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液本草/草部

勤求古訓,博采眾方
首頁 《湯液本草》
◀上一篇 元·王好古 下一篇▶

防風

純陽,性溫,味甘辛。無毒。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乃十二經行經之藥[1],太陽經本經藥。

》云:治風通用,瀉肺實,散頭目中滯氣,除上焦風邪之仙藥也。誤服,瀉人上焦元氣。去蘆並釵股[2]用。

》云:身,去身半以上風邪;梢,去身半以下風邪。

》云:又去濕之仙藥也,風能勝濕爾。

本草云:主大風頭眩痛,惡風,風邪目盲無所見。風行周身,骨節疼痹。煩滿,脅痛脅風。頭面游風[3]去來,四肢攣急,字乳,金瘡內痙。

東垣云:防風能制黃芪黃芪防風,其功愈大。又云:防風乃卒伍卑賤之職,隨所引而至,乃風藥末潤劑也。雖與黃芪相制,乃相畏而相使者也。

本草又云:得澤瀉藁本,療風;得當歸芍藥陽起石禹餘糧,療婦人子髒風。殺附子毒。惡乾薑藜蘆白蘞芫花

升麻

氣平,味苦甘。微苦,微寒,味薄氣厚,陽中之陰也。無毒。陽明經本經藥,亦走手陽明經、太陰經。

》云:能解肌肉間熱,此手足陽明經傷風之的藥也。去黑皮及腐爛者用。若補脾胃,非此為引用不能補。若得蔥白白芷之類,亦能走手足陽明、太陰。

》云:發散本經風邪,元氣不足者,用此於陰中昇陽氣上行。

》云:脾痹,非此不能除。

本草云:主解百毒,殺百精老物殃鬼,辟瘟疫瘴氣,邪氣,蠱毒入口皆吐出,中惡腹痛,時氣毒癧,頭痛寒熱,風腫諸毒,喉痛口瘡。

東垣云:升麻入足陽明,若初病太陽證便服升麻葛根,發出陽明經汗,或失之過,陽明經燥,太陽經不可解,必傳陽明矣。投湯不當,非徒無益,而又害之也。

朱氏云:瘀血入里,若衄血吐血者,犀角地黃湯,乃陽明經聖藥也。如無犀角,以升麻代之。升麻犀角,性味相遠,不同,何以代之?蓋以升麻止是引地黃及余藥,同入陽明耳。

仲景云:太陽病,若發汗,若利小便,重亡津液,胃中乾燥,因轉屬陽明。其害不可勝言。又云:太陽几几,無汗者,葛根湯發之。若几几自汗者,表虛也,不宜用此。朱氏用升麻者,以表實無汗也。

》云:主肺痿咳唾膿血,能發浮汗。

羌活

氣微溫,味苦甘平;苦辛,氣味俱輕,陽也。無毒。足太陽經、厥陰經藥,太陽經本經藥也。

》云:治肢節痛,利諸節,手足太陽經風藥也。加川芎,治足太陽、少陰頭痛,透關節。去黑皮並腐爛者用。

》云:去[4]溫濕風。

》云:骨節痛,非此不能除。

》云:君藥也,非無為之主,乃卻亂反正之主。太陽經頭痛,肢節痛,一身盡痛[5],非此不治。又云:是治[6]足太陽、厥陰、少陰藥也。與獨活不分二種,後人用羌活,多用鞭節者;用獨活,多用鬼眼者。羌活則氣雄,獨活則氣細,故雄者入足太陽,細者入足少陰也。又錢氏瀉青丸用此,壬乙同歸一治也。或問:治頭痛者何?答曰:巨陽從頭走足,惟厥陰與督脈會於巔,逆而上行,諸陽不得下,故令頭痛也。

獨活

氣味與羌活同。無毒。氣厚味薄,升也,苦辛。足少陰腎經行經之藥。

本草云:主風寒所擊,金瘡止痛,奔豚癇痓,女子疝瘕。療諸賊風,百節痛風,無久新者。

》云:獨活細而低,治足少陰伏風,而不治太陽。故兩足寒濕痹,渾[7]不能動止,非此不能治。

》云:若與細辛同用,治少陰經頭痛。一名獨搖草,得風不搖,無風自搖。去皮淨用。

》云:治風須用,又能燥濕。經云:風能勝濕。

》云:頭眩目暈,非此不能除。

柴胡

氣平,味微苦,微寒。氣味俱輕,陽也,升也,純陽,無毒。少陽經、厥陰經行經之藥

》云:除虛勞,定[8]熱,解肌熱,去早晨潮熱,婦人產前後必用之藥。善除本經頭痛,非他藥能止。治心下痞,胸膈痛。去蘆用。

》云:少陽經分之藥,引胃氣上升,苦寒以發表熱。

》云:去往來寒熱,膽癉,非此不能除。

本草云:主心腹,去腸胃中結氣,飲食積聚,寒熱邪氣,推陳致新,除傷寒心下煩熱,諸痰熱結實,胸中邪氣,五臟間游氣,大腸停積水脹,及濕痹拘攣。亦可作浴湯。久服輕身、明目、益精。半夏為之使,惡皂莢,畏女菀藜蘆。入足少陽,主東方分也。在經主氣,在髒主血。證前行則惡熱,卻退則惡寒,雖氣之微寒,味之薄者,故能行經。若佐以三棱廣術巴豆之類,故能消堅積,是主血也。婦人經水適來適斷,傷寒雜病,易老俱用小柴胡湯主之,加以四物之類,並秦艽牡丹皮[9],同為調經之劑。

衍義》云:柴胡,《本經》並無一字治勞,今人治勞方中鮮有不用者,凡此誤世甚多。嘗原病勞,有一種真髒虛損,復受邪熱,因虛而致勞,故曰:勞者,牢也,須當斟酌用之。如《經驗方》治勞熱,青蒿煎丸,用柴胡正合宜耳,服之無不效。

日華子》云:味甘,補五勞七傷,除煩止驚,益氣力。《藥性論》亦謂治勞乏羸瘦。若此等病,苟無實熱,醫者取而用之,不亡何待。注釋本草,一字亦不可忽,蓋後世所誤無窮也。苟有明哲之士,自可處制,中下之士,不肯考究,枉致淪沒,可不謹哉,可不戒哉。如張仲景治寒熱往來如瘧,用柴胡,正合其宜。

圖經》云:治傷寒有大小柴胡湯、柴胡加龍骨牡蠣、柴胡加芒硝等湯,故後人治傷寒熱,此為最要之藥。

東垣云:能引清氣而行陽道,傷寒外諸藥所加,有熱則加之,無熱則不加。又能引胃氣上行,升騰而行春令是也,欲其如此,又何加之。

海藏云:能去臟腑內外俱乏,既能引清氣上行而順陽道,又入足少陽[10],蓋以少陽之氣,初出地之皮為嫩陽,故以少陽當之。

葛根

氣平,味甘。無毒。陽明經引經藥,足陽明經行經的藥。

》云:治脾虛而渴,除胃熱,解酒毒,通行足陽明經之藥,去皮用。

》云:止渴昇陽。

》云:益陽生津,勿多用,恐傷胃氣。虛渴者,非此不能除。

本草云:主消渴[11]大熱,嘔吐,諸痹,起陰氣,解諸毒,療傷寒中風頭痛,解肌發表出汗,開腠理,療金瘡,止痛,脅風痛。生根汁,寒,治消渴,傷寒壯熱。花,主消酒。粉,味甘,大寒,主壓丹石,去煩熱,利大小便,止渴。小兒熱痜,以葛根浸、搗汁飲之,良。

東垣云:葛根甘平,溫,世人初病太陽證,便服葛根升麻湯,非也。

朱奉議云:頭痛如欲破者,連須蔥白湯飲之,又不已者,葛根蔥白湯

易老云:用此以斷太陽入陽明之路,即[12]非即太陽藥也。故仲景治太陽、陽明合病,桂枝湯內加麻黃葛根也。又有葛根黃芩黃連解肌湯,是知葛根非太陽藥,即[13]陽明藥。

食療》云:葛根蒸食之消毒,其粉亦甚妙。其粉以水調三合,能解鳩毒。

衍義》云:治中熱酒渴病,多食行小便,亦能使人利。病酒及[14]渴者,得之甚良。

易老又云:太陽初病未入陽明,頭痛者,不可便服葛根發之;若服之,是引賊破家也。若頭顱痛者,可服之。葛根湯,陽明自中風之仙藥也。

本草又云:殺野葛巴豆百藥毒[15]

威靈仙

氣溫,味苦甘,純陽。

》云:主諸風濕冷,通五臟,去腹內瘕滯,腰膝冷痛,及治傷損。鐵腳者佳。去蘆用。

》云:去大腸之風。

本草云:忌

細辛

氣溫,味大辛,純陽。性溫,氣厚於味,陽也。無毒。少陰經藥,手少陰[16]引經之藥。

》云:治少陰頭痛如神,當少用之。獨活為使,為主用。去頭蘆並葉。華州者佳。

》云:主少陰經頭痛。

》云:止[17]諸項頭痛,諸風通用之。味辛熱,溫陰經,散水寒以去內寒。

本草云:主咳逆頭痛腦動,百節拘攣,風濕痹痛,死肌,溫中下氣,破痰,利水道,開胸中[18],除喉痹,齆鼻,風癇癲疾,下乳結,汗不出,血不行,安五臟,益肝膽,通精氣。久服明目,利九竅。

東垣云:治邪在里之表,故仲景少陰證,用麻黃附子細辛湯也。

易老云:治少陰頭痛。太陽則羌活,少陰則細辛,陽明則白芷,厥陰則川芎吳茱萸,少陽則柴胡。用者隨經不可差。細辛香味俱細而緩[19],故入少陰,與獨活頗相類。

本草又云:曾青棗根為之使,得當歸芍藥白芷川芎牡丹藁本甘草,共療婦人。得決明鯉魚膽汁青羊肝,共療目痛。惡狼毒山茱萸黃芪,畏硝石滑石,反藜蘆

衍義》云:治頭面風痛,不可缺也。

白芷

氣溫,味大辛,純陽。無毒。氣味俱輕,陽也。陽明經引經藥,手陽明經本經藥。行足陽明經,於升麻湯四味內加之。

》云:治手陽明頭痛,中風寒熱,解利藥也。以四味升麻湯[20]之。

》云:長肌肉,散陽明之風。

》云:治風通用,去肺經風熱。

本草云:主女子漏下赤白,血閉陰腫寒熱,風頭侵目淚出,長肌膚潤澤可作面脂,療風邪,久渴吐嘔,兩脅滿,風痛頭眩目癢。

日華子》云:補胎漏滑落,破宿血,補新血。乳癰發背,一切瘡疥,排膿止痛生肌,去面皯疵瘢,明目。其氣芳香,治正陽陽明頭痛。與辛夷細辛同用,治鼻病。內托,用此長肌肉,則陽明可知矣。又云:當歸為之使,惡旋覆花

