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露飲子

勤求古訓,博采眾方

《閻氏小兒方論》:甘露飲子

異 名 甘露飲、大甘露飲
組 成 生干地黃(焙)、熟干地黃(焙)、天門冬、麥門冬(各去心,焙)、枇杷葉(去毛)、黃芩(去心)、石斛(去苗)、枳殼(麩炒,去瓤)、甘草(銼,炒)、山茵陳葉各等分。
制 法 上為粗末。
用 法 甘露飲[《局方》卷六(紹興續添方)]、大甘露飲(《咽喉經驗秘傳》)。
主 治 清熱利濕,潤肺利咽;滋陰清熱,行氣利濕。主心胃之熱上沖,牙齦、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目赤腫痛;濕熱黃疸,陰虛盜汗,胃脘疼痛;又療脾胃受濕,瘀熱在里;或醉飽房勞,濕熱相搏,致生疸病,肢體微腫,胸滿氣短,小便黃澀;或時身熱,溫熱病,咳嗽,消渴,肝鬱頭痛,衄血,痛經。
宜 忌 素體陽虛,潰瘍日久難愈,肢冷,腰膝酸楚,溲清。舌嫩有齒痕,脈沉細等腎陽不足,陰損反陽,水不濟火,虛火上炎之證,不宜用此方。
方論選錄 1.《醫方集解》:此足陽明少陰藥也。煩熱多屬於虛,二地、二冬、甘草、石斛之甘,治腎胃之虛熱,瀉而兼補也;茵陳、黃芩之苦寒,折熱而去濕;火熱上行為患,故又以枳殼、枇杷葉抑而降之也。[br]2.《醫林纂要》:熟地黃以滋養腎水;生地黃能升腎水以上交於心;麥冬以清肺寧心;天冬能滋肺金以下生腎水;石斛甘微咸,得水石清虛之氣,故能補心安神,清金保肺,去胃中之濕熱而布膻中之清化;茵陳去胃中沉鬱之濕熱;黃芩降肺逆;枳殼破鬱積,且能斂陰;枇杷葉酸能補肺斂陰,寧心收散,苦能泄逆氣,瀉火清金;甘草補中而亦能去熱。熱盛則水涸,二地以滋之;熱盛則金流,二冬以保之;清用黃芩、枇杷葉;去濕用茵陳、枳殼,而皆有悠揚清淑之致。不必大為攻下,此所以為甘露。熱莫盛於胃,而諸熱皆統於心,心化不足,則熱妄行,石斛補心以除妄熱,所謂熱淫於內,治以咸寒,佐以苦甘,以酸收之,以苦發之也。[br]3.《時方歌括》:足陽明胃為燥土,喜潤而惡燥,喜降而惡升,故以二冬、二地、石斛,甘草之潤以補之;枇杷、枳殼之降以順之。若用連、柏之苦,則增其燥;若用耆、術之補,則慮其升。即有濕熱,用一味黃芩以折之,一味茵陳以滲之,足矣。蓋以陽明之治,最重在養「津液」二字。此方二地、二冬等藥,即豬苓湯用阿膠以育陰意也;茵陳、黃芩之折熱而去濕,即豬苓湯中用滑澤之除垢意也。
摘 錄 《閻氏小兒方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