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苓散

勤求古訓,博采眾方
於 2023年8月25日 (五) 22:59 由 鹿野耕云留言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傷寒論》:五苓散

異 名 豬苓散(《太平聖惠方》卷九)、五苓湯(《宣明論方》卷五)、生料五苓散(《仁齋直指方論》卷五)、五苓飲子(《朱氏集驗方》卷二)。
組 成 豬苓十八銖,去皮澤瀉一兩六銖白朮十八銖茯苓十八銖桂枝半兩,去皮
用 法 上為散。以白飲和服方寸比,一日三次。多飲暖水,汗出愈。
功 用 ①《古今名醫方論》引程郊倩:開結利水,化氣回津。②《慈禧光緒醫方選議》:健脾祛濕,化氣利水。
主 治 外有表證,內停水濕,頭痛發熱,煩渴欲飲或水入即吐,小便不利,苔白脈浮者;水濕內停,水腫身重,霍亂吐利,泄瀉;水飲停積,臍下動悸,吐涎沫而頭眩,或短氣而咳者。
①《傷寒論》:太陽病,發汗後,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中風發熱,六七日不解而煩,有表里證,渴欲飲水,水入則吐者;霍亂頭痛發熱,身疼痛,熱多欲飲水者。
②《金匱要略》:瘦人臍下有悸,吐涎沫而顛眩。
③《宣明論方》:瘟疫、瘴瘧煩渴。
④《外科經驗方》:下部濕熱瘡毒,小便赤少。
⑤《醫方集解》:通治諸濕腹滿,水飲水腫,嘔逆泄瀉;水寒射肺,或喘或咳;中暑煩渴,身熱頭痛;膀胱積熱,便秘而渴;霍亂吐瀉,濕瘧,身痛身重。
宜 忌 ①《醫方集解》:若汗下之後,內亡津液,而便不利者,不可用五苓,恐重亡津液,而益虧其陰也。
②《成方切用》:一切陽虛不化氣,陰虛而泉竭,以致小便不利者,若再用五苓以劫其陰陽,禍如反掌,不可不慎。
方論選錄 ①《醫方考》:茯苓豬苓澤瀉白朮,雖有或潤或燥之殊,然其為淡則一也,故均足以利水。桂性辛熱,辛熱則能化氣。
②《古今名醫方論》引趙羽皇五苓散一方,為行膀胱之水而設,亦為逐內外水飲之首劑也。方用白朮以培土,土旺而陰水有制也;茯苓以益金,金清而通調水道也;桂味辛熱,且達下焦,味辛則能化氣,性熱專主流通,州都溫暖,寒水自行;再以澤瀉豬苓之淡滲者佐之,禹功可奏矣。
③《醫方集解》:二苓甘淡,入肺而通膀胱為君;澤瀉甘咸,入腎、膀胱,同利水道為臣;益土所以制水,故以白朮苦溫健脾去濕為佐;膀胱者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故以肉桂辛熱為使,熱因熱用,引入膀胱以化其氣,使濕熱之邪皆從小水而出也。
④《傷寒六經辨證治法》:蓋多服暖水,猶服桂枝湯啜稀熱粥之法,但啜粥以助胃中營衛之氣,而暖水乃助膀胱水府之津,俾膀胱氣盛則溺汗俱出,經腑同解,至妙之法,可不用乎!
⑤《古方選注》:苓,臣藥也,二苓相輔則五者之中可為君藥矣,故曰五苓。豬苓澤瀉相須,借澤瀉之威以潤下;茯苓白朮相須,借白朮之燥以升精,脾精升則濕熱散,而小便利,即東垣欲降先升之理也;然欲小便利者,又難越膀胱一腑,故以肉桂熱因熱用,內通陽道,使太陽里水引而竭之。
臨證舉例 水逆證名醫類案》:一仆十九歲,患傷寒發熱,飲食下咽,少頃盡吐,喜飲涼水,入咽亦吐,號叫不定,脈洪大浮滑。此水逆證,投五苓散而愈。
急性腎炎哈爾濱中醫》(1959;12:19~20):40 例急性腎炎患者均為較重病例,有明顯的水腫、高血壓、血尿及腎功能減退,部分病例伴有腹水和腎性心力衰竭。經應用五苓散治療,一日總藥量重症者 9 克,中等者 6 克,輕症者 3 克,七日為一療程。並配合保溫(尤其腎區保溫)、減鹽飲食及安靜休息等。40 例全部有效,平均住院日數為 164 天。
濕疹傷寒解惑論》:周某,男,六十四歲。患兩下肢及頸項部濕疹已兩年多,時輕時重,本次發作月余,所見滲水甚多,點滴下流,輕度瘙癢,身微惡寒,汗出較多,口乾飲水,大便正常,小便略黃,苔薄白,脈濡緩略浮。證屬陽虛不能行氣利水,濕邪郁於肌表。治宜溫陽化氣利水,用五苓散加減:茯苓 10 克、桂枝 9 克、澤瀉 9 克、白朮 9 克、苡仁 24 克,三劑好轉,又三劑症狀消失,一年隨訪,未復發。
現代研究 利尿消腫作用《日本藥學會雜誌》(1985;3:29):複方實驗研究表明,本方煎劑給正常大鼠灌胃及健康人和家兔口服,均有顯著的利尿效果。《第二屆和漢藥討論會記錄》:對用鹽水注射,而引起局限性水腫,造成水代謝障礙的家兔,給予五苓散,可利尿並促進局限性水腫的吸收。
摘 錄 傷寒論

《陳素庵婦科補解》卷三:五苓散

組 成 當歸川芎白芍生地熟地阿膠澤瀉豬苓白朮茯苓黃連黃柏甘草
主 治 妊娠勞傷經絡,生內熱,熱乘血分而尿血,或痛或不痛,或發寒熱,致胎不安。
摘 錄 陳素庵婦科補解》卷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