川芎

氣溫,味辛,純陽。無毒。入手足厥陰經,少陽經本經藥。

》云:補血,治血虛頭痛之聖藥,妊婦胎不動數月,加當歸,二味各二錢,水二盞,煎至一半,服。神效。

》云:散肝經之風,貫芎治少陽經苦頭痛。

》云:治少陽頭痛,及[21]治風通用。

本草云:主中風入腦頭痛,寒痹筋攣緩急,金瘡,婦人血閉無子,除腦中冷痛,面上游風去來,目淚出,多涕唾,忽忽如醉,諸寒冷氣,心腹堅痛,中惡,卒急腫痛,脅風痛,溫中除內寒。

日華子》云:能除鼻洪、吐血及溺血,破癥結宿血,養新血。

易老云:上行頭目,下行血海,故清神、四物湯所皆用也。入手足厥陰經。

衍義》云:頭面風不可缺也,然須以他藥佐之,若單服久服,則走散真氣,即使他藥佐之,亦不可久服,中病即便已。

東垣云:頭痛甚者,加蔓荊子;頂與腦痛,加川芎;若頭痛者,加藁本;諸經若[22]頭痛,加細辛。若有熱者,不能治。別有青空之劑,為緣諸經頭痛,須用四味。

本草又云:白芷為之使,畏黃連

麻黃

氣溫,味苦而甘辛[23],氣味俱薄,陽也,升也。甘熱,純陽。無毒。手太陰之劑,入足太陽經,走手少陰經,陽明經藥。

》云:發太陽、少陰經汗。去節,煮三二沸,去上沫。不則,令人心煩悶。

》云:陽明經藥,去表上之寒邪。甘[24]熱,去節,解少陰寒,散表寒、發浮熱也。

》云:去榮中寒。

本草云:主中風傷寒頭痛,溫瘧,發表出汗,去邪熱氣。止咳[25]逆上氣,除寒熱,破症堅積聚。

》云:入足太陽、手少陰,能泄衛實發汗,及傷寒無汗,咳嗽。根、節能止汗。夫麻黃,治衛實之藥,桂枝,治衛虛之藥,桂枝麻黃雖為太陽經藥,其實榮衛藥也。以其在太陽地分,故曰太陽也。本病者即榮衛,肺主衛,心主榮為血,乃肺、心所主,故麻黃為手太陰之劑,桂枝為手少陰之劑。故傷風、傷寒而嗽者,用麻黃桂枝,即湯液之源也。

藥性論》云:君。味甘平,治溫[26]疫。

本草又云:厚朴為之使,惡辛夷石韋

藁本

氣溫,味大辛、苦,微溫;氣厚味薄,陽也,升也,純陽。無毒。太陽經本經藥。

》云:太陽經風藥,治寒邪結郁於本經。治頭痛、腦痛;大寒犯腦,令人腦痛,齒亦痛。

》云:專治太陽頭痛,其氣雄壯。

》云:治巔頂痛。

本草云:主婦人疝瘕,陰中寒腫痛,腹中急。除風頭痛,長肌膚,悅顏色,辟霧露,潤澤,療風邪嚲曳,金瘡,可作沐藥、面脂。實,主流風四肢。惡䕡茹。此與木香,同治霧露之氣;與白芷,同作面脂藥治療。

仲景云:清明以前,立秋以後,凡中霧露之氣,皆為傷寒。又雲清邪中於上焦,皆霧露之氣,神術、白朮湯內加木香藁本,擇其可而用之。此既治風,又治濕,亦各從其類也。

桔梗

氣微溫,味辛、苦,陽中之陽。味厚,氣輕,陽中之陰也。有小毒。入足少陰經,入手太陰脈[27]經藥。

》云:治咽喉痛,利肺氣。去蘆,米泔浸一宿,焙乾用。

》云:陽中之陰,謂之「舟楫」,諸藥有此一味,不能下沉。治鼻塞。

》云:利咽嗌[28]胸膈之氣。以其色白,故屬肺。辛、甘,微溫,治寒嘔,若咽中痛,桔梗能散之也。

本草云:主胸脅痛如刀刺,腹滿,腸鳴幽幽,驚恐悸氣。利五臟腸胃,補血氣,除寒熱風痹,溫中消谷,療咽喉痛,下蠱毒。

易老云:與國老並行,同為舟楫之劑。如將軍苦泄峻下之藥,欲引至胸中至高之分成功,非此辛甘不居,譬如鐵石入江,非舟楫不載,故用辛甘之劑以升之也。

衍義》云:治肺熱氣奔促,咳逆,肺癰排膿。

本草又云:節皮為之使。得牡蠣遠志,療恚怒;得硝石石膏,療傷寒。畏白及龍眼龍膽

鼠黏子

氣平,味辛,辛溫。

》云:主風毒腫,利咽膈。吞一枚,可出癰疽瘡頭。

》云:潤肺散氣。

秦艽

氣微溫,味苦辛,陰中微陽。手陽明經藥。

》云:主寒熱邪氣,風濕痹,下水,利小便。治黃病骨蒸。治口禁及腸風瀉血。去蘆用。

》云:去手陽明經下牙痛,口瘡毒,去本經風濕。

本草云:菖蒲為之使。

天麻

氣平,味苦。無毒。

》云:治頭風。

本草云:主諸風濕痹,四肢拘攣,小兒風癇驚氣,利腰膝,強筋力。其苗名定風草。

黑附子

氣熱,味大辛,純陽。辛、甘,溫,大熱。有大毒。通行諸經引用藥。入手少陽經三焦、命門之劑。

》云:性走而不守。亦能除腎中寒甚,白朮為佐,名術附湯,除寒濕之聖藥也,濕藥中少加之,通行諸經引用藥也。治經閉。慢火炮。

》云:治脾濕腎寒。

本草云:主風寒咳逆邪氣,溫中,金瘡,破症堅積聚,血瘕,寒濕踒躄拘攣,膝痛腳疼,冷弱不能行步,腰脊風寒,心腹冷痛,霍亂轉筋,下利赤白,堅肌骨,強陰,墮胎,為百藥之長。

》云:入手少陽三焦、命門之劑,浮中沉無所不至。附子味辛大熱,為陽中之陽,故行而不止,非若乾薑止而不行也。非身表涼而四肢厥者,不可僭用。如用之者,以其治四逆也。

本草又云:地膽為之使,惡蜈蚣,畏防風黑豆甘草黃芪人參。冬月採為附子,春月採為烏頭

烏頭

氣熱,味大辛,辛、甘,大熱。有大毒。行諸經。

》云:治風痹血痹,半身不遂,行經藥也。慢火炮拆,去皮用。

本草云:主中風惡風,洗洗出汗,除寒濕痹,咳逆上氣,破積聚寒熱,消胸上痰冷,食不下,心腹冷疾,臍間痛,肩胛痛,不可俯仰,目中痛,不可久視,墮胎。其汁煎之,名射罔,殺禽獸。

》云:天雄、側子之屬,皆水浸炮裂,去皮臍用之。多有外黃裏白。劣性尚在,莫若乘熱切作片子,再炒,令表里皆黃,內外一色,劣性皆去,卻為良也。世人罕如此制之。

縮砂

氣溫,味辛。無毒。入手足太陰經、陽明經、太陽經、足少陰經。

》云:治脾胃氣結滯不散,主勞虛冷瀉,心腹痛,下氣,消食。

本草云:治虛勞冷瀉,宿食不消,赤白泄利,腹中虛痛,下氣。

》云:與白檀豆蔻為使,則入肺;與人參益智為使,則入脾;與黃柏茯苓為使,則入腎;與赤、白石脂為使,則入大小腸。

蓽澄茄

氣溫,味辛。無毒。

本草云:主下氣消食,皮膚風,心腹間氣脹,令人能食。

蓽撥

氣溫,味辛。無毒。

本草云:主溫中下氣,補腰腳,殺腥氣,消食,除胃冷、陰疝痃癖

衍義》云:走腸胃中冷氣,嘔吐,心腹滿痛,多服走泄真氣,令人腸虛下重。

香附子

氣微寒,味甘,陽中之陰。無毒。

本草云:除胸中熱,充皮毛,久服利[29]人益氣、長鬚眉。後世人用治崩漏,本草不言治崩漏

圖經》云:膀胱、兩脅氣妨,常日憂愁不樂,飲食不多,皮膚瘙癢癮疹,日漸瘦損,心忪少氣。以是知益氣,血中之氣藥也。方中用治崩漏,是益氣而止血也。又能化[30]去凝血,是推陳也。與巴豆同治泄瀉不止,又能治大便不通,同意。

