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大辭典/人參
《中藥大辭典》:人參
拼音 | rén shēn |
異名 | 人銜、鬼蓋(《本經》),黃參、玉精、血參、土精(《吳普本草》),地精(《廣雅》),金井玉闌、孩兒參(《綱目》),棒棰(《遼寧主要藥材》)。 |
出處 | 《本經》 |
基原 | 為五加科人參屬植物人參的根。 |
原植物 | 人參 Panax ginseng C. A. Mey.[P. schin-seng Nees] 又名:神草(《吳普本草》),百尺杆(《本草圖經》)
多年生草本,高 30~70 cm。根圓柱形或紡錘形,肥大肉質,末端多分歧,外皮淡黃色。葉為掌狀複葉,有長柄;輪生葉的數目依生長年限而不同,一般 1 年生者 1 片三出複葉,2 年生者 1 片五出複葉,3 年生者 2 片五出複葉,以後每年遞增1片複葉,最多可達 6 片複葉;小葉 5,偶有 7 片;小葉柄長 1~3 cm;小葉片披針形或卵形,下方 2 片小葉較小,長 2~4 cm, 寬 1~1.5 cm,上部 3 小葉長 4.5~15 cm,寬 2.2~4 cm,先端漸尖,基部楔形,邊緣具細鋸齒,上面綠色,沿葉脈有稀疏細剛毛,下面無毛。傘形花序單一頂生,總花梗長 15~25 cm,每花序有 10~80 多朵花,集成圓球形;花小,直徑 2~3 mm;花萼綠色,5 齒裂;花瓣 5,淡黃綠色,卵形;雄蕊 5,花絲甚短;子房下位,花柱 2,基部合生,上部分離。果實為核果狀漿果,扁球形,直徑 5~9 mm,多數,集成頭狀,成熟時呈鮮紅色,種子 2 顆,乳白色,直徑 4~5 mm,扁平圓卵形,一側平截。花期 5~6 月,果期 6~9 月。 生於海拔數百米的落葉闊葉林或針葉闊葉混交林下。野生於河北北部、遼寧、吉林、黑龍江,現遼寧、吉林廣泛栽培,北京、河北、山西也有引種栽培。 本植物的根莖(人參蘆)、根莖上的不定根(參條)、細支根(參須)、莖葉(人參葉)、花序(人參花)、果實(人參子)亦供藥用,另設專條。 |
栽培 | 生物學特性 喜冷涼濕潤,宜半陰半陽,忌強光直射,耐寒力強。種子可陰千貯藏,種胚有形態後熟和生理後熟特性;前者要求 20~10 ℃變溫,後者需要2~4 ℃低溫,需時各為 3~4 個月,沒有完成後熟的種子不能發芽。對土壤要求嚴格,宜在富含腐殖質、通透性良好的砂質壤土栽培,尤以森林腐殖土最適宜栽參,農田栽參前茬以禾本科為好。忌連作。
繁殖方法 種子繁殖。7 月中旬至 8 月中旬為種子成熟期,採收鮮紅的果實,選取粒大飽滿、色白而無病斑的成熟種子,用濕砂層積法催芽,將 1 份種子混拌 3 份河砂,裝人催芽箱中,置於室內或室外適當場所催芽,注意經常檢查翻倒,控制好溫度和濕度。播種,吉林撫松常於 6 月下旬播干籽(上年採收干藏種子),集安等地於 8 月初播當年採收未經曬乾的種子,也可於春、秋季播催芽種子。以 5 cm×5 cm點播,覆土 3~4 cm。移栽,春栽或秋栽。春栽於 4 月中、下旬,宜于越冬芽萌發前栽完;秋栽於 10 月中、下旬,宜於土壤封凍前栽完。隨起隨栽,一般按行株距(15~30)cm×(6~12)cm,平栽或斜栽,覆土5~9 cm。搭棚分全蔭棚、雙透棚、單透棚或雙透大棚等蔭棚種類,可根據氣候、土質及地勢條件選擇。 田間管理 畦面覆蓋:出苗後,蓋碎稻草或半腐熟落葉。鬆土除草:一般每年進行 3~4 次,防止土壤板結,消除雜草病株,培土扶苗。追肥:開溝根側施有機肥,葉面噴施過磷酸鈣或微量元素。需調陽,伏前做好扶苗、插花(用青樹枝插在參畦邊擋陽)和掛麵簾(用透光花簾掛在參棚上擋陽)。疏花摘蕾:留種田,開花初期疏掉 1/3~1/2 花序中部花蕾;生產田,開花前全部摘蕾。越冬防寒:封凍前畦面培土或覆蓋落葉。參畦四周或風口處搭設防風障,以防凍害。 病蟲害防治 人參病害種類繁多,在我國有 26 種,主要有黑斑病、疫病、立枯病、猝倒病、銹病、菌核病、根腐病、細菌性爛根病等。蟲害有 10 多種,其中有螻蛄、蠐螬、金針蟲、小地老虎等。應做到精細管理,加強綜合防治。 |
採收加工 | 栽培參(園參)種 5~6 年,9~10 月採挖,除去莖葉後加工。生曬參:鮮參剪去支根鬚根,人沸水內微燙後曬乾,或直接曬;支、鬚根加工成白參須。紅參:蒸 2~3 h,烘乾或曬乾;支、鬚根加工成紅參須。糖參(白參):鮮參經沸水浸燙後,順扎排針,浸人濃糖汁後,曬乾或烘乾。野生品(山參)採挖時防止折斷支根及鬚根,保全整個根系,多加工成生曬參或糖參 |
藥材 | 人參 Radix Ginseng 主產於吉林、遼寧、黑龍江。栽培者為「園參」,野生者為「山參」。
商品規格 山參 乾貨。主根粗短呈橫靈體,支根八字分開,五形全類(蘆、艼、紋、體、須相襯)。有圓蘆。艼中間豐滿,形似棗核。主根上部橫紋緊密而深。鬚根稀疏而長,質堅韌(俗稱皮條須),有明顯的珍珠疙瘩。表面牙白色或黃白色,斷面白色。味甜微苦。商品按支重、艼帽與主根的重量、形狀等分為 8 個等級。 園參 按加工方法分為全鬚生曬參、白干參、生曬參、邊條鮮參、普通鮮參、邊條紅參、普通紅參、白糖參等規格。各種規格又分為數個等級。 性狀 生曬參 主根呈紡錘形或圓柱形,長 3~15 cm,直徑 1~2 cm。表面灰黃色,上部或全體有疏淺斷續的粗橫紋及明顯的縱紋,下部有支根 2~3 條,並着生多數細長的鬚根,鬚根上常有不明顯的細小疣狀突起(珍珠點)。根莖(蘆頭)長 1~4 cm,直徑 0.3~1.5 cm,多拘攣而彎曲,具不定根(艼)和稀疏的凹窩狀莖痕(蘆碗)。質較硬,斷面淡黃白色,具粉性,形成層環紋棕黃色,皮部有黃棕色的點狀樹脂道及多放射狀裂隙。氣特異,味微苦、甘。 生曬山參 主根與根莖等長或較短,呈人字形.菱形或圓柱形,長 2~10 cm。表面灰黃色,具縱紋,上端有緊密而深陷的環狀橫紋,支根多為 2 條,鬚根細長,清晰不亂,有明顯的疣狀突起,習稱「珍珠疙瘩」,根莖細長,上部有密集的莖痕,不定根較粗,形似棗核。 鑑別 (1)根橫切面:木栓層為數列細胞。皮層窄。韌皮部外側有裂隙,並有樹脂道及頹廢篩管群,內側細胞排列密緻,近形成層處樹脂道環列較密,內含黃色分泌物。形成層成環。木質部射線寬廣;導管單個散在或數個相聚,斷續排列成放射狀,導管旁偶有非木化纖維。薄壁細胞含細小澱粉粒,有的含草酸鈣簇晶。 粉末特徵:米黃色(生曬參)或紅棕色(紅參)。樹脂道,碎片易見,含金黃色或黃棕色塊狀物。草酸鈣簇晶直徑 20~68 pum,稜角尖銳。木栓細胞表面觀類方形或類多角形,壁薄,細波狀彎曲。網紋、梯紋導管多見,直徑 10~56 μm。澱粉粒單粒類圓形,直徑 4~20 μm,臍點點狀、人字形或三叉形;復粒由 2~6 分粒組成。紅參的澱粉已糊化。 (2)取本品粉末 0.5 g,加乙醇 5 ml,振搖 5 min,濾過。取濾液 1 ml,置蒸發皿中蒸乾,滴加三氯化銻氯仿飽和溶液,再蒸於,顯紫色(檢查人參皂苷)。 (3)薄層色譜:取本品粉末 1 g,加氯仿 40 ml,加熱回流 1 h,棄去氯仿液,藥渣揮去溶劑,加水 0.5 ml拌勻濕潤後,加水飽和的正丁醇 10 ml,超聲處理 30 min,吸取上清液,加3倍量氨試液,搖勻,放置分層,取上層液蒸乾,殘渣加甲醇 1 ml振搖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人參皂苷 Rb、Re、Rg1 對照品,加甲醇溶解製成每1ml各含2mg的混合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分別點樣於同- -硅膠G薄層板上,以氯仿醋酸乙酯-甲醇-水(15:40:22 :10)10。C 以下放置的下層溶液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乾,噴以 10% 硫酸乙醇溶液,在 105 ℃加熱至斑點顯色清晰,分別置日光及紫外光燈(365nm)下檢視。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 相應的位置上,日光下顯相同的 3 個紫紅色斑點,紫外光燈(365 nm)下,顯相同的 1 個黃色和 2 個橙色熒光斑點。 品質標誌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05版規定:本品(乾燥品)含人參皂苷 Rg1(C42H72O4)和人參皂苷 Re(C48H82O18)的總量不得少於0.30%,人參皂苷Rb1(C54H92O23)不得少於 0.20%。 |
