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参
《中药大辞典》:人参
拼音 | rén shēn |
异名 | 人衔、鬼盖(《本经》),黄参、玉精、血参、土精(《吴普本草》),地精(《广雅》),金井玉阑、孩儿参(《纲目》),棒棰(《辽宁主要药材》)。 |
出处 | 《本经》 |
基原 | 为五加科人参属植物人参的根。 |
原植物 | 人参 Panax ginseng C. A. Mey.[P. schin-seng Nees] 又名:神草(《吴普本草》),百尺杆(《本草图经》)
多年生草本,高 30~70 cm。根圆柱形或纺锤形,肥大肉质,末端多分歧,外皮淡黄色。叶为掌状复叶,有长柄;轮生叶的数目依生长年限而不同,一般 1 年生者 1 片三出复叶,2 年生者 1 片五出复叶,3 年生者 2 片五出复叶,以后每年递增1片复叶,最多可达 6 片复叶;小叶 5,偶有 7 片;小叶柄长 1~3 cm;小叶片披针形或卵形,下方 2 片小叶较小,长 2~4 cm, 宽 1~1.5 cm,上部 3 小叶长 4.5~15 cm,宽 2.2~4 cm,先端渐尖,基部楔形,边缘具细锯齿,上面绿色,沿叶脉有稀疏细刚毛,下面无毛。伞形花序单一顶生,总花梗长 15~25 cm,每花序有 10~80 多朵花,集成圆球形;花小,直径 2~3 mm;花萼绿色,5 齿裂;花瓣 5,淡黄绿色,卵形;雄蕊 5,花丝甚短;子房下位,花柱 2,基部合生,上部分离。果实为核果状浆果,扁球形,直径 5~9 mm,多数,集成头状,成熟时呈鲜红色,种子 2 颗,乳白色,直径 4~5 mm,扁平圆卵形,一侧平截。花期 5~6 月,果期 6~9 月。 生于海拔数百米的落叶阔叶林或针叶阔叶混交林下。野生于河北北部、辽宁、吉林、黑龙江,现辽宁、吉林广泛栽培,北京、河北、山西也有引种栽培。 本植物的根茎(人参芦)、根茎上的不定根(参条)、细支根(参须)、茎叶(人参叶)、花序(人参花)、果实(人参子)亦供药用,另设专条。 |
采收加工 | 栽培参(园参)种 5~6 年,9~10 月采挖,除去茎叶后加工。生晒参:鲜参剪去支根须根,人沸水内微烫后晒干,或直接晒;支、须根加工成白参须。红参:蒸 2~3 h,烘干或晒干;支、须根加工成红参须。糖参(白参):鲜参经沸水浸烫后,顺扎排针,浸人浓糖汁后,晒干或烘干。野生品(山参)采挖时防止折断支根及须根,保全整个根系,多加工成生晒参或糖参 |
药材 | 人参 Radix Ginseng 主产于吉林、辽宁、黑龙江。栽培者为“园参”,野生者为“山参”。
商品规格 山参 干货。主根粗短呈横灵体,支根八字分开,五形全类(芦、艼、纹、体、须相衬)。有圆芦。艼中间丰满,形似枣核。主根上部横纹紧密而深。须根稀疏而长,质坚韧(俗称皮条须),有明显的珍珠疙瘩。表面牙白色或黄白色,断面白色。味甜微苦。商品按支重、艼帽与主根的重量、形状等分为 8 个等级。 园参 按加工方法分为全须生晒参、白干参、生晒参、边条鲜参、普通鲜参、边条红参、普通红参、白糖参等规格。各种规格又分为数个等级。 性状 生晒参 主根呈纺锤形或圆柱形,长 3~15 cm,直径 1~2 cm。表面灰黄色,上部或全体有疏浅断续的粗横纹及明显的纵纹,下部有支根 2~3 条,并着生多数细长的须根,须根上常有不明显的细小疣状突起(珍珠点)。根茎(芦头)长 1~4 cm,直径 0.3~1.5 cm,多拘挛而弯曲,具不定根(艼)和稀疏的凹窝状茎痕(芦碗)。质较硬,断面淡黄白色,具粉性,形成层环纹棕黄色,皮部有黄棕色的点状树脂道及多放射状裂隙。气特异,味微苦、甘。 生晒山参 主根与根茎等长或较短,呈人字形.菱形或圆柱形,长 2~10 cm。表面灰黄色,具纵纹,上端有紧密而深陷的环状横纹,支根多为 2 条,须根细长,清晰不乱,有明显的疣状突起,习称“珍珠疙瘩”,根茎细长,上部有密集的茎痕,不定根较粗,形似枣核。 鉴别 (1)根横切面:木栓层为数列细胞。皮层窄。韧皮部外侧有裂隙,并有树脂道及颓废筛管群,内侧细胞排列密致,近形成层处树脂道环列较密,内含黄色分泌物。形成层成环。