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建中湯

勤求古訓,博采眾方

《金匱要略》卷上:大建中湯

異 名 三物大建中湯(《張氏醫通》卷十六)。
組 成 蜀椒二合,去汗乾薑四兩人參二兩
用 法 以水四升,煎取二升,去滓,納膠飴一升,微火煮取一升半,分溫再服。如一炊頃,可飲粥二升,後更服。當一日食糜,溫覆之。
功 用 ①《醫方論》:補心脾,祛寒氣。②《中醫方劑學講義》:溫中補虛,降逆止痛。
主 治 中陽虛衰,陰寒內盛,或蛔蟲為患,脘腹寒痛,嘔不能食,腹皮高起,出現頭足狀包塊,痛而拒按,或腹中漉漉有聲,舌苔白滑,脈細緊,甚則肢厥脈伏。
①《金匱要略》:心胸中大寒痛,嘔不能飲食,腹中寒,上沖皮起,出見有頭足,上下痛而不可觸近。
②《備急千金要方》:飲食下咽,自知偏從一面下流,有聲決決然。③《金匱要略心典》:心腹寒痛,嘔不能食,腹中蟲物乘之而動。
④《醫部全錄》:陰黃
⑤《金匱要略》:厥逆,脈伏。
⑥《金匱要略今釋》引《類聚方廣義》:寒飲升降,心腹劇痛而嘔;疝瘕腹中痛者;又治挾蛔蟲者。
宜 忌 醫方發揮》:實熱內結,濕熱積滯,陰虛血熱等腹痛忌用。
方論選錄 ①《醫方集解》:此足太陰陽明藥也。蜀椒辛熱,入肺散寒,入脾暖胃,入腎命補火;乾薑辛熱通心,助陽逐冷散逆;人參甘溫,大補脾肺之氣;飴糖甘能補土,緩可和中。蓋人之一身,以中氣為主,用辛辣甘熱之藥,溫健其中髒,以大祛下焦之陰,而復其上焦之陽也。
②《千金方衍義》:虛寒積聚之治,此方最力,故《千金》效《金匱》用之。其方中人參輔椒、姜溫散之法,人皆得之。至於膠飴為助滿之首列,而反用以治病嘔不能食,是專用助滿之味,引領椒、姜、人參為泄滿之通使。
③《醫方論》:非人參不能大補心牌,非姜、椒不能大祛寒氣,故曰大建中。又有飴糖之甘緩以殺姜、椒之辛燥。非聖於醫者,不辨有此。
④《金匱要略釋義》:《本草經》謂蜀椒主邪氣,溫中,逐痹痛,下氣。夫大寒乃邪氣也。心胸中大寒痛,嘔而不能食,法當溫中。寒氣上沖皮起,出見有頭足,又宜下氣,故舍蜀椒莫與。從而可知中不受溫,痛痹之不必下氣者,則非蜀椒所宜矣。乾薑亦溫中之品,此證沉寒痼冷之在中者,性動而猖,其勢向上,因用蜀椒復佐以乾薑,鎮以靜而抑之使平。有謂附子驅寒止痛,何以舍而不用?曰:夫向上者,陰中有陽,實中有虛,何則?嘔為實而有火之證,嘔而不能飲食,中氣大傷,自不得以附子攻也。爰用人參飴糖補其虛乏。方名大建中湯者,宜矣。
臨證舉例 ①腹痛嘔吐 《環溪草堂醫案》:腹中痛甚則有塊,平則無形,每每嘔吐酸水。此屬中虛,陽氣不運。當與大建中湯黨參蜀椒乾薑、金橘餅。
蛔蟲性腸梗阻金匱要略淺述》:楊某,男,6 歲。患蛔蟲性腸梗阻,臍腹絞痛,嘔吐不能食,嘔出蛔蟲一條。患兒面色萎黃有蟲斑,身體瘦弱,手腳清冷,按其腹部有一腫塊如繩團狀,舌苔薄白,脈沉細。此中氣虛寒,蛔蟲內阻。治以溫中散寒,祛蟲止痛,用大建中湯西黨 10 克、川椒 3 克、乾薑 3 克、飴糖 30 克,加檳榔 10 克、使君子 10 克,囑服 2 劑。因患兒哭鬧不休,進城買藥緩不濟急,乃先用青蔥、老薑切碎搗爛,加胡椒末拌勻,白酒炒熱,布包揉熨腹部,拎則加熱再熨。腸鳴轉氣,腹痛漸減。藥買到後急煎成湯,分小量多次服,一劑嘔吐已止,再劑腹痛消失,並排出蛔蟲一百多條。
③嗜睡 《新中醫》(1986;5:50):劉某,女,18 歲。患病半年。起初胸脘悶痛,漸次困頓喜臥,多眠睡。近一月余來,無論上課或進餐行路時均不自主地入睡,以致輟學。神經科診斷為「發作性睡病」。刻診精神困頓、時時入睡、呼之蒙昧、胸腹時時竄痛,余無所苦。舌質淡,苔白潤,脈沉緩。此乃脾胃陽衰,中焦寒甚,陽為陰困,不得舒展,陽入於陰則寐;中陽虛衰,陰寒之氣攻沖則胸腹竄痛。治擬溫中健脾,大健中陽。人參蜀椒各 9 克,乾薑 12 克,飴糖 30 克,水煎服。服藥五劑後,胸腹竄痛消失,嗜睡稍減,舌質淡,苔薄白,脈沉緩。原方繼進五劑,嗜睡大減,精神振作,舌質淡,苔薄,脈沉。更以原法加減服藥十餘劑,諸恙悉平。半年後隨訪無復發。
摘 錄 金匱要略》卷上