成分 | 含三萜皂苷,齊墩果酸類:人參皂苷(ginsenoside)Ro;原人參二醇類:人參皂苷Ra1、 Ra2、Ra3、Rb1、Rb2、Rb3、Rc、Rd、Rg3、Rs3[1] ,西洋參皂苷(quinguenoside)R1、R2,丙二酰基人參皂苷(malonylginsenoside)Rb1,、Rb2、Rc、Rd等[2];人參三醇類:人參皂苷PG1、PG2[3]、Re、Rf、Rf2[4]、Rg1、Rg2、Rh1,20-葡萄糖人參皂苷(20-glucoginsenoside)-Rf,三七皂苷(notoginsenoside)R1、R4[5][6][7][8]。假人參皂苷(pseudoginsenoside)F11、Rp1、Rt1;chikusetsusaponin IV 和 IVa[9]。20(S)原人參二醇PG1、PG2[3],20-(S)-原人參二醇3-〔O-β-D-吡喃葡萄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基〕-20-O-β-D-吡喃葡萄糖苷{20-(S)-protopanaxadiol-3-〔O-β-D glucopyanosyl(1→2)-β-D glucopyanosyl〕-20-O-β-D-glucopyranoside}[10];多炔類成分:人參炔醇(panaxynol)[11],人參環氧炔醇(panaxydol)、鐮葉芹醇(falcarinol)[12], 1-十七碳烯-4,6-二炔-3,9-二醇(heptadec-1-ene-4,6-diyn-3,9-diol)[13],人參炔氯二醇( panaxydolchlorohydrine),人參炔二醇(panaxydiol)[3],人參炔三醇(panaxytriol)[14],(8E)-1,8-十七碳二烯-4,6-二炔-3,10-二醇〔(8E)-1,8-heptadecadiene-4, 6-diyne-3, 10-diol〕[15] 以及人參炔(ginsenoyne)A、B、C、D、E[14]、F、G、H[16]、I、J、K[15]、L、M和N[17]。
揮髮油:倍半萜類是主要成分:別香橙烯(allaromadendrene),大牻牛兒烯(germacrene)B,異丁香烯(isocaryophyllene),a-新丁香三環烯(a-neoclovene),γ-依蘭油烯(γ-muurolene),β-人參烯(β-panasinsene)[18],人參烯( panasinsene),人參萜醇(panasinsanol)A和B[19],人參新萜醇(ginsenol)[20]。 脂肪酸:二十碳烯酸(eicosenoic acid)[21];含有機酸及其酯:蘋果酸(malic acid),琥珀酸(succinic acid) ,油酸(oleicacid),亞油酸(linoleic acid),亞麻酸(linolenic acid),棕櫚油酸(palmitoleic acid),棕櫚酸(palrmitic acid),三棕櫚酸甘油酯(palmitin),三亞油酸甘油酯(linolein),α,γ-二棕櫚酸甘油酯(α,γ-dipalmitin)[3][22][23][24]等。 酚酸:對羥基桂皮酸(p-hydroxy cinnamic acid),4-羥基苯乙酸(4-hydroxyphenyl acetic acid),杜鵑花酸( azelaicacid)[25],桂皮酸(cinnamic acid),對香豆酸(p-coumaricacid),阿魏酸(ferulic acid),咖啡酸(caffeic acid)[26]等。 甾醇類:β-谷甾醇(β-sitosterol),豆甾醇(stigmasterol),菜油甾醇(campesterol)[27],胡蘿蔔苷(daucosterol)[3],β-谷甾醇-3-(6-亞油酰基)吡喃葡萄糖苷〔β-sitosterol-3-(6-linoleoyl)glucopyranoside〕,豆甾醇3-(6-亞油酰基)吡喃葡萄糖苷〔stig-masterol-3-(6-linoleoyl) glucopyranoside〕[28]等9種。 糖類成分:人參寡糖類:人參寡糖(ginseng oligosacharide),單體寡糖(monomer oligosaccharide)[29];人參三糖(panose)A、B、C、D[24][30][31];多糖:人參多糖(panaxan)A、B、C、D、E、F、G、H、I、J、K、L、M、N、O、P、Q、R、S、T、U[32],水溶性多糖 38.7% ,酸性多糖 ginsanf[33] ,鹼溶性多糖 7.8%~10.6%[34][35][36],人參多糖 GH-1 和 GH-2[37]。 含氮化合物:鮮人參含總氨基酸量 9.581%,生曬參含 8.790% ,內有 17 種氨基酸[38]; N9-甲酰哈爾滿(N9-formylharman),β-咔啉-1-羧酸乙酯(ethyl-β-carboline-1-carboxylate),黑麥草鹼(perlolyrine)[23] ,膽鹼(choline)[22]等生物鹼類。 磷脂:溶血磷脂酰膽鹼(lysophosphatidyl choline),磷脂酰膽鹼(phosphatidyl choline),磷脂酰肌醇( phosphatidylinositol)等 8 種[39]。 黃酮類:山柰酚(kaempferol),三葉豆苷(trifolin),人參黃酮苷(panasenoside)[40][41]。 鮮人參中還含甘油半乳糖脂類成分:α,β-二亞油酰基甘油半乳糖脂(α,β-dilinoleoyl glycerogalactolipid)[28];木脂素類成分:戈米辛(gomisin)A、N[42];多肽,2 種具有降低 2BS 細胞內多肽 GP-Ⅰ 和 GP-Ⅱ[43],鮮人參多肽 FGP-Ⅰ、FGP-Ⅱ、FGP-Ⅲ、FGP-Ⅳ、FGP-Ⅴ[44];穀氨酰寡肽類:P-Ⅰ,P-Ⅱ,P-Ⅲ,P-IV,P-Ⅴ,P-Ⅵ[45];蛋白質類:人參素(panaxagin)[46];另含萜類:人參萜醇(panaxymol)[47],20(S),24(R)-環氧達瑪烷-3,12b,25-三醇類〔20(S),24(R)-epoxydammarane-3,12b,25-triols〕[48]。 紅參所含有成分與鮮人參、白參基本一致,此外還含人參皂苷Rg5[49] ,麥芽醇(maltol)[23],芽醇-3-葡萄糖苷(maltol-3-Ο-β-glucoside)[8],韋得醇(widdrol),2,6-二叔丁基對苯二酚(2,6-di-tertbutyl hydroquinone)[50]。 |
藥理 | 1. 對中樞神經系統的作用 人參及其不同製劑、不同成分,對中樞神經系統的生理功能具有調節作用。這種調節作用和腦內參與神經活動的某些生化成分的含量有着密切的關係。
