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編金匱方論/腹滿寒疝宿食病脈證治第十

勤求古訓,博採眾方
首頁 新編金匱方論
◀上一篇 ·張仲景 下一篇▶

○腹滿寒疝宿食病脈證治第十

論一首 脈證十六條 方十四首

趺陽脈微弦,法當腹滿,不滿者必[1]便難,兩胠[2]疼痛,此虛寒從下上也,當[3]以溫藥服之。○病者[4]腹滿,按之不痛為虛,實[5]者為實,可下之。舌黃未下者,下之黃自去。○腹滿時減,復如故,此為寒,當與溫藥。○病者痿黃[6],躁[7]而不渴,胸中[8]寒實,而利[9]不止者死。○寸口[10]脈弦者,即脅下拘急而痛,其人嗇嗇[11]惡寒也。○夫中寒家喜欠[12],其人清涕出,發熱色和者,善嚏。○中寒,其人下利,以里虛也。欲嚏不能,此人肚中寒。一雲「痛」。○夫瘦人[13]繞臍痛,必有風冷,谷氣不行[14],而反下之,其氣必沖,不沖者,心下則痞[15]

病腹滿[16],發熱十日,脈浮而數,飲食如故,厚朴七物湯主之。

厚朴七物湯方

厚朴半斤甘草大黃各三兩[17]大棗十枚枳實五枚桂枝二兩生薑[18]五兩

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溫服八合,日三服。○嘔者,加半夏五合。○下利,去大黃。○寒多者,加生薑至半斤。

腹中寒氣[19],雷鳴切痛[20],胸脅逆滿,嘔吐[21],附子粳米湯主之。

附子粳米湯方

附子一枚,炮半夏半升甘草一兩大棗十枚粳米半升

右五味,以水八升,煮米熟湯成,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痛而閉[22]者,厚朴三物湯主之。

厚朴三物湯方

厚朴八兩大黃四兩枳實五枚

右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二味,取五升,內大黃,煮取三升,溫分[23]一升,以利為度。

按之心下滿痛者,此為實也,當下之,宜大柴胡湯[24]

大柴胡湯方

柴胡半斤黃芩三兩芍藥三兩半夏半升,洗枳實四枚,炙大黃二兩大棗十二枚生薑五兩

右八味,以水乙斗[25]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溫服一升。日三服。

腹滿不減,減不足言,當須下之,宜大承氣湯。

大承氣湯方

大黃四兩,酒洗厚朴半斤,去皮,炙枳實五枚,炙芒消三合

右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內大黃,煮取二升,內芒消,更上火微一二沸,分溫再服。得下,余勿服。

心胸中[26]大寒、痛,嘔不能飲食,腹中寒[27]上沖,皮起[28]出見有頭足[29],上下痛而不可觸近[30],大建中湯主之。

大建中湯方

蜀椒二合,汗[31]乾薑四兩人參二兩

右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內膠飴一升,微火煎取一升半,分溫再服。如一炊頃[32],可飲粥二升,後更服。當一日,食糜[33],溫覆之。

脅下偏痛[34],發熱[35],其脈緊弦,此寒也,以溫藥下之,宜大黃附子湯。

大黃附子湯方

大黃三兩附子三枚,炮細辛二兩

右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溫三服。若強人煮取二升半,分溫三服。服後如人行四五里,進一服。

寒氣厥逆[36],赤丸主之。

赤丸方

茯苓四兩半夏四兩,洗,一方用佳[37]烏頭[38]二兩,炮細辛一兩,《千金》作人參[39]

右六[40]味,末之,內真朱為色,煉蜜丸如麻子大,先食酒飲下三丸,日再,夜一服。不知,稍增之,以知為度。

腹痛,脈弦而緊,弦則衛氣不行,即惡寒,緊則不欲食,邪正相摶,即為寒疝。寒疝[41]繞臍痛,若發[42]則白汗[43]出,手足厥冷,其脈沉弦者,大烏頭煎主之。

烏頭煎方

烏頭大者五枚,熬,去皮,不㕮咀

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內蜜二升,煎令水氣盡,取二升。強人服七合,弱人服五合。不差,明日更服,不可一[44]日再服。

寒疝,腹中痛,及脅痛、里急者,當歸生薑羊肉湯主之。

當歸生薑羊肉湯方

當歸三兩生薑五兩羊肉一斤

右三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溫服七合,日三服。若寒多者,加生薑成一斤;痛多而嘔者,加橘皮二兩,白朮一兩。

生薑者,亦加水五升,煮取三升二合,服之。

寒疝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若身疼痛,灸刺諸藥不能治,抵當烏頭桂枝湯主之。

烏頭桂枝湯方

烏頭

右一味,以蜜二斤,煎減半,去滓,以桂枝湯五合解之,令[45]得一升,後初服二合;不知,即服三合,又不知,復加至五合。其知者,如醉狀,得吐者,為中病。

桂枝湯方

桂枝三兩,去皮芍藥三兩甘草二兩,炙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

右五味,剉,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

其脈數而緊,乃弦,狀如弓弦,按之不移。脈數弦者,當下其寒。脈緊大而遲者,必心下堅;脈大而緊者,陽中有陰,可下之。

[46]:

