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建中汤

勤求古训,博采众方

《伤寒论》:小建中汤

异 名 芍药汤(《外台秘要》卷十七引《古今录验》)、桂心汤(《圣济总录》卷九十一)、建中汤(《伤寒明理论》卷四)、桂枝芍药汤(《伤寒图歌括活人指掌》卷四)。
组 成 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个,擘芍药六两生姜三两,切胶饴一升
用 法 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纳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一日三次。
功 用 温中补虚,和里缓急。
①《圣济总录》:补血,止腹痛。
②《伤寒明理论》:温建中脏。
③《金匮要略心典》:和阴阳,调营卫。
④《医宗金鉴》:缓肝和脾。
⑤《血证论》:建胃滋脾。
主 治 中气虚寒,营卫不调,阴阳不和,或土虚木乘所致的虚劳里急腹痛,心悸虚烦,衄血吐血、面色萎黄,遗精再生障碍性贫血、功能性低热等病,因如上所述者。
①《伤寒论》:伤寒,阳脉涩,阴脉弦,腹中急痛;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
②《金匮要略》: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男子黄,小便自利;妇人腹中痛。
③《肘后方》:凡男女因积劳虚损,或大病后不复常,若四体沉滞,骨肉疼酸,吸吸少气,行动喘慑,或小腹拘急,腰背强痛,心中虚悸,咽干唇燥,面体少色,或饮食无味,阴阳废弱,悲忧惨戚,多卧少起,久者积年,轻者才百日,渐至瘦削。
④《外台秘要》引《古今录验》:妇人少腹痛。
⑤《医方类聚》引《通真子伤寒括要》:阳明病,反无汗,但小便利,呕而咳,手足厥,头痛者;少阴病,下利止,恶寒而跑,手足温者;厥阴病,其脉不浮。
⑥《景岳全书》:痘疹腹痛,寒气犯胃,或食生冷而呕恶吐泻,腹无胀满而但有疼痛者;误饮冷水凉菜,寒湿留中,小水不利而腹痛者。
⑦《济阳纲目》:胃虚不能约血,吐血,自汗。
⑧《医门法律》:男子数扰其阳,致虚阳上泛为黄。
⑨《证治汇补》:脾胃劳伤,肝木太过,及阳气不足诸病。
⑩《张氏医通》:风木乘脾,寒热腹痛。
⑪《嵩崖尊生》:鼻血,色白不泽,脉细弦涩,此脱血大寒。
⑫《温病条辨》:温病愈后,面色萎黄,舌淡不欲饮水,脉迟而弦,不食者。
宜 忌 ①《伤寒论》:呕家不可用建中汤,以甜故也。
②《外台秘要》引《古今录验》:忌海藻菘菜生葱
③《医门法律》:必小便自利,证非湿热者乃可用之。
方论选录 ①《伤寒明理论》:脾者,土也,处四脏之中,为中州,治中焦,生育荣卫,通行津液。一有不调,则荣卫失所育,津液失所行,必以此汤温建中脏,是以建中名之焉。胶饴味甘温,甘草味甘平,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健脾者,必以甘为主,故以胶饴为君,甘草为臣;桂辛热,辛,散也,润也,荣卫不足,润而散之;芍药味酸微寒,酸,收也,泄也,津液不逮,收而行之,是以桂、芍药为佐;生姜味辛温,大枣味甘温,胃者卫之源,脾者荣之本,甘辛相合,脾胃健而荣卫通,是以姜、枣为使。
②《脾胃论》:以芍药之酸于土中泻木为君;饴糖炙甘草甘温补脾养胃为臣;水挟木势亦来侮土,故脉弦至腹痛,肉桂大辛热,佐芍药以退寒水;姜、枣甘辛温,发散阳气,行于经脉皮毛为使。建中之名于此见焉。
③《伤寒附翼》:此肝火上逼于心脾,于桂枝芍药汤中更加饴糖,取酸苦以平肝脏之火,辛甘以调脾家之急,又资其谷气以和中也。此方安内攘外,泻中兼补,故名曰建。外症未除,尚资姜、桂以散表,不全主中,故称曰小。
④《千金方衍义》:桂本血药而辛温散邪,恐其动血,故以芍药护持荣气,不能随桂外泄,得甘草之甘温,而和寒热诸邪,姜、枣之辛甘,而和荣卫诸气,为风伤卫之首方,参入胶饴一味,取稼穑之甘,便为建中专药,所以寒伤荣之尺中脉微,虚寒之里气不足,咸赖乎此,允为虚嬴和解中外之圣法。小建中为诸建中之母,本桂枝汤表药,藉胶饴之甘温入脾通津。
⑤《伤寒溯源集》:建中者,建立中焦之脾土也。盖土为五行之主,脾为四脏之本,即洪范建中立极之义也。中气虚馁,脾弱不运,胃气不行,致心中悸动,故以建立中气为急也。谓之小建中者,以风邪未解,未可以参、术补中,只加胶饴,倍芍药桂枝,全汤和卫解郁之中以稍裨中土,故谓之小建中汤。芍药性虽酸收,既无寒邪,在所不计,李时珍谓其益脾,能于土中泻木,故倍用之。饴糖为米蘖之上品,能和润中州,中气既和,阳邪得解,则心中之悸烦自止矣。
