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耆建中湯

勤求古訓,博采眾方
於 2023年8月20日 (日) 00:39 由 鹿野耕云留言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文本替换 - 替换“|注意=”为“|宜忌=”)
(差異) ←上個修訂 | 最新修訂 (差異) | 下個修訂→ (差異)

方出《肘後備急方》卷四,名見《備急千金要方》卷十七:黃耆建中湯

異 名 黃耆湯
組 成 小建中湯加黃耆2兩,人參2兩。
用 法 黃耆湯(《聖濟總錄》卷一七九)。[br]若患痰滿及溏泄,可除飴。
主 治 男女因積勞虛損,或大病後不復常,若四肢沉滯,骨肉疼酸,吸吸少氣,行動喘惙,或小腹拘急,腰背強痛,心中虛悸,咽干唇燥,面體少色,或飲食無味,陰陽廢弱,悲憂慘戚,多臥少起。久者積年;輕者才百日,漸至瘦削,五臟氣竭,則難可振復。
摘 錄 方出《肘後備急方》卷四,名見《備急千金要方》卷十七

《證治要訣類方》卷一:黃耆建中湯

組 成 黃耆2錢,白芍2錢,肉桂7分,人參1錢,甘草5分。
用 法 水1盞半,煎7分,加生薑3片,大棗1枚,煎8分,稍熱服,不拘時候。
主 治 陽明病汗多或反無汗,如蟲行皮中狀者。痘瘡遍身起發,惟四肢不起者;痘瘡發熱腹痛,大便自利者。
摘 錄 《證治要訣類方》卷一

《醫方考》卷一:黃耆建中湯

組 成 黃耆1錢半,桂1錢半,白芍藥3錢,甘草1錢。
主 治 傷寒汗後身痛,脈遲弱者。
方論選錄 黃耆、甘草之甘,補中氣也,然桂中有辛,同用之足以益衛氣而實表;芍藥之酸,收陰氣也,桂中有熱,同用之足以利榮血而補虛。此方以建中名者,建立中氣,使其生育榮衛,通行津液,則表不虛而身痛自愈矣。
摘 錄 《醫方考》卷一

《外台秘要》卷十七引《必效方》:黃耆建中湯

組 成 黃耆3兩,桂心2兩,人參2兩,當歸2兩,芍藥3兩,生薑8兩,膠飴8兩,大棗30枚。
制 法 上切。
用 法 以水1斗,煮7味,取3升,去滓,下飴烊銷,分3服。[br]若失精,加龍骨1兩,白蘞1兩。
主 治 虛勞。下焦虛冷,不甚渴,小便數。
宜 忌 忌生蔥。
摘 錄 《外台秘要》卷十七引《必效方》

《嵩崖尊生全書》卷八:黃耆建中湯

組 成 黃耆1錢5分,桂1錢5分,白芍3分,甘草1錢。
用 法 入黑砂糖,煎服。
主 治 血氣不足,常自汗。
摘 錄 《嵩崖尊生全書》卷八

《傷寒全生集》卷二:黃耆建中湯

組 成 黃耆、芍藥、桂枝、膠飴、甘草、陳皮、白朮。
用 法 加生薑,水煎服。[br]元氣虛甚,加人參;熱,加柴胡。
主 治 汗多亡陽,尺脈虛弱者。
摘 錄 《傷寒全生集》卷二

《金匱要略》卷上:黃耆建中湯

異 名 黃耆湯(《外台秘要》卷十七引《古今錄驗》)。
組 成 黃耆4.5克 桂枝9克(去皮)甘草6克(炙)大棗12枚 芍藥18克 生薑9克 膠飴30克
用 法 上七味,以水1.4升,煮取600毫升,入膠飴,更上微火消解。每次溫服200毫升,日三服。 氣短胸滿,加生薑,腹滿,去棗,加茯苓4.5克。
主 治 溫中補氣,和里緩急。治虛勞里急,諸不足,小腹急痛,臍下虛滿,面色萎黃,唇口乾燥,胸中煩悸,少力身重,骨肉酸痛,行動喘乏,食欲不振,病後虛弱,自汗盜汗。
摘 錄 《金匱要略》卷上

《金匱要略》卷上:黃耆建中湯

異 名 黃耆湯
組 成 小建中湯加黃耆1兩半。
用 法 黃耆湯(《外台秘要》卷十七引《古今錄驗》)。本方改為丸劑,名「黃耆建中丸」(見《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南昌方)。
主 治 溫養中氣。主虛勞病,陰陽氣血俱虛,里急腹痛,喜溫喜按,形體羸瘦,面色無華,心悸短氣,自汗盜汗。現用於胃、心、肺等慢性消耗性疾患。
宜 忌 忌海藻、菘菜、生蔥。
方論選錄 ①《金匱要略論注》:小建中湯本取化脾中之氣,而肌肉乃脾之所生也,黃耆能走肌肉而實胃氣,故加之以補不足,則桂、芍所以補一身之陰陽,而黃耆、飴糖又所以補脾中之陰陽也。②《金匱要略心典》:里急者,里虛脈急,腹中當引痛也。諸不足者,陰陽諸脈並俱不足,而眩、悸、喘、喝、失精、亡血等證相因而至也。急者緩之必以甘,不足者補之必以溫,充虛塞空,則黃耆尤有專長也。③《金匱要略方義》:此方乃小建中湯加黃耆而成。黃耆為補氣扶弱之品,得飴糖則甘溫以益氣,得桂枝則溫陽以化氣,得白芍又有益氣和營之效。綜合全方,其補虛益氣之功優於小建中湯。
摘 錄 《金匱要略》卷上

《痘疹心法》卷二十二:黃耆建中湯

組 成 黃耆、人參、桔梗、白芍藥、甘草各等分。
制 法 上銼細。
用 法 加生薑3片,大棗兩枚,水1盞,煎5分,去滓,溫服。
主 治 里虛,腹中痛。
摘 錄 《痘疹心法》卷二十二

《痘學真傳》卷七:黃耆建中湯

組 成 人參1錢,黃耆1錢,甘菊花1錢,白芍藥2錢,桂枝5分。
主 治 痘自7-8朝以後,內毒已解,而餘毒未盡,如中虛腹響,肢冷汗出,精神倦者。
方論選錄 參、芪、菊、芍獨補中州,用桂枝以溫走四肢。
摘 錄 《痘學真傳》卷七

《是齋百一選方》卷四引陸彥安方:黃耆建中湯

組 成 黃耆3分(去蘆),白朮3分,枳殼3分(湯浸,去瓤),前胡3分,杏仁2分(去皮尖),柴胡2分(銀州者),人參2分,白茯苓2分,甘草2分,當歸2分,川芎2分,半夏2分(湯洗7次),黃芩2分,白芍藥2分,羚羊角2分,生地黃2分,麥門冬(去心)2分。
制 法 上為粗末。
用 法 本方方名,《普濟方》引作「十七味大建中湯」。
主 治 虛勞有熱,胸中煩,手足熱,心怔忡,口苦咽干,咳嗽潮熱等。
摘 錄 《是齋百一選方》卷四引陸彥安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