外台》烏頭湯[47]

治寒疝腹中絞痛,賊風入攻五臟,拘急不得轉側,發作有時,使人陰縮[48],手足厥逆。方見上。

外台》柴胡桂枝湯方[49]

治心腹卒中痛[50]者。

柴胡四兩黃芩人參芍藥桂枝生薑各一兩半甘草一兩半夏二合半大棗六枚

右九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外台》走馬湯[51][52]

中惡[53],心痛腹脹,大便不通。

巴豆二枚,去皮心,熬[54]杏仁二枚

右二味,以綿纏,槌令碎,熱湯二合,捻取白汁飲之,當下。老小量之,通治飛屍鬼擊[55]病。

問曰:人病有宿食,何以別之?師曰[56]:寸口脈浮而大,按之反澀,尺中亦微而澀,故知有宿食,大承氣湯主之。○脈數而滑者,實也[57],此有宿食,下之愈,宜大承氣湯。○下利不飲食者,有宿食也,當[58]下之, 宜大承氣湯。

大承氣湯方

見前痓病中。

宿食在上脘,當吐之,宜瓜蒂散。

瓜蒂散方

瓜蒂一分,熬黃赤小豆一分,煮

右二味,杵為散,以香豉七合,煮取汁,和散一錢匕,溫服之。不吐者,少加之,以快吐為度而止。亡血及虛者不可與之。

脈緊如轉索無常者,有宿食也。○脈緊,頭痛風寒,腹中有宿食不化也。一云:寸口脈緊。[59]


新編金匱方論卷上[60]

金匱要略》以明趙開美仿宋本為最佳,次則俞橋本。然皆流傳絕少,醫統本則奪誤至多,此元刊本與趙本悉合,尤為希有之籍。光緒丁西三月得見於上海寄觀閣,因記。宜都楊守敬。[61]



