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黃丸
方出《太平聖惠方》卷四十一,名見《聖濟總錄》卷一〇一:地黃丸
組 成 | 生地黃30斤(搗絞取汁),杏仁3斤(湯浸,去皮尖雙仁,點地黃汁研令如稀膏),胡桃瓤1斤(研如膏),大麻油1斤,丁香3兩,木香3兩,人參(去蘆頭)3兩,牛膝(去苗)3兩,白茯苓3兩,棧香1兩,沉香1兩,安息香2兩(銼如棋子,水煮爛用之),沒石子5兩,訶黎勒皮5兩,柳枝皮3兩(炙令干),鹽花3兩,烏麻油1斤(點地黃汁研,以淨布捩汁),白松脂8兩(煉成者),龍腦1分,白蜜1升,酥1升。 |
制 法 | 上除地黃汁及脂膏蜜外,共為末,然後都合一處,以諸藥汁調和如稀膏,於3兩口瓷瓶中盛,仍強半不得令滿,坐瓶於爐中磚上.四面以火逼之,候瓶中藥沸,以柳木蓖攪之,時以匙抄,看堪丸乃止,候冷取出,以蠟紙密封頭,勿泄藥氣。 |
用 法 | 食後含1丸,如小彈子大,有津液即咽之,日可3丸,夜臥時含1丸。只10日覺靈,100日變白為黑。初服藥,處淨室1月。 |
主 治 | 補血,治氣,益顏色,延年。榮養鬐發,堅齒牙。主鬚髮早白,牙齒搖動。 |
宜 忌 | 慎蔥、蘿蔔、藕、蒜,常宜吃生薑。 |
摘 錄 | 方出《太平聖惠方》卷四十一,名見《聖濟總錄》卷一〇一 |
方出《太平聖惠方》卷三十六,名見《聖濟總錄》卷一一四:地黃丸
組 成 | 生地黃1兩半,杏仁7枚(湯浸,去皮尖,令黑),巴豆2枚(去皮心,炒令紫色),印成鹽1兩顆,頭髮1雞子大(燒灰)。 |
制 法 | 上熟搗,煉蠟為丸,如棗核大。 |
用 法 | 本方改為散劑,名「地黃散」(見《普濟方》)。 |
主 治 | 耳聾。 |
摘 錄 | 方出《太平聖惠方》卷三十六,名見《聖濟總錄》卷一一四 |
方出《備急千金要方》卷六,名見《普濟方》卷一八九:地黃丸
組 成 | 干地黃、梔子、甘草各等分。 |
制 法 | 上為末。 |
用 法 | 每服方寸匕,酒送下,日3次。鼻有風熱者,以蔥涕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5丸。[br]鼻疼者,加豉1合。 |
主 治 | 鼻出血不止。 |
摘 錄 | 方出《備急千金要方》卷六,名見《普濟方》卷一八九 |
《朱氏集驗方》卷二:地黃丸
組 成 | 熟地黃(9蒸)10兩,菟絲子(淘洗,酒浸,蒸)5兩,鹿角霜5兩,茯苓3兩,柏子仁3兩,附子1兩。 |
制 法 | 上為末,鹿角膠煮酒為丸。 |
用 法 | 每服100丸,鹽酒任下。 |
主 治 | 白濁。 |
摘 錄 | 《朱氏集驗方》卷二 |
《仁齋直指方論》卷二十一:地黃丸
異 名 | 補骨脂丸 |
組 成 | 大熟地黃(洗,焙)1分,當歸1分,川芎1分,辣桂1分,菟絲子(酒浸3日,曬乾,搗末)1分,大川椒(出汗)1分,故紙(炒)1分,白蒺藜(炒,杵去刺)1分,葫蘆巴(炒)1分,杜仲(姜制,炒去絲)1分,白芷1分,石菖蒲1分,磁石(火燒醋淬7次,研細,水飛)1分半。 |
制 法 |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
用 法 | 補骨脂丸(《醫學入門》卷七)。《古今醫統大全》有芍藥三錢。 |
主 治 | 勞損耳聾。 |
摘 錄 | 《仁齋直指方論》卷二十一 |
《育嬰秘訣》卷上:地黃丸
組 成 | 山藥3錢,山茱萸(酒浸,去核取肉)3錢,熟地黃3錢,獨活2錢,川續斷(酒洗)2錢,白茯苓2錢,丹皮2錢,澤瀉2錢。 |
制 法 | 煉蜜為丸。 |
用 法 | 空心溫酒送下。[br]手不利,加肉桂;足不利,加牛膝;手足俱不利,並加之,各2錢。 |
主 治 | 補腎。主小兒癇癱在左者。此為肝血虛,筋無所養,故筋急拘攣強直。 |
摘 錄 | 《育嬰秘訣》卷上 |
《醫學集成》卷二:地黃丸
組 成 | 熟地8兩,當歸4兩,山藥4兩,棗皮4兩,枸杞4兩,巴戟4兩,麥冬4兩,菊花4兩,五味2兩。 |
制 法 | 煉蜜為丸服。 |
用 法 | 口服。 |
主 治 | 瞳人散大。 |
摘 錄 | 《醫學集成》卷二 |
《古今醫統大全》卷七十一:地黃丸
組 成 | 生地黃(焙)半兩,黃耆半兩,防風1兩,遠志(制)1兩,茯神(去木)1兩,鹿茸(酥炙去毛)1兩,黃芩1兩,瓜蔞1兩,人參半兩,石葦(去毛)半兩,當歸半兩,赤芍藥4錢。 |
制 法 | 上為細末。 |
用 法 | 本方方名,據劑型當作「地黃散」。 |
主 治 | 腎氣虛憊,膀胱淋澀。 |
摘 錄 | 《古今醫統大全》卷七十一 |
《醫方類聚》卷一八三引《神巧萬全方》:地黃丸
組 成 | 生干地黃3兩,白蒺藜(去刺)3兩,黃耆2兩,菟絲子(酒浸1宿,別杵)2兩,枳殼(去白,麩炒令黃)1兩半,檳榔1兩半,烏蛇(酒浸,去皮骨,用肉,炙黃)2兩。 |
制 法 |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
用 法 | 每服10丸,食前以溫粥飲送下。 |
