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棗湯

勤求古訓,博采眾方

《傷寒論》:十棗湯

異 名 三星散(《普濟方》卷三八〇引《傅氏活嬰方》)、大棗湯(《傷寒大白》卷三)。
組 成 芫花甘遂大戟等分
用 法 上各為散。以水一升半,先煮大棗肥者十個,取八合,去滓,納藥末。強人服一錢匕,羸人服半錢,溫服之。若下少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加半錢。得快下利後,糜粥自養。
功 用 攻逐水飲
主 治 水飲內停。咳唾胸脅引痛,心下痞硬,乾嘔短氣,頭痛目眩,或胸背掣痛不得息,脈沉弦。現用於結核性胸膜炎,慢性腎炎所致的胸水,腹水,或全身水腫,而體質尚實者。
①《傷寒論》:太陽中風,下利嘔逆,其人漐漐汗出,發作有時,頭痛,心下痞硬滿,引脅下痛,乾嘔短氣,汗出不惡寒,表里未和者。
②《金匱要略》:懸飲;咳家,其脈弦,為有水;支飲家,咳煩胸中痛。
③《宣明論方》:水腫腹脹,並酒食積脹,痃癖堅積,蓄熱,暴痛,瘧氣久不已;風熱燥甚,結於下焦,大小便不通;實熱腰痛,及小兒熱結,乳癖積熱,作發驚風潮搐,斑疹熱毒不能了絕者。
④《普濟方》引《傅氏活嬰方》:積疳,遍身浮腫。
⑤《婦科玉尺》:帶下,濕而挾熱,大便或泄或閉,小便塞,脈澀而氣盛。
方論選錄 ①《內台方議》:下利嘔逆者,里受邪也。若其人漐漐汗出,發作有時者,又不惡寒,此表邪已解,但里未和。若心下痞硬滿,引脅下痛,乾嘔,短氣者,非為結胸,乃伏飲所結於里也。若無表證,亦必烈快之劑泄之乃已。故用芫花為君,破飲逐水;甘遂大戟為臣;佐之以大棗,以益脾而勝水為使。經曰:辛以散之者,芫花之辛,散其伏飲。苦以泄之者,以甘遂大戟之苦,以泄其水。甘以緩之者,以大棗之甘,益脾而緩其中也。
②《傷寒附翼》:仲景利水之劑種種不同,此其最峻者也。凡水氣為患,或喘或咳,或利或吐,或吐或利而無汗,病一處而已。此則外走皮毛而汗出,內走咽喉而嘔逆,下走腸胃而下利。水邪之泛溢者,既浩浩莫御矣,且頭痛短氣,心腹脅下皆痞硬滿痛,是水邪尚留結於中,三焦升降之氣,拒隔而難通也。表邪已罷,非汗散所宜;里邪充斥,又非滲泄之品所能治,非選利水之至銳者以直折之,中氣不支,亡可立待矣。甘遂芫花大戟,皆辛苦氣寒,而秉性最毒,並舉而任之,氣同味合,相須相濟,決瀆而大下,一舉而水患可平矣。然邪之所湊,其氣已虛,而毒藥攻邪,脾胃必弱,使無健脾調胃之品主宰其間,邪氣盡而元氣亦隨之盡,故選棗之大肥者為君,預培脾土之虛,且制水勢之橫,又和諸藥之毒,既不使邪氣之盛而不制,又不使元氣之虛而不支,此仲景立法之盡善也。用者拘於甘能緩中之說,豈知五行承制之理乎?
臨證舉例 懸飲金匱玉函要略輯義》引《嘉定縣誌>:唐杲,字德明,善醫。太倉武指揮妻,起立如常,臥則氣絕欲死,杲言是為懸飲,飲在喉間,坐之則墜,故無害;臥則壅塞諸竅,不得出入而欲死也。投以十棗湯而平。
