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中益气汤
《种痘新书》卷九:补中益气汤
组 成 | 人参、黄耆、白术、茯苓、升麻、柴胡、炙草。 |
用 法 | [br]热甚则以升麻为君,加前胡;有咳嗽,加陈皮、桔梗、半夏、南星、炒芩。 |
主 治 | 痘后感冒风寒,发热,声重鼻塞,恶寒恶风。 |
摘 录 | 《种痘新书》卷九 |
《幼幼集成》卷六:补中益气汤
组 成 | 人参、炙甘草、漂白术、广陈皮、小枳实、杭青皮、南木香、六神曲、老麦芽、炙黄耆。 |
用 法 | 生姜、大枣为引,水煎服。 |
主 治 | 小儿痘后久已无热,因伤食发热。 |
摘 录 | 《幼幼集成》卷六 |
《幼幼集成》卷六:补中益气汤
组 成 | 人参、漂白术、北柴胡、绿升麻、广陈皮、上薄桂、当归身、南木香、炙甘草。 |
用 法 | 生姜、大枣为引,水煎服。[br]虚甚者,加熟附子。 |
主 治 | 痘后脾虚,寒热似疟,非真疟。 |
摘 录 | 《幼幼集成》卷六 |
《幼科金针》卷下:补中益气汤
组 成 | 人参1钱,白术1钱,当归1钱,陈皮1钱,甘草5分,黄耆1钱5分,升麻5分,柴胡5分。 |
用 法 | 加地榆1钱同煎,用芝麻油蘸纸点火烧荆芥穗灰,研末,调和前药温服。 |
主 治 | 大人肠风,及痔疮出血不止者。 |
摘 录 | 《幼科金针》卷下 |
《一盘珠》卷三:补中益气汤
组 成 | 黄耆3钱,当归3钱,白术3钱,广陈皮3钱,川升麻8分,人参6分,柴胡6分,甘草6分,桂枝、防风、木通、木瓜。 |
用 法 | 方中桂枝、防风、木通、木瓜用量原缺。 |
主 治 | 升清降浊。主体虚冒风发肿。 |
摘 录 | 《一盘珠》卷三 |
《杏苑生春》卷三:补中益气汤
组 成 | 黄耆4钱,甘草(炙)5分,白术1钱,人参3钱,升麻2分,柴胡5分,陈皮8分,黄柏6分,当归1钱,生姜3片。 |
用 法 | 上(口父)咀。用水煎熟,食前温服。 |
主 治 | 伤寒、时疫愈后,劳役复热,自汗倦怠。 |
摘 录 | 《杏苑生春》卷三 |
《外科正宗》卷一:补中益气汤
组 成 | 黄耆1钱5分,甘草(炙)1钱,人参1钱,当归1钱,白术1钱,升麻3分,柴胡3分,陈皮3分,麦门冬6分,五味子(炒)5分。 |
用 法 | 水2钟,加生姜3片,大枣2枚,煎1钟,空心热服。 |
主 治 | 疮疡元气不足,四肢倦怠,口干发热,饮食无味,或饮食失节,或劳倦身热,脉洪大而无力,或头痛而恶寒,或声高而喘,身热而烦。 |
摘 录 | 《外科正宗》卷一 |
《胎产指南》卷七:补中益气汤
异 名 | 补中利水汤 |
组 成 | 人参2钱,白术2钱,茯苓1钱,白芍1钱,陈皮2分,木瓜8分,木通4分,紫苏4分,苍术4分,厚朴4分,大腹皮4分。 |
用 法 | 补中利水汤(《胎产心法》卷下)。[br]大便不通,加肉苁蓉1钱,麻仁1钱。 |
主 治 | 健脾利水。主产后水肿。 |
摘 录 | 《胎产指南》卷七 |
《嵩屋尊生》卷八:补中益气汤
组 成 | 黄耆1钱,人参1钱,白术1钱,当归1钱,炙草5分,陈皮5分,升麻3分,柴胡3分,麻黄根1钱,浮麦1钱。 |
用 法 | [br]尺脉虚大,加黄柏、知母、熟地;夹风邪,加挂枝5分,白芍1钱。 |
主 治 | 内伤气虚自汗。 |
摘 录 | 《嵩屋尊生》卷八 |
《普济方》卷二十四引《内外伤辨》:补中益气汤
