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肠丸:修订间差异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小无编辑摘要 |
小无编辑摘要 |
||
第1行: | 第1行: | ||
{{方剂|方名=《 |
{{方剂|方名=《脚气治法总要》卷下:润肠丸|组成=[[凌霄花干]]、[[天台乌药]]、[[人参]]、[[皂荚子]]<sub>炒熟,去粗皮,各半两</sub>|制法=上为细末 ,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用法=每服三十丸,或五十丸,至百丸,不拘时候以温水送下。此方不损气,以通为度。|主治=一切风秘,虛人及老人津液内枯,不得传送者。|摘录=《[[脚气治法总要]]》卷下}} |
||
{{方剂|方名=《 |
{{方剂|方名=《圣济总录》卷五十:润肠丸|组成=[[桑根白皮]]<sub>锉</sub>、[[甜葶苈]]<sub>隔纸微炒</sub>、[[防已]]、[[天门冬]]<sub>去心,焙</sub>、[[枳壳]]<sub>去瓤,麸炒,各半两</sub>,[[槟榔]]<sub>锉,一分</sub>,[[牵牛子]]<sub>白者,炒香,为细末,一两</sub>|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用法=每服二十丸,煎[[人参]]汤待温送下,不拘时候。|主治=肺脏壅盛,心胸满闷,咳嗽烦喘,咽隔痰滞,不欲饮食,大便多秘。|摘录=《[[圣济总录]]》卷五十}} |
||
{{方剂|方名=《圣济总录》卷五 |
{{方剂|方名=《圣济总录》卷一五七:润肠丸|组成=[[枳壳]]<sub>去瓤,麸炒,为末</sub>、[[大麻仁]]<sub>别研,各一两</sub>|用法=上研匀,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前温水或[[生姜]]汤送下。|主治=妊娠大便不通,腹胁坚胀。|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五七}} |
||
{{方剂|方名=《 |
{{方剂|方名=《魏氏家藏方》卷七引《李防御五痔方》:润肠丸|组成=[[大黄]]<sub>湿纸裹煨,锉细</sub>、[[枳壳]]<sub>去瓤,麸炒</sub>、[[当归]]<sub>去芦,各等分</sub>|制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用法=每服二三十丸,白汤送下。|主治=痔疮已用枯药,痔将焦枯,粪门急迫,恐大便坚实难出者。|摘录=《[[魏氏家藏方]]》卷七引《[[李防御五痔方]]》}} |
||
⚫ | |||
{{方剂|方名=《魏氏家藏方》卷七引《李防御五痔方》。|组成=大黄(湿纸裹煨,锉细)枳壳(去瓤,麸炒)当归 (去芦)各等分|用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每服二三十丸,白汤送下。|主治=痔疮已用枯药,痔将焦枯,粪门急迫,恐大便坚实难出者。|摘录=《奇效良方》}} |
|||
{{方剂|方名=《脾胃论》卷下:润肠丸|组成=[[大黄]]<sub>去皮</sub>、[[当归梢]]、[[羌活]]<sub>各五钱</sub>,[[桃仁]]<sub>汤浸,去皮尖,一两</sub>,[[麻子仁]]<sub>去皮,取仁,一两二钱五分</sub>|制法=上除[[麻仁]]另研如泥外,余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用法=每服五十丸,空心用白汤送下。|功用=润燥,和血,疏风。|主治=饮食劳倦,风结血结,大便秘涩,或干燥闭塞不通,全不思食。|方论选录=《[[医方集解]]》:此手足阳明药也。[[归尾]]、[[桃仁]]润燥活血,[[羌活]]搜风散邪,[[大黄]]破结通函,[[麻仁]]滑肠利窍,血和风疏,肠胃得润,则自然通利矣。|摘录=《[[脾胃论]]》卷下}} |
|||
⚫ | |||
{{方剂|方名=《 |