(1)對中樞神經系統的調節作用 自人參中提取的一種含葡萄糖、鼠李糖的皂苷 B 對小鼠有明顯的鎮靜作用。人參 GNS(ginsenoside Rb 和 Rc 的混合物)對小鼠的中樞神經系統有抑制、安定、鎮靜作用以及中樞性肌肉鬆弛、降溫、臧少自發 活動等作用。而人參的水醇浸膏則興奮大腦皮層,增強大腦皮層興奮與抑制過程的活動反應,加強膽鹼能神經功能,並使血壓下降、呼吸興奮。人參對中樞神經系統興奮與抑制的雙向作用,認為是人參成分中不同皂苷的效應。如:人參皂苷Rg類有中樞興奮作用,而 Rg 類則呈現鎮靜作用[51][52]。 (2)對學習記憶的影響 人參及其製劑在提高學習能力,易化記憶方面有明顯的促進作用,而且對記憶的各階段均有影響。以條件反射活動作指標,Y 字迷宮實驗表明:人參皂苷 Rb1 可延長學習的大鼠反應潛時和走行時間,而 Rg1 則縮短已經學習的大鼠反應潛時和走行時間,且可促進學習和逆轉學習的獲得,對小鼠學習行為的減退有預防效果。爬杆實驗中 Rb1 減少已學習大鼠的條件反射反應,自發運動量減少,下樓實驗中 Rb1 促進小鼠記憶獲得,拮抗電刺激引起的記憶固定障礙[53]。 (3)對腦內物質的影響 人參對蛋白質的合成、RNA 和 DNA 的合成均有促進作用[54][55]。人參通過影響腦內單胺類物質和乙酰膽鹼能系統對中樞起作用。其中人參皂苷 Rg1、Rb1 是人參促智的主要有效成分[56]。人參二醇皂苷和人參三醇皂苷對兔紋狀體 Na+ ,K+-ATP 酶均有明顯的抑制作用,而且隨劑量增加作用增強,對 Ca2+-ATP 酶,人參二醇皂苷 10-5 g/ml 時有激活作用,而當濃度增高到10-3 g/ml時則呈現抑制作用,人參三醇皂苷僅為抑制作用。Mg2+-ATP 酶可被人參二醇皂苷所興奮,而被人參三醇皂苷所抑制[57]。 (4)對腦血流量和腦能量代謝的影響 在阻斷雙側椎動脈及頸總動脈的大鼠腦缺血和再灌注損傷模型中,靜脈注射人參皂苷能顯著阻止腦缺血和再灌注過程中皮層腦電圖發生嚴重抑制和腦水腫形成[58]。病理生理生化和超微結構研究表明,人參皂苷能增加缺血和再灌注腦血流量,減少鈣積累,減輕腦水腫,延長雙側鎖骨下和頸總動脈結紮後自主呼吸和腦電活動時間,並促進再灌注時恢復[59]。此外,人參製劑可增加兔腦葡萄糖的攝取,同時減少乳酸、丙酮酸和乳酸/丙酮酸的比值,並可使葡萄糖的利用從無氧代謝途徑轉變為有氧代謝,使動物大腦更合理地利用葡萄糖氧化產能[60]。 2.對機體免疫功能的影響 (1)對網狀內皮系統吞噬功能的影響人參皂苷對小鼠、大鼠及豚鼠等多種動物網狀內皮系統吞噬功能均有明顯的激活作用,能增強其對血流中膠體碳粒、金黃色葡萄球菌、雞紅細胞的吞噬廓清能力。停藥後網狀內皮系統的這種激活狀態可持續 1 星期左右[61]。Rg1能增加小鼠免疫器官的重量和巨噬細胞的吞噬功能,提高大鼠血清中 IL-2,補體C3、C4的含量[62]。 (2)對特異性抗體形成的影響腹腔注射人參皂苷 以白喉類毒素為抗原免疫的大鼠的淋巴和脾臟均較對照組大[63]。人參根多糖也具有促進機體特異性免疫的作用,能使羊紅細胞免疫的小鼠血清中特異性抗體IgH的含量明顯升高[64]。 (3)對淋巴細胞轉化的影響 小鼠皮下注射人參皂苷對細菌脂多糖和刀豆素 A(ConA)刺激的淋巴細胞轉化有顯著的增強作用。在體外,將不同濃度的人參皂苷加人淋巴細胞培養液中,以 1 μg/ml 濃度時對各種有絲分裂原刺激的淋巴細胞增殖反應促進作用最為明顯,濃度過高或過低都會影響這一效應。人參皂苷對淋巴細胞的自發轉化僅有較弱的促進作用。人參皂苷 Rd 對醋酸潑尼松龍所致的免疫受抑小鼠的體外刀豆素 A 刺激淋巴細胞轉化也有明顯的增強作用,並可使其完全恢復至正常水平。Re 也有相同的增強作用[65]。將微量人參皂苷經導管直接導人雙側海馬(50 μg/側),連續 4 d,能明顯增強大鼠脾臟和胸腺 T 淋巴細胞對 ConA 的增殖反應,增強白介素 -2(IL-2)的產生[66][67]。 (4)對荷瘤動物免疫功能的影響:人參皂苷可增強荷瘤小鼠天然殺傷細胞活性,抑制瘤塊的重量,並且荷瘤小鼠的脾臟明顯增生,胸腺明顯縮小,可使受試小鼠荷瘤率降低,瘤重低於對照組,天然殺傷細胞活性高於對照組,γ-IFN 及 IL-2 值也高於對照組[68][69]。給正常及荷 B16 黑色素瘤的 LACA 小鼠分別連續 7 d 及 14 d 腹腔注射不同劑量的人參多糖,能使正常小鼠脾細胞天然殺傷細胞活性及 ConA 刺激後的 IL-2 和 γ-IFN 水平明顯增高,並使荷瘤小鼠的 IL-2、γ-IFN 水平及天然殺傷細胞活性恢復正常[70]。 3.對心血管系統的作用 (1)對心臟的影響 人參皂苷 Ro、Rb1、Rb2、Rc、Rd、Rg1、Rg2、Rg3 具有較強的抗氯化鋇誘發的大鼠心律失常作用,糾正心動過速,並使其恢復到正常水平[71]。人參二醇組皂苷(PDS)對培養的 Wistar 大鼠心肌細胞動作電位呈雙向性效應;低濃度使動作電位的波幅波寬、超射、閾電位、最大舒張電位、最大除極速度等電位參數一致增大;高濃度使這些電參數一致減小;無論在低濃度或者在高濃度範圍,電參數的改變均隨 PDS 劑量的加大而更加顯著[72]。較低劑量人參總皂苷及其組分 Rb+Ro 能保護大鼠乳鼠心肌細胞培養缺糖缺氧性損傷,減少再給氧損傷時乳酸脫氫酶(LDH)釋放,降低離體大鼠心臟缺血再灌注損傷時肌酸磷酸激酶(CPK)釋放。對心肌缺氧和再灌注有保護作用,並認為其有效組分為 Rb+Ro[73]。 (2)對血管及血壓的影響 人參總皂苷 27 mg/kg 給麻醉犬靜脈注射均能使血壓降低。但可使腎血管收縮,顯著提高腎血管阻力。而動脈注射人參總皂苷 2.7 mg/kg 後,股動脈、椎動脈和腎動脈血管阻力均降低[74]。 (3)抗休克作用 預先靜脈注射人參二醇皂苷 25 mg/kg,對失血性休克犬心功能有明顯的保護作用,增強心肌收縮力,改善血流動力學狀態,其作用優於地塞米松[75]。同時人參二醇皂苷能阻止休克時去甲腎上腺素和多巴胺含量的增加抑制休克期血小板對 5-HT 的釋放[76]。 4.對血液和造血系統的影響 人參皂苷 Re 能使幼稚和成熟紅細胞膜的流動性增大,對紅細胞膜有保護作用[77]。人參總皂苷在 20 μg/ml 濃度時,可使正常紅系祖細胞和粒單系祖細胞產率分別提高 37.8%、31.4% 和 33.4%。去除紅細胞生成素,人參總皂苷亦具有直接刺激紅系祖細胞增殖作用,人參總皂苷的作用機制可能是通過增強紅細胞生成素等造血生長因子的活性間接地促進骨髓造血[78]。大鼠腹腔注射人參二醇組皂苷 100 mg/kg,全血黏度顯著下降;增大劑量至 200 mg/kg,全血黏度、血漿黏度、血沉速度顯著下降,紅細胞變形性也有一過性下降。家兔靜脈注射人參二醇組皂苷 50 mg/kg、70 mg/kg 有抑制血小板聚集和降低血液凝固性的作用[79]。對人參皂苷抗血小板聚集作用的研究顯示,人參皂苷 -Rb1 促進血小板聚集,人參皂苷 Rg1、Rg2 對 ADP 誘導的聚集,Ro、Rg1 對膠原誘導的聚集等有抑制作用[80][81]。 5.對內分泌系統的作用(1)對垂體-腎上腺皮質系統的影響人參根總皂苷無論口服或腹腔注射均能增加腎上腺皮質激素分泌[82]。機制研究發現,人參二醇組皂苷和人參皂苷 Rd 對正常大鼠有升高腎上腺細胞內 cAMP 水平的作用,而對於去除垂體的大鼠則無此作用[83]。 (2)對性腺的影響人參 能促進幼年期雌性小鼠及幼年大鼠動情期的出現;使幼年動物子宮和卵巢重量增加;加速大鼠性成熟過程,並使性成熟的雌性大鼠動情期延長;促進雄性大鼠和雌性大鼠的交配行為;刺激大鼠和兔睾丸的精子生成;加速青蛙卵巢的發育和排卵;使雄性黑腹果蠅交配潛伏期縮短,交配時間延長。但是,人參能興奮垂體分泌促性腺激素,對去垂體大鼠,人參的促性激素樣作用不復出現。而且嗎啡可以完全阻斷人參根的促性激素樣作用[84][85][86]。實驗顯示,人參二醇組皂苷和人參三醇組皂苷及其單體 Rb1 和 Rg1 為其有效成分[53]。 (3)對其他內分泌腺的影響 人參醇提物可使家兔垂體前葉促甲狀腺激素釋放增加[87]。人參總皂昔可以刺激分離的大鼠胰島釋放胰島素,並可促進葡萄糖引起的胰島素釋放[87][88][89]。 6.對物質代謝的影響 (1)對糖代謝的影響從人參根中分離得到的人參多肽大鼠靜脈注射或小鼠皮下注射能降低正常血糖或肝糖原,對腎上腺素、四氧嘧啶及葡萄糖引起的高血糖均有抑制作用,並能增強腎上腺素對肝糖原的分解[90]。人參多糖對小鼠正常血糖及小鼠和家兔的各種實驗性高血糖均具有降低作用[91]。研究表明:人參對正常小鼠使肝糖原降低,而對去腎上腺飢餓小鼠使肝糖原升高,表現為對肝糖原合成具有雙向調節作用[92]。