主 治 | 痔疾生瘡腫痛,下血不止。 |
摘 錄 | 《醫方類聚》卷一八三引《神巧萬全方》 |
《醫方類聚》卷六十九百引《王氏集驗方》:地黃丸
組 成 | 黃芩、生地黃、決明子各等分。 |
制 法 |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
用 法 | 用苦竹葉煎湯,加沙糖少許,同送下50-70丸,食後、臨睡時服。 |
主 治 | 風熱眼。 |
摘 錄 | 《醫方類聚》卷六十九百引《王氏集驗方》 |
《醫方類聚》卷二一七引《新效方》:地黃丸
組 成 | 生地黃1斤(杵汁,以和生薑滓,曬乾為末),老生薑1斤(杵汁,以和地黃滓,曬乾為末),玄胡索4兩,當歸4兩,川芎4兩,白芍藥4兩,人參1兩半,桃仁1兩半,木香1兩,沒藥1兩,香附子半斤。 |
制 法 | 上為末,醋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
用 法 | 每服50-70丸,空心生薑湯送下。 |
主 治 | 婦人經水不調,氣痞血塊,肚腹作疼。 |
摘 錄 | 《醫方類聚》卷二一七引《新效方》 |
《醫方類聚》卷二三五引《周(辶壬頁)傳授濟急方論》:地黃丸
組 成 | 生地黃(研取汁,留滓)2斤,生薑(研取汁,留滓)2斤,蒲黃4兩,當歸4兩。 |
制 法 | 上於銀器內,用慢火取地黃汁炒生薑滓,以生薑汁炒地黃滓,各令干,四味同干,為細末,醋煮麵糊為丸,如彈子大。 |
用 法 | 每服1丸,食前用當歸酒化下。 |
主 治 | 產後腹痛,眼見黑花,或發狂如見鬼狀,或胎衣不下,失音不語,心胸脹滿,水谷不化,口乾煩渴,寒熱往來,口內生瘡,咽喉腫痛,心中忪悸,夜不得睡,產後中風,角弓反張,面赤,牙關緊急,或崩中如豚肝,臍腹(疒丂)痛,煩躁悸惚,四肢腫滿,及受胎不穩,唇口指甲青黑。 |
摘 錄 | 《醫方類聚》卷二三五引《周(辶壬頁)傳授濟急方論》 |
《醫方大成》卷十引錢氏方:地黃丸
組 成 | 熟干地黃8錢(洗,焙乾),澤瀉(洗)2錢,牡丹皮(去心)3錢,牛膝3錢,山茱萸3錢,白茯苓(去心)3錢,鹿茸(酥炙)4錢,干山藥4錢。 |
制 法 |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
用 法 | 3歲以下每服2-3丸,空心溫水化下。 |
主 治 | 小兒稟賦不足,腎虛不生骨髓,頭囟不合,並體瘦骨露,有如鶴膝者。 |
摘 錄 | 《醫方大成》卷十引錢氏方 |
《葉氏女科》卷一:地黃丸
組 成 | 熟地黃4兩,山藥1兩5錢,山茱萸1兩5錢,牡丹皮1兩5錢,茯苓1兩5錢,澤瀉1兩,香附(童便制)1兩。 |
用 法 | 為丸服。 |
主 治 | 脾胃虛弱,食少,月經過期者。 |
摘 錄 | 《葉氏女科》卷一 |
《眼科全書》卷三:地黃丸
組 成 | 熟地2兩,當歸1兩,赤芍1兩,石斛1兩,藁本1兩,夏枯草1兩,楮實子1兩,青葙子1兩,蔓荊子1兩,草決明1兩,龍膽草1兩,白芍1兩,黃芩1兩,遠志(去心)5錢,黃耆5錢。 |
制 法 |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
用 法 | 每次30丸,食後服,日3次。 |
主 治 | 黑風內障。初發時,頭旋腦痛,眼澀生花,往來昏黑。 |
摘 錄 | 《眼科全書》卷三 |
《眼科錦囊》卷四:地黃丸
組 成 | 地骨皮12錢,石斛12錢,杏仁12錢,防風12錢,枳實12錢,地黃1斤,牛膝12錢。 |
制 法 | 上藥麵糊為丸。 |
用 法 | 每服1錢,白湯送下,1日2次。 |
主 治 | 諸般內障。 |
摘 錄 | 《眼科錦囊》卷四 |
《小兒藥證直訣》卷下:地黃丸
異 名 | 補腎地黃丸(《幼幼新書》卷六)、六味地黃丸(《正體類要》卷下)、六味丸(《證抬準繩》類方》卷一)。 |
組 成 | 熟地黃24克 山萸肉 干山藥各12克 澤瀉 丹皮 白茯苓各9克 |
制 法 | 上為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 |
用 法 | 成人每服6~9克,空腹淡鹽湯迭下。小兒每服1.5~3克,空腹溫開水送下,每日三次。 |
主 治 | 滋腎陰,補肝血。主肝腎阻虛,頭目眩暈,眼花耳聾,咽喉燥痛,腰膝酸軟,自汗盜汗,骨蒸勞熱,遺精早泄,消渴引飲,小便頻數,尿血便血,虛火牙痛,齒齦出血,鬚髮早白;婦女月經先期,經來量少;小兒囟開不合,羸瘦骨蒸,行遲、語遲、齒遲,舌紅少苔,脈細數。現用於慢性腎炎、高血壓、糖尿病、神經衰弱,甲狀腺機能亢進、肺結核、中心性視網膜炎、視神經炎以及各種腫瘤晚期屬肝腎陰虛者。此外用於養生保健,抗衰老,治療早衰所表現的各類證候。 |
備 注 | 本方主治證均屬肝腎陰虛,治當滋補肝腎之陰。熟地黃補腎陰,益精髓為君;山萸肉補肝腎,斂虛火,干山藥既可補腎,又可健脾,共為臣藥;陰虛則火旺,故配丹皮涼血清熱,以瀉肝腎虛火;腎虛則水濕不能滲利,故用茯苓、澤瀉以利水濕。全方"三補"與"三瀉"並用,但以"補"為主,以"瀉"為輔,故三味"補藥"用量偏重,三味"瀉藥"用量較輕。本方構思巧妙,配伍精當,故清代費伯雄稱其為"補方之正鵠"。 |