》云:快氣。

草豆蔻

氣熱,味大辛,陽也。辛溫。無毒。入足太陰經、陽明經。

》云:治風寒客邪在胃口之上,善去脾胃客寒,心與胃痛。麵包煨熟[31],去面用。

》云:益脾胃,去寒。

本草云:主溫中,心腹痛,嘔吐,去口臭氣,下氣,脹滿短氣,消酒進食,止霍亂,治一切冷氣,調中補胃健脾,亦能消食。

衍義》云:性溫而[32]調散冷氣力甚速。虛弱不能飲食,宜此與木瓜烏梅縮砂益智、鹽草[33]姜也。

白豆蔻

氣熱,味大辛,味薄氣厚,陽也。辛,大溫。無毒。入手太陰經。

》云:主積冷氣,散肺中滯氣,寬膈,止吐逆,治反胃,消谷下氣進食,去皮用。

》云:專入肺經,去白睛翳膜。紅者,不宜多用。

本草云:主積聚冷氣,止吐逆反胃,消谷下氣。

》云:入手太陰,別有清高之氣,上焦元氣不足,以此補之。

延胡索

氣溫,味辛。苦、辛,溫。無毒。入手足太陰經。

》云:破血治氣,月水不調,小腹痛,暖腰膝,破癥瘕。碎用。

》云:治心氣痛,小腹痛有神[34]。主破血,產後諸疾,因血為病者。婦人月水不調,腹中結塊,崩漏淋露,暴血上行,因損下血。

茴香

氣平,味辛。無毒。入手足少陰經,太陽經藥。

》云:破一切臭氣,調中止嘔下食。炒黃色,碎用。

本草云:主諸瘺、霍亂及蛇傷。又能治腎勞,㿗疝氣,開胃下食。又治膀胱陰痛,腳氣,少腹痛不可忍。

》云:茴香本治膀胱藥,以其先丙,故云小腸[35]也,能潤丙燥。以其先戊,故從丙至壬。又手足少陰二藥,以開上下經之通道,所以壬與丙交也。

紅藍花

氣溫,味辛。辛而甘溫苦,陰中之陽。無毒。

》云:治產後口噤血暈,腹內惡血不盡,絞痛。破留血,神效。搓碎用。

》云:和血,與當歸同用。

》云:入心養血。謂苦為陰中之陽,故入心。

本草云:主產後血暈,胎死腹中,並酒煮服。亦主蠱毒下血。其苗,生搗敷游腫。其子,吞數粒,主天行瘡子不出。其胭脂,主小兒聤耳,滴耳中。仲景治六十二種風,兼腹中血氣刺痛,用紅花一大兩,分為四分,酒一大升,煎強半,頓服之。

良姜

氣熱,味辛,純陽。

本草云:治胃中冷逆,霍亂腹痛,反胃嘔食,轉筋瀉痢。下氣,消宿食。

》云:健脾胃。

黃芪

氣溫,味甘,純陽。甘微溫,性平。無毒。入手少陽經、足太陰經,足少陰、命門之劑。

》云:治虛勞自汗,補肺氣,入皮毛,瀉肺中火。如脈弦自汗,脾胃虛弱,瘡瘍血脈不行,內托,陰證瘡瘍必用之。去蘆用。

》云:益胃氣,去肌熱,諸痛必用之。

》云:補五臟諸虛不足,而瀉陰火、去虛熱,無汗則發之,有汗則止之。

本草云:主癰疽久敗瘡,排膿止痛,大風癩疾,五痔鼠瘺,補虛;小兒百病,婦人子髒風邪氣,逐五臟間惡血,補丈夫虛損,五勞羸瘦,腹痛泄痢。益氣,利陰氣。 有白水芪、赤水芪、木芪,功用皆同。惟木芪莖短而理橫,折之如綿,皮黃褐色,肉中白色,謂之綿黃芪。其堅脆而味苦者,乃苜蓿根也。又雲,破症癖,腸風血崩,帶下,赤白痢,及產前、後一切病,月候不調,消渴痰嗽。又治頭風熱毒,目赤,骨蒸。生蜀郡山谷、白水、漢中,今河東陝西州郡多有之。芪與桂同功,特味稍異,比桂但甘平,不辛熱耳。世人以苜蓿根代之,呼為土黃芪,但味苦,能令人瘦,特味甘者能令人肥也。頗能亂真,用者宜審。治氣虛盜汗並自汗,即皮表之藥;又治膚痛,則表藥可知;又治咯血,柔脾胃,是為中州藥也;又治傷寒、尺脈不至,又補腎臟元氣,為里藥。是上、中、下、內、外三焦之藥。今本草、《圖經》只言河東者,沁州綿上是也,故謂之綿芪。味甘如蜜,兼體骨柔軟如綿,世以為如綿,非也。別說雲,黃芪本出綿上為良,故《圖經》所繪者,憲水者也,與綿上相鄰,蓋以地產為「綿」。若以柔韌為「綿」,則偽者亦柔。但以乾脆甘苦為別耳。

東垣云:黃芪人參甘草三味,退熱之聖藥也。《靈樞》曰:衛氣者,所以溫分肉而充皮膚,肥腠理而司開闔。黃芪既補三焦、實衛氣,與桂同,特益氣異耳。亦在佐使。桂則通血也,能破血而實衛氣,通內而實外者歟。桂以血言,一作色求,則芪為實氣也。惡鱉甲

蒼朮

氣溫,味甘。入足陽明、太陰經。

》云:主治同白朮,若除上濕、發汗,功最大;若補中焦、除濕,力小,如[36]白朮也。

《衍義》云:其長如大拇指,肥實,皮色褐,氣味辛烈,須米泔浸洗,再換泔浸二日,去上粗皮。

東垣云:入足陽明、太陰,能健胃安脾。

本草但言:術,不分蒼、白。其蒼朮別有雄壯之氣,以其經[37]泔浸、火炒,故能出汗,與白朮止汗特異,用者不可以此代彼。

海藏云:蒼、白有止、發之異,其餘主治,並見《圖經》。

白朮

氣溫,味甘。苦而甘、溫,味厚氣薄,陰中陽也。無毒。入手太陽、少陰經,足陽明、太陰、少陰、厥陰四經。

》云:除濕益燥,和中益氣,利腰臍間血,除胃中熱,去諸經之濕,理胃。

潔古云:溫中去濕,除熱,降胃氣,蒼朮亦同,但味頗厚耳。下行則用[38]之,甘溫補陽[39],健脾逐水,寒淫所勝,緩脾生津去濕,渴者用之。

本草:在本條下[40],無蒼、白之名。近多用白朮治皮間風,止汗消痞,補胃和中,利腰臍間血。通水道,上而皮毛,中而心胃,下而腰臍。在氣主氣,在血主血。

潔古又云:非白朮不能去濕,非枳實不能消痞。除濕利水道,如何是益津液。

當歸

氣溫,味辛甘而大溫,氣味俱輕,陽也。甘辛,陽中微陰。無毒。入手少陰經,足太陰經、厥陰經。

》云:和血補血,尾破血,身和血。先水洗去土,酒製過,或火干、日干入藥,血病須用。去蘆用。

》云:治血通用。能除血刺痛,以甘故能和血,辛溫以潤內寒,當歸之苦以助心散寒。

》云:頭,止血;身,和血;梢,破血。治上,酒浸;治外,酒洗。糖色,嚼之大辛,可能潰堅。與菖蒲海藻相反。

本草云:主咳逆上氣,溫瘧寒熱,洗[41]在皮膚中,婦人漏下絕子,諸惡瘡瘍金瘡,煮汁飲之。溫中止痛及腰痛,除客血內塞,中風痓,汗不出。濕痹中惡,客氣虛冷。補五臟,生肌肉。氣血昏亂,服之即定。有各歸氣血之功,故名當歸

雷公云:得酒浸過,良。若要破血,即使頭節硬實處;若要止痛止血,即用尾。若一概[42]用,不如不使。

易老云:用頭,則破血;用尾,則止血;若全用,則一破一止,則和血也。入手少陰,以其心主血也;入足太陰,以其脾裹血也;入足厥陰,以其肝藏血也。頭能破血,身能養血,尾能行血。用者不分,不如不使。若全用,在皆能補血;在牽牛大黃皆能破血,佐使定分,用者當知。從茱萸則熱;從大黃芒硝則寒。諸經頭痛,俱在細辛條下。惟酒蒸當歸,又治頭痛,以其諸頭痛皆屬木,故以血藥主之。

藥性論》云:臣。畏生薑,惡濕面。

》云:當歸主咳逆上氣。當歸血藥,如何治胸中氣。

藥性論》云:補女子諸不足。此說盡當歸之用矣。

芍藥

氣微寒,味酸而苦。氣薄味厚,陰也,降也。陰中之陽。有小毒。入手、足太陰經。

》云:補中焦之藥,得炙甘草為佐,治腹中痛。夏月腹痛少加黃芩,如惡寒腹痛,加肉桂一錢,白芍藥三錢,炙甘草一錢半,此仲景神方也。如冬月大寒腹痛,加二錢半,水二盞,煎一半。去皮用。

》云:脾經之藥,收陰氣,能除腹痛,酸以收之,扶陽而收陰氣,泄邪氣,扶陰。與生薑同用,溫經散濕通塞,利腹中痛,胃氣不通,肺燥氣熱。酸收甘緩,下利必用之藥。

》云:白補、赤散,瀉肝、補脾胃。酒浸,行經,止中部腹痛。

本草云:主邪氣腹痛,除血痹,破堅積,寒熱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氣,通順血脈;緩中,散惡血,逐賊血;去水氣,利膀胱。

衍義》云:芍藥,全用根,其品亦多。須用花紅而單葉者,山中者佳,花葉多則根虛。然其根多赤色,其味澀。有色白粗肥者,亦好,余如經[43]。然血虛寒人禁此一物,古人有言:減芍藥以避中寒。誠不可忽。今見花赤者,為赤芍藥;花白者,為白芍藥。俗雲白補而赤瀉。

東垣云:但澀者為上。或問:古今方論中多以澀為收,今《本經》有利小便一句者,何也?東垣云:芍藥能停諸濕而益津液,使小便自行,本非通行之藥,所當知之。又問:有緩中一句,何謂緩中?東垣云:損其肝者緩其中。又問當用何藥以治之?東垣云:當用四物湯,以其內有芍藥故也。赤者,利小便、下氣;白者,止痛、散氣血。入手、足太陰經。大抵酸澀者為上,為收斂停濕之劑,故主手、足太陰經。收降之[44]體,故又能至血海而入於九地之下,後至厥陰經也。後人用赤瀉白補者[45],以其色在西方故補,色在南方故泄也。

