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陳湯
《普濟方》卷二〇六引《指南方》:二陳湯
異 名 | 治中湯(原書同卷)、補脾湯(《普濟本事方》卷九)、正料治中湯(《仁齋直指方論》卷二十六)。 |
組 成 | 人參、白朮、甘草炙、乾薑炮、青皮、陳皮各等分 |
用 法 | 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煎七分,去滓,入鹽點服。 |
主 治 | 脾胃虛寒,胸腹脹滿,嘔逆不食,自利不渴。 ①《普濟方》引《指南方》:胸腹脹滿,因傷宿食,或吐後噫敗脾氣。 ②《活人書》:脾胃傷冷物,胸膈不快,腹疼氣不和。 ③《普濟本事方》:傷寒汗後,脾胃傷冷物,胸膈不快,尋常血氣不和。 ④《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太陰傷寒,手足溫,自利不渴,腹滿時痛,咽干,脈尺寸俱沉細;飲食傷脾,宿谷不化,朝食暮吐,暮食朝吐,上氣復熱,四肢冷痹,三焦不調,及胃虛寒氣在上,憂氣在下,二氣並爭,但出不入,嘔不得食;中寒,飲食不化,吞酸哯啘,食則膨亨,脹滿嘔逆。 ⑤《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寶慶新增方):脾胃不和,飲食減少,短氣虛羸而復嘔逆,霍亂吐瀉,胸痹心痛,逆氣短氣,中滿虛痞,膈塞不通,或大病癒後,胸中有寒,時加咳唾。 ⑥《仁齋直指方論》:霍亂吐瀉,瀉血不止。 ⑦《普濟方》引《如宜方》:髒寒冷氣,腹痛腸鳴,下痢青黑。 ⑧《醫方類聚》引《傷寒指掌圖》:食積,心腹滿痛。 ⑨《醫方集解》:優思鬱結,脾肺氣凝,脹滿上沖,飲食不下,腹滿痞悶,兼食積者。 ⑩《張氏醫通》:冷食粘滯。 |
加 減 | 大便秘,加大黃(棋子大)兩枚。 |
臨證舉例 | 傷寒勞復 《普濟本事方》: 有人患傷寒得汗數日,忽身熱自汗,脈弦數,心不得寧,真勞復也。予診日:勞心之所致,神之所舍,未復其初,而又勞傷其神,榮衛失度,當補其子,益其脾,解發其勞,庶幾得愈。投以本方,佐以小柴胡得解。 |
摘 錄 | 《普濟方》卷二〇六引《指南方》 |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四(紹興續添方):二陳湯
組 成 | 半夏湯洗七次,五兩,橘紅五兩,白茯苓三兩,甘草炙,一兩半 |
用 法 | 上㕮咀。每服四錢,用水一錢,生薑七片,烏梅一個,同煎六分,去滓,熱服,不拘時候。 |
功 用 | 燥濕化痰,理氣和中。 ①《玉機微義》:祛痰和中。 ②《外科發揮》:和中理氣,健脾胃,消痰,進飲食。 ③《證治匯補》:健脾燥濕,順氣和中化痰,安胃氣,降逆氣。 |
主 治 | 濕痰為患,脾胃不和。胸膈痞悶,嘔吐噁心,頭痛眩暈,心悸嘈雜,或咳嗽痰多者。 ①《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痰飲為患,或嘔吐噁心,或頭眩心悸,或中脘不快,或發為寒熱,或因食生冷,脾胃不和。 ②《女科百問》:妊娠惡阻,產後飲食不進。 ③《仁齋直指方論》:氣鬱痰多眩暈,及酒食所傷眩暈;食瘧,諸瘧。 ④《世醫得效方》:咳嗽嘔痰;痰壅吐食。 ⑤《金匱鈎玄》:關格有痰,以本方吐之,吐中便有降。 ⑥《外科發揮》:臀癰,流注。 ⑦《醫方考》:中風風盛痰壅。 ⑧《仁術便覽》:上中下一身之痰。 ⑨《景岳全書》:瘍癰,中脘停痰。 ⑩《濟陽綱目》:痰多小便不通,用此探吐。 ⑪《證治寶鑑》:痰嘈,痰多氣滯,似飢非飢,不喜食者,或兼噁心,脈象必滑;呃有痰聲而脈滑者。 ⑫《古今名醫方論》:肥盛之人,濕痰為患,喘嗽,脹滿。 ⑬《證治匯補》:心痛,腹痛;膏粱太過,脾胃濕熱遺精;脾胃濕痰下注而淋。 ⑭《鄭氏家傳女科萬金方》:婦人月水准信,因痰閉子宮而不受胎者。 ⑮《醫方簡義》:子眩。 |