降血糖的作用原理為增加糖原合成、刺激琥珀酸脫氫酶及細胞色素氧化酶的活性,促進糖的有氧氧化,這與雙胍類降糖藥不同,不會升高血乳酸含量[93][94]。 (2)對脂質代謝的影響人參 提取物對高脂餐引起的大鼠實驗性脂肪肝和高血脂症有抑制作用[95]。Rb2 使糖尿病大鼠血清三酰甘油、極低密度脂蛋白、游離脂肪酸、總膽固醇及酮體降低,高密度脂蛋白的膽固醇升高,動脈硬化指數降低,對膽固醇有異化作用和促進排泄作用,可促進三酰甘油轉人脂肪組織中[96]。 (3)對蛋白代謝的影響人 參根部所含皂苷,對核酸和蛋白質的合成有促進作用[97]。人參組分 GN3 及 GN4 使大鼠肝細胞核中 DNA 依賴性 RNA 多聚酶活性增加,促進標記的乳清酸摻人肝細胞核 RNA 中,引起粗面內質網膜附着型多聚核糖體及分泌型蛋白質合成增加,故稱 GN3、GN4 為蛋白質合成促進因子,並且證實上述作用與腎上腺皮質無關[98]。 7.抗腫瘤作用 人參製劑以及人參不同藥用部位所含的多種皂苷、人參多糖和人參揮髮油均顯示具有抗腫瘤作用。用二甲基奶油黃誘發大鼠肝癌,人參須糖漿可提高受試鼠 a 醋酸萘酯酶(ANAE)陽性淋巴細胞的百分率,使肝癌發生率降低,促進機體細胞免疫,對化學致癌劑誘發大鼠肝癌有預防或控制作用[99]。二醇組皂苷 Rh2 具有很高的抗腫瘤活性,對腫瘤細胞具有分化誘導、增殖抑制、誘導細胞凋亡等作用[100]。臧輕輻射損傷,促進其恢復,提高 X 射線照射小鼠 30 d 存活率,明顯降低 X 射線誘發的染色體畸變率[101][102][103],從而降低抗腫瘤的放療和化療的副作用及毒性作用。 8.延緩衰老作用 人參提取物能減少超氧化物陰離子自由基及羥自由基對 Hb 的氧化,抑制紅細胞的溶血及膜脂質過氧化作用,還具有清除自由基功能和保護紅細胞的作用[104]。Rb1 除在離體可清除 O2 外,在整體還能降低脂質過氧化產物丙二醛(MDA),並可顯著地增加肝胞漿穀胱甘肽過氧化物酶(GSH-PX)及過氧化氫酶(CAT)活性,從而使體內過氧化氫得以清除[105]。0.2% 的人參湯劑能明顯提高生理性腎虛小鼠肝細胞 DNA 甲基化酶的活力,具有延緩衰老的作用[106]。研究還發現炎性細胞因子與衰老的關係密切,抑制炎性細胞因子 IL-1 和 IL-6 的產生可能是人參皂苷延緩衰老的作用機制之一[107]。 9.其他作用 人參多糖 GRA-4 能明顯抑制鹽酸/乙醇誘導的小鼠胃黏膜損傷[108]。動物實驗表明,人參皂苷可明顯抑制嗎啡的戒斷症狀,其作用機制認為,人參皂苷能有效地阻斷嗎啡的代謝產物嗎啡酮(與嗎啡耐受和成癮有關)的生成,並且提高肝中穀胱甘肽的水平,解除嗎啡對腦內釋放神經遞質的抑制,從而防止嗎啡耐受性和成癮性,緩解戒斷症狀。同時,對嗎啡的鎮痛作用無影響,這一新的發現,為研究緩解嗎啡耐受性和成癮性的藥物開闢了廣闊的前景[109][110]。 10.體內過程 人參皂苷 Rb1 在胃腸道難吸收,大鼠灌胃 Rb1 100 mg/kg 後於 15 min、30 min、60 min、150 min、240 min 和 360 min,測得血清、肝、腎、心、脾、肺及腦組織中濃度均低於 0.2 μg/g[111]。人參皂苷Rg1 100 mg/kg 大鼠灌胃,150 min 測得 Rg1 在每克心、肝、脾、胃、大腸、小腸組織或每毫升血清中濃度不超過 10 ug,約口服量的 77.3%在消化道內,可見 Rg1 在消化道內吸收慢[112]。但分布較廣,臟器內藥量分布高低依次為肝、腎、腎上腺、肺、心、脾、睾丸和腦[113]。Rg1 在膽汁中排泄較尿排泄快[114]。 毒性 人參提取物或人參皂苷腹腔注射 LD50 在 300~700 mg/kg 之間。人參皂苷單體對小鼠腹腔注射的 LD50 分別為:Rb1 1 110 mg/kg,Rb2 305 mg/kg, Rc 410 mg/kg,Rd 325 mg/kg,Re 465 mg/kg, Rf 1 340 mg/kg, Rg1 1 258 mg/kg, Ro>1000 mg/kg。人參多肽對小鼠靜脈注射的 LD50 為 1.62 g/kg[115]。人參多糖給小鼠口服 30 g/kg,觀察 48 h,小鼠僅表現為安靜,而無其他反應[116]。儘管人參的動物實驗表明其毒性很小,但因服用不當而產生毒副作用仍有所見,連續服用人參根粉可致失眠,抑鬱,頭痛,心悸,血壓升高,性功能減退,體重減輕等[117]。 |
藥性 | 甘、微苦,微溫。歸肺、脾、心、腎經。
1.《本經》:「味甘,微寒。」 2.《別錄》:「微溫。」 3.《珍珠囊》:「甘、苦,陽中微陰。」 4.《本草匯言》:「人肺、脾二經。」 5.《藥品化義》:「屬純陽,體微潤,氣香而清韻,味甘性大溫,性與氣味俱厚,人脾、胃、肺三經。」 6.《本草新編》:「入脾、肺、心、肝、腎。」 7.《本草備要》:「生:甘、苦,微涼;熟:甘,溫。」 8.張秉成《本草便讀》:「甘,平。」 |
功用主治 | 大補元氣,固脫,生津,安神。主治氣虛欲脫,勞傷虛損,倦怠,納呆,嘔吐,大便滑泄,氣短,自汗,久咳虛喘,消渴,失眠,驚悸,健忘,陽痿,尿頻,崩漏等一切氣虛津傷之證。
1.《本經》:「主補五臟,安精神,定魂魄,止驚悸,除邪氣,明目,開心益智,久服輕身延年。」 2.《別錄》:「療腸胃中冷,心腹鼓痛,胸脅逆滿,霍亂吐逆,調中,止消渴,通血脈,破堅積,令人不忘。」 3.《藥性論》:「主五臟氣不足,五勞七傷,虛損痿(原作『痰')弱,吐逆不下食,止霍亂煩悶嘔噦,補五臟六腑,保中守神。」「消胸中痰,主肺痿吐膿及癇疾,冷氣逆上,傷寒不下食,患人虛而多夢紛紜,加而用之。」 4.《日華子》:「殺金石藥毒,調中治氣,消食開胃,食之無忌。」 5.《珍珠囊》:「養血,補胃氣,瀉心火。」 6.《醫學啟源》:「治脾肺陽氣不足,及肺氣喘促,短氣少氣,補中緩中,瀉肺脾胃中火。《主治秘要》云:補元氣,止渴,生津液。」 7.《本草蒙筌》:「定喘嗽,瀉陰火,滋補元陽。 8.《綱目》:「治男婦一-切虛證,發熱自汗,眩暈頭痛,反胃吐食,痃瘧,滑瀉久痢,小便頻數淋瀝,勞倦內傷,中風中暑,痿痹,吐血,嗽血,下血,血淋,血崩,胎前產後諸病。 9.《眼科全書》:「潤心肺,瀉虛熱。治氣虛內障,陷翳不起,或服破血過多,兩目愈昏,宜多服久服則復明。」 10.《本草備要》:「補劑用熟,瀉火用生。」 |
用法用量 | 內服:煎湯,3~10 g,大劑量 10~30 g,宜另煎兌入;或研末,1~2 g;或熬膏;或泡酒;或入丸、散。 |
宜忌 | 實證熱證、濕熱內盛證及正氣不虛者禁服。不宜與茶同服。反藜蘆。
3.徐之才《藥對》:「畏五靈脂,惡皂莢、黑豆,動紫石英。」(引自《綱目》) 4.《湯液本草》:「肺受火邪,不宜用。」 5.《醫學人門》:「陰虛火旺吐血者慎用。」 7.《藥品化義》:「脾胃熱實,咳嗽痰盛,失血初起,胸膈痛悶,噎膈便結,有蟲有積,不可用。 |
選方 | 1.治傷寒陰陽不明,或投錯藥,致患人困重垂死 好人參一兩,去蘆, 薄切,水一大升,銀石器內煎至一盞,以新水沉之,取冷一服。(《百一選方》破證奪命丹,即《內經拾遺方論》獨參湯)