木质部射线宽广;导管单个散在或数个相聚,断续排列成放射状,导管旁偶有非木化纤维。薄壁细胞含细小淀粉粒,有的含草酸钙簇晶。 粉末特征:米黄色(生晒参)或红棕色(红参)。树脂道,碎片易见,含金黄色或黄棕色块状物。草酸钙簇晶直径 20~68 pum,棱角尖锐。木栓细胞表面观类方形或类多角形,壁薄,细波状弯曲。网纹、梯纹导管多见,直径 10~56 μm。淀粉粒单粒类圆形,直径 4~20 μm,脐点点状、人字形或三叉形;复粒由 2~6 分粒组成。红参的淀粉已糊化。 (2)取本品粉末 0.5 g,加乙醇 5 ml,振摇 5 min,滤过。取滤液 1 ml,置蒸发皿中蒸干,滴加三氯化锑氯仿饱和溶液,再蒸于,显紫色(检查人参皂苷)。 (3)薄层色谱:取本品粉末 1 g,加氯仿 40 ml,加热回流 1 h,弃去氯仿液,药渣挥去溶剂,加水 0.5 ml拌匀湿润后,加水饱和的正丁醇 10 ml,超声处理 30 min,吸取上清液,加3倍量氨试液,摇匀,放置分层,取上层液蒸干,残渣加甲醇 1 ml振摇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人参皂苷 Rb、Re、Rg1 对照品,加甲醇溶解制成每1ml各含2mg的混合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分别点样于同- -硅胶G薄层板上,以氯仿醋酸乙酯-甲醇-水(15:40:22 :10)10。C 以下放置的下层溶液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 10% 硫酸乙醇溶液,在 105 ℃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分别置日光及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 相应的位置上,日光下显相同的 3 个紫红色斑点,紫外光灯(365 nm)下,显相同的 1 个黄色和 2 个橙色荧光斑点。 品质标志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版规定:本品(干燥品)含人参皂苷 Rg1(C42H72O4)和人参皂苷 Re(C48H82O18)的总量不得少于0.30%,人参皂苷Rb1(C54H92O23)不得少于 0.20%。 |
药性 | 甘、微苦,微温。归肺、脾、心、肾经。
1.《本经》:“味甘,微寒。” 2.《别录》:“微温。” 3.《珍珠囊》:“甘、苦,阳中微阴。” 4.《本草汇言》:“人肺、脾二经。” 5.《药品化义》:“属纯阳,体微润,气香而清韵,味甘性大温,性与气味俱厚,人脾、胃、肺三经。” 6.《本草新编》:“入脾、肺、心、肝、肾。” 7.《本草备要》:“生:甘、苦,微凉;熟:甘,温。” 8.张秉成《本草便读》:“甘,平。” |
功用主治 | 大补元气,固脱,生津,安神。主治气虚欲脱,劳伤虚损,倦怠,纳呆,呕吐,大便滑泄,气短,自汗,久咳虚喘,消渴,失眠,惊悸,健忘,阳痿,尿频,崩漏等一切气虚津伤之证。
1.《本经》:“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 2.《别录》:“疗肠胃中冷,心腹鼓痛,胸胁逆满,霍乱吐逆,调中,止消渴,通血脉,破坚积,令人不忘。” 3.《药性论》:“主五脏气不足,五劳七伤,虚损痿(原作‘痰')弱,吐逆不下食,止霍乱烦闷呕哕,补五脏六腑,保中守神。”“消胸中痰,主肺痿吐脓及痫疾,冷气逆上,伤寒不下食,患人虚而多梦纷纭,加而用之。” 4.《日华子》:“杀金石药毒,调中治气,消食开胃,食之无忌。” 5.《珍珠囊》:“养血,补胃气,泻心火。” 6.《医学启源》:“治脾肺阳气不足,及肺气喘促,短气少气,补中缓中,泻肺脾胃中火。《主治秘要》云:补元气,止渴,生津液。” 7.《本草蒙筌》:“定喘嗽,泻阴火,滋补元阳。 8.《纲目》:“治男妇一-切虚证,发热自汗,眩晕头痛,反胃吐食,痃疟,滑泻久痢,小便频数淋沥,劳倦内伤,中风中暑,痿痹,吐血,嗽血,下血,血淋,血崩,胎前产后诸病。 9.《眼科全书》:“润心肺,泻虚热。治气虚内障,陷翳不起,或服破血过多,两目愈昏,宜多服久服则复明。” 10.《本草备要》:“补剂用熟,泻火用生。”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3~10 g,大剂量 10~30 g,宜另煎兑入;或研末,1~2 g;或熬膏;或泡酒;或入丸、散。 |