《外台秘要》卷十七引《深師方》:大建中湯

異 名 八味大建中湯(《景岳全書》卷五十三)。
組 成 黃耆四兩人參二兩大棗二十枚,擘當歸二兩桂心六兩生薑一斤半夏一升,洗芍藥四兩附子一兩,炮甘草二兩,炙
用 法 上切。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四升, 分四次食前服。
功 用 補中益氣
主 治 虛勞氣血俱虛,腹中拘急或疼痛,喜溫喜按,呼吸氣短,動則汗出,手足不溫,及陰證發斑。
①《外台秘要》引《深師方》:內虛絕,里急少氣,手足厥逆,少腹攣急;或腹滿弦急,不能食,起即微汗出,陰縮;或腹中寒痛,不堪勞苦,唇口舌干,精自出;或手足乍寒乍熱,而煩苦痠疼,不能久立,多夢寤。
②《丹溪心法》:陰證發斑。無根失守之火,聚於胸中,上獨熏肺,傳於皮膚,胸背、手足發斑,稀少而微紅,如蚊、蚋、虱、蚤咬形狀。
③《衛生寶鑑·補遺》:發黃。
④《蘭台軌範》:兼治下焦虛寒之證。
宜 忌 海藻菘菜、生蔥、豬、羊肉、餳、冷水等。
方論選錄 傷寒溫疫條辨》:方中參、耆所以補中,夏、草所以調中,以此皆脾胃藥也;復有歸、芍之和血,則外溢之斑,流而不滯;又有桂、附之溫中,則失守之火,引而歸原。此中營之幟一端,而失位之師,各就其列也。是方也,以參、耆、桂、附而治斑,猶兵法之變者也。
摘 錄 外台秘要》卷十七引《深師方

《備急千金要方》卷十九:大建中湯

組 成 甘草二兩人參三兩半夏一升生薑一斤蜀椒二合飴糖八兩
制 法 上㕮咀。
用 法 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納糖消,服七合。
主 治 虛勞寒澼,飲在脅下,決決有聲,飲如從一邊下,有頭並沖皮起,引兩乳內痛,里急,善夢失精,氣短,目䀮䀮,忽忽多忘。
加 減 里急拘引,加芍藥桂心各三兩;手足厥,腰背冷,加附子一枚;勞者,加黃耆一兩。
方論選錄 千金方衍義》:此本《金匱三物大建中湯,於中除去乾薑之守中,易入生薑以散表,更加半夏以運痰,甘草緩急。藥雖小變而大義不殊。
摘 錄 備急千金要方》卷十九

《備急千金要方》卷十九:大建中湯

異 名 大建中黃耆湯(《聖濟總錄》卷九十一)。
組 成 飴糖半斤黃耆遠志當歸澤瀉各三兩芍藥人參龍骨甘草各二兩生薑八兩大棗二十枚
制 法 上㕮咀。
用 法 以水一斗,煮取二升半,湯成納糖令烊,一服八合,消息又一服。
主 治 五勞七傷。小腹急,臍下彭亨,兩脅脹滿,腰脊相引,鼻口乾燥,目暗䀮䀮,憒憒不樂,胸中氣逆,不下食飲,莖中策策痛,小便黃赤,尿有餘瀝,夢與鬼神交通,失精,驚恐虛乏。
摘 錄 備急千金要方》卷十九