摘 錄 | 《小兒藥證直訣》卷下 |
《魏氏家藏方》卷七:地黃丸
組 成 | 熟干地黃2兩(洗),黃連1兩半(去須,瓦上炒),枳殼1兩(去瓤,麩炒黃)。 |
制 法 |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
用 法 | 每服50丸,空心米飲送下。 |
主 治 | 髒毒。 |
摘 錄 | 《魏氏家藏方》卷七 |
《田氏保嬰集》:地黃丸
組 成 | 天門冬3兩,麥門冬3兩,玄參3兩,甘草1兩,薄荷葉1兩。 |
制 法 | 上為細末,熬生地黃汁為丸,如櫻桃大。 |
用 法 | 每服1丸,溫蜜水化下。 |
主 治 | 小兒瘡疹,口瘡,咽喉腫痛,牙疳臭爛。 |
摘 錄 | 《田氏保嬰集》 |
《聖濟總錄》卷一一一:地黃丸
組 成 | 熟干地黃2兩,蜀椒(去目並閉口者,炒出汗)1兩。 |
制 法 |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
用 法 | 每服20丸,食後、臨臥新米泔飲送下。 |
主 治 | 眼病。一切內外障,翳膜遮蔽,時作疼痛赤澀。 |
摘 錄 | 《聖濟總錄》卷一一一 |
《聖濟總錄》卷一一四:地黃丸
組 成 | 熟干地黃(焙)3分,黃耆(銼,焙)2兩,山茱萸2兩,桑根白皮2兩,黃連(去須)1兩,羚羊角(屑)1兩,桂(去粗皮)1兩,當歸(切,焙)1兩,代赭1兩,芎窮1兩半,天雄(炮裂,去皮臍)1兩半。 |
制 法 |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
用 法 | 每服30丸,空心溫酒送下。 |
主 治 | 腎虛耳鳴。 |
摘 錄 | 《聖濟總錄》卷一一四 |
《聖濟總錄》卷一五一:地黃丸
組 成 | 熟干地黃(焙)1兩,柏子仁(別研)1兩,青橘皮(去白,炒)1兩,訶黎勒皮(炮)1兩,杜仲(去粗皮,銼,炒)1兩,木香(炮)1兩,白茯苓(去黑皮)1兩,菖蒲1兩,赤石脂1兩,五加皮(銼)1兩,菟絲子(酒浸,別搗)1兩,秦艽(去苗士)1兩,海浮石1兩,艾葉(燒灰存性)1兩,當歸(切,炒)1兩,牛角(角思)灰1兩。 |
制 法 | 上為末,醋煮麵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
用 法 | 每服20丸,米飲或溫酒送下。 |
主 治 | 室女稟氣怯弱,血海虛損,月水不斷。 |
摘 錄 | 《聖濟總錄》卷一五一 |
《聖濟總錄》卷一五五:地黃丸
組 成 | 熟干地黃不拘多少(切,焙)。 |
制 法 |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彈子大。 |
用 法 | 每服1丸,空心煎當歸酒嚼下;溫酒亦得。 |
主 治 | 婦人血衰不足,經候艱澀,致子宮不榮,妊娠多病,胎不長成。 |
摘 錄 | 《聖濟總錄》卷一五五 |
《聖濟總錄》卷一五七:地黃丸
組 成 | 熟干地黃(新潤者,焙)1兩,澤蘭(嫩者)半兩,肉蓯蓉(酒浸,切,焙)半兩,山芋半兩,石斛(沉水者)半兩,厚朴(去粗皮,生薑汁炙令透)半兩,蛇床子(炒)半兩,柏葉半兩,艾(嫩者)半兩,續斷半兩,卷柏(湯浸,洗)半兩,五味子半兩。 |
制 法 |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
用 法 | 每服15丸,空心、晚間生薑、艾湯送下。 |
主 治 | 婦人血氣衰弱,子髒風冷,妊娠數墮。 |
摘 錄 | 《聖濟總錄》卷一五七 |
《聖濟總錄》卷一五八:地黃丸
組 成 | 生干地黃(焙)1兩,黃耆(銼)1兩,人參1兩,荊芥(去梗)1兩,黃芩(去黑心)1兩,甘草(炙)1兩,梔子仁1兩,干薄荷葉1兩。 |
制 法 |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
用 法 | 每服20丸,加至30丸,溫湯送下,不拘時候。 |
主 治 | 妊娠諸瘡。 |
摘 錄 | 《聖濟總錄》卷一五八 |
《聖濟總錄》卷一五〇:地黃丸
組 成 | 生干地黃2兩,地骨皮1兩1分,麥門冬(去心,焙)1兩1分,柴胡(去苗)1兩1分,枳殼(去瓤,麩炒)1兩1分,赤芍藥1兩1分,黃連(去須)1兩1分,羚羊角(屑)1兩1分,桃仁(湯浸,去皮尖雙仁,炒)1兩1分,百合1兩1分,桔梗(炒)1兩1分,郁李仁(湯浸,去皮,炒)1兩,玄參1兩,檳榔(銼)1兩,茯神(去木)1兩。 |
制 法 |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
用 法 | 每服20丸至30丸,煎茯苓湯送下。 |
主 治 | 婦人血風勞氣,頭項筋急疼痛,咽喉干,臍腹痛,四肢無力,血髒經脈不調。 |
摘 錄 | 《聖濟總錄》卷一五〇 |
