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脾丸
《證治準繩·類方》卷五:健脾丸
異 名 | 大健脾丸 |
組 成 | 白朮(白者)2兩半(炒),木香(另研)7錢半,黃連(酒炒)7錢半,甘草7錢半,白茯苓(去皮)2兩,人參1兩5錢,神曲(炒)1兩,陳皮1兩,砂仁1兩,麥芽(炒,取面)1兩,山楂(取肉)1兩,山藥1兩,肉豆蔻(面裹煨熟,紙包捶去油)1兩。 |
制 法 | 上為細末,蒸餅為丸,如綠豆大。 |
用 法 | 大健脾丸(《不居集》下集卷九)。 |
主 治 | 脾胃不和,飲食勞倦。食積。 |
摘 錄 | 《證治準繩·類方》卷五 |
《中國藥典》:健脾丸
組 成 | 黨參200g 白朮(炒)300g 陳皮200g 枳實(炒)200g 山楂(炒)150g 麥芽(炒)200g |
制 法 | 上六味,粉碎成細粉,過篩,混勻。每100g粉末加煉蜜130~160g製成小蜜丸或大蜜丸,即得。 |
性 狀 | 為棕褐色至黑褐色的小蜜丸或大蜜丸;味微甜、微苦。 |
用 法 | 口服,小蜜丸一次9g,大蜜丸一次1丸,一日2次;小兒酌減。 |
主 治 | 健脾開胃。用於脾胃虛弱,脘腹脹滿,食少便溏。 |
規 格 | 大蜜丸每丸重9g |
貯 藏 | 密封。 |
摘 錄 | 《中國藥典》 |
《證治準繩·類方》卷五:健脾丸
組 成 | 白朮(炒)75克 木香(另研)黃連(酒炒)甘草各22克 白茯苓(去皮)60克 人參45克 神曲(炒)陳皮 砂仁 麥芽(炒,取面)山楂(取肉)山藥 肉豆蔻(面裹煨熟,紙包,捶去油)各30克 |
制 法 | 上為細末,蒸餅為丸,如綠豆大。 |
用 法 | 每服50丸,空腹時用陳米湯送下,一日二次。 |
主 治 | 健脾消食,瀉熱導滯。治脾胃虛弱,食積內停,脘腹痞脹,飲食減少,大便溏薄,苔膩微黃,脈濡弱。 |
備 注 | 方中人參、白朮、茯苓、甘草,即四君子湯,補益脾胃,山藥補中健脾;神曲、麥芽、山檀消食化滯;木香、砂仁、陳皮行氣寬中;肉豆蔻溫中澀腸;黃連清熱燥濕,諸藥相配,補消兼施,並有清化濕熱之效。 |
摘 錄 | 《證治準繩·類方》卷五 |
《育嬰家秘》卷三:健脾丸
組 成 | 胃苓丸加山藥2錢,蓮肉2錢,木香8分,砂仁8分,白朮1錢半,當歸1錢,麥芽(炒)1錢,神曲(炒)1錢。 |
制 法 | 棗肉為丸。 |
用 法 | 米飲送下。 |
主 治 | 養脾進食,調理胃氣,和養榮衛。主 |
摘 錄 | 《育嬰家秘》卷三 |
《幼科金針》卷下:健脾丸
組 成 | 白朮1兩(土炒),茯苓1兩,人參3錢,木香3錢,神曲5錢,山藥5錢,米仁5錢,楂肉1兩,廣皮5錢,扁豆5錢。 |
制 法 | 上為末。 |
用 法 | 本方方名,據劑型,當作「健脾散」。 |
主 治 | 小兒脾疳。 |
摘 錄 | 《幼科金針》卷下 |
《醫學六要·治法匯》卷一:健脾丸
組 成 | 人參4兩,白朮4兩,枳實3兩,山楂1兩5錢,麥芽1兩,陳皮1兩。 |
制 法 | 神曲糊為丸。 |
用 法 | 口服。 |
主 治 | 食後不便轉化,因而食少。 |
摘 錄 | 《醫學六要·治法匯》卷一 |
《醫方集解》:健脾丸
組 成 | 人參 白朮(土炒)陳皮 麥芽(炒)各60克 山楂(去核)45克 枳實90克 |
制 法 | 上藥研為細末,神曲糊丸。 |
用 法 | 每次10克,米飲送下,一日二至三次。 |
主 治 | 健脾消食。治脾虛氣弱,飲食不消。 |
