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卷上:大建中汤
异 名 | 三物大建中汤(《张氏医通》卷十六)。 |
组 成 | 蜀椒二合,去汗,干姜四两,人参二两 |
用 法 | 以水四升,煎取二升,去滓,纳胶饴一升,微火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如一炊顷,可饮粥二升,后更服。当一日食糜,温覆之。 |
功 用 | ①《医方论》:补心脾,祛寒气。②《中医方剂学讲义》:温中补虚,降逆止痛。 |
主 治 | 中阳虚衰,阴寒内盛,或蛔虫为患,脘腹寒痛,呕不能食,腹皮高起,出现头足状包块,痛而拒按,或腹中漉漉有声,舌苔白滑,脉细紧,甚则肢厥脉伏。 ①《金匮要略》: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 ②《备急千金要方》:饮食下咽,自知偏从一面下流,有声决决然。③《金匮要略心典》:心腹寒痛,呕不能食,腹中虫物乘之而动。 ④《医部全录》:阴黄。 ⑤《金匮要略》:厥逆,脉伏。 ⑥《金匮要略今释》引《类聚方广义》:寒饮升降,心腹剧痛而呕;疝瘕腹中痛者;又治挟蛔虫者。 |
宜 忌 | 《医方发挥》:实热内结,湿热积滞,阴虛血热等腹痛忌用。 |
方论选录 | ①《医方集解》:此足太阴阳明药也。蜀椒辛热,入肺散寒,入脾暖胃,入肾命补火;干姜辛热通心,助阳逐冷散逆;人参甘温,大补脾肺之气;饴糖甘能补土,缓可和中。盖人之一身,以中气为主,用辛辣甘热之药,温健其中脏,以大祛下焦之阴,而复其上焦之阳也。 ②《千金方衍义》:虛寒积聚之治,此方最力,故《千金》效《金匮》用之。其方中人参辅椒、姜温散之法,人皆得之。至于胶饴为助满之首列,而反用以治病呕不能食,是专用助满之味,引领椒、姜、人参为泄满之通使。 ③《医方论》:非人参不能大补心牌,非姜、椒不能大祛寒气,故曰大建中。又有饴糖之甘缓以杀姜、椒之辛燥。非圣于医者,不辨有此。 ④《金匮要略释义》:《本草经》谓蜀椒主邪气,温中,逐痹痛,下气。夫大寒乃邪气也。心胸中大寒痛,呕而不能食,法当温中。寒气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又宜下气,故舍蜀椒莫与。从而可知中不受温,痛痹之不必下气者,则非蜀椒所宜矣。干姜亦温中之品,此证沉寒痼冷之在中者,性动而猖,其势向上,因用蜀椒复佐以干姜,镇以静而抑之使平。有谓附子驱寒止痛,何以舍而不用?曰:夫向上者,阴中有阳,实中有虚,何则?呕为实而有火之证,呕而不能饮食,中气大伤,自不得以附子攻也。爰用人参、饴糖补其虚乏。方名大建中汤者,宜矣。 |
临证举例 | ①腹痛呕吐 《环溪草堂医案》:腹中痛甚则有块,平则无形,每每呕吐酸水。此属中虚,阳气不运。当与大建中汤。党参、蜀椒、干姜、金橘饼。 ②蛔虫性肠梗阻 《金匮要略浅述》:杨某,男,6 岁。患蛔虫性肠梗阻,脐腹绞痛,呕吐不能食,呕出蛔虫一条。患儿面色萎黄有虫斑,身体瘦弱,手脚清冷,按其腹部有一肿块如绳团状,舌苔薄白,脉沉细。此中气虚寒,蛔虫内阻。治以温中散寒,祛虫止痛,用大建中汤。西党 10 克、川椒 3 克、干姜 3 克、饴糖 30 克,加槟榔 10 克、使君子 10 克,嘱服 2 剂。因患儿哭闹不休,进城买药缓不济急,乃先用青葱、老姜切碎捣烂,加胡椒末拌匀,白酒炒热,布包揉熨腹部,拎则加热再熨。肠鸣转气,腹痛渐减。药买到后急煎成汤,分小量多次服,一剂呕吐已止,再剂腹痛消失,并排出蛔虫一百多条。 ③嗜睡 《新中医》(1986;5:50):刘某,女,18 岁。患病半年。起初胸脘闷痛,渐次困顿喜卧,多眠睡。近一月余来,无论上课或进餐行路时均不自主地入睡,以致辍学。神经科诊断为“发作性睡病”。刻诊精神困顿、时时入睡、呼之蒙昧、胸腹时时窜痛,余无所苦。舌质淡,苔白润,脉沉缓。此乃脾胃阳衰,中焦寒甚,阳为阴困,不得舒展,阳入于阴则寐;中阳虚衰,阴寒之气攻冲则胸腹窜痛。治拟温中健脾,大健中阳。人参、蜀椒各 9 克,干姜 12 克,饴糖 30 克,水煎服。服药五剂后,胸腹窜痛消失,嗜睡稍减,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缓。原方继进五剂,嗜睡大减,精神振作,舌质淡,苔薄,脉沉。更以原法加减服药十余剂,诸恙悉平。半年后随访无复发。 |