{{方剂|方名=《济生方》卷四:润肠丸|异名= [[苁蓉润肠丸]](《[[医学纲目]]》卷二十三)、[[苁沉丸]](《[[医学入门]]》卷七)、[[肉苁蓉丸]](《[[不知医必要]]》卷三)。|组成=[[肉苁蓉]]<sub>酒浸,焙,二两</sub>,[[沉香]]<sub>别研,一两</sub>|制法=上为细末,用[[麻子仁]]汁打糊为丸,如[[梧桐子]]大。|用法=每服七十丸,空心米饮送下。|主治=发汗利小便亡津液,大腑秘结。|宜忌=老人虚人皆可服。|摘录=《[[济生方]]》卷四}} |
||
{{方剂|方名=《 |
{{方剂|方名=《仁斋直指方论》卷十五:润肠丸|异名=[[大润肠丸]](《[[世医得效方]]》卷六)。|组成=[[杏仁]]<sub>去皮尖,略炒</sub>、[[枳壳]]<sub>浸,去瓤,炒</sub>、[[麻仁]]、[[陈皮]]<sub>各半两</sub>,[[阿胶]]<sub>炒</sub>、[[防风]]<sub>各二钱半</sub>|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用法=每五十丸,老者[[苏子]]煎汤送下,壮者[[荆芥]]泡汤送下。|主治=大便秘涩。|摘录=《[[仁斋直指方论]]》卷十五}} |
||
{{方剂|方名=《 |
{{方剂|方名=《朱氏集验方》卷六:润肠丸|组成=[[肥皂角]]<sub>十五片,五片醋炙焦,去皮及子;五片生用,去皮子,共为末;五片水一升,揉取浓汁,滤过,慢火炒,银石器中熬成膏子,入后药</sub>,[[南木香]]<sub>一分</sub>,[[青橘皮]]<sub>一分,去瓤</sub>,[[槟榔]]<sub>一分,生用</sub>,[[陈橘皮]]<sub>一分,去白</sub>|制法=上为末,和前皂角末令匀,却以皂角膏搜和成剂,看得所后,如硬,入少蜜为丸,如[[梧桐子]]大。|用法=每服三十丸,空心温熟水送下。|主治=大肠风结气涩。|摘录=《[[朱氏集验方]]》卷六}} |
||
{{方剂|方名=《朱氏集验方》卷六。|组成=肥皂角十五片(五片醋炙焦,去皮及子;五片生用,去皮子,共为末;五片水一升,揉取浓汁,滤过,慢火炒,银石器中熬成膏子,入后药)南木香- -分青橘皮一分(去瓤) 槟榔一分(生用)陈橘皮一分(去白)|用法=上为末, 和前皂角末令匀,却以皂角膏搜和成剂,看得所后,如硬,入少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温熟水送下。|主治=大肠风结气涩。|摘录=《奇效良方》}} |
|||
{{方剂|方名=《御药院方》卷七:润肠丸|组成=[[威灵仙茸]]<sub>一两半</sub>,[[郁李仁]]<sub>去皮,半两</sub>,[[木香]]<sub>二钱</sub>,[[枳实]]<sub>二钱半,麸炒</sub>,[[麻仁]]<sub>七钱半</sub>,[[槟榔]]<sub>三钱</sub>,[[人参]]<sub>二钱半</sub>|制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用法=每服三十丸至五十丸,食后临卧[[生姜]]汤送下。|功用=常服消食下气,祛风润燥。|主治=津液耗少,大便秘涩,下焦气滞。|摘录=《[[御药院方]]》卷七}} |
{{方剂|方名=《御药院方》卷七:润肠丸|组成=[[威灵仙茸]]<sub>一两半</sub>,[[郁李仁]]<sub>去皮,半两</sub>,[[木香]]<sub>二钱</sub>,[[枳实]]<sub>二钱半,麸炒</sub>,[[麻仁]]<sub>七钱半</sub>,[[槟榔]]<sub>三钱</sub>,[[人参]]<sub>二钱半</sub>|制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用法=每服三十丸至五十丸,食后临卧[[生姜]]汤送下。|功用=常服消食下气,祛风润燥。|主治=津液耗少,大便秘涩,下焦气滞。|摘录=《[[御药院方]]》卷七}} |
||
第27行: | 第25行: | ||
{{方剂|方名=《普济方》卷三二一:润肠丸|组成=[[麻黄]]<sub>炒,半两</sub>,[[枳壳]]<sub>炒,半两</sub>,[[大黄]]<sub>蒸</sub>、[[乳香]]<sub>一两</sub>|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用法=每服三十丸,食前[[芝麻]]汤送下。|功用=常服滋润大肠,通利燥涩。|主治=三焦不顺,五脏不和,风结肠胃,津液枯燥,大肠壅滞,及产后津液暴竭,肠胃热涩,而致大便闭者。|摘录=《[[普济方]]》卷三二一}} |