⑥《金匮要略心典》:此和阴阳,调营卫之法也。夫人生之道,曰阴曰阳,阴阳和平,百疾不生。若阳病不能与阴和,则阴以其寒独行,为里急,为腹中痛,而实非阴之盛也;阴病不能与阳和,则阳以其热独行,为手足烦热,为咽干口燥,而实非阳之炽也。味者以寒攻热,以热攻寒,寒热内贼,其病益甚,惟以甘酸辛热和合成剂,调之使和,则阳就于阴,而寒以温;阴就于阳,而热以和。医之所以贵识其大要也,岂徒云寒可治热,热可治寒而已哉。或问和阴阳,调营卫是矣,而必以建中者何也?曰:中者牌胃也,营卫生成于水谷,而水谷转输于脾胃,故中气立,则营卫流行而不失其和又中者,四运之轴而阴阳之机也,故中气立,则阴阳相循,如环无端,而不极于偏。是方甘与辛合而生阳,酸得甘助而生阴,阴阳相生,中气自立。是故求阴阳之和者,必于中气;求中气之立者,必以建中也。
⑦《古方选注》:建中者,建中气也。名之曰小者,酸甘缓中,仅能建中焦营气也。前桂枝汤芍药桂枝,今建中汤是桂枝芍药,义偏重于酸甘,专和血脉之阴。芍药甘草有戊己相须之妙,胶饴为稼穑之甘,桂枝为阳木,有甲已化土之义,使以姜、枣助脾与胃行津液者,血脉中之柔阳,皆出于胃也。
⑧《医宗金鉴》:是方也,即桂枝汤芍药胶饴也。名曰小建中者,谓小小建立中气也。盖中气虽虚,表尚未和,不敢大补,故仍以桂枝和营卫,倍芍药胶饴调建中州,而不啜稀粥温复令汗者,其意重在心悸中虚,而不在伤寒之表也。中州建立,营卫自和,津液可生,汗出乃解,悸烦可除矣。
⑨《医方论》:小建中汤之义,全在抑木扶土。当从吴氏之说,用肉桂而不用桂枝肉桂温里,桂枝解表,用各有当也。且肉桂性能杀木,合芍药以制肝,又用姜、枣、甘草饴糖之甘温以补脾,斯中州之阳气发舒,而阴寒尽退矣。
④《湖南中医学院学报》(1985;1 :39):小建中汤非治中焦虚寒之方、温脾阳之剂,方中滋阴药与助阳药并用,而前者的份量超过后者,其意不在“阴中求阳”,以补脾阳之虚,而在于滋养脾阴。故重用饴糖芍药滋脾阴之品为君,以甘酸化阴,补虚养血,缓解急迫,其中饴糖的作用是滋润,而非温补;白芍甘草甘缓和中,饴糖大枣滋脾阴;少佐桂枝生姜甘温益阳,使阳生阴长,以刚济柔之意。综观全方,具有酸得甘助以益气生津,辛甘化液以滋脾,阳生阴长,脾土得润,中气自立。共奏育阴健脾,补虚缓急,调养气血之功。把本方当作温中剂,有悖仲景原意,与临床实际运用也有一定距离,因此,似应将本方归入补阴剂中。
临证举例 虚劳 《吴鞠通医案》:施某,20 岁,形寒而六脉弦细,时而身热,先天不足,与诸虚不足小建中法,白芍六钱、炙甘草三钱、生姜四钱、桂枝四钱、胶饴一两(去滓后化入)、大枣(去核)四枚,煮三杯,分三次服。服六十剂后,诸皆见效,阳虽转而虚未复,于前方内减姜、桂之半,加柔药(大生地麦冬五味子)兼与护阴。
②腹痛 《经方实验录》:王某,腹痛喜按,痛时自觉有寒气自,上下迫,脉虚弦,微恶寒,此为肝乘脾,小建中汤主之,川桂枝三钱、大白芍六钱、生草二钱、生姜五片、大枣十二枚、饴糖一两。
吐血吴鞠通医案》:胡某,31 岁,劳伤吐血,汗多足麻,六脉弦细不数,小建中汤主之,白芍六钱,甘草(炙)三钱,生姜五钱,桂枝四钱,胶饴(后入)一两,大枣(去核)三枚,煮三杯,去滓后,将胶饴化入,上火二三沸,搅合匀,分三次服。服七剂后,汗减,足麻愈,食少。再服七剂后,诸症皆愈,惟咳嗽未止,于原方中加云苓半夏而愈。
④咳嗽 《临证指南医案》: 某,色白肌柔,气分不足,风温上受而咳,病固轻浅,无如羌、防辛温,膏、知沉寒,药重已过病所,阳伤背寒,胃伤减谷,病恙仍若,身体先惫,小建中汤主之。
黄疸湖南中医杂志》(1987;5:30):资某,男,58 岁,患黄疽一年余,面部及肌肤发黄、色淡暗晦,巩膜微黄而暗滞,四肢软弱乏力、心悸短气,语言低微,纳呆便溏,舌淡,苔薄白,脉濡细,实验室诊断:溶血性黄疸。乃脾虚失运,气血不能正常化生所致。治予温中补虚,益气生血,处方:桂枝 9 克,白芍 12 克,炙甘草 9 克,大枣 20 枚,生姜 3 片,黄耆 30 克,当归 6 克,水煎去滓取汁,纳饴糖 120 克口服,每日一剂,服20余剂后诸症悉除。
⑥小儿尿频 《千家妙方》:孙某,女,4 岁,尿频月余,一日几十次,每次量少,喜甜食,食量不大。发育一般,较瘦,神情不活泼,面色稍苍黄,腹部较紧张。诊为中气不足,脾胃虚弱,予小建中汤。十剂后,尿频好转,每日减至二十多次,面色转红。继服原方加黄耆七剂后,尿频愈,每昼夜小便仅十次左右,食量增,面色红润,体力增强,活泼,较前体胖。
摘 录 伤寒论

