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仲景,約(150—219年),名機,字仲景,以字行,一說嘗任長沙太守,故又稱「張長沙」,南陽郡南陽(今河南省南陽市)人。東漢著名醫學家,古代中國傳統中醫學的集大成者和代表人物,撰有《傷寒雜病論》,是中醫史上第一部理、法、方、藥具備的臨床治療學巨著,喻嘉言稱此書「為眾方之宗、群方之祖」。宋代以後被奉為「醫聖[1]」。
醫聖 Zhāng Zhòngjǐng 張仲景 醫學家 | |
---|---|
張仲景概念圖 | |
基本信息 | |
姓 | 張 |
名 | 機 |
字 | 仲景 |
性別 | 男 |
時代 | 漢代 |
民族 | 漢 |
籍貫 | 南陽郡南陽縣 |
出生 | 約150年 |
逝世 | 約219年 |
職業 | 醫家、官員 |
最高職務 | 長沙太守 |
學術信息 | |
學派 | 傷寒學派 |
師承 | 張伯祖 |
學生 | 衛汛 |
成就 | 六經辨證 |
著作 | 《傷寒雜病論》 |
生平
張仲景,《後漢書》無傳,其事跡始見於《傷寒論·序》引唐代甘伯宗《名醫錄》:「南陽人,名機,仲景乃其字也。舉孝廉,官至長沙太守,始受術於同郡張伯祖。時人言,識用精微過其師。所著論,其言精而奧;其法簡而詳,非淺聞寡見者所能及。」
東漢末年,動亂頻繁,疫病流行,人民病死者很多,張仲景的家族也不例外,「建安紀年以來,猶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傷寒十居其七。」這引發了他發憤學習醫學的決心,「乃勤求古訓,博採眾方,撰用《素問》、《九卷》、《八十一難》、《陰陽大論》、《胎臚藥錄》,並《平脈辨證》,為《傷寒雜病論》合十六卷。」問世以後,由於兵荒馬亂,原著不久即散佚,經後人整理其書佚文,分為《傷寒論》與《金匱要略》二書。
張仲景著《傷寒雜病論》是他一生最大的成就,但在此外,我們對他所知不多。在晉·皇甫謐《針灸甲乙經》序中,記載了張仲景為王粲看病的逸事:「仲景見侍中王仲宣時年二十餘,謂曰:君有病,四十當眉落,眉落半年而死,令服五石湯可免。仲宣嫌其言忤,受湯而勿服。居三日,見仲宣謂曰:服湯否?仲宣曰:已服。仲景曰:色候固非服湯之診,君何輕命也?仲宣猶不言。後二十年果眉落,後一百八十七日而死,終如其言。此二事雖扁鵲、倉公無以加也。」雖然事近傳奇,但也可以顯示當時人對張仲景醫術的敬服。今河南南陽有「醫聖祠」。
爭議
「機」與「羨」
張機,字仲景。「機」之名,始見梁·陶弘景《輔行訣臟腑用藥法要》:「漢晉以還,諸名醫輩,張機、衛汛、華元化、吳普、皇甫玄晏、支法師、葛稚川、范將軍等,皆當代名賢,咸師式此《湯液經法》」,「昔南陽張機,依此諸方,撰《傷寒論》一部,療治明悉,後學咸尊奉之」,「張機撰《傷寒論》,避道家之稱」。清《南陽府志》改「機」作「璣」,誤。清·孫鼎宜從訓詁角度認為張機之「機」當作「羨」,此張羨即主掌長沙太守張羨,見孫氏《仲景傳略》一文,章太炎先生亦有此說。考證此事較詳者為二十世紀郭象聲《張仲景姓名事跡考》一文。
出生地