{{方剂|方名=《普济方》卷三二一:润肠丸|组成=[[麻黄]]<sub>炒,半两</sub>,[[枳壳]]<sub>炒,半两</sub>,[[大黄]]<sub>蒸</sub>、[[乳香]]<sub>一两</sub>|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用法=每服三十丸,食前[[芝麻]]汤送下。|功用=常服滋润大肠,通利燥涩。|主治=三焦不顺,五脏不和,风结肠胃,津液枯燥,大肠壅滞,及产后津液暴竭,肠胃热涩,而致大便闭者。|摘录=《[[普济方]]》卷三二一}} |
||
{{方剂|方名=《活人心统》卷一:润肠丸|组成=[[麻子仁]]、[[桃仁]]<sub>去皮尖,各一两</sub>,[[枳实]]<sub>五钱</sub>,[[芍药]]<sub>一两</sub>,[[当归]]、[[大黄]]<sub>煨,各半两</sub>|制法=上除[[麻仁]],[[桃仁]]别研如泥外,余药研为细末,和匀 |
{{方剂|方名=《活人心统》卷一:润肠丸|组成=[[麻子仁]]、[[桃仁]]<sub>去皮尖,各一两</sub>,[[枳实]]<sub>五钱</sub>,[[芍药]]<sub>一两</sub>,[[当归]]、[[大黄]]<sub>煨,各半两</sub>|制法=上除[[麻仁]],[[桃仁]]别研如泥外,余药研为细末,和匀,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用法=每服五十丸,空心白汤送下。|功用=润燥,活血,疏风。|主治=脾胃伏火,风血秘结,大便秘涩,或干燥塞不通,全不思食。|摘录=《活人心统》卷一}} |
||
{{方剂|方名=《活人心统》卷一:润肠丸|组成=[[归尾]]、[[郁李仁]]、[[麻仁]]、[[枳实]]、[[桃仁]]、[[芍药]]、[[皂角子]]<sub>各一两</sub>|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用法=每服七十丸,白汤送下。|主治=男子血虚气结,大便不通;妇人产后血虚燥秘。|摘录=《[[活人心统]]》卷一}} |
{{方剂|方名=《活人心统》卷一:润肠丸|组成=[[归尾]]、[[郁李仁]]、[[麻仁]]、[[枳实]]、[[桃仁]]、[[芍药]]、[[皂角子]]<sub>各一两</sub>|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用法=每服七十丸,白汤送下。|主治=男子血虚气结,大便不通;妇人产后血虚燥秘。|摘录=《[[活人心统]]》卷一}} |
||
{{方剂|方名=《校注妇人良方》卷八:润肠丸|组成=[[麻子仁]]、[[桃仁]]<sub>去皮尖,另研,各一两</sub>,[[羌活]]、[[当归尾]]、[[大黄]]<sub>煨</sub>、[[皂角仁]]、[[秦艽]]<sub>各五钱</sub>|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用法=每服五十丸,空心白汤送下。|主治=妇人伏火风热,大肠干燥 |
{{方剂|方名=《校注妇人良方》卷八:润肠丸|组成=[[麻子仁]]、[[桃仁]]<sub>去皮尖,另研,各一两</sub>,[[羌活]]、[[当归尾]]、[[大黄]]<sub>煨</sub>、[[皂角仁]]、[[秦艽]]<sub>各五钱</sub>|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用法=每服五十丸,空心白汤送下。|主治=妇人伏火风热,大肠干燥,大便不通者。|摘录=《[[校注妇人良方]]》卷八}} |
||
{{方剂|方名=《广嗣纪要》:润肠丸|组成=[[火麻子]]<sub>去壳,取净仁,研细,二两</sub>,[[桃仁]]<sub>去皮尖,另研,生用,一两</sub>|制法=上研极细末,和匀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用法=每服三十丸,空心[[枳壳]]汤送下。|主治=妊娠血虚蓄热,而致便难者。|摘录=《[[广嗣纪要]]》}} |
