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 名 |
柴胡湯(《金匱要略》卷中)、黃龍湯(《千金要方》卷十)、三禁湯(《此事難知》)、人參湯(《世醫得效方》卷十一)、和解散(《傷寒六書》卷一)。 |
組 成 |
柴胡半斤,黃芩三兩,人參三兩,半夏半升,洗,甘草炙、生薑各三兩,切,大棗十二個,擘 |
用 法 |
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一日三次。 |
功 用 |
《傷寒明理論》:和解表里。 |
主 治 |
傷寒少陽病,寒熱往來,胸脅苦滿,不思飲食,心煩喜嘔,口苦咽千,目眩頭痛,舌苔薄白,脈弦數,或婦人傷寒,熱入血室。以及瘧疾、黃疸等雜病見少陽證者。①《傷寒論》:傷寒五六日,中風,往來寒熱,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或胸中煩而不嘔,或渴,或腹中痛,或脅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熱,或咳;傷寒四五日,身熱惡風,頸項強,脅下滿,手足溫而渴;婦人中風七八日,續得寒熱,發作有時,經水適斷者,此為熱入血室,其血必結;傷寒中風,有柴胡證,但見一證便是,不必悉具;嘔而發熱。 ②《金匱要略》:諸黃,腹痛而嘔;產婦郁冒,其脈徽弱,嘔不能食,大便反堅,但頭汗出。 ③《千金要方》:婦人在蓐得風,蓋四肢苦煩熱,皆自發露所為,頭痛。 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傷寒、溫熱病,身熱惡風,頸項強急,胸滿脅痛,嘔噦煩渴,寒熱往來,身面皆黃,小便不利,大便秘硬,或過經未解,或潮熱不除;及瘥後勞復,發熱疼痛;婦人傷風,頭痛煩熱;經血適斷,寒熱如瘧,發作有時;及產後傷風,頭痛煩熱。 ⑤《醫方類聚》引《易簡方》:發熱,耳暴聾,頰腫脅痛,胻不可以運。 ⑥《世醫得效方》:傷暑發瘧,熱多寒少,或但熱不寒,咳嗽煩渴,小便赤;敗毒瘀心,毒涎聚於脾,血乘上焦,病欲來時,令人迷困,甚則發躁狂妄,亦有啞不能言者。為挾嵐嶂溪源蒸毒之氣,嶺南地毒苦炎,燥濕不常,人多患此狀。 ⑦《外科理例》:瘰癧,乳癰,便毒,下疳,及肝經分一切瘡瘍。 ⑧《證治準繩·瘍醫》:一切撲傷等證,因肝膽經火盛作痛、出血者。 ⑨《景岳全書》:肝膽經風熱,腫痛色赤。 |
加 減 |
若胸中煩而不嘔者,去半夏、人參,加栝樓實一枚;若渴,去半夏,加人參,合前成四兩半,栝樓根四兩;若脅下痞硬,去大棗,加牡蠣四兩;若不渴,外有微熱者,去人參,加桂枝三兩,溫覆微汗愈。 |
宜 忌 |
《此事難知》:忌發汗,忌利小便,忌通大便。 |
方論選錄 |
①《傷寒明理論》:柴胡味苦平微寒,黃芩味苦寒。《內經》曰:熱淫於內,以苦發之。邪在半表半里,則半成熱矣。熱氣內傳,攻之不可,則迎而奪之,必先散熱,是以苦寒為主,故以柴胡為君,黃芩為臣,以成撤熱發表之劑。人參味甘平,甘草味甘緩,邪氣傳里,則里氣不治,甘以緩之,是以甘物為之助,故用人參、甘草為佐,以扶正氣而復之也。半夏味辛微溫,邪初入里,則里氣逆,辛以散之,是以辛物為之助,故用半夏為佐,以順逆氣而散邪也。里氣平正,則邪氣不得深入,是以三味佐柴胡以和里。生薑味辛溫,大棗味甘溫。《內經》曰:辛甘發散為陽。表邪未已,迤邐內傳,既未作實,宜當兩解。其在外者,必以辛甘之物發散,故生薑、大棗為使,輔柴胡以和表。七物相合,兩解之劑當矣。 ②《醫方考》:柴胡性辛溫,辛者金之味,故用之以平木,溫者春之氣,故就之以入少陽;黃芩質枯而味苦,枯則能浮,苦則能降,君以柴胡,則入少陽矣;然邪之傷人,常乘其虛,用人參、甘草者,欲中氣不虛,邪不得復傳入里耳!是以中氣不虛之人,雖有柴胡證俱,而人參可去也;邪初入里,里氣逆而煩嘔,故用半夏之辛以除嘔逆;邪半在表,則榮衛爭,故用姜、棗之辛甘以和榮衛。 ③《古今名醫方論》引程郊倩:方中柴胡以疏木,使半表之邪得以外宣;黃芩清火,使半里之邪得從內徹;半夏能開結痰,豁濁氣以還清;人參能補久虛,滋肺金以融木;甘草和之;而更加姜、棗助少陽生發之氣,使邪無內向也。總之,邪在少陽,是表寒里熱兩郁不得升之故。小柴胡之治,所謂升降浮沉則順之也。 ④《醫學衷中參西錄》:小柴胡湯證,原忌發汗,其去滓重煎者,原所以減柴胡發表之力,欲其但上升而不外達也。 |
