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

勤求古训,博采众方
入我相思门留言 | 贡献2022年7月5日 (二) 10:02的版本 (入我相思门移动页面金匮要略金匮要略方论,覆盖重定向)
《金匮要略方论》
赵开美校刻《仲景全书》本

基本信息
别名校正伤寒论》、《宋本伤寒论
作者张仲景
类型伤寒论本文
成书年代东汉
篇卷数卷数:十卷
版本明万历二十七年己亥(1599)赵开美校刻《仲景全书》本
日本宽政九年(1797)刻本
1912年武昌医馆刻本
1923年恽铁樵据明万历赵开美刻本影印本
1976年上海人民出版社铅印本
1991年人民卫生出版社《伤寒论校注》
《武昌医学馆丛书》本
《四部备要》本。

《伤寒论》十卷。又名《校正伤寒论》《宋本伤寒论》。汉·张机(字仲景)撰著,晋·王熙(字叔和)编次,宋·林亿校正。刊于北宋治平二年(1065)。卷首有张机自撰的“伤寒卒病论序”。

简介

东汉建安年间(196-220), 张机著《伤寒杂病论》,原著不久散佚。西晋时,太医令王熙搜采伤寒病证部分整理撰次,编纂成《伤寒论》。北宋治平二年由校正医书局林亿等将其整理校勘,并刊刻颁行。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赵开美摹刻宋本收入《仲景全书》,保存至今。故又称《校正伤寒论》、《宋本伤寒论》。

内容

全书共十卷,二十二篇。卷一为辨脉法篇与平脉法篇,论述脉象的阴阳分类,平和之脉、常见病脉的临床意义以及手足合参之脉法等;卷二为伤寒例篇、痉湿喝病篇、太阳病上篇,论述伤寒、温病,以及痉湿喝病的辨证论治与太阳病的涵义、分类、辨证论治等;卷三卷四为太阳病中篇、下篇,论太阳病兼证、变证的辨证论治等;卷五为阳明病篇与少阳病篇,论阳明、少阳病的辨证论治及兼证等;卷六为太阴、少阴、厥阴病篇,论三阴病的辨证论治等;卷七为霍乱病篇、阴阳易差后劳复病篇、不可发汗病篇、可发汗病篇;卷八为发汗后病篇、不可吐篇、可吐篇;卷九为不可下病篇、可下病篇;卷十为发汗吐下后病篇。

影响评价

张机“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总结先秦两汉时代的医学成就,继承与发展了《内经》的基本理论,创造性地将医学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在《素问·热论》六经分证的基础上,将六经作为辨证论治的纲领,提示了外感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并对其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合病、并病、坏病等,也相应提出了治疗原则。“六经辨证体系'继承了《内经》中关于经络、脏腑、气化、气血、营卫,以及邪正斗争、阴阳消长等理论,赋予“六经”以新的内容,奠定了中医学辨证论治的基础,对临床各科均有指导意义。载方一百一十三首,配伍严谨,体现了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并包含汗、吐、下、和、温、清等法,具有广泛的适应证。剂型有汤剂、散剂、丸剂、栓剂等,有很高的临床实用价值,后世称为“众方之祖”。所用药物约九十六味,有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加工品药物等。炮制方法有火制、水制、水火同制等,且注重煎服之法,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并创药物与针灸并用之法,对临床具有指导意义。其学术思想与成就,对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喻昌称本书为“众法之宗,群方之祖”(《伤寒尚论篇.自序》)。

流传版本

现存主要版本有明万历二十七年赵开美校刻《仲景全书》本,日本宽政九年(1797)刻本,1912年武昌医馆刻本, 1923年恽铁樵据明万历赵开美刻本影印本。晚近通行本有1976年上海人民出版社铅印本、1991年人民卫生出版社《伤寒论校注》本等。并见于《武昌医学馆丛书》《四部备要》等。

全文阅读

  • 点击链接可以跳转至相应页面。

Template:金匮要略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