《聖濟總錄》卷一六一:地黃丸
組 成 | 生干地黃(焙)1兩,當歸(切,焙)1兩,阿膠(炙令燥)1兩,黃耆(銼)1兩,艾葉(炙)3分,生薑1分(切,炒)。 |
制 法 | 上為末,醋煮麵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
用 法 | 每服30丸,溫酒或米飲送下,不拘時候。 |
主 治 | 產後血露不斷。 |
摘 錄 | 《聖濟總錄》卷一六一 |
《聖濟總錄》卷一二一:地黃丸
組 成 | 生地黃5斤(粗者,取汁),山芋4兩,人參4兩,枸杞根3兩(粗大者),白茯苓(去黑皮)4兩。 |
制 法 | 上先煎生地黃汁,余藥為末,用好酒1斗,別煎至3升,去滓,入地黃汁同再煎,加白蜜1斤,酥少許,煎候可丸,即丸如小豆大。 |
用 法 | 每服20丸,酒送下,日3次,漸加至5次。 |
主 治 | 齒動搖。 |
摘 錄 | 《聖濟總錄》卷一二一 |
《聖濟總錄》卷一二〇:地黃丸
組 成 | 生地黃(切,焙)1兩,白茯苓(去黑皮)半兩,防風(去叉)半兩,獨活(去蘆頭)半兩,枸杞子半兩,山芋半兩。 |
制 法 |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
用 法 | 每服10丸至15丸,空心煎棗湯送下。 |
主 治 | 腎臟虛,食冷熱物齒皆痛。 |
摘 錄 | 《聖濟總錄》卷一二〇 |
《聖濟總錄》卷一〇一:地黃丸
組 成 | 生地黃汁1升,生薑汁5合,巨勝子1兩,熟干地黃(焙)1兩,旋覆花1兩,干椹子1兩。 |
制 法 | 上除2味汁外,共為末。先將前2汁用銀器煎熟,看稀稠,將藥末和丸,如彈子大。 |
用 法 | 每夜飲酒半酣後,含化1丸。 |
主 治 | 烏髭發。主 |
摘 錄 | 《聖濟總錄》卷一〇一 |
《聖濟總錄》卷四十一:地黃丸
組 成 | 熟干地黃(焙)半兩,山茱萸半兩,萆薢半兩,當歸(洗,焙)半兩,續斷半兩,芎窮半兩,黃耆(銼細)半兩,五味子半兩,狗脊(去毛)半兩,細辛(去苗葉)1分,白茯苓(去黑皮)半兩,牛膝(去苗,酒浸,焙)半兩,木瓜半兩。 |
制 法 |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
用 法 | 每服50丸,空心鹽湯送下。 |
主 治 | 腎氣虧損,不能生肝,肝乏生氣,遂多虛冷,肝腎脈俱弱者。 |
摘 錄 | 《聖濟總錄》卷四十一 |
《聖濟總錄》卷四十九:地黃丸
組 成 | 生地黃1斤,生薑2兩,蜜3兩(以上2味同搗取汁,和蜜,銀器內煎成膏),柴胡(去苗)半兩,前胡(去蘆頭)半兩,山梔子仁半兩,百合半兩,天門冬(去心,焙)半兩,百部半兩,桔梗(炒)半兩,木通(銼)半兩,甘草(炙,銼)半兩,惡實(炒)半兩,紫蘇子半兩,人參1分,桂(去粗皮)1分,木香1分,芎窮1分,當歸(切,焙)1分,射干1分。 |
制 法 | 上17味為末,與前膏拌勻,塗酥為丸,如梧桐子大。 |
用 法 | 每服30丸,臨臥生薑湯送下。 |
主 治 | 肺熱,上熱下冷,背髆疼痛,痰涕多。 |
摘 錄 | 《聖濟總錄》卷四十九 |
《聖濟總錄》卷九十六:地黃丸
組 成 | 生干地黃(焙)1兩,菟絲子(酒浸1宿,曬,別搗)1兩,白芷1兩,牡荊實(去萼)1兩,冬葵子(炒)1兩,當歸(切,焙)1兩,芎窮1兩,赤茯苓(去黑皮)1兩,敗醬1兩,蒲黃1兩。 |
制 法 |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
用 法 | 每服20丸,煎粟米飲送下,日3次。 |
主 治 | 小便出血。 |
摘 錄 | 《聖濟總錄》卷九十六 |
《聖濟總錄》卷九十八:地黃丸
組 成 | 生干地黃(切,焙)黃耆(銼)各45克 防風(去叉)遠志(去心)栝樓子 茯神(去木)黃芩(去黑心)鹿茸(酥炙,去毛)各30克 人參37.5克 石韋(去毛)當歸(切,焙)各15克 赤芍藥 甘草(炙)蒲黃 戎鹽(研)各22.5克 車前子 滑石各60克 |
制 法 | 上十七味,研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
用 法 | 每服20丸,空腹時以溫酒或淡鹽湯送下。 |
主 治 | 主腎經虛損,膀胱熱結,小便淋瀝澀痛。 |
摘 錄 | 《聖濟總錄》卷九十八 |
《聖濟總錄》卷八十五:地黃丸
組 成 | 熟干地黃(焙)1兩,枳殼(去瓤,麩炒)1兩,黃耆(鈔)1兩,桑寄生1兩,蔓荊實半兩。 |
制 法 |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
用 法 | 每服30丸,空心、日午、臨臥各1次,溫酒送下。 |
主 治 | 腰痛,筋脈拘急,強直不伸。 |
摘 錄 | 《聖濟總錄》卷八十五 |
《太平聖惠方》卷十九:地黃丸
異 名 | 干地黃龍 |
組 成 | 生干地黃1兩,澤瀉1兩,山茱萸1兩,萆薢1兩(銼),薯蕷1兩,牛膝1兩(去苗),白朮3分,天雄3分(炮裂,去皮臍),蠐螬3分(炙令微黃),乾漆3分(搗碎,炒令煙出),狗脊3分(去毛),車前子3分,茵芋3分。 |