2.治真陽不足,上氣喘急,自汗盜汗,氣虛頭暈,但是陽氣弱之症 人參半兩,附子(炮,去皮臍)一兩。上㕮咀,分作三服,水二盞,生薑十片,煎至八分,去滓,食前溫服。(《濟生續方》參附湯) 3.治榮衛氣虛,臟腑怯弱,心腹脹滿,全不思食,腸鳴泄瀉,嘔噦吐逆 人參(去蘆)、甘草(炙)、茯苓(去皮)、白朮各等分。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煎至七分,通口服,不時。人鹽少許,白湯點亦得。常服溫和脾胃,進益飲食,辟寒邪瘴霧之氣。(《局方》四君子湯) 4.治脾胃腎氣虛弱,嘔吐不下食 人參、丁香各等分。搗羅為散,每服二錢,空心熱米飲調下。(《普濟方)參香散) 5.治噤口痢 人參、黃連各一錢。水煎,頻頻呷之。(《嬰童類萃》參連飲) 6.治胸痹心中痞氣,氣結在胸,胸滿,脅下逆搶心 人參、甘草、乾薑、白朮各三兩。上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金匱要略》人參湯) 7.治痰喘 新羅人參一寸許,胡桃肉一個(去殼不剝皮)。上煎湯服。蓋人參定喘,帶皮胡桃斂肺故也。(《百一選方》觀音人參胡桃湯) 8.治消渴引飲無度 人參、栝樓根各等分。生為末,煉蜜為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麥門冬送下。(《直指方》玉壺丸) 9.治心氣不定,五臟不足,甚者憂愁悲傷不樂,忽忽喜忘,朝差暮劇,暮差朝發,狂眩 菖蒲、遠志各二兩,茯苓、人參各三兩。上四味末之,蜜丸飲服,如梧子大七丸,日三。(《千金方》定志小丸) 10.治精氣大虧,諸藥不應,或以克伐太過,耗傷真陰 人參半斤或四兩,大熟地一斤。上二味用好甜水或長流水十五碗,浸一宿,以桑柴火武火取濃汁。若味有未盡,再用水數碗,煎渣取汁,並熬稍濃。乃入瓷罐,重湯熬成膏,入真白蜜四兩或半斤收之。每以白湯點服。(《景岳全書》兩儀膏) 11.治吐血 人參一味為末 ,雞子清投新汲水調下一錢,服之。(《勝金方》) 12.治牙衄屬虛火者 人參、玄參各二錢或五七錢。水煎服。(《外科大成》二參湯) 13.治血氣妄行,勢若湧泉,口鼻俱出,須臾不救 人參、側柏葉各一兩。上為細末,飲服二錢,飛羅面二錢和勻,用新汲水調如稀麵糊,服之。(《杏苑生春》參柏飲) 15.治一切水氣,通身腫滿 人參一兩半,葶藶子四兩(鍋內鋪紙炒黃)。為末,棗肉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桑皮湯下。空心,食前,日三服。(《衛生易簡方》) 16.治小兒驚後瞳仁不正 人參、阿膠(糯米炒成珠)各一錢。水一盞,煎七分,溫服,日再服,愈乃止。(《直指方》) 17.治便毒腫硬,不消不潰,疼痛無已,此一服即能止痛 人參五錢,大黃五錢。酒水各一鍾,煎到一鍾,入乳香、沒藥末各一錢,空心食前服。(《赤水玄珠》止痛絕妙散) 18.治瘡瘍久不收口 人參,淨口嚼爛,罨瘡上自斂。(《瘍醫大全》) |
臨床報道 | 1.治療心氣虛證 取人參注射液 6~10 ml (每支 2 ml,含生藥 200 mg) ,加人 10%~50% 葡萄糖液 20~40 ml 中,每日靜脈慢注 1 次,10 d 為 1 療程。病情較重時,每日注射 2 次。搶救時不必稀釋,可重複多次用藥。共治 301 例,結果:顯效 237 例(78.74%),有效 21 例(6.98%),無效 43 例(14.28%),總有效率為 85.72%。療前總積分值平均為 82.65±3.17(均值±標準差),療後則平均為 24.60±1.27 ,經統計學處理,有極顯著差異(P<0.01)。對不同病種的療效分析發現,心血管系統疾病的總有效率(89.70%)明顯高於其他系統疾病的總有效率(58.97%),差異顯著(P<0.01)。在心血管疾病中,以冠心病的療效(95.34%)為最好,其次為風心病(90%)、心肌炎(89.34%)和肺心病(88%)。對高血壓病、心包炎和原發性心肌炎的療效較差[118]。
2.治療冠心病 每次取獨參注射液(每支 2 ml,含小紅參生藥 200 mg)6~10 ml,加 10% 葡萄糖 40 ml,靜脈推注,每日 1 次或 2 次。對照組口服硝酸異山梨酯,每次 10 mg,每日 3 次。1 個月為 1 個療程。結果:對心絞痛的療效:獨參組 31 例,總有效率為 93.54%,其中顯效率為 80.64%;對照組 35 例,總有效率 85.71%,其中顯效率為 48.57%;兩組總有效率比較,雖差異不顯著(P>0.05),但獨參顯效率明顯高於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心電圖改善:獨參組 30 例,有效率為 76.66%;對照組 33 例,有效率為 39.39%,兩組差異顯著(P<0.01)。此外,獨參組 8 例兼有心律失常,療後心電圖恢復正常 1 例,改善 3 例[119]。 3.治療心律失常 將人參(新開河參)原藥切成厚 0.5~1mm 半透明飲片,每日早晨或晚上臨睡前取 1 片置口中慢慢含服,治療階段每日含 2 片,鞏固階段每日含 1 片。10 d為 1 個療程。共治 25 例,均為病因治療(如糾正心衰)後心律不能復常,或常規使用抗心律失常療法無明顯效果的患者。其中房顫 8 例,經治顯效 6 例(轉為竇性),有效 2 例(未轉復,但室率正常,症狀好轉);病竇綜合徵 6 例,經治顯效 3 例;室早 9 例,經治顯效 4 例,有效 3 例,無效 2 例;房早 2 例,經治均有效[120]。 4.治療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 治療組 80 例服北五加皮合劑(北五加皮、人參等為細末,入膠囊),每次 3 粒,每日 3 次。對照組 67 例,服地高辛每次 0.25~0.5 mg,每日 2~3 次。兩組患者治療期間其他處理相同。結果:治療組顯效率為 59.58% ,對照組為 27.34%(P<0.01),兩組差異有非常顯著性意義;有效率治療組為 97.58%,對照組為 92.75%(P>0.05),兩組差異無顯著性意義;24 h 顯效,治療組占 64.26% ,對照組占 35.74%(P<0.05),兩組差異有顯著性意義。說明北五加皮合劑的抗心衰作用較地高辛顯著、迅速,其毒副作用兩組類同,停藥 1 d後即可矯正,無蓄積作用[121]。 5.治療原發性低血壓 用生曬參 150 g 切片,放人 500 ml 的白酒內,浸泡 1 個月後每次飲用 10~20 ml,每日早晚各 1 次。共治療 40 例。結果:痊癒 30 例(75%),好轉 6 例(15%),無效 4 例(10%),總有效率 90%[122]。 6.治療變態反應性鼻炎 先用 2% 地卡因黏膜表面麻醉,再取紅參注射液(每支 2 ml,含生藥 2 mg)注入兩側下鼻甲黏膜下,1 次每側各注 1 ml,每 4 d 1 次,4 次為 1 個療程,治 1~2 個療程。注後進針點有出血者,用棉球壓迫片刻;有噴嚏者,按摩人中穴位制止。治療 70 例,治癒(症狀失,呼吸通暢,鼻腔黏膜轉為粉紅色者)35 例;好轉(症狀減輕,通氣良好,鼻黏膜水腫明顯好轉)33 例;無效(流清涕少,其他情況均改善者)2 例。總有效率為97.1%[123] 7.治療復發性口瘡 先將潰瘍局部進行常規消毒,隔濕後,蘸 30% 硝酸銀溶液置於潰瘍面上,至變白後用碘酊把多餘的硝酸銀吸取;取人參 20~30 g,水煎後,每日早晨空腹飲煎液 1 次,然後口服少許煮熟的人參。連續 1 星期以後,改為 1 星期服 2~3 次,半年為 1 個療程。共觀察 60 例。結果:經過 1 個療程後,其中 12 例潰瘍痊癒,48 例潰瘍發作間隔時間明顯延長,未見無效果者[124]。 8.治療陽痿、早泄及精子缺少症 用人參治療 27 例陽痿患者,其中 15 例完全恢復性功能,9 例明顯好轉,3 例無效。用人參提取物蛋白質合成促進因子,治療 24 例精子缺乏或減少症,對精子缺乏症無明顯療效,但對精子減少症能明顯增加精子數目,70% 患者精子生成數增加,67% 患者精子活動性增強,部分患者精子數和運動恢復到正常生育的水平[125]。 9.治療慢性克山病 飯後口服人參皂苷糖衣片(每片含人參皂苷 25 mg),每次 3 片,每日 3 次,用藥 3 個月。共治 64 例。結果:痊癒 9 例,臨床治癒 16 例,好轉 22 例,不變 17 例,顯效率 39.1%,總有效率 73.5%。對心悸、失眠等症狀的改善最好。除心雜音和心音漸弱改變不明顯外,其餘體徵都有不同程度的恢復或好轉,其中以心動過速、過緩,頸靜脈怒張,肝頸靜脈回流徵,肝腫恢復最為理想,好轉率達 70% 以上。64 例中有 11 例在服藥 1 星期左右出現口乾手腳發熱、大便秘結,其中 6 例堅持原量服藥,症狀逐步緩解,5 例減量(每次減少 1 片),症狀消失[126]。 |
各家論述 | 1.《醫學啟源》:「善治短氣,非升麻為引用,不能補上升之氣,升麻一分,人參三分,可為相得也;若補下焦元氣,瀉腎中火邪,茯苓為之使。』