{{方剂|方名=《广嗣纪要》:润肠丸|组成=[[火麻子]]<sub>去壳,取净仁,研细,二两</sub>,[[桃仁]]<sub>去皮尖,另研,生用,一两</sub>|制法=上研极细末,和匀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用法=每服三十丸,空心[[枳壳]]汤送下。|主治=妊娠血虚蓄热,而致便难者。|摘录=《[[广嗣纪要]]》}} |
||
{{方剂|方名=《疮疡经验全书》卷三:润肠丸|组成=[[当归]]<sub>五钱</sub>,[[枳壳]]<sub>五钱</sub>,[[百草霜]]<sub>一两五钱</sub>,[[大黄]]<sub>五钱,纸包煨</sub>|制法=上为细末 |
{{方剂|方名=《疮疡经验全书》卷三:润肠丸|组成=[[当归]]<sub>五钱</sub>,[[枳壳]]<sub>五钱</sub>,[[百草霜]]<sub>一两五钱</sub>,[[大黄]]<sub>五钱,纸包煨</sub>|制法=上为细末,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用法=每服三十丸,白汤下。|主治=痔漏。大肠内结燥疼痛。|摘录=《[[疮疡经验全书]]》卷三}} |
||
{{方剂|方名=《育婴秘诀》:润肠丸|组成=[[麻子仁]]<sub>去壳</sub>、[[杏仁]]<sub>去 皮尖,略炒</sub>、[[桃仁]]<sub>去皮尖,各半两</sub>,[[归梢]]、[[枳壳]]<sub>炒,各七分半</sub>,[[阿胶]]<sub>蛤粉炒,二分半</sub>,[[紫苏子]]<sub>炒</sub>、[[萝卜子]]<sub>炒,各三分</sub>|制法=上共为末,炼蜜为丸,如[[麻子]]大。|用法=每服二三十丸,陈米汤送下。|主治= 老人、虚人、小儿、产妇大便秘结者|摘录=《[[育婴秘诀]]》}} |
{{方剂|方名=《育婴秘诀》:润肠丸|组成=[[麻子仁]]<sub>去壳</sub>、[[杏仁]]<sub>去 皮尖,略炒</sub>、[[桃仁]]<sub>去皮尖,各半两</sub>,[[归梢]]、[[枳壳]]<sub>炒,各七分半</sub>,[[阿胶]]<sub>蛤粉炒,二分半</sub>,[[紫苏子]]<sub>炒</sub>、[[萝卜子]]<sub>炒,各三分</sub>|制法=上共为末,炼蜜为丸,如[[麻子]]大。|用法=每服二三十丸,陈米汤送下。|主治= 老人、虚人、小儿、产妇大便秘结者|摘录=《[[育婴秘诀]]》}} |
2024年7月14日 (日) 20:49的最新版本
《脚气治法总要》卷下:润肠丸
组 成 | 凌霄花干、天台乌药、人参、皂荚子炒熟,去粗皮,各半两 |
制 法 | 上为细末 ,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
用 法 | 每服三十丸,或五十丸,至百丸,不拘时候以温水送下。此方不损气,以通为度。 |
主 治 | 一切风秘,虛人及老人津液内枯,不得传送者。 |
摘 录 | 《脚气治法总要》卷下 |
《圣济总录》卷五十:润肠丸
组 成 | 桑根白皮锉、甜葶苈隔纸微炒、防已、天门冬去心,焙、枳壳去瓤,麸炒,各半两,槟榔锉,一分,牵牛子白者,炒香,为细末,一两 |
制 法 |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
用 法 | 每服二十丸,煎人参汤待温送下,不拘时候。 |
主 治 | 肺脏壅盛,心胸满闷,咳嗽烦喘,咽隔痰滞,不欲饮食,大便多秘。 |
摘 录 | 《圣济总录》卷五十 |
《圣济总录》卷一五七:润肠丸
组 成 | 枳壳去瓤,麸炒,为末、大麻仁别研,各一两 |
用 法 | 上研匀,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前温水或生姜汤送下。 |
主 治 | 妊娠大便不通,腹胁坚胀。 |
摘 录 | 《圣济总录》卷一五七 |
《魏氏家藏方》卷七引《李防御五痔方》:润肠丸
组 成 | 大黄湿纸裹煨,锉细、枳壳去瓤,麸炒、当归去芦,各等分 |
制 法 |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 |