制 法 |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
用 法 | 干地黃龍(《聖濟總錄》卷十九)。 |
主 治 | 血風痹,走無定處,及諸風痹。 |
摘 錄 | 《太平聖惠方》卷十九 |
《太平聖惠方》卷九十八:地黃丸
組 成 | 生干地黃5兩,川椒紅2兩(去目及閉口者,微炒去汗),牛膝2兩(去苗),杏仁3兩(湯浸,去皮尖雙仁,童便浸3宿,麩炒微黃),附子2兩(炮裂,去皮臍),鹿角膠2兩(搗碎,炒令黃燥),菟絲子2兩(酒浸3日,曬乾,別搗為末),肉蓯蓉2兩(酒浸1宿,刮去皺皮,炙干)。 |
制 法 |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
用 法 | 每服40丸,空心以溫酒送下。 |
主 治 | 補骨髓,益顏色,充肌膚,耐寒暑;久服強志力,延年卻老。主 |
摘 錄 | 《太平聖惠方》卷九十八 |
《太平聖惠方》卷九十八:地黃丸
組 成 | 生地黃(淨洗,細切)1斗(以好酒1斗浸之,經1宿即出。干即入酒中浸,以酒盡力度,候干),乾漆2兩(搗碎,炒令煙出),肉蓯蓉2兩(酒浸1宿,刮去皺皮,炙干),蛇床子2兩,菟絲子2兩(酒浸3日。曬乾,別搗為末),桂心2兩,遠志3兩(去心),人參3兩(去蘆頭),牛膝2兩(去苗),石斛1兩(去根,銼),補骨脂2兩(微炒)。 |
制 法 |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
用 法 | 每服30丸,空心及晚食前以鹽湯送下。 |
主 治 | 還精補髓,駐顏色,卻老,安臟腑,暖下元,壯腰。主虛損。 |
摘 錄 | 《太平聖惠方》卷九十八 |
《太平聖惠方》卷九十:地黃丸
組 成 | 生干地黃1兩,桂心半兩,川大黃1兩(銼碎,微炒),赤芍藥半兩,赤茯苓半兩,王不留行半兩,甘草1分(生用)。 |
制 法 |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綠豆大。 |
用 法 | 每服7丸,以熟水送下。 |
主 治 | 消瘡癤。主小兒虛熱,瘡癤。 |
摘 錄 | 《太平聖惠方》卷九十 |
《仁齋直指》卷二十一:地黃丸
組 成 | 熟地 當歸 川芎 肉桂 菟絲子 川椒(炒)補骨脂(炒)白蒺藜 葫蘆巴(炒)杜仲(炒)白芷 石菖蒲各4.5克 磁石(燒,醋淬七次,研,水飛)3.75克 |
制 法 | 上藥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
用 法 | 每服50丸,空腹時用蔥湯或溫酒送下。 |
主 治 | 主勞損耳聾。 |
摘 錄 | 《仁齋直指》卷二十一 |
《備急千金要方》卷五:地黃丸
異 名 | 干地黃丸 |
組 成 | 干地黃1兩6株,大黃1兩6銖,茯苓18銖,當歸半兩,柴胡半兩,杏仁半兩。 |
制 法 | 上為末,以蜜為丸,如麻子大。 |
用 法 | 干地黃丸(《聖濟總錄》卷一七五)。 |
主 治 | 生肌肉。主小兒胃氣不調,不嗜食。 |
方論選錄 | 《千金方衍義》:此專療胃中氣血不調,飲食不為肌肉。故專取地黃治傷中,逐血;當歸治寒熱,和脾;柴胡升少陽生氣;杏仁下胸中逆氣;大黃滌六腑實熱;茯苓守五臟真氣也。 |
摘 錄 | 《備急千金要方》卷五 |
《備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一:地黃丸
異 名 | 地黃煎丸、生地黃丸 |
組 成 | 生地黃汁2升,生栝樓根汁2升,牛羊脂3升,白蜜4升,黃連1斤(為末)。 |
制 法 | 上合煎令可丸,即丸如梧桐子大。 |
用 法 | 地黃煎丸(《聖濟總錄》卷五十八)、生地黃丸(《雞峰普濟方》卷十九)。 |
主 治 | 除熱,止渴,補養。主消渴面黃,手足黃,咽中乾燥,短氣,脈如連珠。 |
方論選錄 | 《千金方衍義》:脈如連珠,心脾結熱可知,故用黃連專瀉二經之積熱,地黃滋血,栝樓根滋津,牛羊脂、蜂蜜滋腸胃之枯燥也。 |
摘 錄 | 《備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一 |
《普濟方》卷一五六引《十便良方》:地黃丸
組 成 | 牛膝2斤(搗碎,用生地黃汁5升浸1宿,曬乾,又浸,再曬乾,炒,以地黃汁盡為度),附子5兩(炮裂,去皮),乾薑3兩(炮製,銼)。 |
制 法 |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
用 法 | 每服30丸,食前以溫酒送下。 |
主 治 | 腰腳疼痛。 |
摘 錄 | 《普濟方》卷一五六引《十便良方》 |
《普濟方》卷一九七:地黃丸
組 成 | 地黃汁1斤,砒霜(研)半斤,蠟少許。 |
制 法 | 先將地黃汁於瓷器中暖,候沸,加砒霜,不住手攪,煎令稠,再加蠟相和,為丸如綠豆大。 |