宜忌 | 实证热证、湿热内盛证及正气不虚者禁服。不宜与茶同服。反藜芦。
3.徐之才《药对》:“畏五灵脂,恶皂荚、黑豆,动紫石英。”(引自《纲目》) 4.《汤液本草》:“肺受火邪,不宜用。” 5.《医学人门》:“阴虚火旺吐血者慎用。” 7.《药品化义》:“脾胃热实,咳嗽痰盛,失血初起,胸膈痛闷,噎膈便结,有虫有积,不可用。 |
选方 | 1.治伤寒阴阳不明,或投错药,致患人困重垂死 好人参一两,去芦, 薄切,水一大升,银石器内煎至一盏,以新水沉之,取冷一服。(《百一选方》破证夺命丹,即《内经拾遗方论》独参汤)
2.治真阳不足,上气喘急,自汗盗汗,气虚头晕,但是阳气弱之症 人参半两,附子(炮,去皮脐)一两。上㕮咀,分作三服,水二盏,生姜十片,煎至八分,去滓,食前温服。(《济生续方》参附汤) 3.治荣卫气虚,脏腑怯弱,心腹胀满,全不思食,肠鸣泄泻,呕哕吐逆 人参(去芦)、甘草(炙)、茯苓(去皮)、白术各等分。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煎至七分,通口服,不时。人盐少许,白汤点亦得。常服温和脾胃,进益饮食,辟寒邪瘴雾之气。(《局方》四君子汤) 4.治脾胃肾气虚弱,呕吐不下食 人参、丁香各等分。捣罗为散,每服二钱,空心热米饮调下。(《普济方)参香散) 5.治噤口痢 人参、黄连各一钱。水煎,频频呷之。(《婴童类萃》参连饮) 6.治胸痹心中痞气,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 人参、甘草、干姜、白术各三两。上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金匮要略》人参汤) 7.治痰喘 新罗人参一寸许,胡桃肉一个(去壳不剥皮)。上煎汤服。盖人参定喘,带皮胡桃敛肺故也。(《百一选方》观音人参胡桃汤) 8.治消渴引饮无度 人参、栝楼根各等分。生为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麦门冬送下。(《直指方》玉壶丸) 9.治心气不定,五脏不足,甚者忧愁悲伤不乐,忽忽喜忘,朝差暮剧,暮差朝发,狂眩 菖蒲、远志各二两,茯苓、人参各三两。上四味末之,蜜丸饮服,如梧子大七丸,日三。(《千金方》定志小丸) 10.治精气大亏,诸药不应,或以克伐太过,耗伤真阴 人参半斤或四两,大熟地一斤。上二味用好甜水或长流水十五碗,浸一宿,以桑柴火武火取浓汁。若味有未尽,再用水数碗,煎渣取汁,并熬稍浓。乃入瓷罐,重汤熬成膏,入真白蜜四两或半斤收之。每以白汤点服。(《景岳全书》两仪膏) 11.治吐血 人参一味为末 ,鸡子清投新汲水调下一钱,服之。(《胜金方》) 12.治牙衄属虚火者 人参、玄参各二钱或五七钱。水煎服。(《外科大成》二参汤) 13.治血气妄行,势若涌泉,口鼻俱出,须臾不救 人参、侧柏叶各一两。上为细末,饮服二钱,飞罗面二钱和匀,用新汲水调如稀面糊,服之。(《杏苑生春》参柏饮) 15.治一切水气,通身肿满 人参一两半,葶苈子四两(锅内铺纸炒黄)。为末,枣肉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桑皮汤下。空心,食前,日三服。(《卫生易简方》) 16.治小儿惊后瞳仁不正 人参、阿胶(糯米炒成珠)各一钱。水一盏,煎七分,温服,日再服,愈乃止。(《直指方》) 17.治便毒肿硬,不消不溃,疼痛无已,此一服即能止痛 人参五钱,大黄五钱。酒水各一钟,煎到一钟,入乳香、没药末各一钱,空心食前服。(《赤水玄珠》止痛绝妙散) 18.治疮疡久不收口 人参,净口嚼烂,罨疮上自敛。(《疡医大全》) |