②胸膜腔積液 《解放軍醫學雜誌》(1965;2:150):怡療滲出性胸膜炎 51 例,胸水在 11 天內改善達 96%,20 天內完全消失者達 88.2%,積液平均消失時間為 16.2 天。結果表明,十棗湯治療本病較單用西藥可提高療效 40%,較單用抗癆療法的效果好一倍左右。《中醫藥學報》(1984;1:53):王某,男,19 歲,發燒以午後為重,盜汗咳嗽,吐少量白痰,右側胸痛半月,體溫 39℃,脈搏 128次/分,呼吸 32次/分,血壓 100/70mmHg。右側胸廓飽滿,呼吸明顯受限,心尖搏動於左鎖骨中線第五脅間外 0.5cm 處,心界左移。右肺呼吸音消失,叩呈濁音,X 線胸片所見:右肺前二肋以下呈緻密陰影,肋膈角消失,上界呈反拋物線樣,胸水常規,李凡他氏反應陽性,血沉第一小時 50mm,第二小時 75mm。經用十棗湯二次,48 小時體溫恢復正常,胸不瞞,呼吸平穩。X 胸片胸水全部吸收,有胸膜肥厚徵象。血沉複查:第一小時為 5mm,第二小時 10mm,告愈出院,隨訪 6 個月良好。上方治療結核性胸膜炎 28 例,男 17 例,女 11 例,最小者 15 歲,最大者 45 歲,胸水量,經 X 線檢查,胸水在 2~3 前肋以下 18 例,3~4 前肋以下 6 例,4~5 前肋以下 4 例。治療結果:24 小時內吸收者 13 例; 48小時內吸收者 9 例; 72 小時以上吸收者 6 例。
③腎炎水腫 《經方實驗錄》:南宗景先生日:舍妹患腹脹病,初起之時,面目兩足皆微腫,繼則腹大如鼓,漉漉有聲,渴喜熱飲,小溲不利,呼吸迫促,夜不成寐,愚本《內經》開鬼門,潔淨府之旨,投以麻黃附子細辛胃苓散加減,服後雖得微汗,而未見何效。西醫診為腎臟炎症,與以他藥及朴消等下利,便瀉數次,腹脹依然,蓋以朴消僅能下積,不得下水也。翌日,忽頭痛如劈,嘔吐痰水則痛稍緩。愚曰:此乃水毒上攻之頭痛,即西醫所謂自家中毒。乃擬方用甘遂三分(此藥須煨透,服後始未致作嘔,否則吐瀉並怍),大戟芫花炒,各一錢半。因體質素不壯盛,改用棗膏和丸,欲其緩下,並令侍役先煮紅米粥以備不時之需。藥後四五小時,腹中雷鳴,連瀉糞水十餘次,腹皮弛緩,頭痛也除,惟神昏似厥,呼之不應,進已冷之紅米粥一杯,即瀉止神清;次日腹中微有水氣,因復投十棗丸一錢半,下其餘水,亦祛疾務盡之意。嗣以六君子湯補助脾元,調理旬日,即獲痊癒。
肝硬化腹水上海中醫藥雜誌》(1963;6:14):殷氏用逐水法為主治療 25 例肝硬化腹水,從逐水效果看,十棗湯較好。
⑤胃酸過多症 《福建中醫藥》(1963:3:42):林氏用十棗湯治癒 14 例胃酸過多症,無一例復發。服法是將大戟芫花甘遂各 1.5 克研細末,大棗十個,先將大棗煎湯兩碗,早晨空腹服一碗,一小時後,將藥末投入另一碗中服下。服後可有胸中嘔惡,腹內嘈雜感,二小時後開始瀉下二至三次,瀉後自覺疲倦,可用大棗煮粥食之,再用黨參茯苓橘紅半夏大棗煎服善後。
摘 錄 傷寒論

《傳信適用方》卷一:十棗湯

異 名 姜橘散(《普濟方》卷一九八)。
組 成 陳橘皮不拘多少,略去白,焙乾,卻以生薑自然汁浸之過二指以上,用銀石器重湯慢火熬干,取出切,焙乾
用 法 上為細末。預以隔年肥棗十個,用水一盞半,煎至一中盞,早晨暖棗湯熱調藥末三大錢,頓服。服藥後剝棗熱吃。
主 治 諸瘧。
摘 錄 傳信適用方》卷一

《萬氏女科》卷二:十棗湯

來 源 為《金匱要略》卷下「甘草小麥大棗湯」之異名。見該條。
摘 錄 萬氏女科》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