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液本草/东垣先生《用药心法》

勤求古训,博采众方
首页 汤液本草
◀上一篇 ·王好古 下一篇▶

随证治病药品

如头痛,须用川芎。如不愈,各加引经药:太阳,川芎;阳明,白芷;少阳,柴胡;太阴,苍术;少阴,细辛;厥阴,吴茱萸

如顶巅痛,须用藁本,去川芎

如肢节痛,须用羌活,去风湿亦宜用之。

如腹痛,须用芍药,恶寒而痛加;恶热而痛加黄柏

如心下痞,须用枳实黄连

如肌热及去痰者,须用黄芩。肌热,亦用黄芪

如腹胀,用姜制厚朴(一本有芍药)。

如虚热,须用黄芪,止虚汗亦用。

如胁下痛,往来潮热,日晡潮热,须用柴胡

如脾胃受湿,沉困无力,怠惰好卧,去痰,用白术

如破滞气,用枳壳,高者用之。夫枳壳者,损胸中至高之气,二三服而已。

如破滞血,用桃仁苏木

如去痰,须用半夏。热痰加黄芩;风痰加南星;胸中寒痰痞塞用陈皮白术,多用则泻脾胃。

如腹中窄狹,须用苍术

如调气,须用木香

如补气,须用人参

如和血,须用当归,凡血受病者,皆宜用[1]当归也。

如去下焦湿肿及痛,并膀胱有火邪者,必须酒洗防己草龙胆黄柏知母

如去上焦湿及热,须用黄芩,泻肺火故也。

如去中焦湿与痛热,用黄连,能泻心火故也。

如去滞气用青皮,勿多服,多则泻人真气。

如渴者,用干姜茯苓,禁半夏

如嗽者,用五味子

如喘者,用阿胶

如宿食不消,须用黄连枳实

如胸中煩热,须用栀子仁

如水泻,须用白术茯苓芍药

如气刺痛,用枳壳,看何部分,以引经药導使之行则可。

如血刺痛,用当归,详上下用根梢。

如疮痛不可忍者,用寒苦药,如黄柏黄芩,详上下用根梢,及引经药则可。

如眼痛不可忍者,用黄连当归身[2],以酒浸煎。

如小便黄者,用黄柏;数者、涩者,或加泽泻

如腹中实热,用大黄芒硝

如小腹痛,用青皮

如茎中痛,用生甘草梢。

如惊悸恍惚,用茯神

如饮水多,致伤脾,用白术茯苓猪苓

如胃脘痛,用草豆蔻

凡用纯寒纯热药,必用甘草以缓其力也。

寒热相杂亦用甘草,调和其性也。中滿者禁用。经云:中滿者勿食甘。

用药凡例

凡解利伤风,以防风为君,甘草白术为佐。经云:辛甘发散为阳。风宜辛散,防风味辛及治风通用,故防风为君,甘草白术为佐。

凡解利伤寒,以甘草为君,防风白术为佐,是寒宜甘发[3]也。或有別证,于前随证治病药内选用,分两以君臣论。

凡眼暴发赤肿,以防风黄芩为君以泻火;以黄连当归身[2]和血为佐;兼以各经药用之。

凡眼久病昏暗,以熟地黄当归身为君;以羌活防风为臣;甘草甘菊之类为佐。

凡痢疾腹痛,以白芍药甘草为君;当归白术为佐。下血先后,以三焦热论。

凡水泻,以茯苓白术为君,芍药甘草为佐[4]

凡诸风,以防风为君,随治病为佐。

凡嗽,以五味子为君;有痰者以半夏为佐;喘者以阿胶为佐;有热无热以黄芩为佐,但分两多寡不同耳。

凡小便不利,黄柏知母为君,茯苓泽泻为佐。

凡下焦有湿,草龙胆防己为君,甘草黄柏为佐。

凡痔漏,以苍术防风为君,甘草芍药为佐。详別证加减。

凡诸疮,以黄连当归为君,甘草黄芩为佐。

凡瘧,以柴胡为君,随所发时所属经分,用引经药佐之。

以上皆用药之大要。更详別证,于前随证治病药内,逐旋加减用之。

东垣报使

太阳:羌活,下黄柏

阳明:白芷升麻,下石膏

少阳:上柴胡,下青皮

太阴:白芍药

少阴:知母

厥阴:青皮,上柴胡

小腹[5]膀胱属太阳,藁本羌活是本方。 三焦胆与肝包络,少阳厥阴柴胡強。 阳明大肠兼足胃,葛根白芷升麻当。 太阴肺脉中焦起,白芷升麻葱白乡。 脾经少与肺经異,升麻芍药白者详。 少阴心经独活主,肾经独活良。 通经用此药为使[6],更有何病到膏肓。