《全生指迷方》卷四:小建中汤

组 成 芍药六两桂心三两甘草炙,二两
制 法 上为散。
用 法 每服五钱,水二盏,加生姜三片,大枣二个,同煎至一盏,去滓温服。
主 治 喘而发热,颈脉皆动,日渐瘦削,由客热乘肺,或因饮食失宜,气不转而气急,误服热药,火气熏肺而遂喘,颊赤咽燥,其脉细数。
备 考 天门冬汤同服。
摘 录 全生指迷方》卷四

《幼科发挥》卷三:小建中汤

组 成 白芍药酒炒炙甘草各等分肉桂减半
用 法 上为末。水煎去滓,入白饧一匙,再煎一沸,温服。
主 治 小儿脾胃中气虚损。
摘 录 幼科发挥》卷三

《仁术便览》卷一:小建中汤

组 成 桂枝甘草各三钱生姜二钱白芍六钱阿胶炒,一合黄芩三钱
用 法 大枣二个,水煎服。
主 治 虚,里急腹痛,遗精,四肢酸痛,手足烦热,咽干口燥,自汗。
摘 录 仁术便览》卷一

《仁术便览》卷一:小建中汤

组 成 官桂陈皮干姜甘草各等分
用 法 水煎,空心温服。
主 治 腹痛。
摘 录 仁术便览》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