臨證舉例 |
①傷寒少陽證 《普濟本事方》:有人患傷寒五六日,頭汗出,自頸以下無汗,手足冷,心下痞悶,大便秘結,或者見四肢冷,又汗出滿悶,以為陰證。予診其脈沉而緊,予曰:此症誠可疑,然大便結,非虛結也,安得為陰?脈雖沉緊,為少陰證,多是自利,未有秘結者。予謂此正半在里半在表。投以小柴胡湯得愈。 ②左脅痛(滲出性胸膜炎) 《江蘇中醫》(1961;2:26):吳某,男,36 歲。形寒發熱三天,咳嗽氣促,左脅牽痛,胸悶欲吐,遍身酸楚,胃呆,口渴不欲飲,舌苔薄白,脈弦數。體溫 40℃,叩診左下背部呈濁音,聽診呼吸音消失。胸透診為左下滲出性胸膜炎。即用小柴胡湯加葶藶子 6 克,服藥僅二劑,熱退淨,咳嗽胸脅痛大減。 ③熱入血室 《皇漢醫學》:一婦人患傷寒,經水適來,譫語如見鬼狀,且渴欲飲水,禁而不與,病勢益甚。診之脈浮滑,是熱入血室兼白虎湯證也。即與水不禁,而投以小柴胡湯。此即仲景所謂其人如狂,血自下,血下自愈。病勢雖如此,猶當從經水而解也。五六日果痊癒。 ④瘧疾 《皇漢醫學》:一女子病瘧,熱多寒少。一醫用藥而嘔,一醫用藥反泄。診時瘧利並作,且嘔,脈之但弦。投以小柴胡湯加芍藥,未至五帖,諸證並瘳。 ⑤久咳 《河南中醫學院學報》(1979;3:1):孫某,女,47 歲。從小咳嗽至今,歷 40 年,每年秋末發作,冬季較甚,夏季自愈。發作期間,晝輕夜重,甚則難以入寐,痰多而稀,喉嚨發癢。投以小柴胡湯加減:柴胡 9 克,半夏 9 克,黃芩 9 克,黨參 9 克,五味子 9 克,甘草 6 克,生薑 9 克,大棗 4 枚,水煎服。一劑便能安然入睡,四劑咳嗽已去大半,繼服數劑而咳止。 ⑥黃疸 《中級醫刊》 (1979;10:46):李某,男,40 歲。患病月余,口苦咽干,輕度黃疸,小便黃,大便正常,舌質紅,苔薄黃,脈沉弦。血膽紅素 3.6 毫克%。用小柴胡湯加茵陳、金錢草。藥服十八劑,諸症消失。 ⑦高熱 《江蘇中醫》(1986;5:36)作者用小柴胡湯加減治療 86 例高熱,其中呼吸系統感染 36 例,膽道感染 20 例,泌尿系統感染 9 例,產後感染 4 例,敗血症 2 例,肝炎 3 例,乙腦 2 例,傷寒 2 例,腮腺炎 5 例,菌痢 3 例。病程 1~30 天,平均 15 天。退熱天數 1~5 天,平均 3 天。在急性感染性疾病過程中,起初惡寒發熱,時作時止,繼則但熱不寒,定時如潮,此後見寒熱往來、休作有時,在此期間,抓住上述三個熱型之高熱兼證(高熱伴頭痛眩暈,咳嗽胸悶;或口苦納差;或汗出惡風小便難;或心胸煩悶;或噁心嘔吐)之一者,即可投與本方加減。劑量及用法:高熱用柴胡 10~14 克,黨參 10~30 克,黃芩 10~30 克,甘草 10~20 克,半夏、生薑各 10~20 克,大棗 10~30 克;高熱無汗,重用柴、芩,柴胡後下;高熱微汗,重用柴、芩,等量同煎。汗出問題:大劑柴胡用於高熱,每多汗出,「必蒸蒸而振,卻復發熱汗出而解」;當柴胡湯劑仿仲景再煎法時,服之可致無汗或微汗;當柴胡量倍於黃芩時,每可致汗。 |
現代研究 |
①抑制四氯化碳所致的肝損害 《國外醫學·中醫中藥分冊》(1981;4:30):通過經四氯化碳造成肝損害的小鼠服小柴胡湯原方,證實該方能相當地抑制四氯化碳所致的肝損害。 ②促進被損害肝細胞的修復 《藥學雜誌》(1980;6:602):小柴胡湯可使大鼠腎上腺重量增加,大鼠體內甾體類化合物的含量亦增高,從而促進被損害的肝細胞的修復。 |
摘 錄 |
《傷寒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