诸经向导

太阴经向导图 阳明经向导图 厥阴经向导图
太阴经向导图
阳明经向导图
厥阴经向导图
少阳经向导图 太阳经向导图 少阴经向导图
太阴经向导图
太阴经向导图
太阴经向导图

制方之法

夫药有寒热溫凉之性,酸苦辛咸甘淡之味。各有所能,不可不通也。药之气味,不比同时之物,味皆咸,其气皆寒之类是也。凡同气之物必有诸味,同味之物必有诸气。互相气味,各有厚薄,性用不等。制其方者,必且明其为用。经曰:味为阴,味厚为纯阴,味薄为阴中之阳;气为阳,气厚为纯阳,气薄为阳中之阴。然,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又曰: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滲泄为阳。凡此之味,各有所能。然辛能散结润燥;苦能燥湿坚软[7];咸能软坚;酸能收缓收散;甘能缓急;淡能利窍。故经曰: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其气也。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凡此者,是明其气味之用也。若用其味,必明其气之可否;用其气,必明其味之所宜。识其病之標本脏腑、寒热虚实、微甚[8]缓急,而用其药之气味,随其证而制其方也。是故方有君臣佐使、轻重缓急、君臣[9]大小,反正逆从之制也。

主治病者为君,佐君者为臣,应臣者为使。用此随病之所宜,而又赞成方而用之。君一臣二,奇之制也,君二臣四,偶之制也;君二臣三,奇之制也;君二臣六,偶之制也。去咽嗌近者奇之,远者偶之。汗者不奇,下者不偶。补上治上制之以缓,补下治下制之以急。急者气味厚也,缓者气味薄也;薄者少服而频食,厚者多服而顿食。又当明五气之郁:木郁达之,谓吐,令条达也;火郁发之,谓汗,令疏散也;土郁夺之,谓下,令[10]无壅滞也;金郁泄之,谓解表泄小便也;水郁折之,谓制其沖逆也。通此五法,乃治病之大要也。

用药各定分两

为君者最多,为臣者次之,佐者又次之。药之于证,所主同者则等分。

用药酒洗曝干

黄芩黄连黄柏知母,病在头面及手梢皮肤者,须用酒炒之。借酒力以上腾也。咽之下、脐之上,须酒洗之。在下生用。大凡生升、熟降。大黄须煨,恐寒则损胃气。至于川乌附子,须炮以制毒也。黄柏知母,下部药也,久弱之人须合用之者,酒浸,曝干,恐寒伤胃气也。熟地黄,酒洗亦然。当归,酒浸,助发[11]之意也。

用药根梢身例

凡根之在土者,中半以上,气脉之上行也,以生苗者为根;中半以下,气脉之下行也,入土以[12]为梢。病在中焦与上焦者用根;在下焦者用梢。根升而梢降。大凡药根有上中下,人身半以上,天之阳也,用头;在中焦用身;在身半以下,地之阴也,用梢。述类象形者也。

用丸散药例

仲景言:锉如麻豆大,与㕮咀同意。夫㕮咀,古之制也。古者无铁刃,以口咬细,令如麻豆,为粗药。煎之使药水清,饮于腹中则易升易降也,此所谓㕮咀也。今人以刀器锉如麻豆大,此㕮咀之易成也。若一概为细末,不分清浊矣。经云: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果何谓也?又曰: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㕮咀之药,取汁易行经络也。若治至高之病,加酒煎。去湿以生姜;补元气以大枣;发散风寒以葱白;去膈上痰以蜜。细末者不循经络,止去胃中及脏腑之积。气味厚者白汤调,气味薄者煎之,和渣服。去下部之疾,其丸极大而光且圆;治中焦者,次之;治上焦者,极小。稠面糊,取其迟化,直至下焦。或酒、或醋,取其收其[13]散之意也。犯半夏南星,欲去湿者,以生姜汁。稀糊为丸,取其易化也;水浸宿炊[14]餅又易化;滴水丸又易化。炼蜜丸者,取其迟化而气循经络也。蜡丸者,取其难化,而旋旋取效也。大抵汤者「荡」也,去大病用之;散者「散」也,去急病用之;丸者「缓」也,不能速去之,其用药之舒缓而治之意也。