临床报道 | 1.治疗心气虚证 取人参注射液 6~10 ml (每支 2 ml,含生药 200 mg) ,加人 10%~50% 葡萄糖液 20~40 ml 中,每日静脉慢注 1 次,10 d 为 1 疗程。病情较重时,每日注射 2 次。抢救时不必稀释,可重复多次用药。共治 301 例,结果:显效 237 例(78.74%),有效 21 例(6.98%),无效 43 例(14.28%),总有效率为 85.72%。疗前总积分值平均为 82.65±3.17(均值±标准差),疗后则平均为 24.60±1.27 ,经统计学处理,有极显著差异(P<0.01)。对不同病种的疗效分析发现,心血管系统疾病的总有效率(89.70%)明显高于其他系统疾病的总有效率(58.97%),差异显著(P<0.01)。在心血管疾病中,以冠心病的疗效(95.34%)为最好,其次为风心病(90%)、心肌炎(89.34%)和肺心病(88%)。对高血压病、心包炎和原发性心肌炎的疗效较差[1]。
2.治疗冠心病 每次取独参注射液(每支 2 ml,含小红参生药 200 mg)6~10 ml,加 10% 葡萄糖 40 ml,静脉推注,每日 1 次或 2 次。对照组口服硝酸异山梨酯,每次 10 mg,每日 3 次。1 个月为 1 个疗程。结果:对心绞痛的疗效:独参组 31 例,总有效率为 93.54%,其中显效率为 80.64%;对照组 35 例,总有效率 85.71%,其中显效率为 48.57%;两组总有效率比较,虽差异不显著(P>0.05),但独参显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心电图改善:独参组 30 例,有效率为 76.66%;对照组 33 例,有效率为 39.39%,两组差异显著(P<0.01)。此外,独参组 8 例兼有心律失常,疗后心电图恢复正常 1 例,改善 3 例[2]。 3.治疗心律失常 将人参(新开河参)原药切成厚 0.5~1mm 半透明饮片,每日早晨或晚上临睡前取 1 片置口中慢慢含服,治疗阶段每日含 2 片,巩固阶段每日含 1 片。10 d为 1 个疗程。共治 25 例,均为病因治疗(如纠正心衰)后心律不能复常,或常规使用抗心律失常疗法无明显效果的患者。其中房颤 8 例,经治显效 6 例(转为窦性),有效 2 例(未转复,但室率正常,症状好转);病窦综合征 6 例,经治显效 3 例;室早 9 例,经治显效 4 例,有效 3 例,无效 2 例;房早 2 例,经治均有效[3]。 4.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 治疗组 80 例服北五加皮合剂(北五加皮、人参等为细末,入胶囊),每次 3 粒,每日 3 次。对照组 67 例,服地高辛每次 0.25~0.5 mg,每日 2~3 次。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其他处理相同。结果:治疗组显效率为 59.58% ,对照组为 27.34%(P<0.01),两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有效率治疗组为 97.58%,对照组为 92.75%(P>0.05),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24 h 显效,治疗组占 64.26% ,对照组占 35.74%(P<0.05),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说明北五加皮合剂的抗心衰作用较地高辛显著、迅速,其毒副作用两组类同,停药 1 d后即可矫正,无蓄积作用[4]。 5.治疗原发性低血压 用生晒参 150 g 切片,放人 500 ml 的白酒内,浸泡 1 个月后每次饮用 10~20 ml,每日早晚各 1 次。共治疗 40 例。