宜 忌 | 熱痰,燥痰,吐血,消渴,陰虛,血虛均忌用。 |
方論選錄 | ①《丹溪心法附余》:此方半夏豁痰燥濕,橘紅消痰利氣,茯苓降氣滲濕,甘草補脾和中。蓋補脾則不生濕,燥濕滲濕則不生痰,利氣降氣則痰消解,可謂體用兼賅,標本兩盡之藥也。今人但見半夏性燥,便以他藥代之,殊失立方之旨。若果血虛燥症,用薑汁制用何妨。抑嘗論之,二陳湯治痰之主藥也。 ②《醫方考》:名曰二陳,以橘、半二物貴乎陳久耳。 ③《古今名醫方論》:李士才曰,肥人多濕,濕挾熱而生痰,火載氣而逆上。半夏之辛,利二便而去濕;陳皮之辛,通三焦而理氣;茯苓佐半夏,共成燥濕之功;甘草佐陳皮,同致調和之力,成無己曰,半夏行水氣而潤腎燥,《經》曰,辛以潤之是也。行水則土自燥,非半夏之性燥也。 ④《張氏醫通》:此方本《內經》半夏湯及《金匱要略》小半夏湯、小半夏加茯苓湯等方而立,加甘草安胃,橘皮行氣,烏梅收津,生薑豁痰,乃理脾胃,治痰濕之專劑也。 ⑤《醫林纂要》:痰者,水濕之滯而不行也,半夏之辛,本潤腎補肝,開胃瀉肺,去濕行水之藥,而滑能通利關節,出陰入陽,是能治水滯下行,故主為治痰君藥;水隨氣運,水濕之滯而成痰,以氣不行故也,橘皮之甘苦辛溫,主於行氣,潤命門,舒肝木,和中氣,燥脾濕,瀉肺邪,降逆氣,故每合半夏為治痰之佐;痰本水也,水漬土中則為濕,濕積不化則為痰,茯苓生土中而味淡,專主滲土中之濕;脾不厚不能勝濕,故甘草以厚脾,然不多用者,以甘主緩,過緩則恐生濕也;生薑之辛,亦以行濕祛痰,非徒以制半夏毒也。 ⑥《時方歌括》:此方為祛痰之通劑也。痰之本,水也,茯苓制水以治其本;痰之動,濕也,茯苓滲濕以鎮其動。方中只此一味是治痰正藥,其餘半夏降逆,陳皮順氣,甘草調中,皆取之以為茯苓之佐使耳。故仲景書風痰多者俱加茯苓,嘔者俱加半夏,古聖不易之法也。今人不窮古訓,以半夏為祛痰之專品,仿稀涎散之法,制以明礬,致降逆之品反為涌吐,堪發一嘆。 ⑦《浙江中醫學院學報》(1986;2:40):烏梅滋陰斂肝,佐甘草合和,取其酸甘化陰以滋胃津。方中夏、橘雖貴在陳久,仍不失劫陰之弊,伍以烏梅兼制半夏之燥性,使半夏之燥性盡失,而無傷陰之虞,烏梅生津而無滋膩之慮,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烏梅之功厥偉,其功不可泯也,為方中畫龍點睛之處。二陳湯中烏梅滋養胃陰,收斂肝氣之功,後世多忽而不察,失其制方之本旨。 |
臨證舉例 | ①氣厥 《名醫類案》:倪維德治一婦病氣厥,哭笑不常,人以為鬼祟所憑,倪診脈俱沉,胃脘必有積,有所積必作疼,遞以二陳湯導之,吐痰升許而愈。此蓋積痰類祟也。 ②咬牙 《岳美中醫案集》:咬牙一證,多見於小兒蟲積,成年人則很少見。友人一子,25歲,每夜入睡後,即上下齒相切磋,震震有聲,可聞於戶外,同屋之人,往往驚醒。因切其脈滑象顯露,望其體,肥壯麵色光亮,斷為痰飲蓄於中焦,足陽明之脈入上齒,痰阻經絡,滯礙氣機,或導致咬牙。為擬二陳湯加焦荷葉以燥濕化痰,水煎服十劑。服五劑後,咬牙聲即減少。十劑後,同屋之人已不復聞其齒牙相擊聲了。囑再服數劑,以鞏固療效。 ③夜咳 《浙江中醫雜誌》(1981;1:36):舒某,男,教師,1980年3月31日初診,乾咳痰滯,胸悶已三月,晝輕夜甚,苔薄白,脈弦滑,予二陳湯加當歸,五劑後諸症大減,原方續服五劑而愈。 |
備 考 | 本方改為丸劑,名「二陳丸」(見《飼鶴亭集方》)。 |
摘 錄 |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四(紹興續添方) |
