潤腸丸
《腳氣治法總要》卷下:潤腸丸
組 成 | 凌霄花干、天台烏藥、人參、皂莢子炒熟,去粗皮,各半兩 |
制 法 | 上為細末 ,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
用 法 | 每服三十丸,或五十丸,至百丸,不拘時候以溫水送下。此方不損氣,以通為度。 |
主 治 | 一切風秘,虛人及老人津液內枯,不得傳送者。 |
摘 錄 | 《腳氣治法總要》卷下 |
《聖濟總錄》卷五十:潤腸丸
組 成 | 桑根白皮銼、甜葶藶隔紙微炒、防已、天門冬去心,焙、枳殼去瓤,麩炒,各半兩,檳榔銼,一分,牽牛子白者,炒香,為細末,一兩 |
制 法 |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
用 法 | 每服二十丸,煎人參湯待溫送下,不拘時候。 |
主 治 | 肺臟壅盛,心胸滿悶,咳嗽煩喘,咽隔痰滯,不欲飲食,大便多秘。 |
摘 錄 | 《聖濟總錄》卷五十 |
《聖濟總錄》卷一五七:潤腸丸
組 成 | 枳殼去瓤,麩炒,為末、大麻仁別研,各一兩 |
用 法 | 上研勻,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前溫水或生薑湯送下。 |
主 治 | 妊娠大便不通,腹脅堅脹。 |
摘 錄 | 《聖濟總錄》卷一五七 |
《魏氏家藏方》卷七引《李防禦五痔方》:潤腸丸
組 成 | 大黃濕紙裹煨,銼細、枳殼去瓤,麩炒、當歸去蘆,各等分 |
制 法 |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 |
用 法 | 每服二三十丸,白湯送下。 |
主 治 | 痔瘡已用枯藥,痔將焦枯,糞門急迫,恐大便堅實難出者。 |
摘 錄 | 《魏氏家藏方》卷七引《李防禦五痔方》 |
《儒門事親》卷十二:潤腸丸
來 源 | 為《皇帝素問宣明論方》卷四「軟金丸」之異名。見該條。 |
摘 錄 | 《儒門事親》卷十二 |
《脾胃論》卷下:潤腸丸
組 成 | 大黃去皮、當歸梢、羌活各五錢,桃仁湯浸,去皮尖,一兩,麻子仁去皮,取仁,一兩二錢五分 |
制 法 | 上除麻仁另研如泥外,余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
用 法 | 每服五十丸,空心用白湯送下。 |
功 用 | 潤燥,和血,疏風。 |
主 治 | 飲食勞倦,風結血結,大便秘澀,或乾燥閉塞不通,全不思食。 |
方論選錄 | 《醫方集解》:此手足陽明藥也。歸尾、桃仁潤燥活血,羌活搜風散邪,大黃破結通函,麻仁滑腸利竅,血和風疏,腸胃得潤,則自然通利矣。 |
摘 錄 | 《脾胃論》卷下 |
《濟生方》卷四:潤腸丸
異 名 | 蓯蓉潤腸丸(《醫學綱目》卷二十三)、蓯沉丸(《醫學入門》卷七)、肉蓯蓉丸(《不知醫必要》卷三)。 |
組 成 | 肉蓯蓉酒浸,焙,二兩,沉香別研,一兩 |
制 法 | 上為細末,用麻子仁汁打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
用 法 | 每服七十丸,空心米飲送下。 |
主 治 | 發汗利小便亡津液,大腑秘結。 |
宜 忌 | 老人虛人皆可服。 |
摘 錄 | 《濟生方》卷四 |
《仁齋直指方論》卷十五:潤腸丸
異 名 | 大潤腸丸(《世醫得效方》卷六)。 |
組 成 | 杏仁去皮尖,略炒、枳殼浸,去瓤,炒、麻仁、陳皮各半兩,阿膠炒、防風各二錢半 |
制 法 |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
用 法 | 每五十丸,老者蘇子煎湯送下,壯者荊芥泡湯送下。 |
主 治 | 大便秘澀。 |
摘 錄 | 《仁齋直指方論》卷十五 |
《朱氏集驗方》卷六:潤腸丸
組 成 | 肥皂角十五片,五片醋炙焦,去皮及子;五片生用,去皮子,共為末;五片水一升,揉取濃汁,濾過,慢火炒,銀石器中熬成膏子,入後藥,南木香一分,青橘皮一分,去瓤,檳榔一分,生用,陳橘皮一分,去白 |
制 法 | 上為末,和前皂角末令勻,卻以皂角膏搜和成劑,看得所後,如硬,入少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
用 法 | 每服三十丸,空心溫熟水送下。 |
主 治 | 大腸風結氣澀。 |
摘 錄 | 《朱氏集驗方》卷六 |
《御藥院方》卷七:潤腸丸
組 成 | 威靈仙茸一兩半,郁李仁去皮,半兩,木香二錢,枳實二錢半,麩炒,麻仁七錢半,檳榔三錢,人參二錢半 |
制 法 |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
用 法 | 每服三十丸至五十丸,食後臨臥生薑湯送下。 |
功 用 | 常服消食下氣,祛風潤燥。 |
主 治 | 津液耗少,大便秘澀,下焦氣滯。 |
摘 錄 | 《御藥院方》卷七 |
《衛生寶鑑》卷八:潤腸丸
組 成 | 麻子仁另研、大黃酒煨,各一兩半,桃仁泥子、當歸尾、枳實麩炒、白芍藥、升麻各半兩,人參、生甘草、陳皮各三錢,木香、檳榔各二錢 |
制 法 | 上除麻仁、桃仁外,為末,卻入二仁泥子,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
用 法 | 每服七八十丸,食前溫水送下。 |