  1. 必:《脈經》卷十、《千金要方》卷十六下有「下部閉塞大」五字。
  2. 胠(qū):指腋下。
  3. 當:趙開美本無此字。。
  4. 病者:《金匱玉函經》作「傷寒」。
  5. 實:趙開美本為「痛」。
  6. 痿黃:痿,同「萎」。黃色而黯淡不澤,是脾虛的一種表現。
  7. 躁:徐彬金匱要略論注》、沈明宗金匱要略編注》、尤怡金匱要略心典》及《醫宗金鑒》作「燥」。趙開美本亦作「躁」。
  8. 胸中:《脈經》卷八作「胃中」。
  9. 利:《脈經》卷八上有「下」字。《千金要方》卷十五此句為「下利舌黃燥而不渴,胸中實,下利不止者死。」
  10. 寸口:《千金要方》卷十六上有「右手」二字。
  11. 嗇嗇:形容瑟縮畏寒的狀態。《千金要方》卷十六作「澀澀」。
  12. 欠:呵欠。
  13. 瘦人:指形體虛弱的人。
  14. 谷氣不行:大便不通。
  15. 痞:趙開美本後有「也」字。
  16. 病腹滿:《脈經》卷八作「腹滿痛」,《千金要方》卷十六作「腹滿氣脹」。
  17. 各三兩:趙開美本無「各」字,為「甘草三兩、大黃三兩」。
  18. 生薑:《外台秘要》卷七不用生薑用乾薑,云:「此仲景傷寒論方。」
  19. 腹中寒氣:《千金要方》卷十六作「腹中寒氣脹滿」。《外台秘要》卷七引《范汪方》「寒氣」下有「脹」字。
  20. 雷鳴切痛:雷鳴,形容腸鳴的聲音很響;切痛,形容腹痛的厲害,有如刀割。《千金要方》卷十六作「腸鳴且痛」。
  21. 嘔吐:《外台秘要》卷七引《范汪方》無「嘔吐」二字。
  22. 閉:大便閉結不通。
  23. 分:趙開美本為「服」。
  24. 大柴胡湯:《醫宗金鑒》「按之心下滿通之下,當有『潮熱之』三字。若無此三字,則不當與大柴胡湯。是必傳寫之遺」。
  25. 乙斗:趙開美本為「一斗」。
  26. 心胸中:《千金要方》卷十六作「心脅中」。
  27. 腹中寒:《千金要方》卷十六上有「飲食下咽,自知偏從一面下流,有聲決決然。若」一句。
  28. 皮起:形容腹中寒氣攻沖,腹皮突起。
  29. 有頭足:指有如頭足樣的塊狀物,上下衝動。
  30. 不可觸近:《千金要方》卷十六作「其頭不可觸近」。
  31. 二合,汗:趙開美本為「二合,去汗」。
  32. 如一炊頃:約當燒一餐飯的時間。
  33. 食糜:指吃粥或稀薄易消化的食物。
  34. 脅下偏痛:《醫宗金鑒》認為「偏」字,當是「滿」字。
  35. 發熱:《脈經》卷八無此二字。
  36. 厥逆:有兩種含義,既指病機,又言症狀。《傷寒論·辨厥陰病脈證並治》云:「凡厥者,陰陽氣不相順接,便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
  37. 佳:趙開美本為「桂」。
  38. 烏頭:趙開美本置於「半夏」前。
  39. 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十六胃腑·痼冷積熱第八》:「赤丸主寒氣厥逆方:茯苓、桂心(各四兩),細辛(一兩)烏頭、附子(各二兩)射罔 (加大棗一枚) 右六味,末之,納真朱為色,蜜丸,如麻子,空腹酒服一丸,日再,夜一服,不知加至二丸,以知為度。一方用半夏四兩,而不用桂。」又:未經宋臣校改的《孫真人千金方》本卷佚。
  40. 六:趙開美本為「四」,應是。
  41. 寒疝:此二字趙開美本無。
  42. 若發:徐鎔本、俞橋本作「苦發」。
  43. 白汗:趙開美本作「自汗」,他本多作「自津」。《素問·陰陽別論》:「魄汗未盡。」《經脈別論》:「發為白汗」。魄汗,白汗,白、魄、薄,古通用,有逼迫的意思。《戰國策·楚四》:「白汗交流。」鮑彪註:「白汗,不緣暑而汗也。」意即有所逼迫而出汗也。白汗,或指因劇痛而出的冷汗。
  44. 一:此字趙開美本無。
  45. 令:此字趙開美本無。
  46. 附:趙開美本為「附方」。
  47. 王燾外台秘要方·卷第十四·賊風方一十二首》:「又烏頭湯,主寒疝,腹中絞痛,賊風入腹,攻五臟,拘急不得轉側,呌呼,發作有時,使人陰縮,手足厥逆方。烏頭(十五枚炮),芍藥(四兩),甘草二兩(灸),大棗(十枚擘),生薑(一斤),桂心(六兩)右六味, 切,以水七升,煮五物,取三升,去滓,別取烏頭去皮四破,蜜二升,微火煎令減五、六合,內湯中兩、三沸,去滓,服一合,日三,間食,強人三合,以如醉狀為知,不知漸增。忌海藻、菘菜、豬肉、冷水、生蔥。《深師》同。」
  48. 陰縮:生殖器因受寒而上縮。
  49. 王燾外台秘要方·卷第七·寒疝腹痛方一十三首》:「仲景《傷寒論》……又療寒疝腹中痛者,柴胡桂枝湯方。柴胡(四兩),大棗(六枚擘),黃芩(一兩半),人參(一兩半),甘草(一兩炙),半夏(二合半洗),桂心、生薑(各一兩半),芍藥(一兩半)右九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本雲:人參湯,作如桂枝法,加半夏、茈胡、黃芩,復如茈胡法,今著人參作半劑。忌海藻、菘菜、羊肉、餳、生蔥。並出第十五卷中。」
  50. 心腹卒中痛:突然感受外邪而致心腹疼痛。卒,同「猝」,突然。
  51. 走馬湯:形容藥效急速如奔馬之勢。
  52. 王燾外台秘要方·卷第七·卒疝方三首》:「又若不差,服諸利丸下之,走馬湯亦佳,此名寒疝,亦名陰疝,張仲景飛屍走馬湯方:巴豆(二枚去心皮,熬),杏人(一枚去尖皮)右二味,取綿纏,槌令極碎,投熱湯二合,捻取白汁服之,須臾差。未差,更一服,老小量之。通療鬼擊有屍疹者,常畜此藥,用驗。忌野豬肉、蘆筍。《備急》同。出第十卷中。」
  53. 中惡:病名。俗稱絞腸烏痧。有忽然撲倒,精神混亂,顏面發黑,心腹痛,脹滿,大便不通等症狀。與《諸病源候論·霍亂病諸候》所述的乾霍亂病情相似。
  54. 巴豆:趙開美本「巴豆」置於「杏仁」之後。
  55. 飛屍鬼擊:《諸病源候論·屍病諸候·飛屍候》:「飛屍者,發無由漸,忽然而至,若飛走之急疾,故謂之飛屍。其狀心腹刺痛,氣息喘急,脹滿上衝心胸者是也。」《諸病源候論·中惡病諸候·鬼擊候》:「鬼擊者,謂鬼厲之氣擊著於人也。得之無漸,卒著如人以萬矛刺狀,胸脅腹內絞急切痛,不可仰按,或吐血,或鼻中出血,或下血。」
  56. 師曰:趙開美本此二字前有「○」。
  57. 也:此字模糊不清,據趙開美本補。
  58. 當:此字模糊不清,據趙開美本補。
  59. 此文後趙開美本有音釋:䅽,音谷,即谷也。幾,音殊。齘,音介,戛也。
  60. 此八字趙開美本無。
  61. 此文僅見於鄧珍本《新編金匱方論》卷上文末空白處,為清末藏書家楊守敬的墨書評語。楊守敬,湖北宜都(今桂城)人,清代著名歷史地理學家、金石文字學家、目錄版本學家、藏書家。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