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要略方/驚悸衄吐下血胸滿瘀血病脈證並治第十六

勤求古訓,博采眾方
於 2023年3月30日 (四) 18:03 由 鹿野耕云留言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首頁 金匱要略方
◀上一篇 ·張仲景 下一篇▶

驚悸衄吐[1]下血胸滿瘀血病脈證並治[2]第十六

脈證一十二條[3] 方五首

寸口脈動而弱,動則為驚[4],弱則為悸。

師曰:尺脈浮,目睛[5]暈黃,衄必未止[6];暈黃去,目睛慧了,知衄今止。

又曰:從春至夏發[7]衄者,太陽;從秋至冬衄者,陽明。

衄家不可發[7]汗,汗出必額上促急緊[8],直視不能眴眴,不得眠。

病人面無色[9],無寒熱,脈沉弦者,衄;浮弱,手按之絕者,下血;煩咳者,必吐血。

夫吐血,咳逆上氣,其脈數而有熱,不得臥者,死。

夫酒客咳者,必致吐血,此因極飲過度所致也。

寸口脈弦而大,弦則為減,大則為芤,減則為寒,芤則為虛,寒虛相摶[10],此即名為革[11],婦人則半產漏下,男子則亡血。

亡血不可攻其表[12],汗出則寒粟而振。

病人胸滿,唇痿舌青,口燥,其人但欲漱水[13]不欲咽,無寒熱,脈微大來遲,腹不滿,其人言我滿,為有瘀血。

病者如熱狀,煩滿,口乾燥而渴,其脈反無熱,此為陰狀,是瘀血也,當下之。

火邪者,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主之。方[14]

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方[15]

桂枝去皮[16]生薑[17][18]蜀漆洗,去腥,各三兩[19]甘草二兩,炙牡蠣五兩,熬龍骨四兩大棗十二枚,擘[20]

右七味,㕮咀[21],以水八升[22],先煮蜀漆,減二升,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本雲桂枝湯,今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23]

心下悸者,半夏麻黃丸主之。方[24]

半夏麻黃丸方[15]

半夏[25]麻黃去節[26],等分

右二味,末之,煉蜜和丸如小豆大[27],飲服三丸,日三服。

吐血不止者,柏葉湯主之。方[28]

柏葉湯方[15]

柏葉三兩[29][30]三把乾薑三兩[31]

右三味,㕮咀[32],以水五升,取馬通汁一升,合煮取一升,去滓[33],分溫再服。

下血,先見血,後見便,此近血也;先見便,後見血[34],此遠血也。遠血[35],黃土湯主之。方:亦主吐血、衄血。

黃土湯方[15]

甘草炙 干地黃 白朮 附子炮,去皮,破八片 阿膠 黃芩 各三兩 灶中黃土半斤

右七味,㕮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二服。

近血,赤小豆當歸散主之。方見狐惑中。

附方:

治心氣不足,吐血、衄血,瀉心湯。方:

瀉心湯方[15]

大黃二兩 黃連 黃芩 各一兩

右三味,㕮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頓服。亦治霍亂。《傷寒論》以麻沸湯漬服之,見《千金》



  1. 衄吐:鄧珍本作「吐衄」。
  2. 脈證並治:鄧珍本無「並」字。
  3. 一十二條:鄧珍本作「十二條」。
  4. 動則為驚:鄧珍本「則」作「即」。
  5. 目睛:鄧珍本作「目晴」,誤。
  6. 衄必未止:鄧珍本無「必」字。
  7. 7.0 7.1 發:鄧珍本無。
  8. 額上促急緊:鄧珍本作「額上陷脈急緊」。當行天頭硃筆附箋:「汗出必額上促,『促』字誤,當作『陷』,下句並落一『脈』字。」
  9. 病人面無色:當行天頭硃筆附箋:「病人面無色,『色』字上落一『血』字。」
  10. 寒虛相摶:鄧珍本作「寒虛相擊」。
  11. 寒虛相摶:鄧珍本作「此名曰革」。
  12. 攻其表:鄧珍本作「發其表」。
  13. 其人但欲漱水:鄧珍本無「其人」二字。
  14. 方:鄧珍本作「桂枝救逆湯方」。
  15. 15.0 15.1 15.2 15.3 15.4 此標題為整理者所加,原書無。
  16. 去皮:鄧珍本作「三兩去皮」。
  17. 生薑:鄧珍本此下六味的順序為甘草、生薑、牡蠣、龍骨、大棗、蜀漆。
  18. 切:鄧珍本作「三兩」。
  19. 洗,去腥,各三兩:鄧珍本作「三兩,洗去腥」。
  20. 擘:鄧珍本無。
  21. 右七味,㕮咀:鄧珍本作「右為末」。
  22. 以水八升:鄧珍本作「以水一斗二升」。
  23. 「本雲」以下十六字,鄧珍本無。
  24. 方:鄧珍本作「半夏麻黃丸方」
  25. 洗:鄧珍本無。
  26. 去節:鄧珍本無。
  27. 如小豆大:鄧珍本無「如」字。
  28. 方:鄧珍本作「柏葉湯方」。
  29. 三兩:鄧珍本無。
  30. 艾:鄧珍本此下兩味的順序為乾薑、艾。
  31. 三兩:鄧珍本作「各三兩」。
  32. 㕮咀:鄧珍本無。
  33. 去滓:鄧珍本無。
  34. 「先見血」至此十六字,鄧珍本作「先便後血」。
  35. 遠血:鄧珍本無。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