本草云:能利小便。非能利之也,以其腎主大小二便,既用此以益陰滋濕,故小便得通也。

難經》云:損其肝者緩其中。即調血也。沒藥烏藥雷丸為之使。

本草又云:惡石斛芒硝。畏硝石鱉甲小薊。反藜蘆

》云:腹中虛痛,脾經也,非芍藥不除。補津液停濕之劑。

熟地黃

氣寒,味苦,陰中之陽。甘,微苦,味厚氣薄,陰中陽也。無毒。入手足少陰經,厥陰經。

》云:酒灑,蒸如烏金,假酒力則微溫,大補,血衰者須用之。善黑鬚髮。忌蘿蔔。

》云:若治外、治上,酒製。

》云:生則性大寒而涼血,熟則性寒而補[46]腎。

本草云:主折跌、絕筋、傷中,逐血痹,填骨髓,長肌肉。作湯,除寒熱積聚,除痹;主男子五勞七傷,女子傷中、胞漏下血;破惡血,溺血。利大小腸,去胃中宿食,飽[47]力斷絕,補五臟內傷不足;通血脈,益氣力,利耳目。生者,尤良。得清酒麥門冬,尤良。惡貝母。畏蕪荑

東垣云:生地黃,治手足心熱,及心熱。入手足少陰、手足厥陰,能益腎水而治血,脈洪實者,宜此;若脈虛,則宜熟地黃。地黃假火[48]力蒸九數,故能補腎中元氣。仲景八味丸,以熟地黃為諸藥之首,天一所生之源也。湯液四物以治藏血之髒,亦以干熟地黃為君者,癸乙同歸一治也。蒸搗不可犯鐵,若犯鐵,令人消腎。

陳藏器云:蒸乾即溫補,生干即平宣。

機要》云:熟地黃,臍下發痛者,腎經也,非地黃不能除。補腎益陰之劑,二宜丸當歸為補髓。

生地黃

氣寒,味苦,陰中之陽。甘苦大寒。無毒。入手太陽經、少陰經之劑。

》云:涼血補血,補腎水真陰不足。此藥大寒,宜斟酌用之,恐損胃氣。

》云:生血涼血。

本草云:主婦人崩中血不止,及產後血上薄心悶絕,傷身胎動下血,胎不落,墮墜踠折,瘀血留血,衄鼻吐血,皆搗飲之。

》云:手少陰,又為手太陽之劑,故錢氏瀉丙與木通同用,以導赤也。諸經之血熱與他藥相隨,亦能治之,溺血便血亦治之,入四散例。

》云:苦甘,陰中微陽,酒浸上行、外行。生血,涼血去熱。惡貝母,畏蕪荑

山藥

氣溫,味甘平。無毒。手太陰經藥。

本草云:主補中益氣,除熱強陰。主頭面游風,風頭暈眩[49]。下氣,充五臟,長肌肉,久服耳目聰明,輕身耐老,延年不飢。手太陰藥,潤皮毛燥,涼而能補,與二門冬紫芝為之使,惡甘遂

東垣云:仲景八味丸干山藥,以其涼而能補也。亦治皮膚乾燥,以此物潤之。

麻仁

味甘、平。無毒。入足太陰經,手陽明經。

本草云:主補中益氣,中風汗出,逐水,利小便,破積血,復血脈,乳婦產後余疾。長發,可為沐藥。久服肥健不老。

》云:入足太陰、手陽明。汗多、冒熱、便難,三者皆燥濕而亡津液,故曰脾約。約者,約束之義,《內經》謂:燥者潤之,故仲景以麻仁潤足太陰之燥及通腸也。

薏苡仁

氣微寒,味甘。無毒。

本草云:主筋急拘攣,不可屈伸,風濕痹,下氣。除筋骨邪氣不仁,利腸胃,消水腫,令人能食,久服,輕身益氣。其根能下三蟲。仲景治風濕燥痛,日晡所劇者,與麻黃杏子薏苡仁湯

甘草

氣平,味甘,陽也。無毒。入足厥陰經、太陰經、少陰經。

》云:生用大瀉熱火,炙之則溫,能補上焦、中焦、下焦元氣,和諸藥,相協而不爭,性緩,善解諸急,故名國老。去皮用。甘草梢子生用為君,去莖中痛,或加苦楝[50]、酒煮玄胡索為主,尤妙。

》云:熱藥用之緩其熱,寒藥用之緩其寒。經曰:甘以緩之。陽不足,補之以甘,中滿禁用。寒熱皆用,調和藥性,使不相悖,炙之散表寒,除邪熱,去咽痛,除熱,緩正氣,緩陰血,潤肌。

》云:養血補胃,梢子去腎中之痛。胸中積熱,非梢子不能除。

本草云:主五臟六腑寒熱邪氣,堅筋骨,長肌肉,倍力。金瘡尰,解毒,溫中下氣。煩滿短氣,傷髒咳嗽。止渴,通經脈,利血氣,解百藥毒。為九土之精,安和七十二種石,一千二百種草,故名國老。

藥性論》云:君。忌豬肉。

內經》曰: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甘以補脾,能緩之也,故湯液用此以建中。又曰:甘者令人中滿。又曰:中滿者勿食甘。即知非中滿藥也。甘入脾,歸其所喜攻也。 或問:附子理中調胃承氣皆用甘草者,如何是調和之意?答曰:附子理中甘草,恐其僭上也;調胃承氣甘草,恐其速下也。二藥用之非和也,皆緩也。小柴胡柴胡黃芩之寒,人參半夏之溫,其中用甘草者,則有調和之意。中不滿而用甘,為之補,中滿者用甘,為之泄,此升降浮沉也。鳳髓丹之甘,緩腎濕而生元氣,亦甘補之意也。經云:以甘補之,以甘瀉之,以甘緩之。本草謂:安和七十二種石、一千二百種草,名為國老,雖非君而為君所宗,所以能安和草、石而解諸毒也。於此可見調和之意。夫五味之用,苦直行而泄,辛橫行而散,酸束而收斂,咸止而軟堅,甘上行而發,如何本草言下氣?蓋甘之味,有升降浮沉,可上可下,可內可外,有和有緩,有補有瀉,居中之道盡矣。入足厥陰、太陰、少陰,能治肺痿之膿血而作吐劑,能消五發之瘡疽。每用水三碗,慢火熬至半碗,去渣服之。消瘡與黃芪同功,黃芪亦能消諸腫毒癰[51]疽。修治之法與甘草同。

本草又云:乾漆苦參為之使。惡遠志,反大戟芫花甘遂海藻四物。

白前

氣微溫,味甘,微寒。無毒。

本草云:主胸脅逆氣,咳嗽上氣。狀似白薇牛膝[52]

衍義》云:白前保定肺氣,治嗽多用,白而長於細辛,但粗而脆,不似細辛之柔。若以溫藥相佐使則尤佳。仲景用。

白薇

氣大寒,味苦、咸,平。無毒。

本草云:主暴中風身熱,肢滿,忽忽不知人,狂惑邪氣,寒熱痠疼,溫瘧洗洗、發作有時。療傷中淋露,下水氣,利陰氣,益精。近道處處有之,狀似牛膝白前而短小。療驚邪風狂痓病。

》云:局方中多有用之治婦人,以《本經》療傷中、下淋露故也。

本草又云:惡黃芪大黃大戟乾薑乾漆山茱萸大棗

前胡

氣微寒,味苦。無毒。

本草云:主痰滿,胸脅中痞,心腹結氣,風頭痛。去痰實,下氣,治傷寒寒熱,推陳致新,明目益精。半夏為使。惡皂莢,畏藜蘆

木香

氣熱,味辛苦,純陽。味厚於氣,陰中陽也。無毒。

》云:除肺中滯氣,若[53]治中下焦氣結滯,須用檳榔為使。

》云:治腹中氣不轉運,和胃氣。

》云:散滯氣,調諸氣。

本草云:治邪風,辟毒疫瘟鬼,強志,主淋露,療氣劣,肌中偏寒,主氣不足,消毒,瘟瘧蠱毒,行藥之精。

本經》云:主氣劣、氣不足,補也;通壅氣、導一切氣,破也。安胎、健脾胃,補也;除痃癖塊,破也。與本條補破不同,何也?易老以為破氣之劑,不言補也。

知母

氣寒,味大辛。苦寒,味厚,陰也,降也。苦,陰中微陽。無毒。

入足陽明經,手太陰、腎經本藥。

》云:瀉足陽明經火熱,補益腎水膀胱之寒。去皮用。

》云:瀉腎中火,苦寒,涼心去熱。

》云:涼腎,腎經本藥,上頸行經,皆須用酒炒。

本草云:主消渴熱中,除邪氣,肢體浮腫,下水,補不足,益氣,療傷寒,久瘧煩熱,脅下邪氣,膈中惡,及風汗內疸。多服,令人泄。

東垣云:入足陽明、手太陰,味苦,寒潤。治有汗骨蒸,腎經氣勞,瀉心。仲景用此為白虎湯,治不得眠者,煩躁也。煩者,肺也;躁者,腎也。以石膏為君主,佐以知母之苦寒,以清腎之源。緩以甘草粳米之甘,而使不速下也。經云:胸中有寒者,瓜蒂散吐之。又云:表熱里寒者,白虎湯主之。瓜蒂知母味皆苦寒,而治胸中寒及里寒,何也?答曰:成無己注云:即傷寒寒邪之毒為熱病也。讀者要逆識之,如《論語》言:亂臣十人,書言唯以亂民,其能而亂四方。亂,皆治也,乃治亂者也,故云亂民,亂四方也。仲景所言「寒」之一字,舉其初而言之,熱病在其中矣。若以「寒」為寒冷之寒,無復用苦寒之劑。兼言白虎證「脈尺寸俱長」,則熱可知矣。