组 成 | 黄耆半钱,人参(去芦)3钱,甘草半钱,红花1分,白芍药3分(秋冬之月未有,只用白术3分,代之),葛根半钱,当归身2分(酒洗,焙干),橘皮(不去白)2-3分,升麻2-3分,柴胡6分或3分,黄柏(酒洗,去皮)1-2分,黄芩2-3分,生甘草梢3分。 |
用 法 | 上(口父)咀,作1服。水2盏,量气弱气盛加减水盏大小,去滓,食远稍热服,伤重者不2服。[br]病劳复热甚者,黄耆用1钱;如觉胸中热者,去黄柏;如觉胸中不热者,去生甘草梢;腹中痛,加白芍药半分、甘草3分;恶寒冷痛,加去皮中桂1-2分(即桂心);恶热喜寒而痛者,于已加白芍药、甘草二味中,更加生黄芩1-2分,治时热也;如天凉时恶热而痛,于已加白芍药、甘草、黄芩中,更少加桂1分;如腹痛在天气寒冷时,则去芍药,以其味酸而寒故也,别加热药用之;天气寒时腹痛,加益智仁2-3分,或加半夏半钱、生姜3片,忌用芍药;头痛加蔓荆子2分,痛甚加川芎2分,顶痛、脑痛更加蔽本根3分或半钱,若头痛更加细辛2分;脐中痛者,加蒸熟地黄半钱,不止,更加肉桂(去皮)2-3分;胸中气滞,加莲花、青皮1分;身间疼痛,若觉身重者湿,加去桂五苓散1分,风湿相搏,一身尽疼,加羌活半钱、防风半钱、升麻1钱、柴胡半钱、藁本根半钱,苍术勿用;大便秘涩,加当归1钱,闭涩不大便,煎正药,或先用调玄明粉半钱1钱;久病咳嗽者,去人参,冬月加不去书麻黄半钱,如春寒者亦加,凉亦加,如春月天温,加佛耳、甘草3分、款冬花1分,勿加麻黄;若初病之人痰嗽,不去人参,久病肺中优火者,去人参;夏月得病,加五味子(去子)7-8个、去心麦门冬1-2分;如舌上白滑苔者,是胸中有寒,勿用之,夏月更加人参2分,五味子、麦门冬各等分,病人能食,心下痞,加黄连1分,如不能食,心下痞,勿加黄连,依方服;胁下痛或胁下缩急,加柴胡3分,甚者加半钱。 |
主 治 | 补元气,泻心火。主饮食劳倦所伤,气高身热,烦喘短气,鼻息不调,嗜卧困倦少言,皆为热伤元气耗神。其初肌肤间必大热燥闷,心烦而渴,久后则不渴,头痛大作,四肢疼痛,表虚不任风寒,目不欲开。 |
摘 录 | 《普济方》卷二十四引《内外伤辨》 |
《片玉痘疹》卷十二:补中益气汤
组 成 | 人参、黄耆、甘草(炙)、柴胡(炙)、白术、升麻、陈皮、桂枝、当归、木香。 |
用 法 | 水煎服。[br]虚甚者,加熟附子。 |
主 治 | 痘收之后,脾胃虚弱,寒热往来似疟,不分早晚者。 |
摘 录 | 《片玉痘疹》卷十二 |
《片玉痘疹》卷六:补中益气汤
组 成 | 人参、黄耆、白术、炙草、官桂、归身、陈皮。 |
用 法 | 水煎服。[br]病甚者,加熟附子。 |
主 治 | 脾胃虚弱,痘疮发热,手足反冷者。 |
摘 录 | 《片玉痘疹》卷六 |
《内外伤辨》卷中:补中益气汤
异 名 | 医王汤 |
组 成 | 黄耆1钱,甘草(炙)5分,人参(去芦)3分,升麻3分,柴胡3分,橘皮3分,当归身(酒洗)3分,白术3分。 |
用 法 | 医王汤(《伤寒论今释》卷七引《方函口诀》)。①《小儿痘疹》有生姜、大枣。②本方改为丸剂,名“补中益气丸”(见《中药成方配本》苏州方);本方改为片剂,名“补中益气片”(见《天津市中成药规范》)。