用 法 | 每服二三十丸,白汤送下。 |
主 治 | 痔疮已用枯药,痔将焦枯,粪门急迫,恐大便坚实难出者。 |
摘 录 | 《魏氏家藏方》卷七引《李防御五痔方》 |
《儒门事亲》卷十二:润肠丸
来 源 | 为《皇帝素问宣明论方》卷四“软金丸”之异名。见该条。 |
摘 录 | 《儒门事亲》卷十二 |
《脾胃论》卷下:润肠丸
组 成 | 大黄去皮、当归梢、羌活各五钱,桃仁汤浸,去皮尖,一两,麻子仁去皮,取仁,一两二钱五分 |
制 法 | 上除麻仁另研如泥外,余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
用 法 | 每服五十丸,空心用白汤送下。 |
功 用 | 润燥,和血,疏风。 |
主 治 | 饮食劳倦,风结血结,大便秘涩,或干燥闭塞不通,全不思食。 |
方论选录 | 《医方集解》:此手足阳明药也。归尾、桃仁润燥活血,羌活搜风散邪,大黄破结通函,麻仁滑肠利窍,血和风疏,肠胃得润,则自然通利矣。 |
摘 录 | 《脾胃论》卷下 |
《济生方》卷四:润肠丸
异 名 | 苁蓉润肠丸(《医学纲目》卷二十三)、苁沉丸(《医学入门》卷七)、肉苁蓉丸(《不知医必要》卷三)。 |
组 成 | 肉苁蓉酒浸,焙,二两,沉香别研,一两 |
制 法 | 上为细末,用麻子仁汁打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
用 法 | 每服七十丸,空心米饮送下。 |
主 治 | 发汗利小便亡津液,大腑秘结。 |
宜 忌 | 老人虚人皆可服。 |
摘 录 | 《济生方》卷四 |
《仁斋直指方论》卷十五:润肠丸
异 名 | 大润肠丸(《世医得效方》卷六)。 |
组 成 | 杏仁去皮尖,略炒、枳壳浸,去瓤,炒、麻仁、陈皮各半两,阿胶炒、防风各二钱半 |
制 法 |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
用 法 | 每五十丸,老者苏子煎汤送下,壮者荆芥泡汤送下。 |
主 治 | 大便秘涩。 |
摘 录 | 《仁斋直指方论》卷十五 |
《朱氏集验方》卷六:润肠丸
组 成 | 肥皂角十五片,五片醋炙焦,去皮及子;五片生用,去皮子,共为末;五片水一升,揉取浓汁,滤过,慢火炒,银石器中熬成膏子,入后药,南木香一分,青橘皮一分,去瓤,槟榔一分,生用,陈橘皮一分,去白 |
制 法 | 上为末,和前皂角末令匀,却以皂角膏搜和成剂,看得所后,如硬,入少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
用 法 | 每服三十丸,空心温熟水送下。 |
主 治 | 大肠风结气涩。 |
摘 录 | 《朱氏集验方》卷六 |
《御药院方》卷七:润肠丸
组 成 | 威灵仙茸一两半,郁李仁去皮,半两,木香二钱,枳实二钱半,麸炒,麻仁七钱半,槟榔三钱,人参二钱半 |
制 法 |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
用 法 | 每服三十丸至五十丸,食后临卧生姜汤送下。 |
功 用 | 常服消食下气,祛风润燥。 |
主 治 | 津液耗少,大便秘涩,下焦气滞。 |
摘 录 | 《御药院方》卷七 |
《卫生宝鉴》卷八:润肠丸
组 成 | 麻子仁另研、大黄酒煨,各一两半,桃仁泥子、当归尾、枳实麸炒、白芍药、升麻各半两,人参、生甘草、陈皮各三钱,木香、槟榔各二钱 |
制 法 | 上除麻仁、桃仁外,为末,却入二仁泥子,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
用 法 | 每服七八十丸,食前温水送下。 |
主 治 | 风中脏腑,胸膈痞闷,大便涩滞。 |
摘 录 | 《卫生宝鉴》卷八 |
《丹溪心法》卷五:润肠丸
异 名 | 润麻丸(《医学入门万病衡要》卷六)。 |
组 成 | 麻子仁、当归、桃仁、生地黄、枳壳各一两 |
用 法 | 上为末,炼蜜为丸服。 |
功 用 | 润血燥。 |
主 治 | 大便不通。 |
备 考 | 《医学入门万病衡要》本方用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白汤送下。 |
摘 录 | 《丹溪心法》卷五 |
《普济方》卷三二一:润肠丸
组 成 | 麻黄炒,半两,枳壳炒,半两,大黄蒸、乳香一两 |
