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味歸脾湯

勤求古訓,博采眾方

《重訂通俗傷寒論》:加味歸脾湯

組 成 潞黨參3錢,炙黃耆3錢,生曬術3錢,茯神3錢,歸身3錢,棗仁2錢,遠志2錢,阿膠1錢,焦山梔1錢,丹皮1錢,清炙草5分,廣木香5分,龍眼肉5枚。
主 治 補脾養陰。主夾血傷寒後期,出血已止,陰液虧虛者。
摘 錄 《重訂通俗傷寒論》

《正體類要》卷下:加味歸脾湯

組 成 歸脾湯加柴胡、山梔。
主 治 婦人血虛,心脾鬱結,經閉發熱,產門不閉,及乳岩初起;脾經血虛發熱;因肝脾二髒郁怒,氣血虧損者,伴有內熱,夜熱,五心發熱,肢體倦瘦,月經不調。
摘 錄 《正體類要》卷下

《疫疹一得》卷下:加味歸脾湯

組 成 人參1錢,黃耆1錢半(炒),白朮1錢(炒),茯神3錢,棗仁2錢(炒),遠志1錢半(炒),甘草5分,當歸1錢半,麻黃根2錢,牡蠣3錢,紅棗3枚,浮麥3錢。
主 治 自汗,盜汗。
摘 錄 《疫疹一得》卷下

《醫宗必讀》卷八:加味歸脾湯

組 成 人參 炙黃耆 白朮 當歸 茯苓 酸棗仁各4.5克 遠志肉2.4克 木香 甘草<炙)各1.5克 龍眼肉6克 大棗2枚 煨姜3片 菖蒲2.4克 桂心1.5克
用 法 用水400毫升,煎至200毫升,食後服。
主 治 補益心脾。治心虛悸動而痛。
摘 錄 《醫宗必讀》卷八

《醫部全錄》卷三九九引《薛氏醫案》:加味歸脾湯

組 成 白朮(炒)1錢,人參1錢,茯苓1錢,柴胡5分,川芎5分,山梔(炒)5分,芍藥(炒)5分,甘草(炒)5分,熟地黃8兩,當歸8兩。
用 法 水煎服。
主 治 內消乳岩。主婦人乳岩初起。
摘 錄 《醫部全錄》卷三九九引《薛氏醫案》

《一盤珠》卷五:加味歸脾湯

組 成 人參、黃耆、當歸、白朮、棗仁、志肉、茯神、甘草、川鬱金、香附、木香、牛膝。
主 治 脫疽脾虛,兼鬱火下注,飲食減少。
摘 錄 《一盤珠》卷五

《葉氏女科》卷二:加味歸脾湯

組 成 人參2錢,黃耆2錢,白朮(蜜炙)2錢,茯苓2錢,棗仁2錢,遠志(制)1錢,當歸1錢,柴胡8分,山梔仁8分,枳殼(麩炒)8分,木香(不見火)5分,炙甘草5分。
用 法 加龍眼肉7枚,水2鍾,煎7分,空腹服。
主 治 子懸。妊娠4-5月,因脾郁而致胎氣不和,逆上心胸,脹滿疼痛不安者。
摘 錄 《葉氏女科》卷二

《盤珠集》卷上:加味歸脾湯

組 成 人參、白朮(炒)、茯神(去皮木)、當歸(去尾)、棗仁(去殼,炒)、蓮肉(去心)、黃耆(蜜炙)、遠志、木香。
用 法 遠志辛散而上升,不宜多用,四五分足矣。
主 治 子腫,血少氣滯者。
摘 錄 《盤珠集》卷上

《口齒類要》:加味歸脾湯

組 成 歸脾湯加柴胡、丹皮、山梔。
用 法 水煎服。
主 治 思慮動脾火,元氣損傷,體倦發熱,飲食不思,失血牙痛,思慮之過,血傷火動,口舌生瘡。
摘 錄 《口齒類要》

《醫宗金鑒》卷四十九:加味歸脾湯

組 成 歸脾湯加伏龍肝。
用 法 水煎服。
主 治 婦人心、脾傷損,每交接輒出血者。
摘 錄 《醫宗金鑒》卷四十九

《醫宗金鑒》卷四十九:加味歸脾湯

組 成 歸脾湯加辰砂、琥珀末。
用 法 上將歸脾湯水煎,調辰砂、斛珀末服之。
主 治 婦人七情內傷,心脾虧損,神無所護,致夜夢鬼交,獨笑獨悲。
摘 錄 《醫宗金鑒》卷四十九

《醫宗金鑒》卷四十八:加味歸脾湯

組 成 歸脾湯加硃砂、龍齒。
主 治 婦人產後,憂愁思慮傷心脾,驚悸恍惚者。
摘 錄 《醫宗金鑒》卷四十八

《保嬰撮要》卷三:加味歸脾湯

組 成 人參1錢,黃耆1錢,茯神(去木)1錢,甘草1錢,白朮(炒)1錢,木香5分,遠志(去心)1錢,酸棗仁1錢,龍眼肉1錢,當歸1錢,牡丹皮1錢,山梔(炒)1錢。
用 法 水煎服。嬰兒為患者,令子母俱服之。
主 治 乳母憂思傷脾,以致小兒血虛發熱,腹痛發抽,怔忡失眠,自汗盜汗,口舌生瘡;及妊娠吐衄;因乳母郁怒積熱,嬰兒腹痛發搐者;小兒因乳母憂思郁怒,胸脅作痛,或肝脾經分患瘡瘍之證,或寒熱驚悸無寐,或便血盜汗,口瘡不斂。
摘 錄 《保嬰撮要》卷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