2.李東垣:「人參甘溫,能補肺中之氣,肺氣旺則四髒之氣皆旺,肺主諸氣之故也。仲景以人參為補血者,蓋血不自生,須得生陽氣之藥乃生,陽生則陰長,血乃旺矣。若陰虛單補血,血無由而生,無陽故也。」(引自《本草發揮》) 3.《湯液本草》:「人參,味既甘溫,調中益氣,即補肺之陽,泄肺之陰也。若便言補肺,而不論陰陽寒熱,何氣不足,則誤矣。若肺受寒邪宜此補之,肺受火邪不宜用也。肺為清肅之髒,貴涼而不貴熱,其象可知。若傷熱則宜沙參。' 4.《本草會編》:「丹溪言,虛火可補,須用參芪。又雲,陰虛潮熱,喘嗽吐血,盜汗等證,四物湯加人參、黃柏、知母。又雲,肺腎受傷咳嗽不愈,瓊玉膏主之。又雲,肺虛極者,獨參膏主之。是知陰虛勞瘵之證,未嘗不用人參也。古今治勞莫過於葛可久,其獨參湯、保真湯,何嘗廢人參而不用耶。」 5.《薛氏醫案》:「人參,但入肺經,助肺氣而通經活血,乃氣中之血藥也。《補遺》所謂入手太陰而能補陰火者,正此意也。人參一品,古方解散之藥及行表藥中多用此者,亦取其通經而走表也。 6.《本草蒙筌》:「人參諸虛兼調,五臟俱補,肥白人任多服,蒼黑人宜少投。大抵人參補虛,虛寒可補,虛熱亦可補,氣虛宜用,血虛亦宜用。雖陰虛火動,勞嗽吐血,病久元氣虛甚者,但恐不能抵當其補,非謂不可補爾。古方書雲,諸痛不宜服參芪,此亦指暴病氣實者而言;若久病氣虛而痛,何嘗拘於此耶。東垣治中湯,同乾薑用治腹痛吐逆者,亦謂里虛則痛,補不足也。是以醫家臨床用藥貴在察證虛實為先,當減當加,自合矩度。」 7.《人參傳》:「人參,生用氣涼,熟用氣溫,味甘補陽,微苦補陰...如土虛火旺之病,則宜生參涼薄之氣,以瀉火而補土,是純用其氣也。脾虛肺怯之病,則宜熟參甘溫之味,以補土而生金,是純用其味也。東垣以相火乘脾,身熱而煩,氣高而喘,頭痛而渴,脈洪而大者,用黃柏佐人參。孫真人治夏月熱傷元氣,人汗大泄,欲成痿厥,用生脈散,以瀉熱火而救金水,君以人參之甘寒,瀉火而補元氣,臣以麥門冬之苦甘寒,清金而滋水源,佐以五味子之酸溫,生腎津而收耗氣。此皆補天元之真氣,非補熱火也。」「人參,凡人面白面黃面青黧悴者,皆脾肺腎氣不足,可用也;面赤、面黑者,氣壯神強,不可用也。脈之浮而芤濡虛大遲緩無力,沉而遲澀弱細結代無力者,皆虛而不足,可用也;若弦長緊實滑數有力者,皆火郁內實,不可用也。潔古謂喘嗽勿用者,痰實氣壅之喘也;若腎虛氣短喘促者,必用也。仲景謂肺寒而咳勿用者,寒束熱邪,壅郁在肺之咳也;若自汗惡寒而咳者,必用也。東垣謂久病鬱熱在肺勿用者,乃火郁於內,宜發不宜補也;若肺虛火旺,氣虛自汗者,必用也。丹溪言諸痛不可驟用者,乃邪氣方銳,宜散不宜補也;若里虛吐利及久病胃弱虛痛喜按者,必用也。節齋謂陰虛火旺勿用,乃血虛火亢能食,脈弦而數,涼之則傷胃,溫之則傷肺,不受補者也;若自汗氣短,肢寒脈虛者,必用也。如此詳審,則人參之可用不可用,思過半矣。」(引自《綱目》) 8.楊起:「有雲肺寒、肺熱、中滿、血虛四證,只宜散寒、清熱、消脹補營,不用人參,其說近是。殊不知各加人參在內,護持元氣,力助群藥,其功更捷。若曰氣無補法則謬矣。古方治肺寒以溫肺湯,肺熱以清肺湯,中滿以分消湯,血虛以養營湯,皆有人參在焉。所謂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又曰養正邪自除,陽旺則生陰血,貴在配合得宜爾。」(引自《綱目》) 9.《本草匯言》:「人參補氣生血,助精養神之藥也。故真氣衰弱短促虛喘,以此補之,如榮衛空虛,用之可治也。精神錯亂,魂魄飛揚,以此斂之,如陽亡陰脫,用之可回也。驚悸怔忡,健忘恍惚,以此寧之,如心志懶怯,用之可壯也。元神不足,虛羸乏力,以此培之,如中氣衰陷,用之可升也。又若汗下過多,津液失守,用之可以生津而止渴。脾胃衰薄,飲食減常,或吐或嘔,用之可以和中而健脾。小兒痘疹,灰白倒陷,用之可以起痘而行漿。婦人產理失順,用力過度,用之可以益氣而達產。若久病元虛,六脈空大者;吐血過多而面委白者;瘧痢日久,精神委頓者;中熱傷暑,汗渴神疲者;血崩潰亂,身寒脈微者;內傷傷寒,邪實正虛者;風虛眼黑,旋暈卒倒者,皆可用也。」 10.《本草經疏》:「人參能回陽氣於垂絕,卻虛邪於俄頃。其主治也,則補五臟,蓋髒雖有五,以言乎生氣之流通則一也,益真氣則五臟皆補矣。其曰安精神,定魂魄,止驚悸,開心益智者,以心藏神,肝藏魂,肺藏魄,腎藏精與志,脾藏意與智故也。心腎虛則精神不安矣,肝肺虛則魂魄不定矣。驚悸者,心脾二經之病也,心脾虛則驚悸,心脾之氣強則心竅通利,能思而智益深矣。邪氣之所以久留不去者,無他,真氣虛則不能敵,故留連而不解也,茲得補而元氣充實,則邪自不能容。清陽之氣下陷,則耳目不聰明,兼之目得血而能視,陽生則陰長,故明目。真氣內虛,故腸胃中冷氣旺,陽回則不冷矣。心腹鼓痛者,心脾虛故也,二髒得補,其痛自止。胸脅逆滿者,氣不歸元也,得補則氣實而歸元也。脾胃俱虛則物停滯而邪客之,故霍亂吐逆也,補助脾胃之元氣,則二證自除。調中者脾,治中焦,脾得補則中自調矣。消渴者,津液不足之候也,氣回則津液生,津液生則渴自止矣。通血脈者,血不自行,氣壯則行,故通血脈。破堅積者,真氣不足則不能健行而磨物,日積月累,遂成堅積,脾主消化,真陽之氣回則脾強而能消,何堅積之不磨哉。令人不忘者,心主記,脾主思,心脾二髒之精氣滿則虛而不忘矣。」 11.《本草通玄》:「人參,職專補氣,而肺為主氣之髒,故獨人肺經也。肺家氣旺,則心、脾、肝、腎四髒之氣皆旺,故補虛之功獨魁群草。」 12.《本草正》:「人參,氣虛血虛俱能補。陽氣虛竭者,此能回之於無何有之鄉;陰血崩潰者,此能障之於已決裂之後。惟其氣壯而不辛,所以能固氣;惟其味甘而純正,所以能補血。故凡虛而發熱,虛而自汗,虛而眩暈,虛而睏倦,虛而驚懼,虛而短氣,虛而遺泄,虛而泄利,虛而頭疼,虛而腹痛,虛而欲食不運,虛而痰涎壅滯,虛而咳血吐血,虛而淋瀝便秘,虛而嘔逆躁煩,虛而下血失氣等證,是皆必不可缺者。第欲以氣血相較,則人參氣味頗輕而屬陽者多,所以得氣分者六,得血分者四,總之不失為氣分之藥。而血分之所以不可缺者,而未有氣不至而血能自至者也。故扁鵲曰,損其肺者益其氣,須用人參以益之,肺氣既旺,余髒之氣皆旺矣。所以人參之性多主於氣,而凡臟腑之有氣者,皆能補之。然其性溫,故積溫亦能成熱。若雲人參不熱則可,雲人參之涼,恐未必然。是以陰虛而火不盛者,自當用參為君;若陰虛而火稍盛者,但可用參為佐;若陰虛而火大盛者,則誠有暫忌人參,而惟用純甘壯水之劑庶可收功。」 13.《藥品化義》:「人參性大溫,色淡黃,脾性最喜,脾主生金,兼能益肺。味甘而純,甘則補陽,用補陽氣,以固真氣,為溫脾之聖藥也。」 14.《本草新編》:「人參能入五臟六腑,無經不到,非僅入脾、肺、心,而不入肝、腎也。五臟之中,尤專入脾、肺。其入心者十之八,人肝者十之五,人腎者十之三耳。世人止知人參為脾、肺、心之藥,而不知其能入肝入腎。但肝、腎乃至陰之位,人參氣味陽多於陰,少用則泛上,多用則沉下,故謂肝腎之病,必須多用人參於補血補精之中,助山萸、熟地純陰之藥,使陰中有陽,反能生津血之易也。蓋天地之道,陽根於陰,陰亦根於陽,無陰則陽不生,而無陽則陰不長。有如氣喘之症,乃腎氣之欲絕也,宜補腎以轉逆,故必用人參,始能回陽於頃刻,非人參入腎,何能神效如此?又如傷寒厥症,手足逆冷,此肝氣之逆也,乃宜用四逆湯等,必多加人參,始能定厥,非人參入肝,又何能至此?是人參入肝、腎二經,可供人信。肝中之血,得人參則易生,世人以人參氣分之藥,絕不用之以療肝腎,此醫道之所以不明也。腎中水虛,用人參可以補水;腎中火動,用人參反助火矣。蓋人參入肝入腎,止能補血填精,亦必歸、芍、熟地、山萸同群以共濟,欲其一味自入肝腎之中,勢亦不能。」「蓋人氣脫於一時,血失於頃刻,精走於須臾,陽絕於旦夕,他藥緩不濟事,必須用人參一二兩或四五兩作一煎服以救之,否則陽氣逮散而死矣。此時未嘗不可雜之他藥共相挽回,誠恐牽制其手,反致功效之緩,不能返之於無何有之鄉。一至陽回氣轉,急以他藥佐之,才得保其不再絕。否則陰寒逼人,又恐變生不測。可見人參必須有輔佐之品,相濟成功,未可專恃一味,期於必勝也。」「於補陰藥中少用人參以生陽氣,則陽生而陰愈旺。倘補陰藥中,多用人參以生陰氣,則陽生而陰愈虧。