貝母

氣平,微寒,味辛苦。無毒。

本草云:主傷寒煩熱,淋瀝、邪氣,疝瘕、喉痹,乳難,金瘡,風痙。療腹中結實,心下滿,洗洗惡風寒,目眩項直,咳嗽上氣。止煩渴,出汗,安五臟,利骨髓。

仲景:寒實結胸,外無熱證者,三物小陷胸湯主之,白散亦可。以其內有貝母也。別說,貝母能散胸中鬱結之氣,殊有功。

本草又云:厚朴白薇為之使,惡桃花,畏秦艽礜石莽草,反烏頭

海藏祖方,下乳三母散牡蠣知母貝母三物為細末,用[54]豬蹄湯調下。

黃芩

氣寒,味微苦,苦而甘。微寒,味薄氣厚,陽中陰也。陰中微陽,大寒。無毒。

入手太陰經之劑。

》云:治肺中濕熱,療上熱,目中赤腫,瘀肉壅盛,必用之藥。泄肺受火邪上逆於膈上。上[55]補膀胱之寒不足,乃滋其化源也。

》云:瀉肺中之火。

潔古云:利胸中氣,消膈上痰。性苦寒,下痢膿血稠黏,腹疼後重,身熱,久不可者。與芍藥甘草同用。

》云:除陽有餘,涼心去熱,通寒格。陰中微陽,酒炒上行,主上部積血,非此不能除。肺苦氣上逆,急食苦以泄之。

本草云:主諸熱黃疸,腸澼泄痢,逐水,下血閉,惡瘡疽蝕,火傷,療痰熱,胃中熱,小腹絞痛。消谷,利小腸,女子血閉,淋露下血,小兒腹痛。

東垣云:味苦而薄,中枯而飄,故能瀉肺火而解肌熱,手太陰劑也。細實而中不空者,治下部妙。

陶隱居云:色深堅實者好。又治奔豚、臍下熱痛。飄與實,高下之分,與枳實枳殼同例。黃芩,其子主腸澼膿血。

本草又云:得厚朴黃連,治腹痛;得五味子牡蒙牡蠣,令人有子;得黃芪白蘞赤小豆,療鼠瘺山茱萸龍骨為之使。惡蔥實。畏丹砂牡丹黎蘆

張仲景治傷寒心下痞滿,瀉心湯四方皆用黃芩,以其去諸熱、利小腸故也。又,太陽病下之,利不止,有[56]葛根黃芩黃連湯。亦主妊娠,安胎散內多用黃芩,今醫家常用有效者,因著之。《千金方》:巴郡太守奏加減三黃丸,療男子五勞七傷消渴、不生肌肉,婦人帶下、手足寒熱者。久服之,得行及奔馬。甚驗。

陶隱居云:黃芩,圓者名子芩仲景治雜病方多用之。

黃連

氣寒,味苦。味厚氣薄,陰中陽也,升也。無毒。入手少陰經。

》云:瀉心火,除脾胃中濕熱,治煩躁噁心,鬱熱在中焦,兀兀欲吐,心下痞滿必用藥也。仲景治九種心下痞,五等瀉心湯皆用之。去須用。

》云:瀉心經之火,眼暴赤腫,及諸瘡,須用之。苦寒者主陽有餘,苦以除之。安蛔,通寒格,療下焦虛,堅腎。

》云:酒炒上行,酒浸行上頭[57]

本草云:主熱氣,目痛眥傷泣出,明目。腸澼腹痛下痢,婦人陰中腫痛。五臟冷熱,久下泄澼膿血,止消渴大驚,除水利骨,調胃厚腸,益膽,療口瘡。久服令人不忘。

》云:入手少陰,苦燥,故入心,火就燥也。然瀉心其實瀉脾也,為子能令母實,實則瀉其子。治血,防風為上使,黃連為中使,地榆為下使。

海藏祖方,令終身不發斑瘡,煎黃連一口,兒生未出聲時,灌之,大應。已出聲灌之,斑雖發,亦輕。古方以黃連為治痢之最。

衍義》云:治痢有微血,不可執以黃連。為苦燥劑,虛者多致危困,實者宜用之。

本草又云:龍骨理石黃芩為之使,惡菊花芫花玄參白蘚皮。畏款冬花。勝烏頭,解巴豆毒。

大黃

氣寒。味苦,大寒。味極厚,陰也,降也。無毒。

入手足陽明經。酒浸,入太陽經;酒洗,入陽明經。余經不用酒。

》云:性走而不守,瀉諸實熱不通,下大便,滌盪腸胃間熱,專治不大便。

》云:滌盪實熱。

》云:熱淫於內,以苦泄之。酒浸入太陽經,酒洗入陽明經,余經不用酒。

本草云:主下瘀血,血閉寒熱,破癥瘕積聚,留飲宿食,蕩滌腸胃,推陳致新,通利水谷,調中化食,安和五臟。平胃下氣,除痰實,腸間結熱,心腹脹滿,女子寒血閉,脹,小腹痛,諸老血留結。

》云:味苦、寒,陰中之陰藥。洩漏,推陳致新,去陳垢而安五臟,謂如戡定禍亂以致太平無異,所以有將軍之名。入手足陽明,以酒引之,上至高巔;以舟楫載之,胸中可浮;以苦泄之,性峻至於下。以酒將之,可行至高之分,若物在巔,人跡不及,必射以取之也。故太陽陽明、正陽陽明承氣湯中俱用酒浸,惟少陽陽明為下經,故小承氣湯中不用酒浸也。雜方有生用者,有面裹蒸熟者,其制不等。

衍義》云:損益前書已具。仲景治心氣不足,吐血衄血,瀉心湯用大黃、黃芩、黃連。或曰:心氣既不足矣,而不用補心湯,更用瀉心湯,何也?答曰:若心氣獨不足,則須當不吐衄也,此乃邪熱因心氣不足而客之,故令吐衄。以苦泄其熱,就以苦補其心,蓋一舉而兩得之。有是證者,用之無不效,惟在量其虛實而已。

本草又云:惡乾漆

連翹

氣平,味苦。苦,微寒,氣味俱輕,陰中陽也,無毒。

手足少陽經、陽明經藥。

》云:治寒熱瘰癧,諸惡瘡腫,除心中客熱,去胃蟲,通五淋。

》云:瀉心經客熱,諸家須用,瘡家聖藥也。

》云:諸經客熱,非此不能除。

本草云:主寒熱鼠瘺瘰癧,癰腫癭瘤,結熱蠱毒,去寸白蟲

》云:入[58]手足少陽。治瘡、瘍、瘤、氣癭起、結核,有神。與柴胡同功,但分氣血之異耳。與鼠黏子同用,治瘡瘍別有神效[59]

連軺

氣寒,味苦。

本經》不見所注,但仲景古方所注云,即連翹之根也。方言熬者,即今之炒也。

人參

氣溫,味甘。甘而微苦,微寒,氣味俱輕,陽也。陽中微陰,無毒。

》云:治脾肺陽氣不足,及[60]能補肺。氣促,短氣少氣。補而緩中,瀉脾肺胃中火邪,善治短氣。非升麻為引用,不能補上升之氣,升麻一分、人參三分,為相得也。若補下焦元氣,瀉腎中火邪,茯苓為之使。

》云:補氣不足而瀉肺火,甘溫而補陽利氣。脈不足者,是亡血也,人參補之。益脾,與乾薑同用,補氣,里虛則腹痛,此藥補之,是補不足也。

》云:補胃,喘嗽勿用,短氣用之。

本草云:主補五臟,安精神,定魂魄,止驚悸,除邪氣,明目,開心益智。療腸胃中冷,心腹鼓痛,胸脅逆滿,霍亂吐逆,調中,止消渴,通血脈,破堅積,令人不忘。

》云:味既甘溫,調中益氣,即補肺之陽、瀉肺之陰也。若便言補肺,而不論陰陽寒熱何氣不足,則誤矣。若肺受寒邪,宜此補之;肺受火邪,不宜用也。肺為天之地,即手太陰也,為清肅之髒,貴涼而不貴熱,其象可知。若傷熱則宜沙參沙參味苦、甘微寒,無毒,主血積驚氣,除寒熱,補中、益肺氣,療胃痹、心腹痛,結熱邪氣,頭痛,皮間邪熱。安五臟,補中。人參補五臟之陽也,沙參苦,微寒,補五臟之陰也。安得不異。

易老云:用沙參人參,取其味甘可也。

葛洪云:沙參,主卒得諸疝,小腹及陰中相引,痛如絞,自汗出,欲死。細末。酒調服方寸匕,立瘥。

日華子》云:治惡瘡疥癬及身癢,排膿,消腫毒。

海藏云:今易老取沙參人參,取其甘也。若微苦則補陰,甘者補陽經[61],雖雲補五臟,亦須各用本髒藥相佐使,隨所引而相輔一髒也,不可不知。

沙參

味苦甘,微寒。無毒。

治證附前人參條下。

半夏

氣微寒,味辛平。苦而辛,辛厚苦輕,陽中陰也。生微寒,熟溫。有毒。

入足陽明經、太陰經、少陽經。

》云:治寒痰,及形[62]寒飲冷傷肺而咳。大和胃氣,除胃寒,進食。治太陰痰厥頭痛,非此不能除。

》云:能勝脾胃之濕,所以化痰。渴者禁用。

》云:消胸中痞,去膈上痰。

本草云:主傷寒寒熱,心下堅,下氣,咽喉腫痛,頭眩,胸脹,咳逆腸鳴。止汗。消心腹、胸膈痰熱滿結,咳嗽上氣,心下急痛堅痞,時氣嘔逆,消癰腫,墮胎,療痿黃,悅澤面目[63]。生令人吐;熱[64]令人下。用之湯洗去滑令盡。用生薑等分制用,能消痰涎,開胃健脾。射干為之使。惡皂莢。畏雄黃生薑乾薑秦皮龜甲。反烏頭

藥性論》云:半夏使。忌羊血、海藻飴糖柴胡為之使。俗用為肺藥,非也。止吐,為足陽明;除痰,為足太陰。小柴胡中雖為止嘔,亦助柴胡能止惡寒,是又為足少陽也;又助黃芩能去熱,是又為足陽明也。往來寒熱在表里之中,故用此有各半之意。本以治傷寒之寒熱,所以名半夏。經云:腎主五液,化為五濕,自入為唾,入肝為泣,入心為汗,入脾為痰,入肺為涕。有涎曰嗽,無涎曰咳,痰者因咳而動脾之濕也。半夏能泄痰之標,不能泄痰之本,泄本者,泄腎也。咳無形,痰有形,無形則潤,有形則燥,所以為流濕潤燥也。