结果:痊愈 30 例(75%),好转 6 例(15%),无效 4 例(10%),总有效率 90%[5]。 6.治疗变态反应性鼻炎 先用 2% 地卡因黏膜表面麻醉,再取红参注射液(每支 2 ml,含生药 2 mg)注入两侧下鼻甲黏膜下,1 次每侧各注 1 ml,每 4 d 1 次,4 次为 1 个疗程,治 1~2 个疗程。注后进针点有出血者,用棉球压迫片刻;有喷嚏者,按摩人中穴位制止。治疗 70 例,治愈(症状失,呼吸通畅,鼻腔黏膜转为粉红色者)35 例;好转(症状减轻,通气良好,鼻黏膜水肿明显好转)33 例;无效(流清涕少,其他情况均改善者)2 例。总有效率为97.1%[6] 7.治疗复发性口疮 先将溃疡局部进行常规消毒,隔湿后,蘸 30% 硝酸银溶液置于溃疡面上,至变白后用碘酊把多余的硝酸银吸取;取人参 20~30 g,水煎后,每日早晨空腹饮煎液 1 次,然后口服少许煮熟的人参。连续 1 星期以后,改为 1 星期服 2~3 次,半年为 1 个疗程。共观察 60 例。结果:经过 1 个疗程后,其中 12 例溃疡痊愈,48 例溃疡发作间隔时间明显延长,未见无效果者[7]。 8.治疗阳痿、早泄及精子缺少症 用人参治疗 27 例阳痿患者,其中 15 例完全恢复性功能,9 例明显好转,3 例无效。用人参提取物蛋白质合成促进因子,治疗 24 例精子缺乏或减少症,对精子缺乏症无明显疗效,但对精子减少症能明显增加精子数目,70% 患者精子生成数增加,67% 患者精子活动性增强,部分患者精子数和运动恢复到正常生育的水平[8]。 9.治疗慢性克山病 饭后口服人参皂苷糖衣片(每片含人参皂苷 25 mg),每次 3 片,每日 3 次,用药 3 个月。共治 64 例。结果:痊愈 9 例,临床治愈 16 例,好转 22 例,不变 17 例,显效率 39.1%,总有效率 73.5%。对心悸、失眠等症状的改善最好。除心杂音和心音渐弱改变不明显外,其余体征都有不同程度的恢复或好转,其中以心动过速、过缓,颈静脉怒张,肝颈静脉回流征,肝肿恢复最为理想,好转率达 70% 以上。64 例中有 11 例在服药 1 星期左右出现口干手脚发热、大便秘结,其中 6 例坚持原量服药,症状逐步缓解,5 例减量(每次减少 1 片),症状消失[9]。 |
各家论述 | 1.《医学启源》:“善治短气,非升麻为引用,不能补上升之气,升麻一分,人参三分,可为相得也;若补下焦元气,泻肾中火邪,茯苓为之使。’
2.李东垣:“人参甘温,能补肺中之气,肺气旺则四脏之气皆旺,肺主诸气之故也。仲景以人参为补血者,盖血不自生,须得生阳气之药乃生,阳生则阴长,血乃旺矣。若阴虚单补血,血无由而生,无阳故也。”(引自《本草发挥》) 3.《汤液本草》:“人参,味既甘温,调中益气,即补肺之阳,泄肺之阴也。若便言补肺,而不论阴阳寒热,何气不足,则误矣。若肺受寒邪宜此补之,肺受火邪不宜用也。肺为清肃之脏,贵凉而不贵热,其象可知。若伤热则宜沙参。' 4.《本草会编》:“丹溪言,虚火可补,须用参芪。又云,阴虚潮热,喘嗽吐血,盗汗等证,四物汤加人参、黄柏、知母。又云,肺肾受伤咳嗽不愈,琼玉膏主之。又云,肺虚极者,独参膏主之。是知阴虚劳瘵之证,未尝不用人参也。古今治劳莫过于葛可久,其独参汤、保真汤,何尝废人参而不用耶。” 5.《薛氏医案》:“人参,但入肺经,助肺气而通经活血,乃气中之血药也。《补遗》所谓入手太阴而能补阴火者,正此意也。人参一品,古方解散之药及行表药中多用此者,亦取其通经而走表也。 6.《本草蒙筌》:“人参诸虚兼调,五脏俱补,肥白人任多服,苍黑人宜少投。大抵人参补虚,虚寒可补,虚热亦可补,气虚宜用,血虚亦宜用。虽阴虚火动,劳嗽吐血,病久元气虚甚者,但恐不能抵当其补,非谓不可补尔。古方书云,诸痛不宜服参芪,此亦指暴病气实者而言;若久病气虚而痛,何尝拘于此耶。东垣治中汤,同干姜用治腹痛吐逆者,亦谓里虚则痛,补不足也。是以医家临床用药贵在察证虚实为先,当减当加,自合矩度。” 7.《人参传》:“人参,生用气凉,熟用气温,味甘补阳,微苦补阴...如土虚火旺之病,则宜生参凉薄之气,以泻火而补土,是纯用其气也。脾虚肺怯之病,则宜熟参甘温之味,以补土而生金,是纯用其味也。