故用參補陰,斷宜少用,而絕非不可用也。用參於補陰之內,亦有動火之虞。而制參之法何如?參之所惡者五靈脂,五靈脂研細末,用一份水泡之,欲用參一錢,投之五靈脂水內,即時取起,入於諸陰藥之內,但助陽以生水,斷不助陽以生火,此又千秋不傳之秘,全得異人之授,親試有驗。」 15.《本經逢原》:「喻嘉言曰,傷寒有宜用人參入藥者,發汗時元氣大旺,外邪乘勢而出,若元氣虛弱之人,藥雖外行,氣從中餒,輕者半出不出,留連致困,重者隨元氣縮入,發熱無休,所以虛弱之人,必用人參入表藥中,使藥得力,一涌而出,全非補養之意。即和解藥中,有用人參之大力居間,外邪遇正,自不爭而退舍,亦非偏補一邊之意。而不知者謂傷寒無補,邪得補彌熾,斷不敢用,殊失《本經》除邪氣之旨矣。古今諸方,表汗用參蘇飲敗毒散,和解用小柴胡,解熱用白虎加人參湯,竹葉石膏湯,攻下用黃龍湯,領人參深入驅邪,即熱退神清。從仲景至今,明賢方書,無不用人參,何為今日醫家屏絕不用?殊不知誤用人參殺人者,皆是與黃芪、白朮、乾薑、當歸、肉桂、附子同行溫補之誤所致,不與羌、獨、柴、前、芎、半、枳、桔等同行汗和之法所致也。又痘疹不宜輕用人參者,青干黑陷,血熱毒盛也;若氣虛頂陷、色白、皮薄、泄瀉、漿清,必用也。」 16.《長沙藥解》:「人參補中氣,中氣健運,則升降復其原職,清濁歸其本位,上下之嘔泄皆止,心腹之痞脹俱消。仲景理中湯、丸,用之以消痞痛而止嘔泄,握其中樞以運四旁也。大建中湯、大半夏湯、黃連湯諸方,皆用之治痞痛嘔痢之證,全是建立中氣,以轉升降之機。」 17.《本草經讀》:「人參,《本經》止三十七字,其提綱雲,主補五臟,以五臟屬陰也。精神不安,驚悸不止,目不明,心智不足,皆陰虛為亢陽所擾也。今五臟得甘寒之助,則有安之、定之、止之、明之、升之、益之之效矣。曰邪氣者,非指外邪而言,乃陰虛而壯火食氣,火即邪氣也。今五臟得甘寒助,則邪氣除矣。余細味《經》文,無一字言及溫補回陽,故仲景於汗、吐、下陰傷之症,用之以救津液,而一切回陽方中,絕不加此陰柔之品,反緩姜、附之功。故四逆湯、通脈四逆湯為回陽第一方,皆不用人參,而四逆加人參湯,以其利止亡血而加之;茯苓四逆湯用之者,以其在汗、下之後也。」「仲景一百一十三方中,用人參者,只有一十七方,新加湯、小柴胡湯、柴胡桂枝湯、半夏瀉心湯、黃連湯、生薑瀉心湯、旋覆代赭石湯、乾薑黃連黃芩人參湯、厚朴生薑半夏人參湯、桂枝人參湯、四逆加人參湯、茯苓四逆湯、吳茱萸湯、理中湯、白虎加人參湯、竹葉石膏湯、炙甘草湯,皆是因汗、吐之後,亡其陰津,取其救陰,如理中湯、吳茱萸湯,以剛燥劑中陽藥太過,取人參甘寒之性,養陰配陽,以臻於中和之妙也。」 18.《衷中參西錄》:「方書謂人參不但補氣,若以補血藥輔之,亦善補血。愚則謂,若輔以涼潤之藥,即能氣血雙補。蓋平其熱性,不使耗陰,氣盛自能生血也。」 19.《臟腑藥式補正》:「人參最富脂液,喜陰惡陽,故專於補五臟之陰,不可謂其獨益脾胃。且向來以為大補元氣者,正以陰液旺而氣自充。其實味厚氣薄,萬不可誤認為氣藥。自明以來,幾有作為補氣陽分之藥者,最不可解。人參滋陰生津,誠是大補脾胃之健將,然補五臟之陰,絕非陽分之藥,而潔古列於補氣之首者,則甘溫助陽之說,有以誤之也。生用瀉火,亦是甘寒能退虛熱,萬無可瀉實火之理。」 20.《增訂偽藥條辨》:「人參野生,歷年愈久,性愈溫和,其精力亦足。因其吸天空清靜之氣足,受地脈英靈之質厚,故效力勝也。秧種者,將山地墾成熟土,純用糞料培養之,受氣不足,故質不堅,人煎之,參渣即爛,臭之亦無香味,陰虧之證忌用。別直參,產韓國,即古之高麗。金剛山出者,曰金剛參,為最上品,即今之正官別直也。而拳頭參次之。且有紅白之分,紅參鮮時亦是白參製成,不過加附子水以釀其色。考其性,紅參又遠不逮白參之平和。」 21.《本草正義》:「古稱人參,今有遼參、高麗參、黨參之別。形色、性情、功效各有不同。」「遼參、高麗參其力皆厚,惟一則甘而能清,一則甘而兼溫,功力自別。若黨參則為補脾緩和之藥,而力量較為薄弱,三者之性情功用,迥乎不侔,萬不能一陶同冶而無區別。」「遼參微寒,功能養陰而清虛火,今用之陰虛有火,及吐衄失血後宜於清養,或汗家、失精家,陰液耗損,虛陽偏熾者,甚有經驗,證以《本草經》之所謂人參味甘微寒者,氣味甚合。尋繹《本經》主治,皆滋養陰液,生津補血之功,而非補氣回陽之藥;是皆遼參之功用,而非高麗參之兼有溫性者可比。」「遼參,富有養液,而為補陰之最,脫血、脫汗、失精家宜之,固也。而肺燥乾咳,胃枯燥渴,或乾嘔呃逆者,皆賴以滋液生津,而無寒降戕伐,黏膩濁滯之弊。功在沙參、玉竹、二冬、二母之上,奚啻倍蓰,此其稟中和之氣,不升不降,不倚不偏,所以可貴。或有以為陽藥而補陽者,固非;即以為補氣而能挽回元氣者,亦妄也。」「高麗參,氣味濃厚,色亦重濁,具有溫養生發之性。今用之於脾胃虛寒,真陽衰弱及中氣不振,陰寒用事諸證,功效甚捷。較之遼參偏於養陰含有清涼氣味者,性質迥異。證以《名醫別錄》之人參昧甘微溫,氣味甚合。」「高麗參之功用,本與遼參無甚差池,皆以養津滋液見長,補正固有奇功,去病亦鮮實效,故洄溪『長於補虛,短於攻疾,八字,可為定論。但遼參稟性醇正,絕無剛烈氣象,是以滋養陰液尤其獨步。而高麗參則已有剛健姿態,溫升之性時時流露,所以兼能振作陽氣,戰勝陰霾。二者所主之病,雖同為陰枯血耗之候,惟陰虛之體相火易升,則宜於遼參,而不宜於麗參;若陰液既耗,而真陽亦衰,則宜用麗參,而不宜用遼參。一則養陰而兼理虛熱,一則補陰而即以扶陽,各有專主,不容或紊。」 |
參考文獻
- ↑ Kim S E, Anticancer Res, 1999, 19(1A):487.
- ↑ Shentsova E B, Rastit Resur, 1999, 35(2):81.
- ↑ 3.0 3.1 3.2 3.3 Choi K T, Fiziol Rast(Moscow), 1994, 41(6):891.
- ↑ Park J D, etal, Arch Pharmacal Res, 1998, 21(5):615.
- ↑ 熊谷朗, 等. 藥用人參 85(日). 日本共立出版社, 1985, 3.
- ↑ 楊崇仁, 等. 雲南植物研究, 1988, (增刊1):47.
- ↑ 徐綏緒, 等. 瀋陽藥學院學報1989, 6(4):286.
- ↑ 8.0 8.1 徐東銘, 等. 中國中藥雜誌, 1989, 14(6):323.
- ↑ Shukla Y N. C A, 1990, 112:52225.
- ↑ Guan Y Y, et al. PCT Int Appl WO, 2001, 049704 A1 12 Jul.
- ↑ 高橋三雄, 等. 藥學雜誌(日), 1966, 86:1053.
- ↑ Poplawski J, et al. Phytochemistry, 1980, 19(7):1539.
- ↑ Dabrowsk Z, et al. Phytochemistry, 1980, 19(11):2464.
- ↑ 14.0 14.1 Hirakura K, et al. Phytochemistry, 1991, 30(10):3327.
- ↑ 15.0 15.1 Hirakura K, et al. Phytochemistry, 1992, 31(3):899.
- ↑ Hirakura K, et al. Phytochemistry, 1991, 30(12):4053.
- ↑ Hirakura K, et al. Phytochemistry, 2000, 53(11):2451.
- ↑ Wee J J, et al. Koryo Insam Hakhoechi, 1997, 21(3):214.
- ↑ Iwabuchi H, et al. Chem Pharm Bull, 1987, 35(5):1975.
- ↑ Iwabuchi H, et al. Chem Pharm Bull, 1988, 36(7):2447.
- ↑ 李樹殿, 等. 人參研究, 1992, (2):13.
- ↑ 大浦彥吉, 等. 藥用人參——その研究て進步. 日本共立出版社, 1981.