[br]手扪之肌表热,服补中益气汤1-2服后,若再烦乱,腹中或周身有刺痛,皆血涩不足,加当归身5分或1钱;如精神短少,加人参5分,五味子20个;头痛,加蔓荆子3分,痛甚,加川芎5分;顶痛脑痛,加藁本5分,细辛3分;如头痛有痰,沉重懒倦者,乃太阴痰厥头痛,加半夏5分,生姜3分;耳鸣,目黄,颊颔肿,颈、肩、臑、肘、臂外后廉痛,面赤,脉洪大者,以羌活1钱,防风、藁本各7分,甘草5分,通其经血,加黄芩、黄连各3分,消其肿,人参5分,黄耆7分,益元气而泻火邪,另作1服与之;嗌痛颔肿,脉洪大,面赤者,加黄芩、甘草各3分,桔梗7分;口干咽干者,加葛根5分升引胃气上行以润之;如夏月咳嗽者,加五味子25个,麦门冬(去心)5分;如冬月咳嗽,加不去根节麻黄5分,秋凉亦加;如春月天温,只加佛耳草、款冬花各5分;若久病痰嗽,肺中伏火,去人参,以防痰嗽增益;食不下,乃胸中胃上有寒,或气涩滞,加青皮、木香各3分,陈皮5分;如冬月,加益智仁、草豆蔻仁各5分;如夏月,少加黄芩、黄连各5分;如秋月,加槟榔、草豆蔻、白豆蔻、缩砂各5分;如春初犹寒,少加辛热之剂,以补春气不足,为风药之佐,益智、草豆蔻可也;心下痞、夯闷者,加芍药、黄连各1钱;如痞腹胀,加枳实、木香、缩砂仁各3分,厚朴7分,如天寒,少加干姜或中桂;心下痞,觉中寒,加附子、黄连各1钱;不能食而心下痞,加生姜、陈皮各1钱;能食而心下痞,加黄连5分、枳实3分;脉缓有痰而病,加半夏、黄连各1钱;脉弦,四肢满,便难而心下痞,加黄连5分,柴胡7分,甘草3分;腹中痛者,加白芍药5分,甘草3分;如恶寒觉冷痛,加中桂5分;如夏月腹中痛,不恶寒,不恶热者,加黄芩、甘草各5分,芍药1钱,以治时热;腹痛在寒凉时,加半夏、益智、草豆蔻之类;胁下痛,或缩急,俱加柴胡3分,甚则5分,甘草3分,脐下痛者,加真熟地黄5分,如不已,乃大寒,加肉桂5分,如卧而多惊,小便淋溲者,邪在少阳、厥阴,宜太阳经所加之药,更添柴胡5分,如淋,加泽泻5分;大便秘涩,加当归1钱,大黄(酒洗,煨)5分或1钱;如有不大便者,煎成正药,先用清者1口,调玄明粉5分或1钱,大便行则止;脚膝痿软,行步乏力,或痛,乃肾肝伏热,少加黄柏5分,空心服,不已,更加汉防己5分;脉缓,沉困怠惰无力者,加苍术、人参、泽泻、白术、茯苓、五味子各5分。 |
主 治 | 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主脾胃气虚,发热,自汗出,渴喜温饮,少气懒言,体倦肢软,面色(白光)白,大便稀溏,脉洪而虚,舌质淡,苔薄白。或气虚下陷,脱肛,子宫下垂,久泻,久痢,久疟等,以及清阳下陷诸证。 |
摘 录 | 《内外伤辨》卷中 |
《梅氏验方新编》卷六:补中益气汤
组 成 | 黄耆2两,人参1钱,炙草8分,半夏1两,炒白芍5钱,独活5钱,防风5钱,炒白术3钱,茯苓3钱,泽泻3钱,柴胡3钱,连翘2钱,羌活1钱半。 |
用 法 | 加生姜3片、大枣2枚,水煎服。 |
主 治 | 损伤后气虚感邪,脓出不止,疮口白肉突出者。 |
摘 录 | 《梅氏验方新编》卷六 |
《活幼心法》卷四:补中益气汤
组 成 | 人参8分,蜜炙黄耆1钱,白术8分,当归身8分,柴胡4分,升麻4分,川芎4分,炙甘草5分,陈皮4分,生姜1片。 |
用 法 | 水煎,温服。[br]渴者,加麦门冬1钱,五味子9粒。 |
主 治 | 痘疹浆足回水,至结痴还元数日,发热稍缓,头热面不甚热,手心脚心热,手背脚背不热,精神困倦,大小便利者,为虚热。 |
摘 录 | 《活幼心法》卷四 |
《万病回春》卷七:补中益气汤
组 成 | 当归1钱,黄耆1钱,人参5分,白术8分,柴胡1钱,升麻1钱,干葛1钱,甘草5分。 |
制 法 | 上锉。 |
用 法 | 加生姜1片,水煎服。 |
主 治 | 痘疮结痴而误犯风寒,恶寒发热者。 |
摘 录 | 《万病回春》卷七 |
《喉科种福》卷四:补中益气汤