东垣以相火乘脾,身热而烦,气高而喘,头痛而渴,脉洪而大者,用黄柏佐人参。孙真人治夏月热伤元气,人汗大泄,欲成痿厥,用生脉散,以泻热火而救金水,君以人参之甘寒,泻火而补元气,臣以麦门冬之苦甘寒,清金而滋水源,佐以五味子之酸温,生肾津而收耗气。此皆补天元之真气,非补热火也。”“人参,凡人面白面黄面青黧悴者,皆脾肺肾气不足,可用也;面赤、面黑者,气壮神强,不可用也。脉之浮而芤濡虚大迟缓无力,沉而迟涩弱细结代无力者,皆虚而不足,可用也;若弦长紧实滑数有力者,皆火郁内实,不可用也。洁古谓喘嗽勿用者,痰实气壅之喘也;若肾虚气短喘促者,必用也。仲景谓肺寒而咳勿用者,寒束热邪,壅郁在肺之咳也;若自汗恶寒而咳者,必用也。东垣谓久病郁热在肺勿用者,乃火郁于内,宜发不宜补也;若肺虚火旺,气虚自汗者,必用也。丹溪言诸痛不可骤用者,乃邪气方锐,宜散不宜补也;若里虚吐利及久病胃弱虚痛喜按者,必用也。节斋谓阴虚火旺勿用,乃血虚火亢能食,脉弦而数,凉之则伤胃,温之则伤肺,不受补者也;若自汗气短,肢寒脉虚者,必用也。如此详审,则人参之可用不可用,思过半矣。”(引自《纲目》) 8.杨起:“有云肺寒、肺热、中满、血虚四证,只宜散寒、清热、消胀补营,不用人参,其说近是。殊不知各加人参在内,护持元气,力助群药,其功更捷。若曰气无补法则谬矣。古方治肺寒以温肺汤,肺热以清肺汤,中满以分消汤,血虚以养营汤,皆有人参在焉。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又曰养正邪自除,阳旺则生阴血,贵在配合得宜尔。”(引自《纲目》) 9.《本草汇言》:“人参补气生血,助精养神之药也。故真气衰弱短促虚喘,以此补之,如荣卫空虚,用之可治也。精神错乱,魂魄飞扬,以此敛之,如阳亡阴脱,用之可回也。惊悸怔忡,健忘恍惚,以此宁之,如心志懒怯,用之可壮也。元神不足,虚羸乏力,以此培之,如中气衰陷,用之可升也。又若汗下过多,津液失守,用之可以生津而止渴。脾胃衰薄,饮食减常,或吐或呕,用之可以和中而健脾。小儿痘疹,灰白倒陷,用之可以起痘而行浆。妇人产理失顺,用力过度,用之可以益气而达产。若久病元虚,六脉空大者;吐血过多而面委白者;疟痢日久,精神委顿者;中热伤暑,汗渴神疲者;血崩溃乱,身寒脉微者;内伤伤寒,邪实正虚者;风虚眼黑,旋晕卒倒者,皆可用也。” 10.《本草经疏》:“人参能回阳气于垂绝,却虚邪于俄顷。其主治也,则补五脏,盖脏虽有五,以言乎生气之流通则一也,益真气则五脏皆补矣。其曰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开心益智者,以心藏神,肝藏魂,肺藏魄,肾藏精与志,脾藏意与智故也。心肾虚则精神不安矣,肝肺虚则魂魄不定矣。惊悸者,心脾二经之病也,心脾虚则惊悸,心脾之气强则心窍通利,能思而智益深矣。邪气之所以久留不去者,无他,真气虚则不能敌,故留连而不解也,兹得补而元气充实,则邪自不能容。清阳之气下陷,则耳目不聪明,兼之目得血而能视,阳生则阴长,故明目。真气内虚,故肠胃中冷气旺,阳回则不冷矣。心腹鼓痛者,心脾虚故也,二脏得补,其痛自止。胸胁逆满者,气不归元也,得补则气实而归元也。脾胃俱虚则物停滞而邪客之,故霍乱吐逆也,补助脾胃之元气,则二证自除。调中者脾,治中焦,脾得补则中自调矣。消渴者,津液不足之候也,气回则津液生,津液生则渴自止矣。通血脉者,血不自行,气壮则行,故通血脉。破坚积者,真气不足则不能健行而磨物,日积月累,遂成坚积,脾主消化,真阳之气回则脾强而能消,何坚积之不磨哉。令人不忘者,心主记,脾主思,心脾二脏之精气满则虚而不忘矣。” 11.《本草通玄》:“人参,职专补气,而肺为主气之脏,故独人肺经也。肺家气旺,则心、脾、肝、肾四脏之气皆旺,故补虚之功独魁群草。” 12.《本草正》:“人参,气虚血虚俱能补。阳气虚竭者,此能回之于无何有之乡;阴血崩溃者,此能障之于已决裂之后。惟其气壮而不辛,所以能固气;惟其味甘而纯正,所以能补血。故凡虚而发热,虚而自汗,虚而眩晕,虚而困倦,虚而惊惧,虚而短气,虚而遗泄,虚而泄利,虚而头疼,虚而腹痛,虚而欲食不运,虚而痰涎壅滞,虚而咳血吐血,虚而淋沥便秘,虚而呕逆躁烦,虚而下血失气等证,是皆必不可缺者。