升合分两

古之方剂,锱铢分两,与今不同。谓如㕮咀者,即今锉如麻豆大是也。云一升者,即今之大白盏也。云铢者,六铢为一分,即二钱半也;二十四铢为一两也;云三两者,即今之一两;云二两,即今之六钱半也。料例大者,只合三分之一足矣。

君臣佐使法

帝曰:方制君臣何谓也?岐伯曰: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非上中下三品之谓也。帝曰:三品何谓?曰:所以明善恶之殊贯也。

凡药之所用者,皆以气味为主。补泻在味,随时换气。主病者为君,假令治风者,防风为君;治上焦热,黄芩为君;治中焦热,黄连为君;治湿,防己为君;治寒,附子之类为君。兼见何证,以佐使药分治之,此制方之要也。本草说,上品药为君,各从其宜也。

治法纲要

气交变论》云:夫五运之政,犹权衡也。高者抑之,下者举之,化者应之,变者复之。此生长化成收藏之理,气之常也。失常则天地四塞矣。失常之理,则天地四时之气,无所运行。故动必有静,胜必有复,乃天地阴阳之道也。假令高者抑之,非高者固当抑也,以其本下而失之太高,故抑之而使下。若本高,何抑之有?假令下者举之,非下者固当举之也,以其本高而失之太下,故举而使之高。若本下,何举之有?

仲景治表虚,制桂枝汤方:桂枝味辛热,发散助阳,体轻,本乎天者亲上,故桂枝为君,芍药甘草为佐。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制小建中汤方:芍药味酸寒,主收补中,本乎地者亲下,故芍药为君,甘草佐之。一则治表虚,一则治里虚,各言其主用也。后之用古方者,触类而长之,不致差误矣。

药味专精

至元庚辰六月,许伯威年五十四,中气本弱,病伤寒八九日,医者见其热甚,以凉药下之,又食梨三四枚,痛伤脾胃,四肢冷,时发昏愦。予诊其脉,动而中止,有时自还,乃结脉也。心亦悸动,吃[15]噫不绝,色变青黄,精神减少,目不欲开,倦卧,恶人语笑,以炙甘草汤治之。成无己云:补可去弱。人参大枣之甘,以补不足之气;桂枝生姜之辛,以益正气。五脏痿弱,荣卫涸流,湿剂所以润之。麻仁阿胶麦门冬地黄之甘,润经益血,复脉通心是也。加以人参桂枝,急扶正气,生地黄减半,恐伤阳气。锉一两剂,服之不效。予再候之,脉证相对,莫非药有陈腐者,致不效乎?再市药之气味厚者,煎服,其证减半,再服而安。

凡药之昆虫草木,产之有地;根叶花实,採之有时。失其地,则性味少異矣;失其时,则气[16]味不全矣。又況新陈之不同,精粗之不等,倘不择而用之,其不效者,医之过也。《内经》曰:司岁备物。气味之精专[17]也,修合之际,宜加谨焉。

汤液煎造

病人服药,必择人煎药。能识煎熬制度,须令亲信恭诚至意者煎药,铫器除油垢、腥秽。必用新净甜水为上,量水大小,斟酌以慢火煎熬分数。用纱滤去渣,取清汁服之,无不效也。

古人服药活法

在上不厌频而少,在下不厌顿而多,少服则滋荣于上,多服则峻补于下。

古人服药有法

病在心上者,先食而后药;病在心下者,先药而后食。病在四肢者,宜饥食而在旦;病在骨髓者,宜饱食而在夜。

察病轻重

凡欲疗病,先察其源,先候其机。五脏未虚,六腑未竭,血脉未乱,精神未散,服药必效。若病已成,可得半愈;病势已过,命将难存。自非明医听声、察色至于诊脉,孰能知未病之病乎?


  1. 宜用:东垣十书本作“当用”,四库本此二字无。
  2. 2.0 2.1 身:四库本作“根”。
  3. 发:四库本作“缓”。
  4. 佐:四库本作“臣”。
  5. 腹:四库本作“肠”,宜从。
  6. 使:四库本作“主”。
  7. 坚软:四库本作“软坚”。
  8. 微甚:四库本作“燥湿”。
  9. 君臣:诸本同,疑衍。
  10. 令:原脱,据东垣十书本补。
  11. 发:东垣十书本和四库本此字后作“散”。
  12. 以:四库本作“者”。
  13. 其:四库本此字无。
  14. 炊:东垣十书本作“软”。
  15. 吃:诸本同,疑作“呃”。
  16. 气:东垣十书本作“性”。
  17. 精专:四库本作“精”。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