摘 录 | 《金匮要略》卷上 |
《外台秘要》卷十七引《深师方》:大建中汤
异 名 | 八味大建中汤(《景岳全书》卷五十三)。 |
组 成 | 黄耆四两,人参二两,大枣二十枚,擘,当归二两,桂心六两,生姜一斤,半夏一升,洗,芍药四两,附子一两,炮,甘草二两,炙 |
用 法 | 上切。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四升, 分四次食前服。 |
功 用 | 补中益气。 |
主 治 | 虚劳气血俱虚,腹中拘急或疼痛,喜温喜按,呼吸气短,动则汗出,手足不温,及阴证发斑。 ①《外台秘要》引《深师方》:内虚绝,里急少气,手足厥逆,少腹挛急;或腹满弦急,不能食,起即微汗出,阴缩;或腹中寒痛,不堪劳苦,唇口舌干,精自出;或手足乍寒乍热,而烦苦痠疼,不能久立,多梦寤。 ②《丹溪心法》:阴证发斑。无根失守之火,聚于胸中,上独熏肺,传于皮肤,胸背、手足发斑,稀少而微红,如蚊、蚋、虱、蚤咬形状。 ③《卫生宝鉴·补遗》:发黄。 ④《兰台轨范》:兼治下焦虛寒之证。 |
宜 忌 | 忌海藻、菘菜、生葱、猪、羊肉、饧、冷水等。 |
方论选录 | 《伤寒温疫条辨》:方中参、耆所以补中,夏、草所以调中,以此皆脾胃药也;复有归、芍之和血,则外溢之斑,流而不滞;又有桂、附之温中,则失守之火,引而归原。此中营之帜一端,而失位之师,各就其列也。是方也,以参、耆、桂、附而治斑,犹兵法之变者也。 |
摘 录 | 《外台秘要》卷十七引《深师方》 |
《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九:大建中汤
组 成 | 甘草二两,人参三两,半夏一升,生姜一斤,蜀椒二合,饴糖八两 |
制 法 | 上㕮咀。 |
用 法 | 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纳糖消,服七合。 |
主 治 | 虚劳寒澼,饮在胁下,决决有声,饮如从一边下,有头并冲皮起,引两乳内痛,里急,善梦失精,气短,目䀮䀮,忽忽多忘。 |
加 减 | 里急拘引,加芍药、桂心各三两;手足厥,腰背冷,加附子一枚;劳者,加黄耆一两。 |
方论选录 | 《千金方衍义》:此本《金匮》三物大建中汤,于中除去干姜之守中,易入生姜以散表,更加半夏以运痰,甘草缓急。药虽小变而大义不殊。 |
摘 录 | 《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九 |
《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九:大建中汤
异 名 | 大建中黄耆汤(《圣济总录》卷九十一)。 |
组 成 | 饴糖半斤,黄耆、远志、当归、泽泻各三两,芍药、人参、龙骨、甘草各二两,生姜八两,大枣二十枚 |
制 法 | 上㕮咀。 |
用 法 | 以水一斗,煮取二升半,汤成纳糖令烊,一服八合,消息又一服。 |
主 治 | 五劳七伤。小腹急,脐下彭亨,两胁胀满,腰脊相引,鼻口干燥,目暗䀮䀮,愦愦不乐,胸中气逆,不下食饮,茎中策策痛,小便黄赤,尿有余沥,梦与鬼神交通,失精,惊恐虚乏。 |
摘 录 | 《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九 |
《圣济总录》卷五十:大建中汤
组 成 | 干姜炮裂,一两半,芍药、甘草炙,锉、桂去粗皮,各一两 |
制 法 | 上为粗末。 |
用 法 | 每服二钱匕,加大枣三枚(去核),饧一块,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空腹温服,一日三次。 |
主 治 | 大肠虚。 |
摘 录 | 《圣济总录》卷五十 |
《宣明论方》卷一:大建中汤
