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建中湯

勤求古訓,博采眾方

《傷寒論》:小建中湯

異 名 芍藥湯(《外台秘要》卷十七引《古今錄驗》)、桂心湯(《聖濟總錄》卷九十一)、建中湯(《傷寒明理論》卷四)、桂枝芍藥湯(《傷寒圖歌括活人指掌》卷四)。
組 成 桂枝三兩,去皮甘草二兩,炙大棗十二個,擘芍藥六兩生薑三兩,切膠飴一升
用 法 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納飴,更上微火消解,溫服一升,一日三次。
功 用 溫中補虛,和里緩急。
①《聖濟總錄》:補血,止腹痛。
②《傷寒明理論》:溫建中髒。
③《金匱要略心典》:和陰陽,調營衛。
④《醫宗金鑒》:緩肝和脾。
⑤《血證論》:建胃滋脾。
主 治 中氣虛寒,營衛不調,陰陽不和,或土虛木乘所致的虛勞里急腹痛,心悸虛煩,衄血吐血、面色萎黃,遺精再生障礙性貧血、功能性低熱等病,因如上所述者。
①《傷寒論》:傷寒,陽脈澀,陰脈弦,腹中急痛;傷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煩者。
②《金匱要略》:虛勞里急,悸,衄,腹中痛,夢失精,四肢痠疼,手足煩熱,咽干口燥;男子黃,小便自利;婦人腹中痛。
③《肘後方》:凡男女因積勞虛損,或大病後不復常,若四體沉滯,骨肉疼酸,吸吸少氣,行動喘懾,或小腹拘急,腰背強痛,心中虛悸,咽干唇燥,面體少色,或飲食無味,陰陽廢弱,悲憂慘戚,多臥少起,久者積年,輕者才百日,漸至瘦削。
④《外台秘要》引《古今錄驗》:婦人少腹痛。
⑤《醫方類聚》引《通真子傷寒括要》:陽明病,反無汗,但小便利,嘔而咳,手足厥,頭痛者;少陰病,下利止,惡寒而跑,手足溫者;厥陰病,其脈不浮。
⑥《景岳全書》:痘疹腹痛,寒氣犯胃,或食生冷而嘔惡吐瀉,腹無脹滿而但有疼痛者;誤飲冷水涼菜,寒濕留中,小水不利而腹痛者。
⑦《濟陽綱目》:胃虛不能約血,吐血,自汗。
⑧《醫門法律》:男子數擾其陽,致虛陽上泛為黃。
⑨《證治匯補》:脾胃勞傷,肝木太過,及陽氣不足諸病。
⑩《張氏醫通》:風木乘脾,寒熱腹痛。
⑪《嵩崖尊生》:鼻血,色白不澤,脈細弦澀,此脫血大寒。
⑫《溫病條辨》:溫病癒後,面色萎黃,舌淡不欲飲水,脈遲而弦,不食者。
宜 忌 ①《傷寒論》:嘔家不可用建中湯,以甜故也。
②《外台秘要》引《古今錄驗》:忌海藻菘菜生蔥
③《醫門法律》:必小便自利,證非濕熱者乃可用之。
方論選錄 ①《傷寒明理論》:脾者,土也,處四髒之中,為中州,治中焦,生育榮衛,通行津液。一有不調,則榮衛失所育,津液失所行,必以此湯溫建中髒,是以建中名之焉。膠飴味甘溫,甘草味甘平,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健脾者,必以甘為主,故以膠飴為君,甘草為臣;桂辛熱,辛,散也,潤也,榮衛不足,潤而散之;芍藥味酸微寒,酸,收也,泄也,津液不逮,收而行之,是以桂、芍藥為佐;生薑味辛溫,大棗味甘溫,胃者衛之源,脾者榮之本,甘辛相合,脾胃健而榮衛通,是以姜、棗為使。
②《脾胃論》:以芍藥之酸於土中瀉木為君;飴糖炙甘草甘溫補脾養胃為臣;水挾木勢亦來侮土,故脈弦至腹痛,肉桂大辛熱,佐芍藥以退寒水;姜、棗甘辛溫,發散陽氣,行於經脈皮毛為使。建中之名於此見焉。
③《傷寒附翼》:此肝火上逼於心脾,於桂枝芍藥湯中更加飴糖,取酸苦以平肝臟之火,辛甘以調脾家之急,又資其谷氣以和中也。此方安內攘外,瀉中兼補,故名曰建。外症未除,尚資姜、桂以散表,不全主中,故稱曰小。
④《千金方衍義》:桂本血藥而辛溫散邪,恐其動血,故以芍藥護持榮氣,不能隨桂外洩,得甘草之甘溫,而和寒熱諸邪,姜、棗之辛甘,而和榮衛諸氣,為風傷衛之首方,參入膠飴一味,取稼穡之甘,便為建中專藥,所以寒傷榮之尺中脈微,虛寒之里氣不足,咸賴乎此,允為虛嬴和解中外之聖法。小建中為諸建中之母,本桂枝湯表藥,藉膠飴之甘溫入脾通津。
⑤《傷寒溯源集》:建中者,建立中焦之脾土也。蓋土為五行之主,脾為四髒之本,即洪範建中立極之義也。中氣虛餒,脾弱不運,胃氣不行,致心中悸動,故以建立中氣為急也。謂之小建中者,以風邪未解,未可以參、術補中,只加膠飴,倍芍藥桂枝,全湯和衛解郁之中以稍裨中土,故謂之小建中湯。芍藥性雖酸收,既無寒邪,在所不計,李時珍謂其益脾,能於土中瀉木,故倍用之。飴糖為米櫱之上品,能和潤中州,中氣既和,陽邪得解,則心中之悸煩自止矣。