五味子

氣溫,味酸,陰中陽。酸而微苦[65],味厚氣輕,陰中微陽。無毒。

入手太陰經,入足少陰經。

》云:大益五臟。

孫真人云:五月常服五味子,以補五臟氣,遇夏月季夏之間,睏乏無力,無氣以動,與黃芪人參麥門冬,少加黃柏,煎湯服,使人精神頓加,兩足筋力湧出。生用。

》云:治咳嗽。

》云:收肺氣,補氣不足,升也。酸以收逆氣,肺寒氣逆,則以此藥與乾薑同用治之。

本草云:主咳逆上氣,勞傷羸瘦,補不足,益氣強陰益精,養五臟,除熱。

日華子》云:明目,暖水髒,治風,下氣消食。霍亂轉筋,痃癖,奔豚冷氣。消水腫,反胃,心腹氣脹。止渴,除煩熱,解酒毒,壯筋骨。五味皮甘肉酸,核中辛苦,都有鹹味,故名五味子仲景八味丸用此為腎氣丸,述類象形也。

孫真人云:六月常服五味子,以益肺金之氣,在上則滋源,在下則補腎,故入手太陰、足少陰也。

甘遂

氣大寒,味苦、甘。甘,純陽。有毒。

本草云:主大腹疝瘕,腹滿,面目浮腫,留飲宿食。破堅消積,利水谷道。下五水,散膀胱留熱,皮中痞熱,氣腫[66]滿。瓜蒂為使。惡遠志,反甘草

》云:可以通水,而其氣直透達所結處。

衍義》云:此藥專於行水,攻決為用,入藥須斟酌用之。

》云:若水結胸中,非此不能除。

大戟

氣大寒,味苦、甘,陰中微陽。有小毒。

本草云:治蠱毒,十二水,腹滿急痛,積聚,中風,皮膚疼痛,吐逆,頸腋癰腫,頭疼,發汗,利大小腸。此澤漆根也。

》云:與甘遂同為泄水之藥,濕勝者苦燥除之。反甘草。與芫花黃藥子等分,水糊為丸,桐子大,每服十丸,傷風寒[67],蔥白湯下;傷食,陳皮湯下。或十五丸,微加至止,亦可。芫花別有條,海藏,十棗湯同用。

》云:瀉肺,損真氣。

蕘花

氣微寒,味苦、辛。有毒。

本草云:主傷寒溫瘧,下十二水,破積聚大堅癥瘕,蕩滌腸胃中留癖,飲食寒熱邪氣。利水道,療痰飲咳嗽。

衍義》云:仲景蕘花治利者,以其行水也,水去則利止,其意如此。用時斟酌,不可太過與不及也。仍察其須有是證,方可用之。仲景小青龍湯:若微利,去麻黃,加蕘花,如雞子,熬令赤色用之。蓋利水也。

海藻

氣寒,味咸。

本草云:主癭瘤氣,頸[68]下核,破散結氣,癰腫癥瘕堅氣,腹中上下鳴,下十二[69]水腫。療皮間積聚,暴㿉,留氣熱結,利小便。

》云:洗,去咸。泄水氣。

商陸根

氣平,味辛、酸。有毒。

本草云:主水脹,疝、瘕、痹,熨除癰腫,殺鬼精物。治胸中邪氣、水腫、痿痹、腹滿洪,直疏五臟,散水氣。如人形者有神[70]

》云:辛酸同用,導腫氣。

旋覆花

氣溫,味咸、甘。冷利,有小毒。

本草云:主補中下氣,消堅軟痞,消胸中痰結,吐如膠漆。臍下膀胱留飲。利大腸,通血脈。發汗吐下後,心下痞,噫氣不除者,宜此。

仲景治傷寒汗下後,心下痞堅,噫氣不除,旋覆代赭湯

胡洽治痰飲,兩脅脹滿,旋覆花丸,用之尤佳。

澤瀉

氣平,味甘。甘咸寒,味厚,陰也,降也,陰中微陽。

入手[71]太陽經、少陰經。

》云:除濕之聖藥。治小便淋瀝,去陰間汗。無此疾,服之令人目盲。

》云:去舊水,養新水。寒水氣,須用。

》云:滲瀉止渴。

本草云:治風寒濕痹,乳難,消水,養五臟,益氣力,肥健。補虛損五勞,除五臟痞滿,起陰氣,止泄精,消渴淋瀝,逐膀胱三焦停水。

扁鵲云:多服病人眼。

衍義》云:其功尤長於行水。

仲景云:水搐[72]煩渴,小便不利,或吐或瀉,五苓散主之。方用澤瀉,故知其用長於行水。《本經》又引扁鵲云:多服病人眼。誠為行去其水故也。仲景八味丸用之者,亦不過接引桂、附等歸就腎經,別無他意。凡服澤瀉散人,未有不小便多者,小便既多,腎氣焉得復實。今人止泄精,多不敢用。

本經》云:久服明目;扁鵲謂:多服昏目,何也?易老云:去胞中留垢,以其味咸能泄伏水,故去留垢,即胞中久[73]陳積物也。入足太陽、少陰,仲景治太陽中風入里,渴者,五苓散主之。

紅豆蔻

氣溫,味辛。無毒。

本草云:主陽[74]虛水瀉,心腹絞痛,霍亂,嘔吐酸水。解酒毒。不宜多[75],令人舌粗,不能飲食。

》云:是高良姜子,用紅豆蔻復用良姜,如用官桂復用桂花同意。

肉豆蔻

氣溫,味辛。無毒。入手陽明經。

本草云:主鬼氣,溫中,治積冷心腹脹痛,霍亂,中惡冷疰,嘔沫,冷氣,消食止泄,小兒傷乳霍亂。

甘松

氣平,味甘溫。無毒。

本草云:主惡氣,卒心腹痛滿。治黑皮䵟𪒟,風疳齒䘌。

蜀漆

氣微溫,味辛,純陽。辛平,有毒。

》云:破血。

》云:洗去腥,與苦酸同用,導膽。

本草云:主瘧及咳逆、寒熱,腹中症堅、痞結、積聚,邪氣、蠱毒、鬼疰,療胸中邪結氣,能吐出之。

成無己注云:火邪錯逆,加蜀漆之辛以散之。

蒲黃

氣平,味甘。無毒。

本草云:主心腹膀胱寒熱,利小便,止血,消瘀血。又云:治一切吐、衄、唾、溺、崩、瀉、撲、症、帶下等血,並皆治之。並瘡癤,通月候,墮胎,兒枕急痛,風腫鼻洪,下乳,止泄精血利。如破血消腫則生用,補血止血則炒用。

天門冬

氣寒,味微苦。苦而辛,氣薄味厚,陰也。甘平,大寒。無毒,陽中之陰。

入手太陰經,足少陰經。

》云:保肺氣,治血熱侵肺,上喘氣促。加人參黃芪為主,用之,神效。

》云:苦以泄滯血,甘以助元氣,及治血妄行,此天門冬之功也。

本草云:主諸暴風濕偏痹,強骨髓,殺三蟲[76],去伏屍。保定肺氣,去寒熱,養肌膚,益氣力,利小便,冷而能補。久服延年,多子孫,能行步,益氣。入手太陰、足少陰經,榮衛枯涸,濕劑所以潤之,二門冬人參北五味子枸杞子,同為生脈之劑。此上焦獨取寸口之意。

日華子》云:貝母為使。鎮心,潤五臟,益皮膚,悅顏色。補五勞七傷,治肺氣、並嗽,消痰,及風痹、熱毒、游風、煩悶、吐血。去心用。

麥門冬

氣寒,味微苦甘。微寒,陽中微陰也。無毒。入手太陰經。

》云:治肺中伏火,脈氣欲絕。加五味子人參。三味為生脈之劑,補肺中元氣不足。

》云:行經,酒浸、湯浸。去心,治經枯。

》云:補心氣不足,及治血妄行,補心不足。

本草云:主心腹結氣,傷中傷飽,胃絡脈絕,羸瘦短氣。身重目黃,心下支滿,虛勞客熱,口乾燥渴,止嘔吐,愈痿蹶,強陰益精,消谷調中,保神,定肺氣,安五臟,令人肥健,美顏色,有子。地黃車前子為之使,惡款冬花苦瓠。畏苦參青蘘。入手太陰。

衍義》云:治肺熱之功為多,其味苦,但專泄而不專收,寒多人禁服。治心肺虛熱及虛勞。麥門冬地黃麻仁阿膠,潤經益血,復脈通心。二門冬五味子枸杞子,同為生脈之劑。

葳蕤

氣平,味甘。無毒。

本草云:主中風暴熱,不能動搖,跌筋結肉,諸不足。心腹結氣,虛熱濕毒,腰痛,莖中寒,及目痛、眥爛、淚出。久服,去面黑䵟。

》云:潤肺除熱。

茵陳蒿

氣微寒,味苦、平,陰中微陽。無毒。入足太陽經。

》云:除煩熱,主風濕熱邪結於內。去枝、梗,用葉。

本草云:治[77]風濕寒熱,邪氣熱結,黃疸,通身發黃,小便不利,除頭熱,去伏瘕。入足太陽。

仲景茵陳梔子大黃湯,治濕熱也。梔子柏皮湯,治燥熱也。如苗澇則濕黃,苗旱則燥黃,濕則瀉之,燥則潤之可也。此二藥治陽黃也。韓祗和、李思訓治陰黃茵陳附子湯,大抵以茵陳為君主,佐以大黃附子,各隨其寒熱也[78]

》云:治傷寒發黃。

艾葉

氣溫,味苦,陰中之陽。無毒。

本草云:止下痢吐血,下部䘌瘡,辟風寒,令人有子。灸百病。重午日,日未出時,不語采。

》云:溫胃。

白頭翁

氣寒,味辛苦,無毒。有毒。

本草云:主溫瘧狂易(音羊)、寒熱,癥瘕積聚癭氣,逐血止痛,療金瘡鼻衄。

》云:下焦腎虛,純苦以堅之。一名野丈人,一名胡王使者

百合

氣平,味甘。無毒。

本草云:主邪氣腹脹心痛,利大小便,補中益氣,除浮腫臚脹,痞滿寒熱,遍身疼痛,及乳難喉痹,止涕[79]

仲景百合病百合知母湯百合滑石代赭石湯,有百合雞子湯百合地黃湯。或百合病已經汗者,或未經汗下吐者,或病形如初,或病變寒熱。並見《活人書》,治傷寒腹中疼,百合一兩,炒黃為末。米飲調服。