主 治 | 風中臟腑,胸膈痞悶,大便澀滯。 |
摘 錄 | 《衛生寶鑑》卷八 |
《丹溪心法》卷五:潤腸丸
異 名 | 潤麻丸(《醫學入門萬病衡要》卷六)。 |
組 成 | 麻子仁、當歸、桃仁、生地黃、枳殼各一兩 |
用 法 | 上為末,煉蜜為丸服。 |
功 用 | 潤血燥。 |
主 治 | 大便不通。 |
備 考 | 《醫學入門萬病衡要》本方用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白湯送下。 |
摘 錄 | 《丹溪心法》卷五 |
《普濟方》卷三二一:潤腸丸
組 成 | 麻黃炒,半兩,枳殼炒,半兩,大黃蒸、乳香一兩 |
制 法 |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
用 法 | 每服三十丸,食前芝麻湯送下。 |
功 用 | 常服滋潤大腸,通利燥澀。 |
主 治 | 三焦不順,五臟不和,風結腸胃,津液枯燥,大腸壅滯,及產後津液暴竭,腸胃熱澀,而致大便閉者。 |
摘 錄 | 《普濟方》卷三二一 |
《活人心統》卷一:潤腸丸
組 成 | 麻子仁、桃仁去皮尖,各一兩,枳實五錢,芍藥一兩,當歸、大黃煨,各半兩 |
制 法 | 上除麻仁,桃仁別研如泥外,余藥研為細末,和勻,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
用 法 | 每服五十丸,空心白湯送下。 |
功 用 | 潤燥,活血,疏風。 |
主 治 | 脾胃伏火,風血秘結,大便秘澀,或乾燥塞不通,全不思食。 |
摘 錄 | 《活人心統》卷一 |
《活人心統》卷一:潤腸丸
組 成 | 歸尾、郁李仁、麻仁、枳實、桃仁、芍藥、皂角子各一兩 |
制 法 |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
用 法 | 每服七十丸,白湯送下。 |
主 治 | 男子血虛氣結,大便不通;婦人產後血虛燥秘。 |
摘 錄 | 《活人心統》卷一 |
《校注婦人良方》卷八:潤腸丸
組 成 | 麻子仁、桃仁去皮尖,另研,各一兩,羌活、當歸尾、大黃煨、皂角仁、秦艽各五錢 |
制 法 | 上為末,煉蜜為丸。 |
用 法 | 每服五十丸,空心白湯送下。 |
主 治 | 婦人伏火風熱,大腸乾燥,大便不通者。 |
摘 錄 | 《校注婦人良方》卷八 |
《廣嗣紀要》:潤腸丸
組 成 | 火麻子去殼,取淨仁,研細,二兩,桃仁去皮尖,另研,生用,一兩 |
制 法 | 上研極細末,和勻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
用 法 | 每服三十丸,空心枳殼湯送下。 |
主 治 | 妊娠血虛蓄熱,而致便難者。 |
摘 錄 | 《廣嗣紀要》 |
《瘡瘍經驗全書》卷三:潤腸丸
組 成 | 當歸五錢,枳殼五錢,百草霜一兩五錢,大黃五錢,紙包煨 |
制 法 | 上為細末,麵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
用 法 | 每服三十丸,白湯下。 |
主 治 | 痔漏。大腸內結燥疼痛。 |
摘 錄 | 《瘡瘍經驗全書》卷三 |
《育嬰秘訣》:潤腸丸
組 成 | 麻子仁去殼、杏仁去 皮尖,略炒、桃仁去皮尖,各半兩,歸梢、枳殼炒,各七分半,阿膠蛤粉炒,二分半,紫蘇子炒、蘿蔔子炒,各三分 |
制 法 | 上共為末,煉蜜為丸,如麻子大。 |
用 法 | 每服二三十丸,陳米湯送下。 |
主 治 | 老人、虛人、小兒、產婦大便秘結者 |
摘 錄 | 《育嬰秘訣》 |
《赤水玄珠》卷十五:潤腸丸
組 成 | 桃仁、麻仁、當歸尾、大黃、羌活各五錢,升麻、紅花、郁李仁 |
制 法 | 上除桃仁、 麻仁另研為泥外,余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
用 法 | 每服三五十丸,空心白湯送下。 |
主 治 | 脾胃中伏火秘結,及風結血結。 |
備 考 | 方中升麻、紅花、郁李仁用量原缺。 |
摘 錄 | 《赤水玄珠》卷十五 |
《鄭氏家傳女科萬金方》卷四:潤腸丸
組 成 | 四物湯一倍,加青皮三倍 |
主 治 | 產後血枯便秘。 |
備 考 | 本方改作湯劑,名「潤腸湯」(見《女科指南》)。 |
摘 錄 | 《鄭氏家傳女科萬金方》卷四 |
《痘學真傳》卷七:潤腸丸
來 源 | 即《片玉痘疹》卷十二「潤腸湯」改作丸劑。見該條。 |
摘 錄 | 《痘學真傳》卷七 |
《幼幼集成》卷六:潤腸丸
組 成 | 當歸尾、懷生地、火麻仁、光桃仁、萊菔子 |
用 法 | 水煎,熱服。 |
主 治 | 小兒正氣虛弱,痘後大便秘結枯澀。 |
備 考 | 本方方名,據劑型,當作「潤腸湯」。 |
摘 錄 | 《幼幼集成》卷六 |
《醫學集成》卷三:潤腸丸
組 成 | 熟地、油歸、蓯蓉各一兩,人參五錢 |
主 治 | 產後便結。 |
摘 錄 | 《醫學集成》卷三 |
中医百科不提供医学建议。本站内容仅供学习和参考,不能替代医生和其他医务人员的建议。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免责声明的约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