⑥《金匱要略心典》:此和陰陽,調營衛之法也。夫人生之道,曰陰曰陽,陰陽和平,百疾不生。若陽病不能與陰和,則陰以其寒獨行,為里急,為腹中痛,而實非陰之盛也;陰病不能與陽和,則陽以其熱獨行,為手足煩熱,為咽干口燥,而實非陽之熾也。味者以寒攻熱,以熱攻寒,寒熱內賊,其病益甚,惟以甘酸辛熱和合成劑,調之使和,則陽就於陰,而寒以溫;陰就於陽,而熱以和。醫之所以貴識其大要也,豈徒雲寒可治熱,熱可治寒而已哉。或問和陰陽,調營衛是矣,而必以建中者何也?曰:中者牌胃也,營衛生成於水谷,而水谷轉輸於脾胃,故中氣立,則營衛流行而不失其和又中者,四運之軸而陰陽之機也,故中氣立,則陰陽相循,如環無端,而不極於偏。是方甘與辛合而生陽,酸得甘助而生陰,陰陽相生,中氣自立。是故求陰陽之和者,必於中氣;求中氣之立者,必以建中也。
⑦《古方選注》:建中者,建中氣也。名之曰小者,酸甘緩中,僅能建中焦營氣也。前桂枝湯芍藥桂枝,今建中湯是桂枝芍藥,義偏重於酸甘,專和血脈之陰。芍藥甘草有戊己相須之妙,膠飴為稼穡之甘,桂枝為陽木,有甲已化土之義,使以姜、棗助脾與胃行津液者,血脈中之柔陽,皆出於胃也。
⑧《醫宗金鑒》:是方也,即桂枝湯芍藥膠飴也。名曰小建中者,謂小小建立中氣也。蓋中氣雖虛,表尚未和,不敢大補,故仍以桂枝和營衛,倍芍藥膠飴調建中州,而不啜稀粥溫復令汗者,其意重在心悸中虛,而不在傷寒之表也。中州建立,營衛自和,津液可生,汗出乃解,悸煩可除矣。
⑨《醫方論》:小建中湯之義,全在抑木扶土。當從吳氏之說,用肉桂而不用桂枝肉桂溫里,桂枝解表,用各有當也。且肉桂性能殺木,合芍藥以制肝,又用姜、棗、甘草飴糖之甘溫以補脾,斯中州之陽氣發舒,而陰寒盡退矣。
④《湖南中醫學院學報》(1985;1 :39):小建中湯非治中焦虛寒之方、溫脾陽之劑,方中滋陰藥與助陽藥並用,而前者的份量超過後者,其意不在「陰中求陽」,以補脾陽之虛,而在於滋養脾陰。故重用飴糖芍藥滋脾陰之品為君,以甘酸化陰,補虛養血,緩解急迫,其中飴糖的作用是滋潤,而非溫補;白芍甘草甘緩和中,飴糖大棗滋脾陰;少佐桂枝生薑甘溫益陽,使陽生陰長,以剛濟柔之意。綜觀全方,具有酸得甘助以益氣生津,辛甘化液以滋脾,陽生陰長,脾土得潤,中氣自立。共奏育陰健脾,補虛緩急,調養氣血之功。把本方當作溫中劑,有悖仲景原意,與臨床實際運用也有一定距離,因此,似應將本方歸入補陰劑中。
臨證舉例 虛勞 《吳鞠通醫案》:施某,20 歲,形寒而六脈弦細,時而身熱,先天不足,與諸虛不足小建中法,白芍六錢、炙甘草三錢、生薑四錢、桂枝四錢、膠飴一兩(去滓後化入)、大棗(去核)四枚,煮三杯,分三次服。服六十劑後,諸皆見效,陽雖轉而虛未復,於前方內減姜、桂之半,加柔藥(大生地麥冬五味子)兼與護陰。
②腹痛 《經方實驗錄》:王某,腹痛喜按,痛時自覺有寒氣自,上下迫,脈虛弦,微惡寒,此為肝乘脾,小建中湯主之,川桂枝三錢、大白芍六錢、生草二錢、生薑五片、大棗十二枚、飴糖一兩。
吐血吳鞠通醫案》:胡某,31 歲,勞傷吐血,汗多足麻,六脈弦細不數,小建中湯主之,白芍六錢,甘草(炙)三錢,生薑五錢,桂枝四錢,膠飴(後入)一兩,大棗(去核)三枚,煮三杯,去滓後,將膠飴化入,上火二三沸,攪合勻,分三次服。服七劑後,汗減,足麻愈,食少。再服七劑後,諸症皆愈,惟咳嗽未止,於原方中加雲苓半夏而愈。
④咳嗽 《臨證指南醫案》: 某,色白肌柔,氣分不足,風溫上受而咳,病固輕淺,無如羌、防辛溫,膏、知沉寒,藥重已過病所,陽傷背寒,胃傷減谷,病恙仍若,身體先憊,小建中湯主之。
黃疸湖南中醫雜誌》(1987;5:30):資某,男,58 歲,患黃疽一年余,面部及肌膚發黃、色淡暗晦,鞏膜微黃而暗滯,四肢軟弱乏力、心悸短氣,語言低微,納呆便溏,舌淡,苔薄白,脈濡細,實驗室診斷:溶血性黃疸。乃脾虛失運,氣血不能正常化生所致。治予溫中補虛,益氣生血,處方:桂枝 9 克,白芍 12 克,炙甘草 9 克,大棗 20 枚,生薑 3 片,黃耆 30 克,當歸 6 克,水煎去滓取汁,納飴糖 120 克口服,每日一劑,服20餘劑後諸症悉除。
⑥小兒尿頻 《千家妙方》:孫某,女,4 歲,尿頻月余,一日幾十次,每次量少,喜甜食,食量不大。發育一般,較瘦,神情不活潑,面色稍蒼黃,腹部較緊張。診為中氣不足,脾胃虛弱,予小建中湯。十劑後,尿頻好轉,每日減至二十多次,面色轉紅。繼服原方加黃耆七劑後,尿頻愈,每晝夜小便僅十次左右,食量增,面色紅潤,體力增強,活潑,較前體胖。
摘 錄 傷寒論