用 法 | 每發時服1丸,井花水送下。未愈,發前更服1丸。 |
主 治 | 一切瘧疾。 |
宜 忌 | 忌熱物。 |
摘 錄 | 《普濟方》卷一九七 |
《普濟方》卷三十八引《指南方》:地黃丸
組 成 | 地黃2兩,王瓜1兩(新瓦內用炭火燒灰存性,研),黃連半兩。 |
制 法 |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
用 法 | 每服30丸,米飲送下。 |
主 治 | 髒毒下血。 |
摘 錄 | 《普濟方》卷三十八引《指南方》 |
《普濟方》卷三八一引《是齋百一選方》:地黃丸
異 名 | 九味地黃丸 |
組 成 | 熟地黃(洗)5錢,赤茯苓2錢,當歸2錢,山茱萸(蒸,去核)2錢,川楝肉(焙)2錢,牡丹皮2錢,山藥2錢,川芎2錢,使君子(煨)2錢。 |
制 法 |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
用 法 | 九味地黃丸(《明醫指掌》卷十)。《嬰童百問》有澤瀉,無川芎。 |
主 治 | 小兒腎疳。多由乳食不調,臟腑伏熱所致。凡滋味入於脾而生蟲,蟲大則動,侵蝕臟腑,遂使小兒心悶。若上蝕齶齦,則口瘡出血,齒色紫黑;下蝕腸胃,則下痢肛爛,濕癢生瘡。或以走馬命名,蓋齒屬腎,腎氣虛才受邪熱。疳氣直奔上焦,初作口氣,名曰臭口;次第齒黑,名曰崩砂;盛則齦爛,名曰潰槽;熱血逆出,名曰宣露;甚者牙齒脫落,名曰腐根,其根即腐,齒不復生矣。外證腦熱脫削,手足如冰,寒熱時作,滑泄肚痛,口臭乾渴,牙齦生瘡,爪黑面黧,身疼瘡疥。 |
摘 錄 | 《普濟方》卷三八一引《是齋百一選方》 |
《普濟方》卷七十八引《衛生家寶》:地黃丸
組 成 | 熟地黃2兩(酒蒸2次,焙),生地黃2兩,川當歸1兩半(去蘆),川牛膝1兩,金釵石斛1兩(切,酒浸,焙),菟絲子1兩(酒浸,炒,別研),車前子1兩,防風1兩,枳殼(略洗,去瓤,麩炒)1兩,杏仁(麩炒,先用湯泡過,去皮尖,別研)1兩。 |
制 法 |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
用 法 | 每服30丸,空心鹽湯送下,1日1次。先服此方半月,次服羌活丸5日.然後用立應散搐鼻。 |
主 治 | 平補,壯氣血,悅精神。主內外障及眼見飛花。 |
摘 錄 | 《普濟方》卷七十八引《衛生家寶》 |
《普濟方》卷二三一引《經驗良方》:地黃丸
組 成 | 生干地黃、杏仁、甘草、貝母、麻黃(去節)各等分。 |
制 法 |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
用 法 | 每服10丸,噙化。 |
主 治 | 潤肺出聲。主勞嗽聲不出。 |
摘 錄 | 《普濟方》卷二三一引《經驗良方》 |
《普濟方》卷二三二:地黃丸
組 成 | 熟干地黃(焙)3分,桂(去粗皮)3分,防風(去蘆)5錢,烏頭(炮裂,去皮臍)5錢,芎窮5錢,桃仁(湯浸,去皮尖,炒,別研)5錢,牛膝(酒浸,切,焙)5錢,石斛(去根)5錢,乾薑(炮裂)5錢。 |
制 法 | 上除桃仁外,共為末,與桃仁和勻,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
用 法 | 每服20丸,空心、日午、夜臥溫酒送下。 |
主 治 | 虛勞羸瘦,不思飲食,臟腑虛冷。 |
摘 錄 | 《普濟方》卷二三二 |
《普濟方》卷二二八:地黃丸
組 成 | 干地黃5兩,茯苓5兩,玄參5兩,澤瀉4兩,薯蕷4兩,山茱萸4兩,桂心4兩,芍藥4兩,附子3兩。 |
制 法 |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
用 法 | 每服20丸,加至30丸,酒送下。以知為度。 |
主 治 | 男子婦人勞損虛羸,傷寒冷食少。 |
摘 錄 | 《普濟方》卷二二八 |
《良朋匯集》卷五:地黃丸
組 成 | 熟地5錢,蒺藜5錢,川芎3錢,人參3錢,當歸1兩。 |
制 法 | 上為末,煉蜜為丸。 |
用 法 | 茶送下。 |
主 治 | 拳毛倒睫。 |
摘 錄 | 《良朋匯集》卷五 |
《急救仙方》卷三:地黃丸
組 成 | 甘菊花半兩,木賊半兩,蒼朮3錢,地黃3錢,枸杞子3錢,荊芥3錢半。 |
制 法 |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
用 法 | 方中甘菊花用量原缺。 |
主 治 | 去風明目。主 |
摘 錄 | 《急救仙方》卷三 |
《雞峰普濟方》卷十一:地黃丸
組 成 | 菖蒲4兩,蜜半兩,生地黃汁1中盞。 |
制 法 | 上研為膏,蒲黃為丸,如彈子大。 |
用 法 | 每服1丸,食後新水化下。 |
主 治 | 心經熱。 |
摘 錄 | 《雞峰普濟方》卷十一 |
《雞峰普濟方》卷十三:地黃丸
組 成 | 生地黃1兩,人參半兩,白芍藥半兩,當歸半兩,甘草1分。 |