制 法 |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
用 法 | 每服三十丸,食前芝麻汤送下。 |
功 用 | 常服滋润大肠,通利燥涩。 |
主 治 | 三焦不顺,五脏不和,风结肠胃,津液枯燥,大肠壅滞,及产后津液暴竭,肠胃热涩,而致大便闭者。 |
摘 录 | 《普济方》卷三二一 |
《活人心统》卷一:润肠丸
组 成 | 麻子仁、桃仁去皮尖,各一两,枳实五钱,芍药一两,当归、大黄煨,各半两 |
制 法 | 上除麻仁,桃仁别研如泥外,余药研为细末,和匀,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
用 法 | 每服五十丸,空心白汤送下。 |
功 用 | 润燥,活血,疏风。 |
主 治 | 脾胃伏火,风血秘结,大便秘涩,或干燥塞不通,全不思食。 |
摘 录 | 《活人心统》卷一 |
《活人心统》卷一:润肠丸
组 成 | 归尾、郁李仁、麻仁、枳实、桃仁、芍药、皂角子各一两 |
制 法 |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
用 法 | 每服七十丸,白汤送下。 |
主 治 | 男子血虚气结,大便不通;妇人产后血虚燥秘。 |
摘 录 | 《活人心统》卷一 |
《校注妇人良方》卷八:润肠丸
组 成 | 麻子仁、桃仁去皮尖,另研,各一两,羌活、当归尾、大黄煨、皂角仁、秦艽各五钱 |
制 法 | 上为末,炼蜜为丸。 |
用 法 | 每服五十丸,空心白汤送下。 |
主 治 | 妇人伏火风热,大肠干燥,大便不通者。 |
摘 录 | 《校注妇人良方》卷八 |
《广嗣纪要》:润肠丸
组 成 | 火麻子去壳,取净仁,研细,二两,桃仁去皮尖,另研,生用,一两 |
制 法 | 上研极细末,和匀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
用 法 | 每服三十丸,空心枳壳汤送下。 |
主 治 | 妊娠血虚蓄热,而致便难者。 |
摘 录 | 《广嗣纪要》 |
《疮疡经验全书》卷三:润肠丸
组 成 | 当归五钱,枳壳五钱,百草霜一两五钱,大黄五钱,纸包煨 |
制 法 | 上为细末,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
用 法 | 每服三十丸,白汤下。 |
主 治 | 痔漏。大肠内结燥疼痛。 |
摘 录 | 《疮疡经验全书》卷三 |
《育婴秘诀》:润肠丸
组 成 | 麻子仁去壳、杏仁去 皮尖,略炒、桃仁去皮尖,各半两,归梢、枳壳炒,各七分半,阿胶蛤粉炒,二分半,紫苏子炒、萝卜子炒,各三分 |
制 法 | 上共为末,炼蜜为丸,如麻子大。 |
用 法 | 每服二三十丸,陈米汤送下。 |
主 治 | 老人、虚人、小儿、产妇大便秘结者 |
摘 录 | 《育婴秘诀》 |
《赤水玄珠》卷十五:润肠丸
组 成 | 桃仁、麻仁、当归尾、大黄、羌活各五钱,升麻、红花、郁李仁 |
制 法 | 上除桃仁、 麻仁另研为泥外,余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
用 法 | 每服三五十丸,空心白汤送下。 |
主 治 | 脾胃中伏火秘结,及风结血结。 |
备 考 | 方中升麻、红花、郁李仁用量原缺。 |
摘 录 | 《赤水玄珠》卷十五 |
《郑氏家传女科万金方》卷四:润肠丸
组 成 | 四物汤一倍,加青皮三倍 |
主 治 | 产后血枯便秘。 |
备 考 | 本方改作汤剂,名“润肠汤”(见《女科指南》)。 |
摘 录 | 《郑氏家传女科万金方》卷四 |
《痘学真传》卷七:润肠丸
来 源 | 即《片玉痘疹》卷十二“润肠汤”改作丸剂。见该条。 |
摘 录 | 《痘学真传》卷七 |
《幼幼集成》卷六:润肠丸
组 成 | 当归尾、怀生地、火麻仁、光桃仁、莱菔子 |
用 法 | 水煎,热服。 |
主 治 | 小儿正气虚弱,痘后大便秘结枯涩。 |
备 考 | 本方方名,据剂型,当作“润肠汤”。 |
摘 录 | 《幼幼集成》卷六 |
《医学集成》卷三:润肠丸
组 成 | 熟地、油归、苁蓉各一两,人参五钱 |
主 治 | 产后便结。 |
摘 录 | 《医学集成》卷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