仲景,東漢南陽郡南陽人,較早見《何顒別傳》、唐·甘伯宗《名醫錄》,後又見於南宋·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宋·張杲《醫說·張仲景方敘倫》、元·馬端麟《文獻通考》、明·徐春圃《古今醫統》等書。郡轄縣,確切縣份難詳,蓋有四說:
- 棘陽說。《襄陽府志》、《湖廣通志方技門》等皆持此說。
- 棗陽說。黃竹齋《醫聖張仲景傳》持此說。
今多從南陽說。南陽為南陽郡所轄,而非為南郡所轄。清·陸九芝《張仲景傳》稱「張機,字仲景,南郡涅陽人也」,大誤。東漢南郡在南陽郡之南,涅陽為南陽郡所轄,非屬於南郡。至今仍有襲用陸九芝誤說者,當正。今南陽市建有醫聖祠,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長沙太守
張仲景是否任長沙太守,醫史學家頗有歧議。謂仲景為長沙太守者始見唐·甘伯宗《名醫錄》:「名機,仲景乃其字也。舉孝廉,官至長沙太守。」金刻本《註解傷寒論》於每卷前僅雲「仲景述,王叔和撰次」,無「長沙太守」之稱。明萬曆二十七年趙開美刊刻《仲景全書》於宋本《傷寒論》每卷前皆云「漢張仲景述,晉王叔和撰次」,乃承宋本舊貌也,亦無「長沙太守」字樣。而《仲景全書》所收成無己《註解傷寒論》於每卷前題云:「漢長沙太守張仲景述,晉太醫令王叔和撰次」。金刻本《註解傷寒論》早於明刻本,尚無「漢長沙太守「五字,疑此五字系趙開美據甘伯宗《名醫錄》所增也。後世多據此稱仲景曾任長沙太守。清·孫鼎宜考證當時長沙太守為張羨,「羨」與「景」同訓,謂張羨即張機,張機即張羨。可備一說也。
唐甘伯宗稱張仲景曾任長沙太守,必有所據,由於《後漢書》、《三國志》中仲景無傳,仲景事跡當以甘伯宗說為準。
建安與建寧
建安」與「建寧」之爭。《傷寒論·序》:「余宗族素多,建安紀年以來,猶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傷寒十居其七。」有謂「建安」當作「建寧」者,始倡其說者為日本山田正珍。山田正珍《傷寒論集成》云:建寧,後漢靈帝年號。《醫史》云:張機,字仲景,漢靈帝時舉孝廉,官至長沙太守。由是觀之,舊本作「建安」者,蓋傳寫之誤也。若夫「建安」,獻帝年號,與下文「感往昔之淪喪」之文不合也。考《後漢書·五行志》,自建寧四年(171)至光和二年(179),相去僅九年, 大疫三流行,與「未十稔」之文若合符契,可見其稱傷寒者,果是天行疫疾無疑矣。否則未十稔間,何以至於病且死者若斯之甚乎?故《千金方》引《小品》云:傷寒是雅士之辭;天行瘟疫,是田舍間號耳。《外台·天行病》門引許仁則云:此病方家呼為傷寒是也。
考靈帝之時,大疫連發,情況如次:
- 建寧四年(公元171年)三月大疫;
- 熹平二年(公元174年)春大疫;
- 光和二年(公元179年)春大疫;
- 光和五年(公元182年)二月大疫;
- 中平二年(公元185年)春正月大疫。
據史料觀之,靈帝建寧年間,大疫相連,死亡甚眾,則《傷寒論·序》之「建安」作「建寧」於史有徵。
醫學成就
《漢書藝文志》中,將漢之前的醫學典籍總結為為重視經絡針灸的醫經派,與重視本草湯液的經方派二者;這兩大傳統的發展,形構了漢之前的中醫體系。醫經派的主要代表著作,《黃帝內經》,傳統上認為,是傷寒論成書的主要依據,後世醫者也多援引內經以發明傷寒論微旨。如清朝《醫宗金鑒》〈傷寒論注序〉:「《傷寒論》,後漢張機所著,發明內經奧旨者也,並不引古經一語,皆出心裁,理無不該,法無不備,蓋古經皆有法無方,自此始有法有方,啟萬世之法程,誠醫門之聖書。」