《聖濟總錄》卷五十:大建中湯

組 成 乾薑炮裂,一兩半芍藥甘草炙,銼去粗皮,各一兩
制 法 上為粗末。
用 法 每服二錢匕,加大棗三枚(去核),餳一塊,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空腹溫服,一日三次。
主 治 大腸虛。
摘 錄 聖濟總錄》卷五十

《宣明論方》卷一:大建中湯

異 名 大建中黃耆湯(《普濟方》卷二一七引《究原方》)、黃耆建中湯(《普濟方》卷二一八)。
組 成 黃耆遠志去心當歸澤瀉各三兩芍藥人參龍骨甘草炙,各二兩
制 法 上為末。
用 法 每服三錢,水一盞,加生薑五片,煎至八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主 治 房事過度,氣血俱虧,精關不固,少腹急痛,尿頻尿精,虛熱,自汗或盜汗,形體羸瘦。
①《宣明論方》:蠱病,小腹急痛,便溺失精,溲而出白液。
②《普濟方》引《十便良方》:思慮太過,心氣耗弱,陽氣流散,精神不收,陰無所使,熱自腹中,或從背膂,漸漸蒸熱,日間小劇,至夜漸退,或寐而汗出,小便或赤或白或濁,甚則頻數尿精,夜夢鬼交,日漸羸瘦。
③《普濟方》引《究原方》:虛熱盜汗,四肢倦怠,百節煩疼,口苦舌澀,心怔短氣。
摘 錄 宣明論方》卷一

《女科百問》卷上:大建中湯

組 成 白芍六兩黃耆遠志當歸澤瀉各三兩龍骨人參甘草炙,各二兩吳術一分
制 法 上為粗末。
用 法 每服五錢,水二盞,加生薑三片,大棗一枚(擘破),入飴少許,煎一盞,食前溫服。
主 治 熱自腹中,或從背膂,漸漸蒸熱,或寐而汗,日漸羸瘦。
摘 錄 女科百問》卷上

《濟生方》卷一:大建中湯

組 成 黃耆去蘆附子炮,去皮臍鹿茸酒蒸地骨皮去木續斷石斛去根人參川芎當歸去蘆,酒浸白芍藥小草各一兩甘草炙,半兩
制 法 上㕮咀。
用 法 每服四錢,水一盞半,加生薑五片,煎至七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主 治 諸虛不足,小腹急痛,脅肋䐜脹,骨肉痠痛,短氣喘咄,痰多咳嗽,潮熱多汗,心下驚悸,腰背強痛,多臥少氣。
加 減 咳嗽者,加款冬花;咳血者,加阿膠;便精遺泄者,加龍骨;怔忡者,加茯神
摘 錄 濟生方》卷一

《普濟方》卷二一七引《定齋未病方》:大建中湯

組 成 蓯蓉酒浸一夕肉桂白芍藥甘草人參茯苓鹿茸蜜炙龍骨煅,各等分
用 法 生薑大棗,水煎服。
功 用 滋氣養血,充益五臟。
摘 錄 普濟方》卷二一七引《定齋未病方

《醫方類聚》卷一五〇引《管見大全良方》

組 成 人參去蘆粉草炙,各二兩龍齒當歸酒洗,去蘆酸棗仁去皮黃耆去蘆,各三兩白芍藥四兩遠志去心白茯苓去皮石蓮肉去心澤瀉各一兩半
制 法 上為粗末。
用 法 每服三錢,水一盞,加生薑三片,大棗二枚,煎至七分,去滓,入餳少許,再煎溶,空心溫服,一日二次。
主 治 思慮太過,心氣耗弱,陽氣流散,精神不收,陰無所歸,小便或赤或白,甚則尿精滑數,夜夢鬼交,或睡而汗出,日漸瘦悴,或生虛熱,六脈虛弱,或大而軟,按之不應。
摘 錄 醫方類聚》卷一五〇引《管見大全良方

《證治要訣類方》卷一:大建中湯

來 源 為《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五(寶慶新增方)「十四味建中湯」之異名。見該條。
摘 錄 證治要訣類方》卷一

《臨證指南醫案》卷一:大建中湯

組 成 人參桂心歸身川椒茯苓炙草白芍飴糖南棗
主 治 ①《臨證指南醫案》:勞傷陽氣,不肯復元,清陽凋喪,閃氣疼痛,脘中痞結,經和補調理,右脈濡,來去澀者。
②《醫學從眾錄》:虛勞腹痛。
備 考 本方方名,《醫學從眾錄》引作「加減大建中湯」。
摘 錄 臨證指南醫案》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