组 成 | 牛蒡子1钱半,元参3钱,蜜耆3钱,白术1钱半(蜜炒),广陈皮1钱半,当归1钱半,甘草1钱,麦冬3钱半,苦桔梗1钱,红枣1枚,生姜3片,柴胡2钱(酒炒),升麻8分(酒炒)。 |
用 法 | 水煎服。 |
主 治 | 慢喉风,平素体虚,更兼暴怒,或过食五辛而生,或忧思太过而成。其发缓,其色淡,其肿微,咽干,舌滑而白,大便自利,脉细而微,唇如矾色,午前痛者。 |
摘 录 | 《喉科种福》卷四 |
《傅青主女科·产后编》卷下:补中益气汤
组 成 | 人参5分,当归5分,白术5分,白茯苓1钱,川芎4分,白芍4分,萝卜子4分,木香3分。 |
主 治 | 产后中风,气不足,微满,误服耗气药而胀者。 |
摘 录 | 《傅青主女科·产后编》卷下 |
《痘疹全书》卷下:补中益气汤
组 成 | 人参、白术、黄耆、陈皮、甘草、青皮、枳实、木香、神曲(炒)、黄连、麦芽。 |
用 法 | 水煎服。 |
主 治 | 痘靥之后,因内伤饮食,腹饱闷不喜食,脉弦滑者。 |
摘 录 | 《痘疹全书》卷下 |
《丹溪心法》卷三:补中益气汤
组 成 | 黄耆1钱半,人参1钱,甘草(炙)1钱,当归身(酒洗,焙干)半钱,柴胡半钱,陈皮半钱,白术半钱,升麻3分,葛根半钱。 |
用 法 | 上作1服。水煎,午前稍热服。[br]嗽者,黄耆用半钱,并去人参,不渴者,去葛根;头痛,加蔓荆子3分,痛甚,加川芎5分;顶痛、脑痛者,加藁本5分,细辛3分;头痛有痰,沉重懒倦者,乃太阴、厥阴头痛,加半夏半钱或1钱,生姜3片;耳鸣目黄,颊颔肿,颈肩臑肘臂外后廉痛,面赤,脉洪大者,加羌活1钱,防风7分,甘草3分,藁本5分,通其经血,加黄芩、黄连各3分,消其肿;咽痛颔肿,脉洪大,面赤,加黄芩3分,桔梗7分,甘草3分;口干、咽干或渴者,加葛根5分,升胃气上行以润之;心下痞,瞀闷者,加芍药、黄连各1钱;如痞腹胀,加枳实3分,厚朴7分,木香、砂仁各3分;如天寒,加干姜;腹中痛,加白芍药(炒)半钱,炙甘草3分;如恶寒觉冷痛,加中桂(即桂心)半钱;夏月腹中痛,不恶寒,不恶热者,加黄芩5分,芍药1钱、甘草5分,以治时热;脐下痛者,加真熟地黄半钱;如胸中滞气,加莲花、青皮1-2分,壅滞可用,气促少气者去之;如身体疼痛,乃风湿相搏,加羌活半钱,防风半钱,升麻1钱,柴胡半钱,藁本根半钱,苍术1钱,如病去,勿再服;若大便秘涩,加当归梢1钱;若久病痰嗽者,去人参,冬月加不去节麻黄,秋凉亦加不去根节麻黄,春月天温,只加佛耳草3分,款花1分,勿加麻黄;若初病之人,虽痰嗽,不去人参,久病肺中伏火者,去人参,以防痰嗽增益;长夏湿土,客邪大旺,加苍术、白术、泽泻,上下分消其湿热之气;湿热大胜,主食不消,故食减不知谷味,则加曲以消之,加五味子、麦门冬,助人参泻火,益肺气,助秋损也,在3伏中为圣药;胁下急或痛,俱加柴胡、甘草、人参;多唾或唾白沫,胃口上停寒也,加益智仁,或胃当心痛,加草仁3分;疲甚之人,参、耆、术有用至1-2两者。 |
主 治 | 补元气,泻火邪。主内伤,喜怒过度,饮食失节,寒温不适,劳役所伤,以致中气不足,阴火独旺,上乘阳分,荣卫失守,气高而喘,身热而烦,短气上逆,鼻息不调,怠情嗜卧,四肢困倦不收,无气以动,亦无气以言。 |
摘 录 | 《丹溪心法》卷三 |
中医百科不提供医学建议。本站内容仅供学习和参考,不能替代医生和其他医务人员的建议。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免责声明的约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