《全生指迷方》卷四:小建中湯

組 成 芍藥六兩桂心三兩甘草炙,二兩
制 法 上為散。
用 法 每服五錢,水二盞,加生薑三片,大棗二個,同煎至一盞,去滓溫服。
主 治 喘而發熱,頸脈皆動,日漸瘦削,由客熱乘肺,或因飲食失宜,氣不轉而氣急,誤服熱藥,火氣熏肺而遂喘,頰赤咽燥,其脈細數。
備 考 天門冬湯同服。
摘 錄 全生指迷方》卷四

《幼科發揮》卷三:小建中湯

組 成 白芍藥酒炒炙甘草各等分肉桂減半
用 法 上為末。水煎去滓,入白餳一匙,再煎一沸,溫服。
主 治 小兒脾胃中氣虛損。
摘 錄 幼科發揮》卷三

《仁術便覽》卷一:小建中湯

組 成 桂枝甘草各三錢生薑二錢白芍六錢阿膠炒,一合黃芩三錢
用 法 大棗二個,水煎服。
主 治 虛,里急腹痛,遺精,四肢痠痛,手足煩熱,咽干口燥,自汗。
摘 錄 仁術便覽》卷一

《仁術便覽》卷一:小建中湯

組 成 官桂陳皮乾薑甘草各等分
用 法 水煎,空心溫服。
主 治 腹痛。
摘 錄 仁術便覽》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