异 名 | 大建中黄耆汤(《普济方》卷二一七引《究原方》)、黄耆建中汤(《普济方》卷二一八)。 |
组 成 | 黄耆、远志去心、当归、泽泻各三两,芍药、人参、龙骨、甘草炙,各二两 |
制 法 | 上为末。 |
用 法 | 每服三钱,水一盏,加生姜五片,煎至八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
主 治 | 房事过度,气血俱亏,精关不固,少腹急痛,尿频尿精,虚热,自汗或盗汗,形体羸瘦。 ①《宣明论方》:蛊病,小腹急痛,便溺失精,溲而出白液。 ②《普济方》引《十便良方》:思虑太过,心气耗弱,阳气流散,精神不收,阴无所使,热自腹中,或从背膂,渐渐蒸热,日间小剧,至夜渐退,或寐而汗出,小便或赤或白或浊,甚则频数尿精,夜梦鬼交,日渐羸瘦。 ③《普济方》引《究原方》:虚热盗汗,四肢倦怠,百节烦疼,口苦舌涩,心怔短气。 |
摘 录 | 《宣明论方》卷一 |
《女科百问》卷上:大建中汤
组 成 | 白芍六两,黄耆、远志、当归、泽泻各三两,龙骨、人参、甘草炙,各二两,吴术一分 |
制 法 | 上为粗末。 |
用 法 | 每服五钱,水二盏,加生姜三片,大枣一枚(擘破),入饴少许,煎一盏,食前温服。 |
主 治 | 热自腹中,或从背膂,渐渐蒸热,或寐而汗,日渐羸瘦。 |
摘 录 | 《女科百问》卷上 |
《济生方》卷一:大建中汤
组 成 | 黄耆去芦、附子炮,去皮脐、鹿茸酒蒸、地骨皮去木、续断、石斛去根、人参、川芎、当归去芦,酒浸、白芍药、小草各一两,甘草炙,半两 |
制 法 | 上㕮咀。 |
用 法 | 每服四钱,水一盏半,加生姜五片,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
主 治 | 诸虚不足,小腹急痛,胁肋䐜胀,骨肉痠痛,短气喘咄,痰多咳嗽,潮热多汗,心下惊悸,腰背强痛,多卧少气。 |
加 减 | 咳嗽者,加款冬花;咳血者,加阿胶;便精遗泄者,加龙骨;怔忡者,加茯神。 |
摘 录 | 《济生方》卷一 |
《普济方》卷二一七引《定斋未病方》:大建中汤
组 成 | 苁蓉酒浸一夕、肉桂、白芍药、甘草、人参、茯苓、鹿茸蜜炙、龙骨煅,各等分 |
用 法 | 加生姜、大枣,水煎服。 |
功 用 | 滋气养血,充益五脏。 |
摘 录 | 《普济方》卷二一七引《定斋未病方》 |
《医方类聚》卷一五〇引《管见大全良方》
组 成 | 人参去芦、粉草炙,各二两,龙齿研、当归酒洗,去芦、酸枣仁去皮、黄耆去芦,各三两,白芍药四两,远志去心、白茯苓去皮、石莲肉去心、泽泻各一两半 |
制 法 | 上为粗末。 |
用 法 | 每服三钱,水一盏,加生姜三片,大枣二枚,煎至七分,去滓,入饧少许,再煎溶,空心温服,一日二次。 |
主 治 | 思虑太过,心气耗弱,阳气流散,精神不收,阴无所归,小便或赤或白,甚则尿精滑数,夜梦鬼交,或睡而汗出,日渐瘦悴,或生虛热,六脉虚弱,或大而软,按之不应。 |
摘 录 | 《医方类聚》卷一五〇引《管见大全良方》 |
《证治要诀类方》卷一:大建中汤
来 源 | 为《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五(宝庆新增方)“十四味建中汤”之异名。见该条。 |
摘 录 | 《证治要诀类方》卷一 |
《临证指南医案》卷一:大建中汤
组 成 | 人参、桂心、归身、川椒、茯苓、炙草、白芍、饴糖、南枣 |
主 治 | ①《临证指南医案》:劳伤阳气,不肯复元,清阳凋丧,闪气疼痛,脘中痞结,经和补调理,右脉濡,来去涩者。 ②《医学从众录》:虚劳腹痛。 |
备 考 | 本方方名,《医学从众录》引作“加减大建中汤”。 |
摘 录 | 《临证指南医案》卷一 |
中医百科不提供医学建议。本站内容仅供学习和参考,不能替代医生和其他医务人员的建议。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免责声明的约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