孫真人云:治百合陰毒,煮百合濃汁,服一升。

蓯蓉

氣溫,味甘咸酸。無毒。

本草云:主五勞七傷,補中,除莖中寒熱痛,養五臟,強陰,益精氣,多子,婦人癥瘕,除膀胱邪氣,腰痛,止痢。久服輕身。

》云:命門相火不足,以此補之。

玄參

氣寒[80],味苦、咸。無毒。

》云:足少陰腎[81]之君藥也,治本經須用。

本草云:主腹中寒熱積聚,女子產乳余疾,補腎氣,令人目明。主暴中風傷寒,身熱支滿,狂邪,忽忽不知人,溫瘧灑灑,血瘕,下寒血,除胸中氣,下水,止煩渴。

易老云:玄參乃樞機之劑[82],管領諸氣,上下肅清而不濁,風藥中多用之。故《活人書》治傷寒[83]毒,玄參升麻湯,治汗下吐後毒不散,則知為肅清樞機之劑。以此論之,治空中氤氳之氣,無根之火,以玄參為聖藥。

款冬花

氣溫,味甘辛,純陽。無毒。

》云:溫肺止嗽。

本草云:主咳逆上氣,善喘,喉痹,諸驚癇寒熱邪氣,消渴,喘息呼吸。杏仁為之使,得紫菀,良。惡皂莢硝石玄參。畏貝母辛夷麻黃黃芪黃芩黃連青葙

藥性論》云:君。主療肺氣心促 急熱乏[84]勞,咳連連不絕,涕唾稠黏,肺痿,肺癰吐膿。

日華子》云:潤心肺,益五臟,除煩,補勞劣,消痰止嗽。肺痿吐血,心虛驚悸。

衍義》云:有人病嗽多日,或教以燃款冬花三兩枚,於無風處,以筆管吸其煙,滿口則咽之,數日效。

時習》云:仲景射干湯用之。

紫參

氣微寒,味苦、辛。無毒。

本草云:主心腹積聚,寒熱邪氣,通九竅,利大小便。療腸胃大熱,唾血衄血,腸中聚血,癰腫諸瘡,止渴益精。

仲景治痢,紫參湯主之。紫參半斤,甘草[85]兩,水五升,煎紫參取二升。卻內甘草,煎取半升,分溫三服。

苦參

氣寒,味苦,氣沉,純陰。

》云:除濕。

本草云:主心腹結氣,癥瘕積聚,黃疸,溺有餘瀝,逐水除癰腫,補中,明目止淚。養肝膽氣,安五臟,定志益精,利九竅,除伏熱腸澼,止渴醒酒,小便黃赤,療惡瘡,下部䘌,平胃氣,令人嗜食輕身。

衍義》云:有人病遍身風熱細疹,癢痛不可任,連胸脛[86]臍腹近陰處皆然,涎痰亦多,夜不得睡。以苦參末一兩,皂角二兩,水一升,揉濾取汁,銀、石器熬成膏,和苦參末為丸,如梧桐子大,食後溫水下二十丸至三十丸。次日便愈。

時習》云:苦參揩齒,久能病腰。

蘆根

氣寒,味甘。

本草云:主消渴客熱,止小便。《金匱玉函》治五噎膈氣煩悶,吐逆不下食,蘆根五兩,銼,水三盞,煮一盞,去渣,服無時。

射干

又名烏扇

氣平,味苦,微溫,有毒。

本草云:主咳逆上氣,喉閉咽痛,不得消息,散結氣,腹中邪逆[87],食飲大熱。療老血在心脾間,咳唾,言語氣臭,散胸中熱氣。

衍義》云:治肺氣喉痹為佳。

仲景治咽中動氣或閉塞,烏扇湯中用。

時習》云:仲景射干湯用之。

》云:去胃癰

敗醬

氣微寒平,味苦、咸。無毒。入足少陰經,手厥陰經。

本草云:主暴熱火瘡,赤氣,疥瘙疽痔,馬鞍熱氣。除癰腫,浮腫,結熱,風痹不足,產後疾痛。

仲景治腹[88]癰有膿者,薏苡仁附子敗醬湯薏苡仁二十分,附子二分,敗醬五分。三物為末。取方寸匕,以水二升,煎取一升,頓服之,小便當下,愈。

敗蒲

氣平。

本草云:主筋溢惡瘡。

藥性論》云:亦可單用,主破血。取蒲黃赤芍藥當歸大黃朴硝同服,治跌扑瘀血。陳藏器云:《聖惠方》治霍亂

韋葉

》云:同蘆,差大耳。

防己

氣寒,味大苦、辛。苦,陰也,平。無毒。通行十二[89]經。

》云:治腰以下至足濕熱腫盛腳氣,補膀胱,去留熱,通行十二經。去皮用。

本草云:主風寒,溫瘧,熱氣諸癇。除邪,利大小便,療水腫、風腫;去膀胱熱,傷寒寒熱邪氣,中風,手腳攣急,止泄;散癰腫惡結,諸蝸疥癬蟲瘡;通腠理,利九竅。

藥性論》云:漢防己,君。又云:木防己,使。畏女菀鹵咸。去血中濕熱。

牽牛

氣寒,味苦。有小毒。黑白二種。

本草云:主下氣,療腳滿水腫,除風毒,利小便。

海藏云:以氣藥引之則入氣;以大黃引之則入血。

張文懿云:不可耽嗜,脫人元氣。余初亦疑此藥不可耽嗜,後見人有酒食、病痞,多服食藥,以導其氣,及服藏用神芎丸,及犯牽牛等丸。如初服,即快;藥過,再食,其病痞依然。依前又服,其痞隨藥而效,藥過後病復至。以至久服,則脫人元氣而猶不知悔,戒之!惟當益脾健胃,使元氣生,而自能消磨[90]水谷,其法無以加矣。

》云:瀉元氣,去氣中濕熱。凡飲食勞倦,皆血受病。若以此藥瀉之,是血病瀉氣,使氣血俱虛損。所傷雖去,瀉元氣、損人,不知也。經所謂:毋盛盛,毋虛虛,毋絕人長命。此之謂也。用者戒之。白者亦同。

羅謙甫云:牽牛,乃瀉氣之藥,試取嘗之,便得辛辣之味;久而嚼之,猛烈雄壯,漸漸不絕,非辛而何!續註:味苦寒,果安在哉。又曰:牽牛感南方熱火之化所生者也,血熱瀉氣,差誤已甚。若病濕勝[91],濕氣不得施化,致大小便不通,則宜用之耳。濕去,其氣周流,所謂五臟有邪,更相平也。經所謂一髒未平,以所勝平之。火能平金,而瀉肺氣者即此也。然仲景治七種濕證,小便不利,無一藥犯牽牛者,仲景豈不知牽牛能瀉濕利小便?為濕病之根在下焦,是血分中氣病,不可用辛辣氣藥,瀉上焦太陰之氣故也。仲景尚不敢[92]輕用如此,世醫一概而用之可乎?又曰:牽牛辛烈,瀉人元氣,比諸辛藥尤甚,以辛之雄烈故也。

三棱

氣平,味苦,陰中之陽。無毒。

》云:治老癖癥瘕結塊,婦人血脈不調,心腹刺痛。須炮用。

》云:破積氣,損真氣,虛者勿用。

》云:又治氣脹,血脈不調,補五勞,通月經,消瘀血。色白,破血中之氣。


蓬莪朮

氣溫,味苦辛。無毒。

》云:治心膈痛,飲食不消,破痃癖氣最良。炮用。

本草云:治婦人血氣,丈夫奔豚;治心腹痛,中惡,疰杵,鬼氣,霍亂冷氣,吐酸水;解毒,飲食不消。酒研服。

》云:色黑,破氣中之血,入氣藥發諸香。雖為泄劑,亦能益氣,故孫用和治氣短不能接續,所以大小七香丸、集香丸散及湯內,多用此也。

草龍膽

氣寒,味大苦,氣味俱厚,陰也。無毒。

》云:純陰,酒浸上行。

》云:除下焦之濕,及翳膜之濕。

》云:治兩目赤腫,睛脹,瘀肉高起,疼痛不可忍。以柴胡為主,治眼中疾必用之藥也。去蘆。

栝樓根

氣寒,味苦。味厚,陰也,無毒[93]

本草云:主消渴,身熱,煩滿大熱,補虛安中,通月水。消腫毒瘀血,及熱狂。

》云:止渴,行津液。苦寒,與辛酸同用,導腫氣。

》云:苦,純陰。若心中枯渴者,非此不能除。

地榆

氣微寒,味甘酸。苦而酸,氣味俱厚,陰也。

本草云:主婦人乳產,七傷帶下,月水不止,血崩之疾。除惡血,止疼痛,腸風泄血。

》云:治小兒疳痢。性沉寒,入下焦,治熱血痢。去蘆。

》云:去下焦之血。腸風下血及瀉痢下血,須用之。

》云:陽中微陰,治下部血。

紫草

氣寒,味苦。無毒。

本草云:主心腹邪氣,五疸;補中益氣,利九竅,通水道;治腹腫脹滿。去土用茸。

茜根

味苦,陰中微陽。

》云:去諸死血

藥性論》云:主治六極傷心肺,吐血、瀉血。

日華子》云:止鼻洪,月經不止。

菊花

苦而甘寒。無毒。

》云:去翳膜,明目。

》云:養目血。

藥性論》云:使。治身上諸風。

日華子》云:治四肢游風,利血脈,心煩,胸膈壅悶。

葶藶

氣大寒,味苦、辛。無毒。

本草云:主癥瘕積聚結氣,飲食寒熱;破堅逐邪,通利水道,下膀胱水,伏留熱氣,及皮間邪水上出,面目浮腫,身暴中風,熱痱癢,利小便。久服,令人虛。又云:療肺壅上氣咳嗽,定喘促,除胸中痰飲。

》云:苦、甜二味,主治同。仲景用苦,余方或有用甜者,或有不言甜、苦者。大抵苦則下泄,甜則少緩。量病虛實用之,不可不審。本草雖雲治同,甜、苦之味安得不異?榆白皮為之使。惡僵蠶石龍芮仲景葶藶大棗瀉肺湯用之。