- ↑ 23.0 23.1 Han B H, et al. C A, 1986, 105:57927y.
- ↑ 24.0 24.1 Sohn K M, et al. C A, 1988, 109:215832c.
- ↑ 鄭虎占, 等. 中藥現代化研究與應用. 第一卷. 北京:學苑出版社, 1997:119.
- ↑ Park M K, et al. Yakhak Hoechi, 1994, 38(4):389.
- ↑ Ko Young Su, et al. C A, 1977, 87:141175u.
- ↑ 28.0 28.1 北川瞕, 等. 藥學雜誌(日), 1987, 107(7):495.
- ↑ Zheng G Z, et al. Faming Zhuanli Shenqing Gongkai Shuo-mingshu CN.1149587A, 14May, 1997, 28pp.
- ↑ Lee Sung Woo, et al. C A, 1980, 92:169117d.
- ↑ 張翼仲, 等. 東北師範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82, (2):97.
- ↑ 曹立亞. 中藥草, 1989, 20(6):276.
- ↑ Kim K H, Planta Med, 1998, 64(2):111.
- ↑ Solovéva T F, et al. C A, 1969, 70:112397m.
- ↑ 李潤秋, 等. 藥學學報, 1984, 19(10):764.
- ↑ 李潤秋, 等. 藥學學報, 1986, 21(12):912.
- ↑ 徐東銘, 等. 藥學通報, 1987, 22(10):597.
- ↑ 李樹殿, 等. 人參研究, 1992, (1):6.
- ↑ 許益民, 等. 人參研究, 1992, (1):22.
- ↑ 小松曼耆, 等. 藥學雜誌, 1969, 89:122.
- ↑ 王學志, 等. 瀋陽藥學院學報, 1985, 2(4):284.
- ↑ Han B H, et al. C A, 1992, 116:46108h.
- ↑ 魏俊傑, 等. 白求恩醫科大學學報, 1990, 16(5):436.
- ↑ 曹向東, 等. 人參研究, 1992, (1):9
- ↑ Chen Z K, et al, J Pept Res, 1998, 52(2):137.
- ↑ Ng T B, et al. Life Sciences, 2001, 68(7):739.
- ↑ 徐綏緒, 等. 瀋陽藥學院學報, 1988, 5(1):16.
- ↑ Atopkina L N, et al. Rastitel』nye Resursy, 2001, 37(1):76.
- ↑ Yun T K, et al. Journal of Korean Medical Science, 2001, 16(Suppl.):S6.
- ↑ 李向高, 等. 中成藥研究, 1985, (12):29.
- ↑ 王筠默, 等. 人參的近代研究. 中國醫學研究院醫學情報研究所, 1979. 11, 17, 21.
- ↑ 李忠. 國外醫學·老年醫學分冊, 1982, 3(3):1.
- ↑ 53.0 53.1 吳慶夫. 國外醫學·中醫中藥分冊, 1989, 12(2):58.
- ↑ 馬天才. 中草藥, 1990, 21(7):326.
- ↑ 張均田, 等. 藥學學報, 1988, 23(1):12.
- ↑ 張均田. 中國藥理通訊, 1989, 6(3,4):4.
- ↑ 宗瑞義, 等. 藥學學報, 1988, 23(7):464.
- ↑ 儲國祥, 等. 中國藥理學與毒理學雜誌, 1989, 3(1):23.
- ↑ 張英鴿, 等. 中國藥理學與毒理學雜誌, 1994, 8(1):7.
- ↑ Samira M M Massan, et al. C A, 1986, 104:15019c.
- ↑ 鄧文龍, 等. 中醫雜誌, 1983, 24(7):66.
- ↑ 任傑紅, 等. 中藥新藥與臨床藥理, 2002, 13(2):92.
- ↑ 長春中醫學院微生物教研室. 吉林中醫藥, 1981, (4):41.
- ↑ 王本祥, 等. 藥學通報, 1981, 16(6):53.
- ↑ 楊貴貞, 等. 白求恩醫科大學學報, 1983, 9(3):1.
- ↑ 吳瑞瓊, 等. 中國藥理學通報, 1992, 8(3):214.
- ↑ 吳瑞瓊, 等. 中國免疫學雜誌, 1991, 7(4):251.
- ↑ 於永利, 等. 中國免疫學雜誌, 1987, 3(1):41.
- ↑ 楊貴貞, 等. 醫學研究通訊, 1987, 16(7):220.
- ↑ 朱衛崗, 等. 湖南醫科大學學報, 1991, 16(2):107.
- ↑ 李洪珍, 等. 老年醫學雜誌, 1989, 9(2):114.
- ↑ 鍾國贛, 等. 白求恩醫科大學學報, 1990, 16(5):417.
- ↑ 李元建, 等. 藥學學報, 1987, 22(1):1.
- ↑ 陳修, 等. 中國藥理學報, 1982, 3(4):236.
- ↑ 王忠山, 等. 中國病理生理雜誌, 1989, 5(7):535.
- ↑ 徐琳, 等. 中國病理生理雜誌, 1990, 6(2):69.
- ↑ 張偉, 等. 白求恩醫科大學學報, 1995, 21(3):221.
- ↑ 高瑞蘭, 等. 中國中西醫結合雜誌, 1992, 12(5):285.
- ↑ 徐彥君, 等. 藥學通報, 1988, 23(5):284.
- ↑ 王陸黎, 等. 人參研究, 1991, (3):30.
- ↑ 中西幸三, 等. 國外醫學·中醫中藥分冊, 1984, 6(1):60.
- ↑ Hiai S, et al. Endocrinol Jap, 1979, 26(6):737.
- ↑ 宗瑞義, 等. 白求恩醫科大學學報, 1985, 11(3):254.
- ↑ 周和平. 國外醫學·中醫中藥分冊, 1989, 11(2):34.
- ↑ 許士凱, 等. 中成藥, 1989, 11(9):30.
- ↑ 王本祥, 等. 吉林醫學m, 1983, 4(1):57.
- ↑ 87.0 87.1 王本祥. 藥學通報, 1984, 19(5):41.
- ↑ 李國棟, 等. 中西醫結合雜誌, 1987, 7(6):357.
- ↑ 包天桐, 等. 藥學通報, 1981, 16(8):618.
- ↑ 王本祥, 等. 藥學通報, 1990, 25(6):401.
- ↑ 楊明, 等. 中國中藥雜誌, 1992, 17(8):500.
- ↑ 李經才, 等. 瀋陽藥學院學報, 1988, 5(2):114.
- ↑ 葛迎春, 等. 人參研究, 1992, (3):19.
- ↑ 王本祥, 等. 藥學學報, 1990, 25(10):727.
- ↑ Bae Ma Jong, et al. C A, 1991, 115:554b.
- ↑ 橫澤隆子, 等. 國外醫學·中醫中藥分冊, 1987, 9(1):10.
- ↑ 溫淑榮, 等. 藥學通報, 1982, 17(6):42.
- ↑ 王浴生, 等. 中藥藥理與應用. 北京: 人民衛生出版社, 1983:15.
- ↑ 梁仲培, 等. 廣州醫學院學報, 1986, 14(2):8.
- ↑ 趙越, 等. 微生物學雜誌, 2003, 23(2):61.
- ↑ 李建超, 等. 白求恩醫科大學學報, 1988, 14(4):296.
- ↑ 曹瑞敏, 等. 中國中藥雜誌, 1991, 16(7):433.
- ↑ 田生禮, 等. 白求恩醫科大學學報, 1992, 18(3):433.
- ↑ 馮立明, 等. 中西醫結合雜誌, 1987, 7(5)288.
- ↑ 那惠玲, 等. 中國醫學科學院學報, 1989, 11(2)"157.
- ↑ 林一萍, 等. 福建中醫學院學報, 1999, 9(3):12.
- ↑ 余上才, 等. 中國中醫藥科技, 2001, 8(1):28.
- ↑ Sun X B, et al. J Ethnopharmacol, 1991, 31(1):101.
- ↑ 黃正明. 國外醫藥·植物藥分冊, 1991, 6(5):203.
- ↑ Kim Hack Seang, et al. C A, 1991, 115:64585v.
- ↑ Odani T, et al. Chem Pharm Bull, 1983, 31(3):1059.
- ↑ Takino Y, et al. Chem Pharm Bull, 1982, 30(6):2196.
- ↑ 霍玉書, 等. 中國藥理學報, 1986, 7(6):519.
- ↑ Odani T, et al. Chem Pharm Bull, 1983, 31(1):292.
- ↑ Kubo Michitoku, et al. C A, 1992, 116:158902u.
- ↑ 王本祥, 等. 人參研究, 1991, (2):22.
- ↑ 周金黃. 中藥藥理學. 上海: 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1986:238.
- ↑ 韓明向, 等. 中醫雜誌, 1992, (2):43.
- ↑ 俞心群. 安徽醫學, 1988, 9(3):51.
- ↑ 壽天佑. 浙江中醫雜誌, 1990, (2):81.
- ↑ 徐利強, 等. 雲南中醫藥雜誌, 1988, 19(4):29.
- ↑ 李小林. 航空航天醫藥, 1999, 10, (3):154.
- ↑ 高士俊, 等. 中西醫結合雜誌, 1988, (11):675.
- ↑ 金彥. 中醫藥學報, 2002, 30(2):29.
- ↑ 王本祥. 吉林醫學, 1983, (5):54.
- ↑ 鄭榮周, 等. 地方病通訊, 1983, (1):27.
中医百科不提供医学建议。本站内容仅供学习和参考,不能替代医生和其他医务人员的建议。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免责声明的约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