制 法 |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彈子大。 |
用 法 | 臨臥濃煎淡竹葉湯嚼下1丸。常服養營衛,用人參湯下。 |
主 治 | 退熱安神,養營衛。主心熱太過,三焦不順,夜臥不寐。 |
宜 忌 | 有虛熱者,宜服此藥。 |
摘 錄 | 《雞峰普濟方》卷十三 |
《雞峰普濟方》卷二十一:地黃丸
組 成 | 熟地黃4兩,牛膝4兩,干山藥2兩半,覆盆子2兩半,枸杞子2兩半。 |
制 法 |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
用 法 | 每服30-50丸,早晨空心酒送下。 |
主 治 | 眼昏澀。 |
摘 錄 | 《雞峰普濟方》卷二十一 |
《痘學真傳》卷七引海藏方:地黃丸
組 成 | 玄參5分,熟地7分,當歸7分,黃連1錢,大黃(煨熟)1錢,犀角1錢,木賊1錢,白蒺藜1錢,沙苑蒺藜1錢,蟬蛻1錢,穀精草1錢,羌活1錢,防風1錢,甘草1錢5分,生地1錢5分,木通1錢5分。 |
制 法 | 上為末,煉蜜為丸服。 |
用 法 | 口服。 |
主 治 | 痘後目疾生翳。 |
方論選錄 | 二地、當歸、沙苑以養血滋腎,二黃、犀角、玄參、木通以清火潤下,木賊、蒺藜以消翳,蟬退、谷精以輕揚,羌活疏風,甘草和藥,凡痘後目疾生翳,皆從血虛火炎,養血清火治其本也,消翳、輕揚、疏風治其標也。 |
摘 錄 | 《痘學真傳》卷七引海藏方 |
《丹溪心法》卷二:地黃丸
組 成 | 地黃(酒蒸熟)1兩6錢,槐角(炒)1兩,黃柏(炒)1兩,杜仲(炒)1兩,白芷1兩,山藥8錢,山茱萸8錢,獨活8錢,澤瀉6錢,牡丹6錢,茯苓6錢,黃芩1兩半,白附子2錢。 |
制 法 | 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
用 法 | 方中黃芩,《直指·附遺》作黃耆。 |
主 治 | 滋陰。主五痔。 |
摘 錄 | 《丹溪心法》卷二 |
《傳信適用方》卷三:地黃丸
組 成 | 熟干地黃5兩,蓯蓉(酒浸)3兩,天門冬3兩,石斛3兩,當歸3兩,防風3兩,白茯苓3兩,川芎3兩,遠志2兩,黃耆2兩,甘草(炙)2兩,芍藥2兩,人參1兩,細辛1兩,巴戟1兩。 |
制 法 |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
用 法 | 每服30丸,荊芥湯送下。 |
主 治 | 常服令人終身不發背。主 |
摘 錄 | 《傳信適用方》卷三 |
《傳家秘寶方》卷中:地黃丸
異 名 | 金髓煎丸、明睛地黃丸、明眼地黃丸、明目地黃丸、經驗地黃丸 |
組 成 | 地黃2斤,杏仁半斤(去皮尖),金釵4兩,石斛4兩,牛膝4兩,防風4兩,枳殼4兩。 |
制 法 |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
用 法 | 金髓煎丸(《聖濟總錄》卷一〇二)、明睛地黃丸(《局方》卷七續添諸局經驗秘方)、明眼地黃丸(《世醫得效方》卷十六)、明目地黃丸(《原機啟微·附錄》)、經驗地黃丸(《醫方類聚》卷六十七引《經驗秘方》)。 |
主 治 | 補腎氣。補肝益腎,驅風明目。主肝虛血不足,肢節拘急,筋脈李痛及腎虛眼目昏暗。及腎臟虛憊,肝受虛熱,及遠年日近暴熱赤眼,風毒氣眼。兼治乾濕腳氣,消中消渴,及諸風氣等由腎氣虛敗者。 |
宜 忌 | 忌一切動風毒等物。 |
摘 錄 | 《傳家秘寶方》卷中 |
《赤水玄珠》卷二十五:地黃丸
組 成 | 人參2錢,懷熟地黃4錢,鹿茸(酒炙)3錢,懷山藥3錢,茯苓3錢,丹皮3錢,山茱萸肉3錢。 |
制 法 |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芡實大。 |
用 法 | 每用1丸,人參湯化下。 |
主 治 | 小兒腎元不充,顱解不合。 |
摘 錄 | 《赤水玄珠》卷二十五 |
《普濟本事方》卷五:地黃丸
異 名 | 菊花丸 |
組 成 | 熟干地黃(酒洗,9蒸9曬,焙乾稱)1兩半,黃連1兩(去須),決明子1兩,沒藥(別研)半兩,甘菊花半兩,防風(去叉股)半兩,羌活(去蘆)半兩,桂心(不見火)半兩,光明硃砂(水飛)半兩。 |
制 法 |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
用 法 | 菊花丸(《普濟方》卷七十一)。本方方名,《醫學綱目》引作「熟地黃丸」、《丹溪心法附余》引作「黃連丸」。 |
主 治 | 益血鎮肝明目。主風熱上湊,目昏疼痛。肝虛血不足,肢節拘急,筋脈攣痛。及用力勞心.肝虛風熱攻眼。赤腫羞明,漸生翳膜,兼肝腎風毒熱氣上沖目痛。 |
方論選錄 | 《本事方釋義》:熟干地黃氣味甘苦微寒,入足少陰;黃連氣味苦寒,入手少陰;草決明子氣味咸苦平,入足厥陰;沒藥氣味苦平,入足陽明,能通瘀入絡;甘菊花氣味辛涼.入手太陰、足厥陰、少陽;防風氣味辛甘微溫,羌活氣味辛甘平,皆入足太陽。乃引經之風藥;桂心氣味辛甘大熱,入足厥陰;光明硃砂氣味苦溫,入手少陰。此肝虛風動,熱氣上升,致目不明.攻補皆在難投,故用一味壯水之藥,佐以苦辛諸品,則升降得宜而奏功矣。 |
