枚,擘 甘草二两,炙 半夏半升,洗
上六味,㕮咀,以水六升,先煮麻黄再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龙加石膏汤主之。方:
麻黄去节 芍药 桂枝 细辛 甘草炙 干姜 各三两 五味子 半夏洗,各半升 石膏二两,碎
上九味,㕮咀,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取三升,去滓。强人服一升,羸者减之,日三服。小儿服四合。
附方:
治肺痿涎唾多,心中温温液液者,炙甘草汤主之。方见虚劳门中,见《外台》
又甘草汤方:
甘草炙二两炙二两
上一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三服。见《千金》
肺痿咳唾涎沫不止,咽燥而渴,生姜甘草汤主之。方:
生姜五两,切 人参二两 甘草四两,炙 大枣十五枚,擘
上四味,㕮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见《千金》。
肺痿吐涎沫,桂枝去芍药加皂荚汤主之。方:
桂枝三两,去皮 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皂荚一枚,去皮子,炙焦
上五味,㕮咀,以水七升,微微火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见《千金》。
治咳而胸满,振寒脉数,咽干不渴,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者,为肺痈,桔梗白散主之。方:
桔梗三分 贝母三分 巴豆一分,去皮心,熬研如脂
上三味,为散,强人饮服半钱匕,羸者减之。病在膈上者吐出,在膈下者泻出;若下多不止,饮冷水一杯则定。见《外台》。
治肺痈苇汤方:
苇叶切,二升 薏苡仁半升 桃仁五十枚,去皮尖 瓜瓣半升
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苇,得五升,去滓,内诸药,煮取二升。分温再服。当吐如脓。见《千金》。
肺痈胸满胀,一身面目浮肿,鼻塞,清涕出,不闻香臭酸辛,咳逆上气,喘鸣迫塞,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用上方,三日一剂,可至三四剂,此先服小青龙汤一剂乃进之。小青龙汤方:
麻黄去节 桂枝 细辛 甘草炙 干姜 各三两 五味子 半夏洗,各半升 芍药三两
上八味,㕮咀,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渴者去半夏,加瓜蒌根三两;微利者去麻黄,加荛花一鸡子大,熬;噎者去麻黄,加附子一枚,炮;小便不利者去麻黄,加茯苓四两;喘者去麻黄,加杏仁半升。
喘而上气,肺胀,其脉浮,心下有水气,胁下痛引缺盆,小青龙加石膏汤主之。方见上,并见《千金》。
- ↑ 并:邓珍本无。
- ↑ 论一首:邓珍本作“论三首”,应是。
- ↑ 方一十八首:邓珍本作“方十六首”。
- ↑ 小便利数:邓珍本“数”下有“或从便难”四字。
- ↑ 问:邓珍本无。
- ↑ 此:邓珍本无。
- ↑ 肺:邓珍本作“脉”字。
- ↑ 热伤血脉:邓珍本作“热伤血肺”,误。
- ↑ 舍:邓珍本作“含”,误。
- ↑ 唾而浊沫:邓珍本作“时唾浊沫”。
- ↑ 为:邓珍本“为”字下有“之”字。
- ↑ 躁而喘:邓珍本作“喘而躁”。
- ↑ 能:邓珍本无。
- ↑ 溺:邓珍本作“尿”。
- ↑ 必眩:邓珍本“眩”下有“多涎唾”三字。
- ↑ 以温其病:邓珍本作“以温之。若服汤已,渴者,属消渴”。
- ↑ 方:邓珍本作“甘草干姜汤方”
- ↑ 18.0 18.1 18.2 18.3 18.4 此标题为整理者所加,原书无。
- ↑ 二两:邓珍本作“二两,炮”。
- ↑ 二味:邓珍本无。
- ↑ 四升:邓珍本作“三升”。
- ↑ 一升半:邓珍本作“一升伍合”。
- ↑ 服汤已,小温覆之。若渴者,属消渴:此二句邓珍本无。
- ↑ 方:邓珍本作“射干麻黄汤方”。
- ↑ 去节:邓珍本无。
- ↑ 26.0 26.1 切:邓珍本无。
- ↑ 27.0 27.1 27.2 27.3 三两:邓珍本无。
- ↑ 三两:邓珍本作“各三两”。
- ↑ 半夏:邓珍本此下两味的顺序为大枣、半夏。
- ↑ 八枚,洗:邓珍本作“洗,八枚”。
- ↑ 31.0 31.1 31.2 擘:邓珍本无。
- ↑ 32.0 32.1 32.2 㕮咀:邓珍本无。
- ↑ 33.0 33.1 33.2 去滓:邓珍本无。
- ↑ 气上冲:邓珍本作“上气”。
- ↑ 唾浊:邓珍本“唾”上有“时时”二字。
- ↑ 卧:邓珍本作“眠”。
- ↑ 方:邓珍本作“皂荚丸方”。
- ↑ 一挺:邓珍本作“八两”。
- ↑ 炙焦:邓珍本作“用酥炙”。
- ↑ 去子:邓珍本无。
- ↑ 梧桐子:邓珍本作“梧子”。
- ↑ 上气:邓珍本作“咳而”。
- ↑ 方:邓珍本作“厚朴麻黄汤方”。
- ↑ 44.0 44.1 炙:邓珍本无。
- ↑ 去节:邓珍本无。
- ↑ 碎:邓珍本无。
- ↑ 去皮尖:邓珍本无。
- ↑ 干姜:邓珍本此后五味的顺序为半夏、干姜、细辛、小麦、五味子。
- ↑ 49.0 49.1 49.2 洗:邓珍本无。
- ↑ 方:邓珍本作“泽漆汤方”。
- ↑ 泽泻:邓珍本作“泽漆”。当行天头朱笔附笺:‘泽泻,“泻”字误,当作“漆”。’又,邓珍本此方前三位的顺序为半夏、紫参、泽漆。
- ↑ 三两,炙:邓珍本无。
- ↑ 三两,去皮:邓珍本作“各三两”。
- ↑ 喉咽:邓珍本作“咽喉”。
- ↑ 方:邓珍本作“麦门冬汤方”。
- ↑ 去心:邓珍本无。
- ↑ 方:邓珍本作“葶苈大枣泻肺汤方”。
◀上一篇 | 下一篇▶ |
|
中医百科不提供医学建议。本站内容仅供学习和参考,不能替代医生和其他医务人员的建议。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免责声明的约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