但根據晉·皇甫謐序《針灸甲乙經》:「仲景論廣伊尹《湯液》為數十卷,用之多驗。」以及近代從敦煌出土的梁·陶弘景《輔行訣臟腑用藥法要》記載:「漢晉以還,諸名醫輩,張機、衛汛、華元化、吳普、皇甫玄晏、支法師、葛稚川、范將軍等,皆當代名賢,咸師式此《湯液經法》,湣救疾苦,造福含靈,其間增減,雖各擅其異,或致新效,似亂舊經,而其旨趣,仍方圓之於規矩也。」「外感天行,經方之治有二旦、六神、大小等湯。昔南陽張機,依此諸方,撰《傷寒論》一部 ,療治明悉,後學咸尊奉之。」《湯液經法》一書,在漢書藝文志的分類中,屬於經方一派。這證明傳統上認為《傷寒論》「不引古經一語」的看法是錯誤的,傷寒論中所使用的方劑,主要援引自已失傳的《湯液經法》,這也是張仲景著作的主要依據。
因此,張仲景可說是兩漢醫經、經方二派的集大成者,他使用的方劑很多是來自經方派;而六經辨證的手法,則是來自《黃帝內經》;此外,更加上他個人的心得與經驗。將傷寒與雜病共論, 湯液與針灸並用,打破了《素問·熱論》中六經只辨傷寒的局限性,因此,無論傷寒、雜病和它們互相挾雜的複雜問題, 都能用六經辨證方法概括而無遺。稱仲景為醫中之聖,《傷寒論》為中醫之魂,實不為過。
張仲景的著作在中醫領域內影響深遠,遠自晉朝[[王叔和],唐朝孫思邈,下至金元四大家,清朝葉天士、吳鞠通,無不是由鑽研仲景學之後,才能卓然成家。歷代註解傷寒論者,不下數十家,各有見解,這也推動了中醫思想的不斷進步。至明清時,傷寒論中的方劑,被尊為「經方」,影響遠至朝鮮、日本。
著作
根據《傷寒論·序》,張仲景撰有《傷寒雜病論》十六卷。但《後漢書》和《三國志》都沒有仲景著作的記載。最早記錄張仲景著作的史書是《隋書經籍志》,不過《隋書經籍志》載錄的書名不是《傷寒雜病論》。
- 《隋書經籍志》載:張仲景著作有《張仲景方》十五卷、《張仲景辨傷寒》十卷、《張仲景評病要方》一卷、《張仲景療婦人方》二卷,合計二十八卷。
- 《舊唐書·經籍志》載錄《張仲景藥方》十五卷(王叔和撰)。
- 《新唐書·藝文志》載錄王叔和《張仲景藥方》十五卷、《傷寒卒病論》十卷。
- 《宋史·藝文志》載錄張仲景《脈經》一卷、《五臟榮衛論》一卷、《五臟論》一卷、《金匱要略方》三卷、張仲景《療黃經》一卷、《口齒論》一卷。
從這些文獻看來,在《傷寒雜病論》以外,仲景似乎還有其他多種著作。但是學者們一般認為,張仲景著作只有《傷寒雜病論》一種。《隋書經籍志》等所載錄的《張仲景方》、《張仲景藥方》、《張仲景辨傷寒》、《張仲景評病要方》、《張仲景療婦人方》等,或與《傷寒雜病論》同書異名,或者是仲景以後的醫家從《傷寒雜病論》中節錄部分內容,另予命名,傳播於世。當然,也不排除有些書是托仲景之名。
參看
參考資料
- ↑ 「醫聖」考源-張效霞.中國中醫藥報.[2015-08-07].
中医百科不提供医学建议。本站内容仅供学习和参考,不能替代医生和其他医务人员的建议。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免责声明的约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