摘 錄 | 《普濟本事方》卷五 |
《普濟本事方》卷四:地黃丸
組 成 | 熟干地黃(酒灑,9蒸9曬,焙乾)1兩,牛膝(洗,銼,焙,酒浸1宿,再焙)3分,石斛(洗,去根)3分,肉蓯蓉(水洗,酒浸,切片,焙)半兩,茵芋(去梗,銼,炒)半兩,防風(去叉股)半兩,川芍(洗)半兩,五味子(揀)半兩,桂心(不見火)半兩,附子(炮,去皮臍)半兩,薏苡仁(炒)半兩。 |
制 法 |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
用 法 | 每服30-40丸,空心、食前酒吞下。 |
主 治 | 益氣血,補肝腎,祛風濕,壯腳膝。主 |
方論選錄 | 《本事方釋義》:熟干地黃氣味甘苦微寒,入足少陰;牛膝氣味酸咸平,入足厥陰;石斛氣味甘平微苦咸,入足太陰、少陰;肉蓯蓉氣味咸溫,入足少陰;茵芋氣味苦辛溫,入手足陽明;防風氣味辛甘微溫,入足太陽;川芎氣味辛溫,入足少陽、厥陰;五味子氣味酸咸微溫,入足少陰;桂心氣味辛甘大熱,入足厥陰;附子氣味辛咸大熱,入手足少陰;薏苡仁氣味甘平淡滲,入手足太陰。此補虛祛邪之方也,虛而邪走下焦,不能即愈者,宜此緩治之。 |
摘 錄 | 《普濟本事方》卷四 |
《普濟本事方》卷十引龐老方:地黃丸
組 成 | 熟干地黃1兩1分,山茱萸(連核用)1兩,白蕪荑1兩,白芍藥(銼,微炒)1兩,代赭石(醋淬,煅5-6次)1兩,乾薑(炮)3分,厚朴(去粗皮,生薑汁炙)3分,白僵蠶(去絲嘴,炒)3分。 |
制 法 |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
用 法 | 每服40-50丸,空心酒送下,日3次。 |
主 治 | 婦人月經不調,每行數日不止,兼有白帶,漸漸瘦悴,飲食少味,累年無子。 |
方論選錄 | 《本事方釋義》:熟地黃氣味甘苦微寒,入足少陰;山茱萸氣味酸微溫,入足厥陰;白蕪荑氣味辛平,入手足陽明、足太陰;乾薑氣味辛溫,入手足太陰;白芍藥氣味酸微寒,入足厥陰;代儲石氣味甘平,入手少陰、足厥陰;厚朴氣味辛溫,入足陽明、太陰;白僵蠶氣味辛咸平,入手足陽明,能引藥入絡。溫酒送藥,亦引入經絡也。此婦人月經不調,兼有白帶,漸漸瘦悴,飲食無味,累年無子者,急宜治之,使血氣沖和,否則終身不孕育也。 |
摘 錄 | 《普濟本事方》卷十引龐老方 |
《普濟本事方》卷十:地黃丸
異 名 | 赤芍地黃丸、抑陰丸、斷欲丸 |
組 成 | 生干地黃2兩,柴胡(去苗,淨洗)半兩,秦艽(淨洗,去蘆)半兩,黃芩半兩,赤芍藥1兩。 |
制 法 |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
用 法 | 赤芍地黃丸(《醫學入門》卷八)、抑陰丸(《古今醫鑒》卷十一)、斷欲丸(《壽世保元》卷七)。本方方名,《婦人良方》引作「生地黃丸」,《證治準繩·類方》引作「抑陰地黃丸」。 |
主 治 | 尼師寡婦,獨陰無陽,欲男子而不可得.以致惡風體倦,乍寒乍熱,面赤心煩,或時自汗,厥陰脈弦長而上出魚際。 |
方論選錄 | 《本事方釋義》:生干地黃氣味甘苦微寒,入手足少陰、厥陰;柴胡氣味辛甘平,入足少陽;秦艽氣味苦平,入手足陽明,兼入肝膽;黃芩氣味苦寒,入手太陰、少陽;赤芍藥氣味苦平,入足厥陰,能行血中之滯;烏梅湯送藥,亦取其泄肝也。師尼寡婦,獨陰無陽,情慾未遂,以致陰陽交爭,乍寒乍熱,將欲成勞者,非此不能治。 |
摘 錄 | 《普濟本事方》卷十 |
《普濟本事方》卷二:地黃丸
組 成 | 熟地黃(酒灑,9蒸9曬,焙乾稱)2兩半,肉蓯蓉(酒浸,水洗,焙乾)3兩,白茯苓(去皮)3兩,澤瀉3兩,桂枝(不見火)半兩,附子(炮,去皮臍)半兩,五味子3兩(揀),黃耆(獨莖者,蜜水塗炙)1兩。 |
制 法 |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
用 法 | 本方方名,《普濟方》引作「八味地黃丸」。 |
主 治 | 腎虛或時腳腫,兼治脾虛。 |
方論選錄 | 《本事方釋義》:熟地黃氣味甘苦微寒,入足少陰;肉蓯蓉氣味咸溫,入腎:茯苓氣味甘平淡滲,入胃;澤瀉氣味咸微寒,入足太陽;五味子氣味酸咸溫,入腎;桂枝氣味辛溫,入足太陽;附子氣味辛咸熱,入手足少陰;黃耆氣味甘微溫,入手足太陰。此腎虛而兼脾弱,則濕留不去,或時腳腫,故補腎藥中必佐以辛熱之品,淡滲下行之味,兼理脾肺之藥。以酒送之,斯氣化流行,脾腎不致失司,病焉有不去耶。 |
摘 錄 | 《普濟本事方》卷二 |
中医百科不提供医学建议。本站内容仅供学习和参考,不能替代医生和其他医务人员的建议。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免责声明的约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