第欲以气血相较,则人参气味颇轻而属阳者多,所以得气分者六,得血分者四,总之不失为气分之药。而血分之所以不可缺者,而未有气不至而血能自至者也。故扁鹊曰,损其肺者益其气,须用人参以益之,肺气既旺,余脏之气皆旺矣。所以人参之性多主于气,而凡脏腑之有气者,皆能补之。然其性温,故积温亦能成热。若云人参不热则可,云人参之凉,恐未必然。是以阴虚而火不盛者,自当用参为君;若阴虚而火稍盛者,但可用参为佐;若阴虚而火大盛者,则诚有暂忌人参,而惟用纯甘壮水之剂庶可收功。” 13.《药品化义》:“人参性大温,色淡黄,脾性最喜,脾主生金,兼能益肺。味甘而纯,甘则补阳,用补阳气,以固真气,为温脾之圣药也。” 14.《本草新编》:“人参能入五脏六腑,无经不到,非仅入脾、肺、心,而不入肝、肾也。五脏之中,尤专入脾、肺。其入心者十之八,人肝者十之五,人肾者十之三耳。世人止知人参为脾、肺、心之药,而不知其能入肝入肾。但肝、肾乃至阴之位,人参气味阳多于阴,少用则泛上,多用则沉下,故谓肝肾之病,必须多用人参于补血补精之中,助山萸、熟地纯阴之药,使阴中有阳,反能生津血之易也。盖天地之道,阳根于阴,阴亦根于阳,无阴则阳不生,而无阳则阴不长。有如气喘之症,乃肾气之欲绝也,宜补肾以转逆,故必用人参,始能回阳于顷刻,非人参入肾,何能神效如此?又如伤寒厥症,手足逆冷,此肝气之逆也,乃宜用四逆汤等,必多加人参,始能定厥,非人参入肝,又何能至此?是人参入肝、肾二经,可供人信。肝中之血,得人参则易生,世人以人参气分之药,绝不用之以疗肝肾,此医道之所以不明也。肾中水虚,用人参可以补水;肾中火动,用人参反助火矣。盖人参入肝入肾,止能补血填精,亦必归、芍、熟地、山萸同群以共济,欲其一味自入肝肾之中,势亦不能。”“盖人气脱于一时,血失于顷刻,精走于须臾,阳绝于旦夕,他药缓不济事,必须用人参一二两或四五两作一煎服以救之,否则阳气逮散而死矣。此时未尝不可杂之他药共相挽回,诚恐牵制其手,反致功效之缓,不能返之于无何有之乡。一至阳回气转,急以他药佐之,才得保其不再绝。否则阴寒逼人,又恐变生不测。可见人参必须有辅佐之品,相济成功,未可专恃一味,期于必胜也。”“于补阴药中少用人参以生阳气,则阳生而阴愈旺。倘补阴药中,多用人参以生阴气,则阳生而阴愈亏。故用参补阴,断宜少用,而绝非不可用也。用参于补阴之内,亦有动火之虞。而制参之法何如?参之所恶者五灵脂,五灵脂研细末,用一份水泡之,欲用参一钱,投之五灵脂水内,即时取起,入于诸阴药之内,但助阳以生水,断不助阳以生火,此又千秋不传之秘,全得异人之授,亲试有验。” 15.《本经逢原》:“喻嘉言曰,伤寒有宜用人参入药者,发汗时元气大旺,外邪乘势而出,若元气虚弱之人,药虽外行,气从中馁,轻者半出不出,留连致困,重者随元气缩入,发热无休,所以虚弱之人,必用人参入表药中,使药得力,一涌而出,全非补养之意。即和解药中,有用人参之大力居间,外邪遇正,自不争而退舍,亦非偏补一边之意。而不知者谓伤寒无补,邪得补弥炽,断不敢用,殊失《本经》除邪气之旨矣。古今诸方,表汗用参苏饮败毒散,和解用小柴胡,解热用白虎加人参汤,竹叶石膏汤,攻下用黄龙汤,领人参深入驱邪,即热退神清。从仲景至今,明贤方书,无不用人参,何为今日医家屏绝不用?殊不知误用人参杀人者,皆是与黄芪、白术、干姜、当归、肉桂、附子同行温补之误所致,不与羌、独、柴、前、芎、半、枳、桔等同行汗和之法所致也。又痘疹不宜轻用人参者,青干黑陷,血热毒盛也;若气虚顶陷、色白、皮薄、泄泻、浆清,必用也。” 16.《长沙药解》:“人参补中气,中气健运,则升降复其原职,清浊归其本位,上下之呕泄皆止,心腹之痞胀俱消。仲景理中汤、丸,用之以消痞痛而止呕泄,握其中枢以运四旁也。大建中汤、大半夏汤、黄连汤诸方,皆用之治痞痛呕痢之证,全是建立中气,以转升降之机。” 17.《本草经读》:“人参,《本经》止三十七字,其提纲云,主补五脏,以五脏属阴也。精神不安,惊悸不止,目不明,心智不足,皆阴虚为亢阳所扰也。今五脏得甘寒之助,则有安之、定之、止之、明之、升之、益之之效矣。