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證

勤求古訓,博採眾方

風證

風證 包括外風內風。內風通稱為肝風,其中有虛實之分,實證又有熱極生風與肝陽化風的不同;虛證多為血虛生風或陰虛風動,統稱虛風

外風 為感受外界之風邪,多兼挾時令之邪——寒、熱(溫)、暑、燥、濕、火,故有風寒、風熱、風暑、風燥、風濕、風火之分。惟風火一證,有外風挾內火而成者,亦有內火過盛,火熾風動,所謂火旺生風,風火相煽而成者;雖亦風從內火而起,但與陽亢風動之內風有別。

內風 系風從內起,由體內陰陽失調所致,故有虛實之分。實證為陽氣亢盛,陽亢風動,稱為風陽。虛證為因虛而致風動,所謂血虛生風、陰虛風動,多指肝木失陰血之養,所謂水不灑木,枯木生風;然而陽氣不足者,亦有風動證,張景岳所謂空穴來風,是謂氣血陰陽不足之時,風自空穴而起,故統稱為虛風。景岳稱為非風,謂非外來之風;證似外風,而實非風。此外,尚有風邪夾痰,稱為風痰,其中亦有由外風鼓動津液為痰之風痰,亦有由內風鼓動體內濕痰,而合稱之風痰。

風證特徵

1、風性上行:《內經》云:「風傷於上」,凡頭面疾患,多為風邪所致,如傷風之頭痛、目昏、鼻塞噴嚏,以及頭風痛、頭面浮腫,所謂「上腫多風」,瘡疹發於頭面者。內風之眩暈、耳鳴、頭痛、頭癢,《內經》所謂:「諸風掉眩,皆屬於肝」,皆肝風上行所致。此外如目痛、齒痛、咽痛等上部火熱之證,亦多挾風所致。

2、風勝則動:「風善行而數變」,凡有動惕、抽動、流動等現象,均與風邪有關,如肌肉動慢,或抽掣、抽搐,以及顫抖、頭搖等,遊走性、流竄性腹、麻、疼、脹、灼熱、冷冰等感覺。

3、風性疏泄:風性鼓動、疏泄,使津液外泄,如腠理不密而多汗、自汗,且惡風,所謂「傷風則惡風」,以及鼻流清涕、咳痰清稀如泡沫,殯泄不化水液泡沫,此外如發疹時涕淚交流。

4、風性緊暴:《內經》云:「諸暴強直,皆屬於風。」陳無擇曰:「蓋風性緊暴,善行數變。其中人也卒。」故從卒暴之疾,多系內外風邪所致,如卒中、猝眩、猝痛,以及痙攣、強直、角弓反張等急暴重證。

5、色脈舌特徵:以青綠色為風邪特色,如面色青灰,便瀉青綠等。脈象浮弦,外風見於右,病在氣分;內風病在肝,故見於左。外風則多浮弦而緩,內風則多浮弦而動數。舌苔白而不厚,疏鬆不膩,外風舌質正紅,內風則多絳赤,或姣紅胖嫩。

6、時令特徵:風邪四時皆有,但多發於春令,故《內經》云:「春傷於風」,「肝氣旺於春」,肝風之病亦多發於春

風證結構

古人云:「風為百病之長。」 是謂風邪可挾內外諸邪為病,然以風邪為主之證。外風分寒熱,及風寒、風熱;內風分虛實,及風陽與虛風,余者各見暑、濕、燥、火、痰諸證。

風證門證候結構圖
風證門 外風 寒(涼) 風寒證
熱(溫) 風熱證
風濕證(濕證門)
風燥證(燥證門)
風暑證(暑證門)
風火證(火證門)
內風 風痰證(痰證門)
實證 風陽證
虛證 虛風證

風證分類(19 證 152 候)

L01、風寒證類(7證59候)

一、Z01 肺衛風寒證(25候)

二、Z12 肺胃風寒證(7候)

三、Z02 肺脾風寒證(8候)

四、Z04 肝肺風寒證(7候)

五、Z05 肺腎風寒證(6候)

六、Z15 膽胃風寒證(3候)

七、Z16 肝胃風寒證(3候)


L02、風熱證類(5證51候)

一、Z01 肺衛風熱證(11候)

二、Z12 肺胃風熱證(22候)

三、Z15 膽胃風熱證(7候)

四、Z04 肝肺風熱證(7候)

五、Z10 心肝風熱證(4候)


L03、風陽證類(4證24候)

一、Z20 肝膽風陽證(6候)

二、Z10 心肝風陽證(8候)

三、Z21 肝腎風陽證(6候)

四、Z11 心腎風陽證(4候)


L04、虛風證類(3證18候)

一、Z21 肝腎虛風證(6候)

二、Z18 肝脾虛風證(8候)

三、Z19 脾腎虛風證(4候)