備 注 | 脾虛氣弱,不能運化,故用參、術補氣,陳皮利氣,氣運則脾健而胃強;飲食不消,須助共消化,故用山植消肉食,麥芽消穀食,枳實消積化痞。補消合用,飲食既消,而又不致傷氣。 |
摘 錄 | 《醫方集解》 |
《普濟方》卷二十二引《經效濟世方》:健脾丸
組 成 | 厚朴1斤(去皮,切),棗2升(去核,切),生薑1斤(去皮,切)。 |
制 法 | 上藥先入鍋內,猛火炒勻,攪候紫焦傾出,為祖末;每末1斤,入良姜4兩,乾薑4兩(炮裂),神曲4兩,附子2兩(炮,去皮臍),同為細末,麵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
用 法 | 每服30-50丸,空心米飲送下。 |
主 治 | 暖胃溫脾,增進飲食。主 |
摘 錄 | 《普濟方》卷二十二引《經效濟世方》 |
《墨寶齋集驗方》卷上:健脾丸
組 成 | 半夏曲1兩(炒),白朮2兩(土炒),枳實1兩(麥麩炒),陳皮8錢,神曲7錢(炒),麥芽粉7錢(炒),卜子7錢(炒),砂仁3錢,白茯苓8錢,厚朴7錢(薑汁炒),木香3錢,白扁豆8錢(炒),白芍8錢(酒炒),山藥1兩(炒),甘草5錢,黃連7錢(薑汁炒),人參5錢,香附7錢(醋炒),山楂7錢,藿香7錢,滑石1兩5錢(如不善飛,六一散代之) |
制 法 |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龍眼大。 |
用 法 | 每服1-2丸,不拘時候。 |
主 治 | 飲食多進,生肌長肉。主小兒糞後紅。 |
摘 錄 | 《墨寶齋集驗方》卷上 |
《墨寶齋集驗方》卷上:健脾丸
組 成 | 白朮4兩(土炒),山楂肉2兩,麥芽粉1兩,砂仁1兩,白芍2兩(酒炒),黃連7錢(酒炒黃色),陳皮1兩,蓮肉2兩(去心),甘草3錢,枳實1兩(麥麩炒),山藥2兩,木香2錢,薏苡2兩(炒) |
制 法 | 上為末,老米糊為丸。 |
用 法 | 口服。 |
主 治 | 健脾。主 |
摘 錄 | 《墨寶齋集驗方》卷上 |
《魯府禁方》卷一:健脾丸
組 成 | 枳實1兩(麩炒),白朮3兩(麩炒),陳皮2兩,神曲1兩(炒),木香5錢,半夏(姜制)1兩,黃連(炒)1兩,黃芩(炒)1兩,厚朴(姜制)1兩,當歸(酒洗)1兩,香附子(去毛)1兩,大麥芽(炒)1兩,白芍(酒炒)1兩,白茯苓(去皮)1兩,川芎5錢。 |
制 法 | 上為細末,用荷葉煮糯米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
用 法 | 每服40-50丸,食後白米湯送下。 |
主 治 | 傷食。 |
摘 錄 | 《魯府禁方》卷一 |
《良朋匯集》卷五:健脾丸
組 成 | 白朮、建蓮肉、山藥、白茯苓、山楂肉、麥芽、白茯苓、神曲各等分。 |
制 法 |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 |
用 法 | 每服3錢,白滾水送下。 |
主 治 | 健脾。主 |
摘 錄 | 《良朋匯集》卷五 |
《羅氏會約醫鏡》卷二十:健脾丸
組 成 | 人參(少者,以山藥2兩炒黃代之)1兩,黃耆(蜜炒)1兩,白朮1兩,當歸1兩,茯苓1兩,神曲(炒)5錢,山楂肉5錢,白芍(酒炒)5錢,地骨皮5錢,白扁豆(炒,去皮)1兩,橘紅5錢,陳皮5錢,川黃連(炒)4錢,百合8錢。 |
制 法 | 上為細末。 |
用 法 | 本方方名,據劑型,當作「健脾散」。[br]肚硬有積,加谷蟲3錢。 |
主 治 | 麻後失調,體瘦氣虛,或成疳疾,或生泄瀉。 |
摘 錄 | 《羅氏會約醫鏡》卷二十 |