王不留行

味苦,陽中之陰。甘平。無毒。

》云:下乳,引導用之。

藥性論》云:治風毒,通血脈。

日華子》云:治游風風疹,婦人月經不勻

通草

氣平,味甘辛,陽也。無毒。燈草同。

》云:治陰竅不利,行小水,除水腫閉,治五淋。生用。

》云:瀉肺,利小便。甘平,以緩陰血。

日華子》云:明目退熱,催生,下胞,下乳。

木通

氣平,味甘。甘而淡,性平,味薄,陽也。無毒。

》云:主小便不利,導小腸熱。去皮用。

》云:通經利竅。

本草云:除脾胃寒熱,通利九竅血脈關節,令人不忘;散癰腫諸結不消,墮胎,去蟲。

瞿麥

氣寒,味苦辛,陽中微陰也。

》云:主關格癃結,小便不通;治癰腫排膿,明目去,破胎下閉血,逐膀胱邪熱。用穗。

》云:利小便,為君主之用。

本草云:出刺,決癰腫,明目去;破胎墮子,下閉血;養腎氣,逐膀胱邪逆;止霍亂,長毛髮。

車前子

氣寒,味甘咸。無毒。

》云:主氣癃閉。利水道,通小便;除濕痹,肝中風熱,沖目赤痛。

本草云:主氣癃。止痛,利水道,通小便,除濕痹,男子傷中,女子淋瀝,不欲食,養肺;強陰益精,令人有子;明目,治目熱赤痛;輕身耐老。

東垣云:能利小便而不走氣,與茯苓[94]同功。

石韋

此一條,與《本經》無一字同,恐別是一物,有誤,姑存之。

名遠墨子、血見愁、鹿經草也。

時習》云:今一種作青苕帚,名蟻子槐,作血見愁。又隰州鼓角樓上一種,名血見愁,俱能破瘀血。《時習》補:或人言,紫花似[95]旋風草,但花不白。又有一種,花黃,葉似槐,結角如綠豆,俗呼夾竹梅。

局方本草》:石韋味苦、甘,平,無毒。主勞熱邪氣,五癃閉不通;利小便水道,止煩下氣,通膀胱滿;補五勞,安五臟,去惡風,益精氣。

藥性論》云:使。治勞及五淋,胞囊結熱不通,膀胱熱滿。

日華子》云:治淋遺溺。杏仁為之使,得菖蒲,良。生華陰,又有生古瓦屋上者,名瓦韋,用治淋亦佳。

白附子

陽,微溫。

》云:主血痹,行藥勢。

本草云:主心痛血痹,面上百病。行藥勢。

葫蘆巴

苦,純陰。

》云:治元氣虛冷,及腎虛冷。

本草云:得槐香子桃仁,治膀胱[96]甚效。腹脅脹滿,面色青黑,此腎虛證也。

[馬兜鈴]]

苦,陰中微陽,味苦寒。無毒。

》云:去肺熱,安肺氣,補肺。

本草云:主咳嗽痰結。

藥性論》云:平。能主肺氣上急,坐息不得,主咳逆連連不可。

日華子》云:治痔瘺瘡,以藥於瓶中,燒,熏病處。入藥炙用。是土青木香獨行根子也。

聖惠方》:治五種蠱毒。

圖經》云:辛[97]名土青木香。實,主肺病。根,治氣、下膈、止刺痛。

白及

苦、甘,陽中之陰。味辛、苦,平,微寒。無毒。

》云:止肺澀。白蘞治證同。

本草云:主癰腫惡瘡、敗疽[98],傷陰死肌,胃中邪氣,賊風鬼擊,痱緩不收,白癬疥蟲。

藥性論》云:使。治熱結不消,主陰下痿,治面上䵟疱。

天南星

味苦辛。有毒。

》云:治同半夏

陳藏器云:主金瘡傷折瘀血。取根,搗敷傷處。

日華子》云:味辛烈。治撲損瘀血,主蛇蟲咬,敷疥癬毒瘡。

鬱金

味辛苦,純陰。

》云:涼心。

局方本草》:鬱金,味辛苦,寒,無毒。主血積,下氣,生肌止血,破惡血,血淋,尿血,金瘡。

藥性論》云:單用亦可。治婦人宿血結聚,溫醋磨服。

經驗方》云:尿血不定,蔥白相和,煎服,效。

本草云:生蜀者,佳。胡[99]人謂之馬蒁,亦啖馬。藥用治脹痛,破血而補。

佛耳草

氣熱,味酸。

》云:治寒嗽及痰,除肺中寒,大升肺氣,少用。款冬花為使。過食損目。

蛇床

味苦、辛、甘,平。無毒。

本草云:主婦人陰中腫痛,男子陰痿濕癢;除痹氣,利關節,癲癇惡瘡,溫中下氣;令婦人子髒熱,男子陰強;久服輕身好顏色,令人有子。一名蛇粟蛇米。五月采,陰乾。惡牡丹巴豆貝母


  1. 乃十二經之行經之藥:此句東垣十書本作「乃二經行經之藥」。
  2. 股:四庫本作「服」。
  3. 游風:原脫,據東垣十書本補。
  4. 去:原作「氣」,據東垣十書本和四庫本改。
  5. 痛:四庫本作「漏」。
  6. :東垣十書本和四庫本作「羌活」。
  7. 渾:東垣十書本和四庫本作「痹」,宜從。
  8. 定:東垣十書本和四庫本作「寒」,宜從。
  9. 輩:四庫本此字無。
  10. 又入足少陽:原脫,諸本同,據《本草綱目》卷十三補。
  11. 身:四庫本作「及」。
  12. 即:四庫本作「卻」
  13. 即:四庫本作「實」
  14. 及:四庫本作「又」。
  15. 毒:四庫本此字無。
  16. 陰:四庫本此字後作「經」。
  17. 止:東垣十書本作「主」
  18. 中:四庫本作「膈」。
  19. 俱細而緩:東垣十書本作「俱緩」。
  20. 加:東垣十書本作「主」。
  21. 及:四庫本作「又」。
  22. 若:東垣十書本和四庫本作「苦」。
  23. 辛:原作「苦」,諸本同,據《本草綱目》卷十五改。
  24. 甘:四庫本作「干」。
  25. 咳:原作「厥」,據東垣十書本和四庫本改。
  26. 溫:東垣十書本和四庫本作「瘟」。
  27. 脈:東垣十書本和四庫本作「肺」,宜從。
  28. 咽嗌:原作「嗌咽」,據東垣十書本乙轉。
  29. 利:東垣十書本作「令」。
  30. 化:東垣十書本和四庫本作「逐」,宜從。
  31. 熟:四庫本作「熱」。
  32. 溫而:原作「而溫」,據東垣十書本和四庫本乙轉。
  33. 草:東垣十書本和四庫本作「炒」,宜從。
  34. 神:四庫本此字後作「效」。
  35. 腸:四庫本作「腹」。
  36. 如:四庫本此字前作「不」。
  37. 經:四庫本此字無。
  38. 用:四庫本作「利」。
  39. 陽:四庫本作「胃」。
  40. 在本條下:東垣十書本作「在術條下」。四庫本作「但言術本」。
  41. 洗:四庫本作「濕」,《證類本草》卷八作「洗洗」。
  42. 概:原作「時」,據四庫本改。
  43. 經:四庫本作「莖」。
  44. 之:四庫本作「四」。
  45. 者:四庫本此字無。
  46. 補:東垣十書本作「消」。
  47. 飽:四庫本作「筋」,宜從。
  48. 火:四庫本作「酒」。
  49. 風頭暈眩:四庫本作「頭暈眼眩」。
  50. 楝:原作「練」,據東垣十書本改。
  51. 癰:東垣十書本作「瘡」。
  52. 輩:四庫本此字無。
  53. 若:四庫本作「又」。
  54. 用:東垣十書本此字無。
  55. 上:四庫本作「下」。
  56. 有:四庫本作「用」。
  57. 上頭:四庫本作「下」。
  58. 入:此字原脫,據四庫本補。
  59. 效:東垣十書本和四庫本作「功」。
  60. 及:四庫本作「又」。
  61. 經:東垣十書本此字無。
  62. 形:四庫本作「傷」。
  63. 面目:四庫本作「滿面」。
  64. 熱:諸本同,《證類本草》卷十作「熟」,宜從。
  65. 微苦:東垣十書本和四庫本作「酸而微苦」,宜從。
  66. 腫:東垣十書本作「堅」。
  67. 寒:東垣十書本和四庫本作「傷寒」。
  68. 頭:東垣十書本和四庫本作「頸」,宜從。
  69. 二:原作「一」,據東垣十書本和四庫本改。
  70. 神:四庫本此字後作「效」。
  71. 手:東垣十書本和四庫本作「足」。
  72. 搐:諸本同,疑作「畜」。
  73. 久:東垣十書本此字無。
  74. 陽:四庫本作「腸」。
  75. 多:東垣十書本和四庫本此字後作「服」,宜從。
  76. 蟲:原作「蠱」,據四庫本和《證類本草》卷六改。
  77. 治:東垣十書本作「主」。
  78. 也:東垣十書本此字無。
  79. 涕:東垣十書本和四庫本此字後作「淚」。
  80. 寒:東垣十書本和四庫本作「微寒」。
  81. 腎:東垣十書本和四庫本此字後作「經」。
  82. 劑:此字原脫,據東垣十書本和四庫本補。
  83. 寒:東垣十書本和四庫本此字後作「陽」。
  84. 乏:原作「之」,據東垣十書本和四庫本改。
  85. 二:東垣十書本作「三」。
  86. 脛:諸本同,《證類本草》卷八作「頸」,宜從。
  87. 邪逆:四庫本作「不通」。
  88. 腹:諸本同,《金匱要略》第十八作「腸」,宜從。
  89. 二:原作「一」,據東垣十書本和四庫本改。
  90. 磨:東垣十書本和四庫本作「腐」。
  91. 勝:東垣十書本作「盛」。
  92. 敢:東垣十書本此字無。
  93. 無毒:原脫,據東垣十書本補。
  94. 茯苓:四庫本作「豬苓」。
  95. 似:東垣十書本作「如」。
  96. 膀胱:東垣十書本此二字下作「氣」字。
  97. 辛:東垣十書本和四庫本作「亦」
  98. 疽:原脫,諸本同,據《證類本草》卷十一補。
  99. 胡:四庫本作「北」。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