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脾湯

勤求古訓,博采眾方
於 2023年8月20日 (日) 00:08 由 鹿野耕云留言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文本替换 - 替换“|注意=”为“|宜忌=”)
(差異) ←上個修訂 | 最新修訂 (差異) | 下個修訂→ (差異)

《重訂嚴氏濟生方》:歸脾湯

組 成 白朮 茯神(去木)黃耆(去蘆)龍眼肉 酸棗仁(炒,去殼)各30克 人參 木香(不見火)各15克 甘草(炙)7.5克
制 法 上哎咀。
用 法 每服12克,用水220毫升,加生薑5片,棗子1枚,煎至150毫升,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主 治 健脾益氣,補血養心。治思慮過多,勞傷心脾,健忘怔忡。
摘 錄 《重訂嚴氏濟生方》

《種痘新書》卷十二:歸脾湯

組 成 人參1錢2分,白朮1錢2分,茯神1錢2分,黃耆1錢2分,地骨皮1錢2分,甘草3分,木香5分,遠志1錢(去心),棗仁1錢。
用 法 加生薑、大棗,水煎服。[br]本方加柴胡、出梔,名「加味歸脾湯」。
主 治 女子閉經,血海乾涸,適產出痘。
摘 錄 《種痘新書》卷十二

《正體類要》卷下:歸脾湯

異 名 加味歸脾湯(《古今醫鑒》卷十一)、歸脾養營湯(《瘍科心得集》)、歸脾丸(<<中國醫學大辭典》)。
組 成 白朮 當歸 白茯苓 黃耆(炙)龍眼肉 遠志 酸棗仁(炒)各3克 木香1.5克 甘草(炙)0.9克 人參3克
用 法 上藥加生薑、大棗,水煎服。
主 治 健脾養心,益氣補血。治心脾兩虛,氣血不足,心悸健忘,失眠多夢,發熱,體倦食少,面色萎黃,舌質淡,苔薄白,脈細弱;以及脾不統血所致便血,婦女月經超前,量多色淡,或淋漓不止者。現用於心臟病,神經衰弱,貧血,功能性子宮出血,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等屬心脾氣血兩虛者。
備 注 本方是在嚴氏《濟生方》歸脾湯的基礎上加當歸、遠志而成,主治心脾氣血兩虛之證。方中以參、耆、術、甘草溫補氣健脾;當歸、龍眼肉補血養心,酸棗仁、茯苓、遠志寧心安神;更以木香理氣醒脾,以防補益氣血藥膩滯礙胃。組合成方,心脾兼顧,氣血雙補。
摘 錄 《正體類要》卷下

《胎產指南》卷七:歸脾湯

組 成 橘紅、膽星、茯神、杏仁、人參、當歸、甘草、半夏、枳實、川芎、柏子仁、五味子、白朮、圓眼。
主 治 產後身熱感風,痰結胸膈,心經蓄熱,以致遍身麻痹,手足牽搐,口?痰盛,言語無倫。
摘 錄 《胎產指南》卷七

《嚴氏濟生方》卷四:歸脾湯

組 成 白朮1兩,茯苓1兩(去木),黃耆1兩(去蘆),龍眼肉1兩,酸棗仁(炒,去殼)1兩,人參半兩,木香(不見火)半兩,甘草(炙)2錢半。
用 法 上(口父)咀。每服4錢,水1盞半,加生薑5片。大棗1枚,煎至7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主 治 解郁,養脾陰。主思慮傷脾。健忘怔忡,吐血下血。
方論選錄 《醫碥》:脾氣虛寒,不能運血歸經,故用參、耆、術、草以補脾,又用木香引之;氣虛則易散,故用棗仁以斂肝;血不歸經則心失所養而不寧,故用圓眼肉、茯神以補心。
摘 錄 《嚴氏濟生方》卷四

《羅氏會約醫鏡》卷十五:歸脾湯

組 成 人參,當歸身2錢,黃耆1錢半(蜜炒),白朮1錢半,茯神1錢半,棗仁(炒,研)1錢,遠志6分,炙草8分,陳皮7分。
用 法 桂圓肉、蓮肉為引,水煎服。
主 治 產後心血虛損,心無所主而覺痛。
摘 錄 《羅氏會約醫鏡》卷十五

《古今醫徹》卷三:歸脾湯

組 成 人參1錢,石斛1錢(鹽水炒),遠志肉1錢(甘草湯浸,焙),茯神1錢,棗仁1錢(炒熟,研),白朮(土炒)1錢,炮姜5分,木香5分,石菖蒲5分,柴胡3分,炙甘草3分,當歸身7分,桂圓肉5枚。
用 法 水煎服。[br]脾疼者,脈見軟弱,中氣已虛,去當歸、耆、術,少加柴胡。
主 治 中氣不足,思慮過度,饑飽失時,勞役不節,而致中脘痛。
摘 錄 《古今醫徹》卷三

《辨證錄》卷六:歸脾湯

組 成 人參3錢,茯神3錢,炒棗仁5錢,遠志1錢,麥冬3錢,山藥3錢,當歸3錢,廣木香(末)3分,黃耆2錢,甘草3分。
用 法 水煎服。
主 治 補心。主心包膻中之火熾甚,口乾舌燥,面紅目赤,易喜易笑者。
摘 錄 《辨證錄》卷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