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要略方

勤求古訓,博采眾方
於 2022年7月18日 (一) 23:25 由 入我相思门留言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金匱要略方》
吳遷本《金匱要略方》

基本信息
別名金匱要略
作者張仲景
類型金匱要略本文
成書年代東漢
篇卷數卷數:三卷
版本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吳遷寫本《金匱要略方》

吳遷本《金匱要略方》,共三卷。此寫本系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由吳遷據祝均實所藏古本抄寫而成,是現存唯一的北宋政府小字本系統《金匱要略》,濃厚地保存了北宋小字本舊態、系獨一無二的善本。現藏於上海圖書館[1]

簡介

鄧珍《新編金匱方論》刊印後五十五年,即明代洪武二十八年(1395)仲秋,吳遷覓得祝均實所藏古本《金匱要略方》,認為「《金匱要略》誠醫家之要書也,然學者漫不之顧,少有蓄之者」,於是不顧七十三歲之高齡、雙目昏花之困擾,費時二十餘日,用俊秀飄逸的楷書,一筆不苟地抄錄了現已成為孤本的珍貴醫籍。祝氏所藏《金匱要略方》源於宋哲宗紹聖三年(1096)刊本,乃當時國子監奉敕印製的小字本。

吳遷本《金匱要略方》,共三卷,綴為二冊,第一後補副紙一葉、扉紙一葉、序一葉、卷上三十葉,第二冊卷中三十一葉、卷下十九葉、牒文一葉、識語一葉。無明顯缺筆等避諱,版心未見刻工名。全書有小朱讀點,上欄中貼有出自同一筆跡的硃筆付箋三十三片,系判斷誤字、脫文等所記,此付箋與本文書寫明顯為不同手筆。可知它們是後人參考通行本而作之,因其判斷內容基本沒有參考價值。

含吳遷在內此本共捺有十五顆印記,故知原書最初為清·康煕帝第十三子允祥收藏,經清末藏書家朱學勤、朱澂父子,渡於清末民國間藏書家徐乃昌,後架藏於1952年設立的上海圖書館之經過不明,概曾由上海私立合眾圖書館和上海市歷史文獻圖書館收藏。

版本特點

吳遷抄本共兩冊,現藏於上海圖書館,已入選《國家古籍珍貴名錄》,登錄號828968——69。 內有夾紙稱:「明據宋紹聖刻本抄。」版框縱14.8厘米,橫10.4厘米,每半葉12行,每行24字。第一冊為卷上,凡31葉,前有附頁1紙,題曰「明鈔本金匱要略方二卷仲怊先生世守秘籍徐乃昌題」,並鈐有朱文"徐乃/昌印」一方。其後「敘」1葉,目錄與正文30葉。第二冊為卷中、卷下,共51,葉。其中卷中30葉半,卷中與卷下之間空半葉,卷下18葉,牒文1葉半,識半葉。第二冊第9葉與第11葉、第18葉與第50葉分別誤裝。全書系抄於平湖陳堯道《中庸五十義》刻本之背面,目錄與正文用《中庸會要》與《大學會要》卷二。陳堯道系南宋人,有《春日田園雜興》詩傳世。《宋史·藝文志》載「陳堯道《中庸說》十三卷,又《大學說》十一卷」,正與抄本用紙相合。

有關吳遷及其抄本《金匱要略方》,清人曾有記載。朱學勤《別本結- -廬書!目·鈔本·子部》:「《金匱要略》三卷,明洪武初蘇州吳遷照北宋版鈔,二冊。」朱學勤字修伯,浙江仁和(今杭州)人,咸豐三年(1853)進士。《翁同穌日記》第二冊載同治六年(1867) 四月初五(5月8日)事:「訪晤朱修伯。修伯收到洪武中景長手抄《金匱要略》,從宋本出,其背則宋本《中庸五十義》也,又有《大學義》。此書南宋陳堯道所撰,《經義考》未見其書也。」《經義考》為清代朱彝尊著,內容是搜集考定圖書流傳情況,刻齊於乾隆二十年(1755)。上述這兩則材料正可相互印證。吳遷抄本有印記十餘枚,其中即有朱學勤的印記,也與這兩則資料吻合。

出版

2009年,日本東洋醫學會出版《善本翻刻 傷寒論金匱要略》;2011年,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出版《明洪武鈔本金匱要略方》


全文閱讀

Template:金匱要略目錄

參考資料

  1. 真柳誠,梁永宣,段逸山,鄒西禮.《金匱要略》的成書與現存版本問題[J].中華醫史雜誌,2009(6):357-363F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