曰邪气者,非指外邪而言,乃阴虚而壮火食气,火即邪气也。今五脏得甘寒助,则邪气除矣。余细味《经》文,无一字言及温补回阳,故仲景于汗、吐、下阴伤之症,用之以救津液,而一切回阳方中,绝不加此阴柔之品,反缓姜、附之功。故四逆汤、通脉四逆汤为回阳第一方,皆不用人参,而四逆加人参汤,以其利止亡血而加之;茯苓四逆汤用之者,以其在汗、下之后也。”“仲景一百一十三方中,用人参者,只有一十七方,新加汤、小柴胡汤、柴胡桂枝汤、半夏泻心汤、黄连汤、生姜泻心汤、旋覆代赭石汤、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厚朴生姜半夏人参汤、桂枝人参汤、四逆加人参汤、茯苓四逆汤、吴茱萸汤、理中汤、白虎加人参汤、竹叶石膏汤、炙甘草汤,皆是因汗、吐之后,亡其阴津,取其救阴,如理中汤、吴茱萸汤,以刚燥剂中阳药太过,取人参甘寒之性,养阴配阳,以臻于中和之妙也。” 18.《衷中参西录》:“方书谓人参不但补气,若以补血药辅之,亦善补血。愚则谓,若辅以凉润之药,即能气血双补。盖平其热性,不使耗阴,气盛自能生血也。” 19.《脏腑药式补正》:“人参最富脂液,喜阴恶阳,故专于补五脏之阴,不可谓其独益脾胃。且向来以为大补元气者,正以阴液旺而气自充。其实味厚气薄,万不可误认为气药。自明以来,几有作为补气阳分之药者,最不可解。人参滋阴生津,诚是大补脾胃之健将,然补五脏之阴,绝非阳分之药,而洁古列于补气之首者,则甘温助阳之说,有以误之也。生用泻火,亦是甘寒能退虚热,万无可泻实火之理。” 20.《增订伪药条辨》:“人参野生,历年愈久,性愈温和,其精力亦足。因其吸天空清静之气足,受地脉英灵之质厚,故效力胜也。秧种者,将山地垦成熟土,纯用粪料培养之,受气不足,故质不坚,人煎之,参渣即烂,臭之亦无香味,阴亏之证忌用。别直参,产韩国,即古之高丽。金刚山出者,曰金刚参,为最上品,即今之正官别直也。而拳头参次之。且有红白之分,红参鲜时亦是白参制成,不过加附子水以酿其色。考其性,红参又远不逮白参之平和。” 21.《本草正义》:“古称人参,今有辽参、高丽参、党参之别。形色、性情、功效各有不同。”“辽参、高丽参其力皆厚,惟一则甘而能清,一则甘而兼温,功力自别。若党参则为补脾缓和之药,而力量较为薄弱,三者之性情功用,迥乎不侔,万不能一陶同冶而无区别。”“辽参微寒,功能养阴而清虚火,今用之阴虚有火,及吐衄失血后宜于清养,或汗家、失精家,阴液耗损,虚阳偏炽者,甚有经验,证以《本草经》之所谓人参味甘微寒者,气味甚合。寻绎《本经》主治,皆滋养阴液,生津补血之功,而非补气回阳之药;是皆辽参之功用,而非高丽参之兼有温性者可比。”“辽参,富有养液,而为补阴之最,脱血、脱汗、失精家宜之,固也。而肺燥干咳,胃枯燥渴,或干呕呃逆者,皆赖以滋液生津,而无寒降戕伐,黏腻浊滞之弊。功在沙参、玉竹、二冬、二母之上,奚啻倍蓰,此其禀中和之气,不升不降,不倚不偏,所以可贵。或有以为阳药而补阳者,固非;即以为补气而能挽回元气者,亦妄也。”“高丽参,气味浓厚,色亦重浊,具有温养生发之性。今用之于脾胃虚寒,真阳衰弱及中气不振,阴寒用事诸证,功效甚捷。较之辽参偏于养阴含有清凉气味者,性质迥异。证以《名医别录》之人参昧甘微温,气味甚合。”“高丽参之功用,本与辽参无甚差池,皆以养津滋液见长,补正固有奇功,去病亦鲜实效,故洄溪‘长于补虚,短于攻疾,八字,可为定论。但辽参禀性醇正,绝无刚烈气象,是以滋养阴液尤其独步。而高丽参则已有刚健姿态,温升之性时时流露,所以兼能振作阳气,战胜阴霾。二者所主之病,虽同为阴枯血耗之候,惟阴虚之体相火易升,则宜于辽参,而不宜于丽参;若阴液既耗,而真阳亦衰,则宜用丽参,而不宜用辽参。一则养阴而兼理虚热,一则补阴而即以扶阳,各有专主,不容或紊。” |
摘录 | 《中药大辞典》第二版 |
中医百科不提供医学建议。本站内容仅供学习和参考,不能替代医生和其他医务人员的建议。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免责声明的约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