《瘡瘍經驗全書》卷一:二陳湯
組 成 | 陳皮、半夏、茯苓、甘草、玄參、升麻、桔梗、天花粉、牛蒡子研、連翹、當歸、生地黃、赤芍藥、黃連、白朮、黃芩、青皮、紫蘇梗、山梔仁 |
主 治 | 弄舌喉風,啞不能言,舌出,常將手拿者。 |
摘 錄 | 《瘡瘍經驗全書》卷一 |
《萬病回春》卷三:二陳湯
組 成 | 陳皮、半夏薑汁炒、茯苓去皮、白朮去蘆、蒼朮米泔制、砂仁、山藥炒、車前、木通 、厚朴薑汁炒、甘草各等分 |
制 法 | 上藥銼一劑。 |
用 法 | 用生薑三片,烏梅一個,燈草一團,水煎,溫服。滑瀉不止,灸百會一穴,天樞二穴,中脘一穴,氣海一穴。 |
主 治 | 痰瀉。 |
加 減 | 瀉不止,加肉蔻,訶子,去厚朴;渴,加干葛、烏梅;嘔噦噁心,加藿香、烏梅、半夏;夏月加炒黃連、白扁豆;冬月加煨乾姜。 |
摘 錄 | 《萬病回春》卷三 |
《萬病回春》卷三:二陳湯
組 成 | 陳皮、半夏姜炒、茯苓去皮、甘草、加人參、白朮、竹茹、砂仁、山梔炒、麥門冬去心,各等分,烏梅一個 |
制 法 | 上銼一劑。 |
用 法 | 加生薑三片,大棗一枚,水煎,不拘時候,徐徐溫服。 |
主 治 | 痰火嘔吐。 |
備 考 | 本方方名,《東醫寶鑑·雜病篇》引作「清熱二陳湯」。 |
摘 錄 | 《萬病回春》卷三 |
《萬病回春》卷四:二陳湯
組 成 | 茯苓去皮、南星姜制、陳皮、瓜蔞仁、枳實麩炒、桔梗、梔子、半夏、黃芩各一錢,甘草三分,木香五分,研,辰砂為末,五分 |
制 法 | 上銼一劑。 |
用 法 | 加生薑三片,水煎,臨服入竹瀝、薑汁,磨木香,調辰砂末服。 |
主 治 | 一切癇病。 |
摘 錄 | 《萬病回春》卷四 |
《萬病回春》卷四:二陳湯
組 成 | 陳皮、半夏薑汁炒、茯苓、枳殼麩炒、牛膝去蘆、豬苓、木通、山梔、麥門冬去心、車前子、黃柏酒炒,各等分,甘草減半 |
制 法 | 上銼一劑。 |
用 法 | 加燈心一團,水煎,空心服。 |
主 治 | 咳喘,痰氣閉塞,小便不通。 |
摘 錄 | 《萬病回春》卷四 |
《誠書》卷八:二陳湯
組 成 | 半夏炮,去臍、枳實炒、酸棗仁炒、陳皮各二錢,茯苓五錢,甘草炙,一錢 |
用 法 | 上藥加生薑、大棗、竹茹一撮,水煎服。 |
主 治 | 小兒驚悸煩痰。 |
摘 錄 | 《誠書》卷八 |
《嵩崖尊生全書》卷七:二陳湯
組 成 | 半夏、陳皮、茯苓、甘草、干葛、青皮 |
主 治 | 酒厥。 |
摘 錄 | 《嵩崖尊生全書》卷七 |
《外科全生集》卷四:二陳湯
組 成 | 橘紅五錢,半夏二錢,白芥子炒,二錢,研,茯苓一錢,生甘草三分 |
用 法 | 加陽和丸,同煎服。 |
主 治 | 流注初起,皮色不異,唯腫唯疼,雖身體發熱,內未作膿。 |
摘 錄 | 《外科全生集》卷四 |
《種痘新書》卷十二:二陳湯
組 成 | 陳皮、茯苓、法夏、甘草、桔梗、黃芩炒,各等分 |
用 法 | 水煎服。感風寒,加生薑為引。 |
主 治 | 痰涎咳嗽。 |
摘 錄 | 《種痘新書》卷十二 |
《古今醫徹》卷一:二陳湯
組 成 | 蘇子一錢半,焙,研,半夏、茯苓、陳皮、杜仲鹽水炒,各一錢,甘草三分,炙,前胡、桔梗各一錢,杏仁一錢,湯泡,去皮尖 |
用 法 | 加生薑一片,水煎服。 |
主 治 | 傷寒夾痰,寒熱往來,脈滑而喘逆者。 |
加 減 | 如有火,加瓜蔞霜。 |
摘 錄 | 《古今醫徹》卷一 |
中医百科不提供医学建议。本站内容仅供学习和参考,不能替代医生和其他医务人员的建议。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免责声明的约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