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粒丹:修订间差异

勤求古训,博采众方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imported>入我相思门
无编辑摘要
 
无编辑摘要
 
第1行: 第1行:
{{方剂|方名=《幼科发挥》卷三:一粒丹|异名=[[白玉丹]]。|组成=[[寒水石]]二两,[[白矾]]一两|制法=上为末,水糊为丸,如小豆大。|用法=每服一丸,米汤送下。|主治=小儿泄泻。|摘录=《[[幼科发挥]]》卷三}}
{{方剂|方名=《幼科发挥》卷三:一粒丹|异名=[[白玉丹]]。|组成=[[寒水石]]<sub>二两</sub>,[[白矾]]<sub>一两</sub>|制法=上为末,水糊为丸,如小豆大。|用法=每服一丸,米汤送下。|主治=小儿泄泻。|摘录=《[[幼科发挥]]》卷三}}


{{方剂|方名=《医部全录》卷四三六引《幼科全书》:一粒丹|组成=[[枯矾]]一两,[[人参]]|制法=上为末,水为丸,如[[梧桐子]]大。|用法=[[车前草]]、[[灯心]]汤下。|主治=小儿吐泻。|备考=方中[[人参]]用量原缺。|摘录=《[[医部全录]]》卷四三六引《[[幼科全书]]》}}
{{方剂|方名=《医部全录》卷四三六引《幼科全书》:一粒丹|组成=[[枯矾]]<sub>一两</sub>,[[人参]]|制法=上为末,水为丸,如[[梧桐子]]大。|用法=[[车前草]]、[[灯心]]汤下。|主治=小儿吐泻。|备考=方中[[人参]]用量原缺。|摘录=《[[医部全录]]》卷四三六引《[[幼科全书]]》}}


{{方剂|方名=《疡科选粹》卷二:一粒丹|组成=[[牛蒡子]]。|用法=生吞。|主治=[[痈疽]]无头。|摘录=《[[疡科选粹]]》卷二}}
{{方剂|方名=《疡科选粹》卷二:一粒丹|组成=[[牛蒡子]]。|用法=生吞。|主治=[[痈疽]]无头。|摘录=《[[疡科选粹]]》卷二}}


{{方剂|方名=《惠直堂方》卷一:一粒丹|组成=[[巴豆]]十粒,[[半夏]]十粒,[[丁香]]一钱,[[雄黄]]醋煮,研一钱,[[朱砂]]五分为衣),[[麝香]]五厘为末)。|制法=巴豆十粒,半夏十粒,丁香一钱,雄黄(醋煮,研)一钱,朱砂五分(为衣),麝香五厘(为末)。|用法=以茶汁润脐纳药,上盖膏药良久。有积即行,无积则止。|主治=[[痢疾]],[[水泻]],[[脾泄]]尤效。|摘录=《[[惠直堂方]]》卷一}}
{{方剂|方名=《惠直堂方》卷一:一粒丹|组成=[[巴豆]]<sub>十粒</sub>,[[半夏]]<sub>十粒</sub>,[[丁香]]<sub>一钱</sub>,[[雄黄]]<sub>醋煮,研一钱</sub>,[[朱砂]]<sub>五分为衣</sub>,[[麝香]]<sub>五厘为末</sub>|制法=巴豆十粒,半夏十粒,丁香一钱,雄黄(醋煮,研)一钱,朱砂五分(为衣),麝香五厘(为末)。|用法=以茶汁润脐纳药,上盖膏药良久。有积即行,无积则止。|主治=[[痢疾]],[[水泻]],[[脾泄]]尤效。|摘录=《[[惠直堂方]]》卷一}}


{{方剂|方名=《内外科百病验方大全》:一粒丹|来源=为《[[绛囊撮要]]》“[[一粒珠]]”之异名,见该条。|摘录=《[[内外科百病验方大全]]》}}
{{方剂|方名=《内外科百病验方大全》:一粒丹|来源=为《[[绛囊撮要]]》“[[一粒珠]]”之异名,见该条。|摘录=《[[内外科百病验方大全]]》}}

2023年5月10日 (三) 11:34的最新版本

《幼科发挥》卷三:一粒丹

异 名 白玉丹
组 成 寒水石煅,二两白矾枯,一两
制 法 上为末,水糊为丸,如小豆大。
用 法 每服一丸,米汤送下。
主 治 小儿泄泻。
摘 录 幼科发挥》卷三

《医部全录》卷四三六引《幼科全书》:一粒丹

组 成 枯矾一两人参
制 法 上为末,水为丸,如梧桐子大。
用 法 车前草灯心汤下。
主 治 小儿吐泻。
备 考 方中人参用量原缺。
摘 录 医部全录》卷四三六引《幼科全书

《疡科选粹》卷二:一粒丹

组 成 牛蒡子
用 法 生吞。
主 治 痈疽无头。
摘 录 疡科选粹》卷二

《惠直堂方》卷一:一粒丹

组 成 巴豆十粒半夏十粒丁香一钱雄黄醋煮,研,一钱朱砂五分,为衣麝香五厘,为末
制 法 巴豆十粒,半夏十粒,丁香一钱,雄黄(醋煮,研)一钱,朱砂五分(为衣),麝香五厘(为末)。
用 法 以茶汁润脐纳药,上盖膏药良久。有积即行,无积则止。
主 治 痢疾水泻脾泄尤效。
摘 录 惠直堂方》卷一

《内外科百病验方大全》:一粒丹

来 源 为《绛囊撮要》“一粒珠”之异名,见该条。
摘 录 内外科百病验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