《扶壽精方》:健脾丸
組 成 | 白朮(微炒)5兩,陳皮(洗淨,存白)3兩,半夏(泡7次,薑汁拌炒)3兩,神曲(炒)2兩,山楂(去子,蒸,曬)2兩,歸身(酒洗)2兩,白芍藥(炒)2兩,白茯苓(去皮)2兩,川芎(小者佳)1兩半,黃連(薑汁炒)1兩半,香附(童便浸)1兩,枳實(面炒)1兩,炙甘草1兩。 |
制 法 | 上為末,荷葉包老米飯,慢火上蒸飯為丸,如小赤豆大。 |
用 法 | 每服80-90丸,食後滾白水送下。 |
主 治 | 脾胃病。 |
摘 錄 | 《扶壽精方》 |
《痘疹傳心錄》卷十七:健脾丸
組 成 | 人參2兩,白朮4兩,茯苓2兩,山藥2兩,扁豆2兩,蒼朮2兩,芍藥2兩,陳皮2兩,甘草5錢,砂仁5錢,木香5錢,黃連1兩,楂肉1兩。 |
制 法 | 上為末。 |
用 法 | 本方方名,據劑型,當作「健脾散」。 |
主 治 | 小兒脾虛身熱。 |
摘 錄 | 《痘疹傳心錄》卷十七 |
《東醫寶鑑·雜病篇》卷四引《必用全書》:健脾丸
組 成 | 白朮5兩,白茯苓3兩,白芍藥3兩,半夏(姜制)3兩,陳皮2兩,神曲2兩,山楂肉2兩,當歸(酒洗)2兩,川芎2兩。 |
制 法 | 上為末,煮荷葉湯,作米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
用 法 | 每服100丸,白湯送下。 |
主 治 | 健脾胃,進飲食,消化水谷。主噯氣。 |
摘 錄 | 《東醫寶鑑·雜病篇》卷四引《必用全書》 |
《慈幼新書》卷十:健脾丸
組 成 | 白朮(土炒)4兩,扁豆(炒)4兩,蓮肉(去心)4兩,茯苓4兩,薏苡仁(炒)4兩,麥芽4兩,山藥4兩,五穀蟲2兩,白芍(酒炒)2兩,遠志(去心)2兩,山楂2兩,神曲2兩,陳皮2兩,澤瀉2兩,甘草1兩6錢,砂仁6錢,桔梗1兩2錢。 |
制 法 | 荷葉煎水,老米糊為丸,如綠豆大。 |
用 法 | 每服1錢或2錢,食遠白湯服。[br]有積,加雞肫皮。 |
主 治 | 小兒食積。 |
摘 錄 | 《慈幼新書》卷十 |
《慈航集》卷下:健脾丸
組 成 | 人參2錢(烘),甜白朮1兩(土炒),雲苓1兩,五穀蟲5錢(炒),雞肫皮5錢(炒黃),陳皮3錢(炒),須黃連2錢(酒炒),炙甘草2錢,炒麥芽5錢,焦山楂5錢,神曲5錢(炒黑),蝦蟆皮3張(炙)。 |
制 法 | 上藥各為末,煉蜜為丸,如桂圓大;貧人無力用參,以黨參8兩熬膏為丸。 |
用 法 | 每服1丸,或早或晚開水化服。 |
主 治 | 健脾長肌,調補精神。主小兒脾虛腹大,四肢消瘦,一切傷脾疳證。 |
摘 錄 | 《慈航集》卷下 |
《北京市中藥成方選集》:健脾丸
組 成 | 橘皮48兩,山藥48兩,白朮(炒)72兩,黃耆24兩,厚朴(炙)24兩,甘草24兩,蒼朮(炒)24兩,澤瀉24兩,豬苓24兩,扁豆(炒)24兩,桔梗24兩,白芍24兩,芡實(炒)24兩,茯苓24兩,苡米(炒)24兩,蓮子肉24兩。 |
制 法 | 上為細末,過羅,冷汗水為小丸。 |
用 法 | 每服2錢,溫開水送下,每日2次。 |
主 治 | 理氣健脾,和胃祛濕。主飲食不節,停食傷脾,食物不化,體倦神疲。 |
摘 錄 | 《北京市中藥成方選集》 |
中医百科不提供医学建议。本站内容仅供学习和参考,不能替代医生和其他医务人员的建议。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免责声明的约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